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三节

《孟子》·第三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téngwéngōngwènwèiguómèngyuēmínshìhuǎnshīyúnzhòuěrmáoxiāoěrsuǒtáochéngshǐbǎimínzhīwéidàoyǒuhéngchǎnzhěyǒuhéngxīnhéngchǎnzhěhéngxīngǒuhéngxīnfàngxiéchǐwéixiànzuìránhòucóngérxíngzhīshìwǎngmínyānyǒurénrénzàiwèiwǎngmínérwéishìxiánjūngōngjiǎnxiàmínyǒuzhìyángyuēwéirénwéirénxiàhòushìshíérgòngyīnrénshíérzhùzhōurénbǎiérchèshíjiēshíchèzhěchèzhùzhějièlóngyuēzhìshànzhùshàngònggòngzhějiàoshǔsuìzhīzhōngwéichángsuìlángduōzhīérwéinüèguǎzhīxiōngniánfèntiánéryíngyānwéimínshǐ使mínránjiāngzhōngsuìqíndòngyǎngyòuchēngdàiérzhīshǐ使lǎozhìzhuǎngōuzàiwéimínshìténgxíngzhīshīyúngōngtiánsuìwéizhùwéiyǒugōngtiányóuguānzhīsuīzhōuzhùshèwéixiángxuéxiàojiàozhīxiángzhěyǎngxiàozhějiàozhěshèxiàyuēxiàoyīnyuēzhōuyuēxiángxuésāndàigòngzhījiēsuǒmíngrénlúnrénlúnmíngshàngxiǎomínqīnxiàyǒuwángzhěláishìwéiwángzhěshīshīyúnzhōusuījiùbāngmìngwéixīnwénwángzhīwèixíngzhīxīnzhīguóshǐ使zhànwènjǐng
  • mèngyuēzhījūnjiāngxíngrénzhèngxuǎnérshǐ使miǎnzhīrénzhèngjīngjièshǐjīngjièzhèngjǐngjūnpíngshìbàojūnmànjīngjièjīngjièzhèngfēntiánzhìzuòérdìngténgrǎngbiǎnxiǎojiāngwéijūnziyānjiāngwéirényānjūnzizhìrénrényǎngjūnziqǐngjiǔérzhùguózhōngshíshǐ使qīngxiàyǒuguītiánguītiánshíèrshíchūxiāngxiāngtiántóngjǐngchūxiāngyǒushǒuwàngxiāngzhùbìngxiāngchíbǎixìngqīnfāngérjǐngjǐngjiǔbǎizhōngwéigōngtiánjiājiēbǎitóngyǎnggōngtiángōngshìránhòugǎnzhìshìsuǒbiérénlüèruòrùnzhīzàijūn

注释

(1)绹:(táo)《诗经·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广雅·释器》:“绹,索也。”这里用为绳索之意。

(2)阳虎:又称阳货,季氏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了鲁国的朝政,而此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了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3)彻:《诗·大雅·公刘》:“彻田为粮。”《老子·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论语·颜渊》:“盍彻乎!”这里用为税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税制度之意。

(4)藉:《易·大过·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墨子·公输》:“借子杀之。”《韩非子·孤愤》:“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汉语大字典·草部》:“藉,为凭借之意。”这里用为凭借之意。

(5)龙子:古代贤人。

(6)校:(jiào),比较、估量之意。

(7)盻:(xì)《三国志·魏志·许褚传》:“褚瞋目盻之,超不敢动。”这里用为恨视,怒视之意。

(8)庠:(xiáng)《尔雅·释官》:“庠序,官也。”《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说文》:“痒,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这里用指为学校之意。

(9)序:《诗·周颂·闵予小子》:“继序思不忘。”《诗·大雅·行革》:“序宾以贤。”《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官序当其夜。”《礼记·中庸》:“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荀子·君子》:“长幼有序。”这里用为次序之意。

(10)射:《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诗"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礼记"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吕氏春秋·重言》:“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高诱注:“使王射不动不飞不鸣何意也。”《广雅·释言》:“射,绎也。”这里用为猜度、陈述之意。

(11)毕战:人名,滕国的一个臣子。

(12)圭:(guī)《易·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孙子算经》卷上:“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本义为古代容量单位。圭田:这里用为供祭祀用的田土之意。

