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二十四节

《孟子》·第二十四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kǒuzhīwèizhīěrzhīshēngzhīxiùzhīzhīānxìngyǒumìngyānjūnziwèixìngrénzhīzhījūnchénzhībīnzhǔzhìzhīxiánzhěshèngrénzhītiāndàomìngyǒuxìngyānjūnziwèimìng

译文

孟子说:“口舌对于昧道,眼睛对于颜色,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嗅觉,手脚四肢对于安逸与否,都是人的本性,但各有命运,君子不称它们是本性。仁爱对于父子,行为方式对于君臣,社会行为规范对于宾客和主人,知识对于贤能的人,圣人对于天的道路,是命运,这其中也有人的本性,但君子不称它们是命运。”

评析

此段文言文,出自孟子之手,借口感、目色、耳声、鼻臭以及四肢之安逸,来论述人性与天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仁、义、礼、智、圣的命定性和人性的关系。

首先,孟子在此段开头即提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的观点,以人的五官感受为例,明确指出这些感官的欲望是人性的表现,但同时也有命的定数。然而,对于君子而言,他们并不将这些欲望视为性的本质,显示出君子超脱物欲的品质。

接着,孟子以仁、义、礼、智、圣等道德品质为对象,提出“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的论述。这些道德品质在孟子看来,既有命的定数,又有人性的体现。然而君子并不将这些道德的实践视为命的安排,而是出于人性的本能。

此段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在于阐述孟子的性命观。在孟子看来,“性”与“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性”是人内在的本质和本能,“命”则是超越人力的天的安排。而道德的实践则是“性”与“命”的完美结合,即顺应人的本性,又遵从天的命定。

从写作手法上看,孟子采用了并列和对比的手法,使得论述更加鲜明有力。同时,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体现了孟子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思辨能力。

此段文言文的意境深远,不仅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和天命的独特理解,更展示了其对于道德的崇高追求。人们在追求感官享受的同时,更应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以达到“性”与“命”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孟子的这段文言文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珍贵遗产。对于我们理解人性、探讨道德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