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五节

《孟子》·第五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wànzhāngwènyuēsòngxiǎoguójīnjiāngxíngwángzhèngchǔérzhīzhī
  • mèngyuētāngwéilínfàngértāngshǐ使rénwènzhīyuēwèiyuēgòngshēngtāngshǐ使wèizhīniúyángshízhīyòutāngyòushǐ使rénwènzhīyuēwèiyuēgòngchéngtāngshǐ使zhòngwǎngwèizhīgēnglǎoruòkuìshíshuàimínyàoyǒujiǔshǔdàozhěduózhīshòuzhěshāzhīyǒutóngshǔròuxiǎngshāérduózhīshūyuēchóuxiǎngzhīwèiwèishāshìtóngérzhēngzhīhǎizhīnèijiēyuēfēitiānxiàwèichóutāngshǐzhēngzàishízhēngértiānxiàdōngmiànérzhēng西yuànnánmiànérzhēngběiyuànyuēwèihòumínzhīwàngzhīruòhànzhīwàngguīshìzhězhǐyúnzhěbiànzhūjūndiàomínshíjiàngmínyuèshūyuēhòuhòuláiyǒuyōuwéichéndōngzhēngsuíjuéshìfěijuéxuánhuángshàozhōuwángjiànxiūwéichénzhōujūnzishíxuánhuángfěiyíngjūnzixiǎoréndānjiāngyíngxiǎorénjiùmínshuǐhuǒzhīzhōngcánértàishìyuēwéiyángqīnzhījiāngcánshāyòngzhāngtāngyǒuguāngxíngwángzhèngyúněrgǒuxíngwángzhènghǎizhīnèijiēshǒuérwàngzhīwéijūnchǔsuīwèiyān

注释

(1)万章:孟子的学生。

(2)毫:地名,商汤的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3)葛:古国名。

(4)奚:(xī)《书·仲虺之诰》:“徯予后。”《虞书》:“惟动丕应徯志。”《孟子·梁惠王下》:“徯我后。”《说文》:“徯,待也。”这里用为等待之意。

(5)篚:(fěi)《书·禹贡》:“厥贡漆丝,厥篚织文。”《仪礼·士冠礼》:“洗有篚。”《仪礼·燕礼》:“设膳篚。”《仪礼·士虞礼》:“受肺脊实于篚。”本义为圆形的盛物竹器,这里当动词用,即装进筐子之意。

(6)太誓:即《泰誓》,系《尚书》中的一篇,据传是周武王伐商时的讲话。

(7)饷:送饭。

(8)芸:即“耘”,锄草。

(9)吊:慰问。

(10)绥:安抚,安定。

(11)云儿:而已,罢了。

译文

万章问:“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想推行王政,齐国、楚国却讨厌它而讨伐它,应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成汤居住在毫地,与葛国相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先祖。汤派人询问他:‘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做祭祀用牲畜。’汤派人送给他们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还是不祭祀。汤又派人询问他:‘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谷物来做祭品。’汤派毫地的民众去为他们耕田,让老年人和小孩送饭。葛伯带领着他的民众拦住那些带着酒食米饭的人抢夺,不肯给的就杀死。有个小孩带着米饭和肉,遭到杀害而被抢走了食物。《尚书》上说:‘葛伯与送饭者为仇。’就是指这件事。成汤因为葛伯杀死了这个小孩子而去征讨葛国,天下的老百姓都说:‘这不是贪图天下的财富,这是为平民百姓复仇。’成汤的征讨,从葛国开始,先后征伐十一次而无敌于天下。他向东征讨,西边的夷族人便埋怨;向南征讨,北方的狄族人便埋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象大旱时候盼望雨水一样。所到之处,赶集的不停止买卖,种田的不停止耕耘,商汤讨伐暴君,慰问他们的老百姓,象及时雨从天而降,老百姓非常喜欢。《尚书》上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就不受罪了。’‘有攸国助纣为虐不臣服,周王向东征讨,安抚那里的士民妇女,他们用筐装着黑色和黄色的丝帛,以事奉我们周王为荣,最后他们臣服了大邦周室。’那儿的官吏带着用筐装着的丝绸来迎接周的官吏,那儿的老百姓用筐装着饭食,用壶盛着饮水来迎接周的士兵。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就是要去掉残暴的君主。《泰誓》上说:‘我们的武力要发扬,攻入他们的国土,除掉那残暴的君主,用杀伐来彰明正义,比成汤的功业更辉煌。’只怕宋君不推行王政,如果真能推行王政,普天之下民众都会抬头盼望,要拥护这样的人来做君主;齐国、楚国虽然强大,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万章下》,是孟子在回答万章关于“小国如何行王政,应对大国伐之”的问题时,引用了《尚书·汤誓》的故事进行回应。此段文字典雅凝练,寓教于议,凭借着历史事实和道德观念,展现了孟子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情操。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看,此段文字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小国如宋的生存压力极大。而孟子以汤征伐葛伯的故事为引,阐述了行王政的理念,即以民为本,仁政为先,这是对当时战乱频仍,霸权纵横的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思。

其次,从作者的观点态度来看,孟子倡导的是仁政理念,他认为只有在尊重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前提下,国家才能得到真正的富强。他以汤征葛的事例,明确指出,汤之所以能够得到四海之内的支持,不是因为他富有,而是因为他能够为百姓做主,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样的观点,对于当时以及后世的统治者,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次,从写作思路上看,孟子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先引出汤征葛的故事,然后分析汤之所以能够得到四海之内的支持的原因,再以此为据,回答了万章的问题。这样的写作思路,清晰明了,条理分明,使得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另外,从修辞手法上看,孟子运用了举例、比喻等手法,使得文章既有理论深度,又富有生动性。比如他引用《尚书·汤誓》的故事,使得观点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他又比喻“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民对仁政的渴望。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展示了孟子深刻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行王政的理念,对于当时以及后世的统治者,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