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三十四节

《孟子》·第三十四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shuìrénmiǎozhīshìwēiwēirántánggāoshǔrèncuīshǔchǐzhìwéishíqiánfāngzhàngshìqièshǔbǎirénzhìwèipānyǐnjiǔchěngtiánlièhòuchēqiānshèngzhìwéizàizhějiēsuǒwéizàizhějiēzhīzhìwèizāi

注释

(1)榱:(cuī)即椽,放在檩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栋折榱崩。”《荀子·哀公》:“仰视榱栋,俯见几筵。”《说文》:“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新序·杂事四》:“仰见榱栋,俯见几筵。”这里用为屋檐之意。

(2)般:通“班”。《太玄·棿》:“建侯开国,涣爵般秩。”《墨子·尚贤中》:“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孟子·公孙丑上》:“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汉书·礼乐志》:“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这里用为颁布之意。

(3)巍巍然:权大有势之貌。

(4)堂高:指堂阶之高而言。

(5)般:大。

译文

孟子说:“至于说到大人,我则很藐视,我根本不看他们那高高在上的傲气。堂高两三丈,屋檐才几尺,我如果得志,不行为于这些。吃饭时面前有一丈见方的大桌子,旁边有侍候的奴妾几百人,我如果得志,不行为于这些。颁布享乐而饮酒,骑马在田野上打猎,后面跟随着兵车千乘,我如果得志,不行为于这些。在他们认为快乐的那些,都是我所不愿意作为的;在我所认为快乐的,都是古人留下来的,我为什么要畏惧他们呢?”

评析

孟子此言,显露出其高尚的人格与不屈的精神。当谈论到权高位重的大人时,他告诫我们,不应被其权势所震慑,不要被他们高大的殿堂、豪华的宴饮、以及炫耀的排场所迷惑。这些,在他眼中,皆是身外之物,不足以让人产生敬畏。真正的敬畏,应源于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修为。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孟子不屑于物质上的炫耀与奢华,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物质的精神满足。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毕竟,那是一个重视物质、崇尚权力的时代。但孟子却敢于挑战时代潮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被权势和物质所诱惑。

再观“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更是凸显了孟子对于生活的简朴态度。他不羡慕权贵们餐桌上的山珍海味,也不垂涎于前呼后拥的侍女队伍。他认为,真正的生活并非取决于外在的华丽与繁华,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 在娱乐与消遣上,孟子同样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并不认为放纵于声色犬马之中就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应来源于对自己内心的修炼和对外界事物的深刻理解。

最后,“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那些权贵的所作所为,都是他所不屑的。而他自己所坚守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和传统。因此,他无所畏惧。

此段文言文不仅展示了孟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不屈的精神风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视角。在这个物质至上、权力至上的时代里,我们是否还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是否还能保持一颗超然物外的心?孟子的这番话,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