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二十五节

《孟子》·第二十五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西mēngjiérénjiēyǎnérguòzhīsuīyǒuèrénzhāijièshàng

注释

(1)西子: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这里泛指美人。

(2)齐:通“斋”,斋戒之意。

(3)恶:这里指长相丑陋。

译文

孟子说:“西施美人被蒙上了不洁净的东西,那么人们路过她身旁时都要掩鼻而过。虽然有很丑恶的人,但他斋戒沭浴,也是可以参加祭祀上天的仪式的。”

评析

孟子的这段言论,源自《孟子·尽心上》一篇,其言论的主旨深远,对人性的理解深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设定精准,这是孟子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孔孟儒家思想的基石。此外,孟子的这段言论也为我们揭示了儒家道德伦理理论的内涵,即人皆有可能成为圣贤。

孟子在这段话中,以西子蒙不洁和齐戒沐浴的比喻,对人的道德行为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养和学习来提升。即使是恶人,只要他能洗去心中的邪念,净化自己的灵魂,那么他也可以成为祀奉上帝的人。

孟子的这种观点,既有其历史背景的影响,也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战国时期,各种诸子百家的思想相互碰撞,各有千秋,孟子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道德伦理理论。他坚持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这是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这也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道德自由和道德选择。

从写作思路上来看,孟子先以“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为引子,引发读者的共鸣,然后通过“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这一结论,引领读者进行思考。这种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写作思路,使得他的道德伦理理论更具说服力。

在表现手法上,孟子运用了比喻和类比的修辞手法,使得抽象的道德观念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他将人的道德行为比喻为洗浴,恶人的改变比喻为沐浴,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他的观点。

在情感和意境上,孟子的这段言论充满了对人性的肯定和对道德的追求。他对人性的肯定,体现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对道德的追求,体现了他的儒家精神。

在风格和特点上,孟子的这段言论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深度。他的语言清晰,逻辑严谨,富有哲理,是儒家文化的瑰宝。

总的来说,孟子的这段言论,无论从历史背景,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思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还是作品的风格和特点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赏析。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对道德伦理的深入思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