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八节

《孟子》·第八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zhīxiánwánghàoshànérwàngshìzhīxiánshìrándàoérwàngrénzhīshìwánggōngzhìjìngjìnjiànzhījiànqiěyóuérkuàngérchénzhī

注释

(1)势:权势。

(2)亟:多次。

(3)由:同“犹”,还。

译文

孟子说:“古代贤能的君王喜好善行而忘掉自己的权势,古代贤能的读书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道路而忘掉别人的权势,所以王侯将相们不以敬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够多次见到他们。见面尚且不能多得,何况是让他们做臣子呢?”

评析

此段文言文引自孟子,体现了其对于贤王贤士的崇高理想和人格追求。孟子以高尚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道德、仁义在其中的重要性。

首先,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道德沦丧。因此,孟子提出了“好善而忘势”的观点,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他认为,古代的贤王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是因为他们重视道德、喜欢行善,而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势和地位。同样,贤士也是因为喜爱自己的道,追求真理和善良,而忘却了人的权势。

其次,从作者的观点态度来看,孟子强调了君主对贤士应有的尊重和礼遇。他认为,如果王公不能对贤士表示出足够的敬意和礼节,那么贤士就不会急于见他们。贤士连见都不急于见,更何况是成为他们的臣子呢?这体现了孟子对于道德和才华的高度尊重,以及对于权势的淡漠。

再次,从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来看,孟子运用了对比和设问的手法,使得其观点更加鲜明和有力。他将贤王与贤士的“好善而忘势”、“乐其道而忘人之势”与当时君主的权势欲望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其道德理想。同时,他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贤士与君主的关系。

此外,从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来看,孟子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高尚而坚定的情感。他对于贤王贤士的崇敬和对于道德的坚守,都使得这段文言文具有一种崇高和深远的意境。它不仅仅是对古代贤王贤士的赞美,更是对后世人们的道德教诲。

最后,从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来看,孟子的语言简练而有力,富有哲理。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其言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体现了孟子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他以古之贤王贤士为榜样,强调了道德在人与人关系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这段文言文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