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十四节

《孟子》·第十四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mèngyuēmínwéiguìshèzhījūnwéiqīngshìqiūmínérwéitiāntiānwéizhūhóuzhūhóuwéizhūhóuwēishèbiànzhìshēngchéngshèngjiéshíránérhàngānshuǐbiànzhìshè

注释

(1)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的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2)丘民:广大的民众。

(3)粢:(zī)《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孟子·滕文公下》:“诸侯耕助以供粢盛。”《玉篇》:“粢,稷米也。”这里用为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之意。

(4)变置:即“另置”,废而另立。

(5)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译文

孟子说:“人民最为宝贵,土神和谷神次要,君主为轻。因此得到群聚的人民的承认者就可以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承认的就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承认的就可以成为大夫。诸侯危害社稷国家,就另外改立。用作祭祀的牲畜已经长成,用作祭祀的粮食已经洁净,就按时祭祀,但仍发生旱灾水灾,那么就另外改换土神和谷神。”

评析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一章,是孟子对于君权与民权、君臣关系的深入探讨。

首先,孟子在这段话中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是对传统“君为天下贵”的观念的颠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民众,民众的权利高于一切,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民主权思想。孟子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其次,孟子通过“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一语,进一步阐述了权力的来源和分配。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权力获取方式,强调了对民众意志的尊重和对权力的制约,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智慧。同时,这也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君主绝对权力的有力挑战。

再次,“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一部分,孟子提出了诸侯和社稷的关系,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更换诸侯和社稷的观点。这里的“诸侯危社稷”,“旱干水溢”等具体情形,实际上是对君主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深深关怀。

此外,孟子的这段话还体现了他的写作特点。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寓深思于浅言,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思想深度和表达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话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体现,他以民为本,提出了人民主权和君主制约的政治主张,对我国封建主义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这种思想,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