(13)润泽:指具体实施中的协调和修饰。

(14)为国:治国之道。

(15)粪:施肥。

(16)盻盻然:愤恨而视的样子。

(17)勤动:辛苦劳作的样子。

(18)射:习射。

(19)经界:测量井田界线。

(20)慢:通“漫”,这是说诸侯、大夫故意不清晰地划分井田的界限,以便浑水摸鱼。

(21)圭田:指收获物专供祭祀的土地。

(22)死徒:死亡和迁居。

(23)守望:指防范盗贼、强盗等人。

(24)润泽:指具体实施中的协调和修饰。

译文

滕文公询问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说:“人民的事情是刻不容缓的,《诗经》上说:‘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搓绳到通宵。抓紧时间补漏房,开年又要种百谷。’人民百姓的生活道理是,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有固定生活的信心,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固定生活的信心。如果没有固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放荡任性,胡作非为,无恶不作。等到陷入罪网,然后对他们施以刑罚,这等于是设下网罗陷害民众。哪里有爱民的国君当政,却干出陷害民众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谦恭俭朴,礼贤下士,向百姓征税有制度。阳虎说过:‘能富贵的人都不仁爱,能仁爱的人都不会富贵。’夏朝时每家授田五十亩而实行贡法,商朝时每家授田七十亩而实行助法,周朝时每家授田一百亩而实行彻法,实际上征的税都是十分取一。什么叫彻法呢?彻就是抽取之意;助就是凭借之意。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以助法为最好,而贡法最不好。’所谓贡法就是参照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固定数。不管丰年灾年,都要按照这个确定的税额征税。丰收年成,处处是谷物,多征收一些也不算苛暴,但却并不多收;灾年欠收,每家的收获量甚至还不够第二年肥田的费用,却一定要征足这个额定数。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即使子民百姓怒目而视,一年到头辛勤劳动,也不足赡养自己的父母,却还要靠借贷来凑足租税,致使老弱幼小在山沟荒野奄奄一息,哪里还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呢?那世代承袭俸禄的制度,滕国早已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浇灌我们的公田,同时也滋润到我的私田。’只有实行助法才会有公田,从此诗来看,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  “另外还要开办庠、序、学、校以教育人民。所谓庠,意思是培养;所谓校,意思是教导;所谓序,意思是有秩序地陈述。夏朝时叫校,殷商朝时叫序,周朝时叫庠;这个‘学’是三代共同都有的,都是教育人民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上层所懂得,小民百姓则能亲和于下层。如果有贤明的君王兴起,必然会来学取这个法,因为这是为王者所效法的。《诗经》上说:‘周国虽然是旧的一个邦国,但其因时代的趋势而成为一个新的邦国。’这是对周文王的称赞。你努力实行这些,也可以使你的国家涣然一新!”  滕文公派毕战来问关于井田制的问题。  孟子说:“你的国君将要实行爱民的政策,特意选派你来,你一定要努力!所谓爱民政策,必须从分清田土的经纬之界着手。经纬之界不正,井田就不会平均,作租税的俸禄就不会公平。所以残暴的国君和贪官污吏必然是不重视田土的经纬之界。田土的经纬之界一旦划分正确,怎样分配田土和俸禄就可以坐下来议定了。  “而滕国,虽然土地狭小,但一样要有官员,一样要有在田野里耕田的农民。没有官员,就没有办法管理农民,没有农民,也就没有办法养活做官员的君子。希望你们在田野上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城中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让人们自行交纳。国卿以下的官员必须要有供祭祀用的田土,这供祭祀用的田土为五十亩;其余的人给田土二十五亩。死葬和搬迁都不离开本乡范围,乡里的田都要同样是井田制,人们出入劳作时相互伴随,抵御盗寇时互相帮助,有疾病事故时互相照顾,这样百姓就友爱和睦了。方圆一里为一个井田,一个井田为九百亩,中间一块田土为公田,八家各以一百亩为私田,但要共同料理好公田;把公田的事办完了,然后才能做私事,这就是区别农民的办法。这只是一个大概情况,至于怎样更健全和完善,就要靠国君和你了。”

评析

这篇文言文取自《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在回答滕文公关于治国之道的提问中,阐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的经典对话。孟子的这一段话言辞犀利,直指问题的核心,展现了其深厚的儒家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瑰宝。

首先,孟子以《诗》为引,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观点,这是他主张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他认为,民生问题是治国的根本,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人们才能有安定的生活,有安定的心态,才能避免走向邪路。这是孟子对于社会治理的深刻认识,也是他关于人性论述的重要一环。他对于人性的理解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了“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恭俭为德,礼下为行,对民众的财产有所节制。这是孟子对于君主权力的限制,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引用阳虎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引经据典的方式,使得他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

再次,孟子对于土地制度的论述,体现了他深厚的经济学识。他提出了“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的观点,认为土地制度的公平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他主张将土地分配给每个家庭,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生活的保障,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孟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他主张设立学校,以教育人民,这种以教育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明白人伦,才能使小民亲于下,才能使有王者起,必来取法。

总的来说,这篇文言文展现了孟子深厚的儒家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于人性的理解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于君主权力的限制,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对于土地制度的论述,体现了他深厚的经济学识。他对于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这篇文言文是孟子政治思想的经典表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