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三节

《孟子》·第三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jìnxìnshūshūchéngèrsānérrénréntiānxiàzhìrénzhìrénérxuèzhīliúchǔ

注释

(1)书:指《尚书》。

(2)《武成》: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章。内容记载周武王伐纣一事。

(3)策:古代书写工具竹简,一片竹简称一策。

译文

孟子说:“一昧地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篇文章,只不过取其中的二三个道理罢了。能爱民的人无敌于天下,以最爱民的政策征伐最不爱民的,怎么会血流成河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评析

此段文言文引自孟子,涉及对古代典籍《尚书》中《武成》一篇的评论,充分展现了孟子的批判思维与仁政观念。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味着盲目地、不加思考地信赖一本书,那这本书的存在反而不如没有。这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对于任何时代的学者都有着振聋发聩的启示。

孟子接着提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在众多的典籍中,孟子对《武成》只取其中二三策,显示了他“明辨是非”的智慧和勇气。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选择性地摄取,不盲从,这需要极高的鉴别力和学识。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更是孟子对仁政的极力推崇。在他看来,仁者是无敌的,仁者之心能战胜一切不仁。然而,当他看到《武成》中描述战争残酷、血流成河的场面时,不禁发出疑问:“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种疑问不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是对历史记载真实性的质疑。

孟子的这段话,不仅告诫我们在学习和阅读中要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具体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仁者应有的立场和情感。在战争和暴力的面前,真正的仁者会感到震惊和不解,他们会努力寻求和平与非暴力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盲目地歌颂或者接受。

古代许多名士都曾对此段话进行过深入解读。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评价孟子的观点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与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告诫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和记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孟子的这种观点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应该如何筛选、如何判断、如何形成自己的见解,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孟子的这段话,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