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七节

《孟子》·第七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suìduōlǎnxiōngsuìduōbàofēitiānzhījiàngcáiěrshūsuǒxiànxīnzhěrán
  • jīnmóumàizhǒngéryōuzhītóngshùzhīshíyòutóngránérshēngzhìzhìzhīshíjiēshóusuīyǒutóngyǒuféiqiāozhīyǎngrénshìzhīfántónglèizhěxiāngzhìrénérzhīshèngréntónglèizhělóngyuēzhīérwèizhīwéikuìzhīxiāngshìtiānxiàzhītóng
  • kǒuzhīwèiyǒutóngxiānkǒuzhīsuǒshìzhěshǐ使kǒuzhīwèixìngrénshūruòquǎnzhītónglèitiānxiàshìjiēcóngzhīwèizhìwèitiānxiàshìtiānxiàzhīkǒuxiāngshìwéiěrránzhìshēngtiānxiàshīkuàngshìtiānxiàzhīěrxiāngshìwéiránzhìtiānxiàzhījiāozhīzhījiāozhězhěyuēkǒuzhīwèiyǒutóngshìyāněrzhīshēngyǒutóngtīngyānzhīyǒutóngměiyānzhìxīnsuǒtóngránxīnzhīsuǒtóngránzhěwèishèngrénxiānxīnzhīsuǒtóngráněrzhīyuèxīnyóuchúhuànzhīyuèkǒu

注释

(1)赖:《国语·周语》:“先王岂有赖焉。”《战国策》:“为魏则益,为秦则不赖矣。”《说文》:“赖,赢也。”《方言十三》:“赖,取也。”这里用为“利”、美利、美善之意。

(2)麰(móu)麦:大麦。亦泛指麦类谷物。

(3)耰:(yōu)《论语·微子》:“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汉书》:“民以耰鉏櫄梃相挞击,犯法滋蟓,盗贼不胜。”本意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亦指覆种、播种之意。

(4)日至:指夏至。

(5)硗:(qiāo)《国语·楚语》:“瘠硗之地。”《说文》:“硗,磐石也。字亦作墝。”这里用为土地坚硬而贫瘠之意。

(6)蒉:(kuì)《论语·宪问》:“子击磬於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汉书》:“以一蒉障江、河,用没其身。”这里用为草编的筐子之意。

(7)易牙:齐桓公时一位善烹调的人。《左传·僖公十七年》:“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

(8)师旷:春秋时代晋国的著名乐师。《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9)子都:此指人名,相传是郑昭公时的美男子。《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10)刍:《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史记·货殖列传》:“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这里泛指指牛羊猪狗等牲畜之意。

译文

孟子说:“丰收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好利,灾害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凶暴,这不是上天赋予他们的资质不同,而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们的内心的美德陷溺于环境才造成这样的。以大麦而论,播下种子把地耙平,如果土地相同,栽种的时节也相同,便会蓬勃生长,到了夏至时都会成熟。即使有所不同,那是因为土地有肥有瘠,雨露的滋养多少,人们从事的力量不平等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的,大体都相同,为什么单单对人要怀疑呢?圣人与我们是同类,所以龙子说:‘不知道脚的形状就编草鞋,但我知道决不会编成草筐子。’草鞋式样都相似,是因为人的脚都相同。口的昧觉,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早就弄清了我们口昧的嗜好。假如口的昧觉,人与人不同,就象狗呀马呀的与我们不同,那么天下人的嗜好为什么还要随从易牙的口昧呢?讲到口昧,天下人都期望尝到易牙的菜,可见天下人的口昧都是相同的。耳朵也是如此。讲到声音,天下人都期望听到师旷的演奏,可见天下人的耳力都是相同的。眼睛也是如此。讲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知道他长得美的。不知道子都长得美的人,就是没长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昧,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讲到内心,唯独没有相同的地方吗?内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行为方式。圣人不过是先得知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而已。所以道理和行为方式使我们内心得到喜悦,就好比牛羊猪狗的肉使我们的口腹得到喜悦一样。”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以“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为引子,阐述了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接着以麦子的生长过程为例,说明了环境因素的差异对相同种类的生物产生的影响。然后,他借助易牙对味觉的把握,师旷对声音的理解,子都对美的欣赏,来说明人们在味觉、听觉、视觉上的共通性,进而引申出人们在道德理性上的一致性,并以此证明“圣人与我同类”这一观点。

孟子的这个观点,是他“人性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环境的影响会使人的本性发生变化。这一点,他通过“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这个例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也反映了孟子对于环境对人性影响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改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的深入理解。

在论证“圣人与我同类”这个观点时,孟子采用了类比的方法。他首先以口、耳、目三种感官的共通性为例,说明人们对于味道、声音、美的认识的一致性,然后通过这三种感官的共通性,引申出人们在道德理性上的一致性。这种类比的方式,使得孟子的论证既有深度,又有说服力。同时,孟子还通过引用龙子的话,以及提到易牙、师旷、子都等人,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使得他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孟子在这段文章中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他的才情和智慧。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又通过生动的例子,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而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是孟子“人性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生动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论证,展示了孟子的才情和智慧,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高尚品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