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三十四节

《孟子》·第三十四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zhòngzhīguóérshòurénjiēxìnzhīshìshědānshídòugēngzhīrényānqīnjūnchénshàngxiàxiǎozhěxìnzhězāi

注释

仲子:即陈仲子,於陵子仲,齐国人。

译文

孟子说:“陈仲子这个人,如果不是用最佳行为方式而把整个齐国都给他,他也不会接受,人们都相信他,这好象就是舍弃一箪食、一豆汤的行为。人最大的过错是不要亲戚、君臣、上下的关系。因为小的行为而相信他大的行为,怎么能行呢?”

评析

此段文字摘自孟子,内容主要围绕“义”的观念进行阐述,深入探讨了人们在面对大义与小义时应有的取舍态度。孟子以仲子为例,借其不受齐国之事,表达了人对于“义”的坚守与理解,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关系中亲戚、君臣、上下的相对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的历史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的时代。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和义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在善良和道德责任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的理想状态的追求。

在这段文言文中,孟子提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这里,孟子以仲子不受齐国之事为例,赞扬了仲子对“义”的坚守。即使面对如此诱人的利益,仲子仍然坚守道义,不为所动。这种行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赞扬。然而,孟子进一步指出,“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这表明,在孟子看来,虽然仲子的行为值得赞扬,但如果因为坚守小义而忽略了大义,那么这种行为就值得商榷了。亲戚、君臣、上下的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如果这些关系都乱了,那么社会将陷入混乱。因此,人们在坚守小义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大义。

孟子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义的标准,而道义的标准又来自于天。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孟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孟子也强调了人的内在善良和道德责任感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和道德的实践,人才能达到真正的善良和完美。

此外,孟子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他的修辞手法高超而巧妙。他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他的观点更加鲜明和有力。例如,“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与“人皆信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仲子的高尚品质和社会对他的认可。又如,“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仲子坚守小义的行为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体现了孟子对于“义”的深刻理解和阐述。他通过仲子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在面对诱惑时如何坚守道义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坚守小义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大义。孟子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坚守道义、维护社会秩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和理解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找到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