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十五节

《孟子》·第十五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rénzhīsuǒxuéérnéngzhěliángnéngsuǒérzhīzhěliángzhīháizhītóngzhīàiqīnzhězhǎngzhījìngxiōngqīnqīnrénjìngzhǎngzhītiānxià

注释

(1)良:指本能的,天然的。

(2)孩提之童:二三岁的小孩子。

译文

孟子说:“人们没有经过学习就会的,是人的良能。不经过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二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喜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近亲人,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尊敬兄长,就是最佳行为方式;这没有别的原因,表达出来是天下人共同的方法。”

评析

此段文言文,出自孟子之口,犹如清泉流淌,深邃而明澈。它所蕴含的哲理,如泓水般深广,又似溪流般细腻。短短数语,却包罗了人性的根本与天地间的至理。

孟子开宗明义地指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似乎是对人性本善的一种高度概括。无需外在的教导,人自然拥有善良的本能;无需深思熟虑,人便具有内在的良知。此观点,遥相呼应了孟子的“性善论”,即人性本善,恶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在孟子看来,人的良能与良知就像明亮的宝石,虽可能被尘埃蒙蔽,但只要拭去尘埃,其光彩依然。

接下来的“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则进一步说明了良能与良知的普遍性。孩童时代,人们自然而然地知道亲爱父母;长大成人后,也会懂得尊敬兄长。这种亲爱和尊敬,孟子称之为“仁”与“义”,它们是人的天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天性之仁、天性之义不仅限于家庭之内,孟子更是提出“无他,达之天下也”,意指这种仁爱之心、敬义之情是可以推而广之,遍及天下的。

孟子以孩童为例,强调良能与良知的可贵。孩童天真烂漫,他们的行为多出于本能和直觉,而这种本能和直觉往往最接近人的天性。孩童之爱亲、敬长,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天性使然。这种天性中的善良和纯净,正是孟子所推崇的。

此外,孟子之言还体现了其对于教育和环境对人性的影响的深刻认识。虽然人天生具有良能与良知,但若后天不得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这些天性中的美好也可能被埋没或扭曲。因此,孟子的性善论并非是一种静态的观点,而是包含了动态的发展过程。

这段文言文不仅展示了孟子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以其简练而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形式展现了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总之,孟子的这段言论是对人性本善的一次深刻阐述,也是对仁爱、敬义等核心价值的一次庄重宣扬。它告诉我们,人的善良本性是值得珍视和发扬的,而这种善良本性也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得以保持和发展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