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六节

《孟子》·第六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chúnkūnyuēxiānmíngshízhěwèirénhòumíngshízhěwèizàisānqīngzhīzhōngmíngshíwèijiāshàngxiàérzhīrénzhě
  • mèngyuēxiàwèixiánshìxiàozhějiùtāngjiùjiézhěyǐnjūnxiǎoguānzhěliǔxiàhuìsānzhětóngdàozhěyuērénjūnzirénértóng
  • yuēgōngzhīshígōngwéizhèngliǔwéichénzhīxuēshènruòshìxiánzhězhīguó
  • yuēyòngbǎiérwángqíngōngyòngzhīéryòngxiánwángxuē
  • yuēzhěwángbàochǔér西shànōumiánchǔgāotángéryòushànhuàzhōuliángzhīshànérbiànguóyǒuzhūnèixíngzhūwàiwéishìérgōngzhěkūnwèichángzhīshìxiánzhěyǒukūnshízhī
  • yuēkǒngwéikòuyòngcóngérfánròuzhìtuōmiǎnérxíngzhīzhěwéiwèiròuzhīzhěwéiwèinǎikǒngwēizuìxíngwéigǒujūnzizhīsuǒwéizhòngrénshí

注释

(1)淳于髡(kūn):人名,战国时期齐国学者,以博学著称。

(2)三卿:指上卿、亚卿、下卿。卿是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3)公仪子:即公仪休,鲁国宰相。

(4)子柳:人名,即泄柳。

(5)王豹:人名,卫国人,擅长歌唱。

(6)绵驹:人名,齐国人,擅长歌唱。

(7)华周:人名,齐国大夫。

(8)杞梁:人名,齐国大夫。此二人在齐国和莒国的战争中死亡。

(9)税:通“脱”。《左传·成公九年》:“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墨子·三辩》:“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吕氏春秋·慎大》:“乃税马于华山,说收于桃林。”《史记·李斯列传》:“吾未知所税驾也。”这里用为“脱”,也有解脱之意。

(10)司寇:主掌司法。

(11)燔肉:祭肉。

(12)微罪:小的过错。

译文

淳于髡说:“首先注重名位实质的,是为了治理人民;尔后注重名位实质的,是为了自己。先生你在三卿位上,名位实质还没有贡献于上下就离去,仁者都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居在较低的职位,不以贤能侍奉不成器的人,是伯夷这类人。五次服务于商汤,五次服务于夏桀,是伊尹这类人。不厌恶昏庸的君主,不推辞小官之位,是柳下惠这类人。这三个人人生道路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这一样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君子做到与人相互亲爱而已,何必要走同样的道路?”  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执政,子柳、子思做大臣。可是鲁国日渐削弱很严重。象这样的情况贤能者对于国家没有什么益处。”  孟子说:“虞国当年不用百里奚后来就灭亡了,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后就成了霸主。不用贤能就灭亡,就是想日渐削弱也能得到吗?”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附近,而河西的人都善于唱歌。绵驹住在高唐,而齐国的西部都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因为善于哀哭她们的丈夫,从而使国家的风俗改变。内在有什么内容,外在就会表现出来。行为于某件事情而没有功效,我从来没有见过。所以说齐国没有贤能的人,如果有,我必然认识。”  孟子说:“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不被重用,跟随国君去祭祀,祭祀的肉也没有得到,于是不脱帽子就离开了。不知者以为孔子是为了一块祭祀的肉,知道内情的人则认为这祭祀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而孔子本人想以承担轻微的罪而离开,不愿意随便离去。君子的所作所为,本来一般人就很难认识到。”

评析

此段文言文,载于《孟子·告子下》,为淳于髡与孟子之间关于名实、贤能与国家治理的一番对话。其中,涉及到了名与实、贤者的态度和行为、以及贤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等诸多深层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通过对此文的细品,我们可洞察到孟子对于仁义、名实之辩的精湛见解,及其对于贤能政治的高度推崇。

淳于髡首先提出“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的观点,试图探讨人的行为和名声之间的先后关系。而孟子则回应以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人的不同行为,但归趋于仁的论述,强调了仁者为人的根本,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行为方式。这里,孟子展示了其对于仁的宽泛理解,即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关键在于内心的诚意和外在行为的合理性。

接着,淳于髡以鲁缪公之时贤者在位而国家衰败为例,质疑贤者的作用。孟子则以秦穆公用百里奚而称霸的史实反驳,明确指出不用贤则亡的观点,展现了其对于贤能政治的坚定信念。这里,孟子强调了贤者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可或缺性,与其“仁者无敌”的思想一脉相承。

在后半段的对话中,淳于髡提到王豹、绵驹、华周、杞梁等人的事迹,主张“有诸内必形诸外”,即人的内在品质必然会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而孟子则以孔子在鲁国的经历为例,阐述了君子行为的特殊性,即君子的行为往往不为常人所理解,但其背后的动机却是出于高尚的道德原则。

整段对话,不仅表现了孟子的机智和辩才,更展现了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政治见解。孟子以名实之辩为引子,深入探讨了贤能政治的重要性,以及君子行为的特殊性。其观点独到且深刻,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时代背景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此段对话也展现了古代文人之间高雅而富有深度的交流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