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九节

《孟子》·第九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gōngdōuyuēwàirénjiēchēnghàobiàngǎnwèn
  • mèngyuēhàobiànzāitiānxiàzhīshēngjiǔzhìluàndāngyáozhīshíshuǐxíngfànlànzhōngguóshélóngzhīmínsuǒdìngxiàzhěwéicháoshàngzhěwéiyíngshūyuējiàngshuǐjǐngjiàngshuǐzhěhóngshuǐshǐ使zhìzhījuéérzhùzhīhǎishélóngérfàngzhīshuǐyóuzhōngxíngjiānghuáihànshìxiǎnyuǎnniǎoshòuzhīhàirénzhěxiāoránhòurénpíngérzhī
  • yáoshùnshèngrénzhīdàoshuāibàojūndàizuòhuàigōngshìwéichímínsuǒāntiánwéiyuányòushǐ使mínshíxiéshuōbàoxíngyòuzuòyuányòuchípèiduōérqínshòuzhìzhòuzhīshēntiānxiàyòuluànzhōugōngxiāngwángzhūzhòuyǎnsānniántǎojūnfēiliánhǎiérzhīmièguózhěshíbàoxiàngéryuǎnzhītiānxiàyuèshūyuēxiǎnzāiwénwángchéngzāiwánglièyòuhòurénxiánzhèngquē
  • shìshuāidàowēixiéshuōbàoxíngyǒuzuòchénshìjūnzhěyǒuzhīshìzhěyǒuzhīkǒngzuòchūnqiū
    chūnqiūtiānzhīshìshìkǒngyuēzhīzhěwéichūnqiūzuìzhěwéichūnqiū
  • shèngwángzuòzhūhóufàngchǔshìhèngyángzhūzhīyányíngtiānxiàtiānxiàzhīyánguīyángguīyángshìwèishìjūnshìjiānàishìjūnshìqínshòugōngmíngyuēpáoyǒuféiròujiùyǒuféimínyǒuyǒuè饿piǎoshuàishòuérshírényángzhīdàokǒngzhīdàozhùshìxiéshuōmínchōngrénrénchōngshuàishòushírénrénjiàngxiàngshíwèixiánxiānshèngzhīdàoyángfàngyínxiéshuōzhězuòzuòxīnhàishìzuòshìhàizhèngshèngrényán
  • zhěhóngshuǐértiānxiàpíngzhōugōngjiānměngshòuérbǎixìngníngkǒngchéngchūnqiūérluànchénzéishīyúnróngshìyīngjīngshūshìchénggǎnchéngjūnshìzhōugōngsuǒyīngzhèngrénxīnxiéshuōxíngfàngyínchéngsānshèngzhěhǎobiànzāinéngyányángzhěshèngrénzhī

注释

(1)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2)菹:(zū)《穆天子传》:“纽菹之兽。”注:“吴人呼田猎茸草地曰菹。”这里用为水草丛生的沼泽地之意。

(3)飞廉:殷末时人,一作“蜚廉”。

(4)横:(hèng)假借为“犷”。《荀子·修身》:“横行天下。”扬雄《长杨赋》:“东夷横畔。”《汉书·彭宠传》注:“以威力相胁曰横。”这里用为横暴,放纵之意。

(5)杨朱:魏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贵生”、“重己”。

(6)墨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其生卒年月,历史上无确切记载。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7)闲:《易·大畜·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书·毕命》:“虽收放心,闲之为艰。”《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太玄·闲》:“闲其藏,固珍宝。”范望注:“防闲不与流俗。”《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广雅·释诂一》:“闲,法也。”又:“闲,正也。”《广雅·释诂二》:“闲,遮也。”王念孙疏证:“《士丧礼》下篇:‘抏木横三缩二。’郑玄注:‘抏,御也。所以御止士者。’皆遮之意。”《广韵·山韵》:“闲,防也,御也。”这里用为规范、限制、防御之意。

(8)戎:(róng)《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辞海·西部》:“西戎,中国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禹贡》指织皮、昆仑、析支、渠搜。原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东迁。”《中国古代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高祉主编):“文王被放回后,……先后征服了西北的西戎等国……。”这里实指为戎族。

(9)狄:《论语·子路》:“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国语·晋语》:“戎狄怀之。”《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史记·货殖列传》:“夷狄益甚。”本义是指中国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通称为北狄。狄或北狄曾是古代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10)膺:《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这里用为服从接受之意。

