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七节

《孟子》·第七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chǐzhīrénwéibiànzhīqiǎozhěsuǒyòngchǐyānchǐruòrénruòrényǒu

注释

机变:奸诈。

译文

孟子说:“羞耻心对人至关重要,善于权变而乖巧的人,表现不出羞耻心来。不因比不上别人而羞耻,怎么能赶上他人呢?”

评析

此段文言文,出自孟子之口,虽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意,引导人们思考耻辱之于人生的意义。孟子的这句话,既是他对人性的一种独特洞察,也是他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深刻批判。

首先,孟子强调了耻辱对于人的重要性。他说:“耻之于人大矣。”耻辱,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情感体验。它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是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或思想与社会道德、个人良知相悖时所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感觉。耻辱感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在行为上有所约束,在道德上有所追求,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完善。

然而,孟子也看到,在当时的社会中,有一种人却对耻辱无所畏惧,那就是“为机变之巧者”。这些人善于应变,擅长利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心中没有道德的标准,只有利益的算计。对于这样的人,耻辱感是无法触动他们的内心的。孟子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和不满,他认为这样的人是无法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

接着,孟子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如果一个人不以不如别人为耻,那么他又怎么能赶上别人呢?这个问题直指人心,揭示了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羞耻心。羞耻心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力量,它促使人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去改进和提升。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羞耻心,那么他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人性的深入了解和对于社会的深刻观察。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耻辱在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对待耻辱的复杂态度。孟子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人性、思考社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