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一节

《孟子》·第一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shìèěrtīngèshēngfēijūnshìfēimínshǐ使zhìjìnluàntuì退héngzhèngzhīsuǒchūhéngmínzhīsuǒzhǐrěnxiāngrénchùcháocháoguànzuòtàndāngzhòuzhīshíběihǎizhībīndàitiānxiàzhīqīngwénzhīfēngzhěwánliánnuòyǒuzhì
  • yǐnyuēshìfēijūnshǐ使fēimínzhìjìnluànjìnyuētiānzhīshēngmínshǐ使xiānzhījuéhòuzhīshǐ使xiānjuéjuéhòujuétiānmínzhīxiānjuézhějiāngdàojuémíntiānxiàzhīmínyǒubèiyáoshùnzhīzhěruòtuīérzhīgōuzhōngrèntiānxiàzhīzhòng
  • liǔxiàhuìxiūjūnxiǎoguānjìnyǐnxiándàoéryuànèqióngérmǐnxiāngrénchǔyóuyóuránrěněrwéiěrwéisuītǎnluǒchéngěryānnéngměizāiwénliǔxiàhuìzhīfēngzhěkuānbáodūn
  • kǒngzhījiēérxíngyuēchíchíxíngguózhīdàoérjiǔérjiǔchǔérchǔshìérshìkǒng
  • mèngyuēshèngzhīqīngzhěyǐnshèngzhīrènzhěliǔxiàhuìshèngzhīzhěkǒngshèngzhīshízhěkǒngzhīwèichéngchéngzhějīnshēngérzhènzhījīnshēngzhěshǐtiáozhènzhīzhězhōngtiáoshǐtiáozhězhìzhīshìzhōngtiáozhěshèngzhīshìzhìqiǎoshèngyóushèbǎizhīwàizhìěrzhōngfēiěr

注释

(1)横:(héng)假借为“犷”。横暴,放纵。

(2)污:(wū)贪官污吏的污之意。

(3)佚:遗弃之意。

(4)接:承受之意。

(5)淅:形容轻微的风声和雨、雪、落叶的声音之意。

(6)由:通“犹”。

(7)浼:污染。

(8)薄夫:刻薄的人。

(9)金声:指镈钟发出的声音。

(10)玉振:指玉磬收束的余韵。

(11)接淅:淘米。

译文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眼睛不看丑恶的色彩,耳朵不听丑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信任的民众,不役使。国家有治就积极进取,国家混乱他就退避隐居。横暴放纵的政事出现的地方,横暴放纵的民众居住的地方,他都不能忍受在那里居住。想象着和乡下人相处,就象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污泥炭灰之中一样。在商纣王的时候,他住在北海之滨,以等待天下能够清明。所以,听到伯夷这种风范的,痞顽的人也会变得清廉,懦弱的人也会树立志向。  “伊尹说:‘为何侍奉不理想的君主呢?为何役使不信任的民众呢?’国家有治积极进取,国家混乱也积极进取,他又说:‘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使先明理的人启发后明理的人,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这些民众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这个尧、舜之道来启发上天所生的民众。’想那天下的百姓,一个个男子和女子如果有没受到尧、舜之道恩惠的,就好象是自己将他们推进水沟中一样。伊尹就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的。  “柳下惠并不觉得侍奉贪官污吏是耻辱,不会因官职小而觉得卑贱;他进职不隐藏自己的才干,必定要按自己的主张行事;被冷落遗忘而隐逸也不怨恨,处于困窘之境也不自我怜悯。与乡里的农民相处,很随便地而不忍心离开。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有美女一丝不挂赤裸裸站在我身边,又怎么能迷惑沾染我呢?’所以听说柳下惠风范的人,狭隘的人变得宽容,刻薄的人变得厚道。  “孔子离开齐国,承受着风霜雪雨就走了;离开鲁国时,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国的道理。’可以快速就快速,可以延缓就延缓,可以住下就住下,可以出仕任职就出仕任职,这就是孔子的行为方式。”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是圣贤中清高的人;伊尹这个人,是圣贤中有责任感的人;柳下惠这个人,是圣贤中能和同于人的人;孔子这个人,是圣贤中能够因时而变的人。孔子可说是集大成的人。所谓集大成者,就好比演奏音乐时敲击金钟而玉磐也有振动一样。所谓的金声,是节奏旋律的开始;所谓玉振,是节奏旋律的终结。所谓节奏旋律的开始,是智的体现;所谓节奏旋律的终结,是圣的体现。所谓智,就好比技能;所谓圣,就好比力量。这就象射箭于百步之外,箭能到达,是你的力量;箭能射中,就不是你的力量了。”

评析

此段文言文为孟子对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四位圣贤的评述。这四位圣贤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孟子通过对比和阐述,为我们展现了他对于圣人的理解。

伯夷,孟子称之为“圣之清者也”。伯夷的为人处世,有着高尚的气节和原则。他“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妥协于世俗的恶。他“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在乱世中,他选择退隐,“以待天下之清也”,这种清高和超脱,是伯夷的智慧和勇气。

伊尹则与伯夷相反,他“治亦进,乱亦进”,积极参与世事,无论治世还是乱世,都愿意承担责任。他认为“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自己有责任去启发和教育人民。他的自任之重,显示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感。

柳下惠则是“圣之和者也”,他的为人平和,与世无争。“不羞污君,不辞小官”,无论面对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他的“进不隐贤,必以其道”体现了他的正直和坚持。柳下惠的宽容和敦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而孔子则是“圣之时者也”,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时代和环境,灵活地应对世事。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变通。孔子被孟子称为“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和智慧集各家之所长,达到了圣人的最高境界。

孟子通过这四位圣贤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圣人形象。他们各有特点,但都是道德的楷模和人生的导师。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智慧,影响了后世的人们。

此外,孟子还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这段文言文更加生动和形象。如“金声而玉振之也”象征了孔子的思想像金玉一样珍贵和完美;“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则以巧和力比喻智和圣的不同特点。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也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这段文言文是孟子对四位圣贤的赞美和评价。通过他们的形象和事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品质。这些圣贤的形象和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