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五节

《孟子》·第五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liánghuìwángyuējìnguótiānxiàqiángyānsǒuzhīsuǒzhīguǎrénzhīshēndōngbàizhǎngyān西sàngqínbǎinánchǔguǎrénchǐzhīyuànzhězhīzhī
  • mèngduìyuēfāngbǎiérwángwángshīrénzhèngmínshěngxíngbáoshuìliǎnshēngēngnòuzhuàngzhěxiáxiūxiàozhōngxìnshìxiōngchūshìzhǎngshàngshǐ使zhìtǐngqínchǔzhījiānjiǎbīngduómínshíshǐ使gēngnòuyǎngdòngè饿xiōngzisànxiànmínwángwǎngérzhēngzhīshuíwángyuērénzhěwángqǐng

注释

(1)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2)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3)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3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4)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5)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6)比:替,为。旧时读bì;一:全,都;洒:洗刷。

(7)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8)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9)挞:击打。

(10)陷溺: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译文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评析

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在梁惠王面前提出的“仁政”理论。这段对话,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深刻揭示了孟子“仁者无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的政治理念,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其独特的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赏析素材。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梁惠王国。这是一个充满战争与混乱,弱肉强食的时代。梁惠王国处于四面楚歌的困境,无论东西南,都遭遇了敌人的侵略和打击,国力日益衰弱。这种生存环境使梁惠王深感压力和无奈,因此他向孟子求教如何才能振兴国家。

其次,从作者的观点态度来看,孟子坚持“仁政”理念,主张以民为本,实行“仁者无敌”的政治理念。他认为,只有施行仁政,减轻民众的负担,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去修身养性,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这种观点,是孟子对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再次,从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来看,孟子运用对话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际的操作性。他以“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和“仁者无敌”为主线,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等,详细阐述了仁政的实质和效果。这种写作手法,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能让读者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最后,从修辞手法来看,孟子运用了对比和设问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富有力度和说服力。例如,他通过对比“深耕易耨”和“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的情况,强调了仁政对于民众的重要性。又如,他通过设问“夫谁与王敌?”来引导读者思考,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总结来说,这段文言文通过深入浅出的对话,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孟子的“仁政”理念。这种理念,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