(11)著:显著,发扬。

(12)闲:捍卫。

(13)距:通“拒”,反对。

(14)放:驳斥。

(15)诐:偏颇。

(16)津:同:洪

(17)烈:功绩显赫

(18)徽:幽徽,不显。

(19)淫辞:过分的言论。

译文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先生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我难道喜好辩论么?我是不得已啊!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时而太平,时而混乱。在尧的时候,水大到向西流,泛滥于中原地区,到处被龙蛇盘踞,百姓无处安身;住在低地的人在树上搭巢,住在高处的人在山上营造洞穴。《尚书》上说:‘洚水警诫了我们。’所谓洚水,就是洪水。尧派禹治水。禹挖通河道将洪水导入大海,又把龙蛇驱逐到草泽地,水沿着地上的沟道流动,这就是长江、淮水、黄河和汉水。水患既已解除,鸟兽不再危害人们,然后百姓们才得以回到平地上来安居。  “尧舜去世以后,圣人治国爱民之道逐渐衰微,暴虐的君主接连出现,毁坏了房屋来做池沼,使百姓无处安居;废弃了农田来做园林,使百姓不能谋生。淫邪的学说和暴虐的行为随之兴起,园林、池沼、草泽增多并招来了飞禽走兽。到了殷纣之时,天下又发生大乱。周公辅佐武王诛杀殷纣,讨伐奄国,与这些暴君打了三年,把飞廉追逐到海边处死,消灭殷商的属国五十个,将虎、豹、犀牛、大象驱赶得远远的,天下百姓非常喜欢。《尚书》上说:‘伟大光明啊,文王的谋略!继承发扬光大啊,武王的功绩!帮助开导我们后代,都走正路不无缺陷。’  “现社会混乱正道衰微,淫邪的学说和暴虐的行为随之兴起,臣子杀君主的事有了,儿子杀父亲的事也有了。孔子为之忧虑,便著述了《春秋》。《春秋》所记载的是天子的事,所以孔子说:‘将使世人了解我的恐怕也只有《春秋》了,将使世人责怪我的恐怕也只有《春秋》了。’  “圣王不出现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在野人士横暴放纵地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世上的言论不属于杨朱一派便属于墨翟一派。杨氏主张为自己,是不要君王;墨氏主张兼爱,是不要父母。不要父母不要君王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马匹,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田野上有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着兽类去吃人。’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就是要用邪说欺骗百姓、阻止仁义的施行。仁义被阻止,就是放任野兽去吃人,人们也将互相残食。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要规范先圣的道路,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夸张的言论,使邪说歪理不能再流行。邪说兴起在人们心中,会危害人们做的事情,事情受了危害,也就会危害政务。即使圣人再出现,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从前大禹抑制洪水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族狄族,赶走猛兽使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使乱臣贼子害怕。《诗经》上说:‘戎族狄族的人服从了,荆地楚地被惩罚了,没有人敢抗拒我。’不要父亲不要君主,是周公所要征服的。我也想要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夸张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我怎么是喜好辩论呢?我是不得不如此。凡是能够著书立说敢于抵制杨、墨学说的人,便不愧是圣人的学生。”

评析

此段文言文为孟子对外界指责其好辩的回应,不仅揭示了孟子对于辩论的看法,更展现了其对于时代变迁、道义衰落以及应对之道的深刻思考。整体来看,孟子的回答充满了激昂的情感与坚定的立场,凸显了其儒家思想中的大义与担当。

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周朝衰落、诸侯并起、各种学说流派纷呈的时期。他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深感“圣人之道衰”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当被问及是否好辩时,他的回答充满了无奈与坚定:“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辩论行为的解释,更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

孟子认为,辩论并非目的,而是手段。他之所以辩论,是为了维护儒家道统,捍卫正义和真理。他以尧、舜、禹、周公、孔子等圣人为例,说明圣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能够平定乱世,消除邪恶,使人民安居乐业。而当世道衰落、邪恶盛行时,就需要有人站出来,用言辞捍卫正义,拨乱反正。这正是孟子所自任的使命。

在阐述自己的立场时,孟子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案例,如“洪水猛兽”、“杨墨之道”等,使得其观点更加鲜明有力。他痛斥杨朱墨翟之言为“禽兽之道”,因其主张“无父无君”,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伦理纲常。同时,他也对孔子作《春秋》以正名分的行为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在乱世中维护道义的必要之举。

孟子的回答不仅展现了他的辩论才华和思辨能力,更体现了他的儒家情怀和担当精神。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即使面临误解和指责,也要坚定地捍卫儒家道统和正义真理。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有孟子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去辨别是非、捍卫真理、维护正义。

总体来看,这段文言文是孟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表明了孟子的辩论观和对于时代变迁的深刻认识,更展现了他坚定的儒家立场和担当精神。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风貌,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