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孟子 >第十六节

《孟子》·第十六节

春秋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著
  • pínggōngjiāngchūrénzāngcāngzhěqǐngyuējūnchūmìngyǒusuǒzhījīnshèngjiàyǒuwèizhīsuǒzhīgǎnqǐnggōngyuējiāngjiànmèng
  • yuēzāijūnsuǒwèiqīngshēnxiānzhěwéixiányóuxiánzhěchūérmèngzhīhòusàngqiánsāngjūnjiànyāngōngyuēnuò
  • yuèzhèngxiànyuējūnwèijiànmèngyuēhuògàoguǎrényuēmèngzhīhòusàngqiánsāngshìwǎngjiàn
  • yuēzāijūnsuǒwèizhěqiánshìhòuqiánsāndǐngérhòudǐngyuēfǒuwèiguānguǒqīnzhīměi
  • yuēfēisuǒwèipíntóngyuèzhèngjiànmèngyuēgàojūnjūnwèiláijiànrényǒuzāngcāngzhějūnjūnshìguǒlái
  • yuēxínghuòshǐ使zhīzhǐhuòzhīxíngzhǐfēirénsuǒnéngzhīhóutiānzāngshìzhīyānnéngshǐ使zāi

注释

(1)鲁平公:名叔,鲁景公的儿子。公元前314~294年在位。

(2)嬖:(bì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说文》:“便嬖,爱也。”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3)乐正子:名克,孟子的学生,当时正在鲁国做官。

(4)鼎:《易·鼎·辞》:“鼎,元吉,亨。”《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蛛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常见的鼎为三足两耳圆腹,也有方形四足的,用金属或陶土等材料做成,盛行于殷周时期。至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亦有常用鼎煮食或存放食品的。

(5)沮:(jǔ举)即阻《·小雅·巧言》:“乱庶遄沮。”《诗·小雅·小旻》:“谋犹回遹,何日斯沮?”《礼记·儒行》:“沮之以兵。”《荀子·强国》:“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商君书·靳令》:“其次,为赏劝罚沮。这里用为阻止之意。

(6)尼:《墨子》:“淫嚣不静,当路尼众。”《尔雅·释诂下》:“尼,定也。”《玉篇·尸部》:“尼,止也。”这里用为制止之意。

(7)乘舆:指车。

译文

鲁平公将要外出,他宠爱的近臣臧仓请示说:“往日君王外出,都要令有关官员知道。今天车马已经备好,有关官员还不知道要去哪里,胆敢请君王示下。”  鲁平公说:“要去见孟子。”  臧仓说:“这是为什么呀?您为什么要降低身份去见一个读书人呢?您以为他贤能吗?礼义是贤者所提倡的;而孟子后来为母亲操办的丧事超过先前为父亲操办的丧事。君王还是不要见他的好。”  鲁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入宫见鲁平公,说:“君王为什么不去见孟柯呢?”  鲁平公说:“有人告诉寡人说:‘孟子后来为母亲操办的丧事超过先前为父亲操办的丧事。’所以我不去见他。”  乐正子说:“这是为什么呀?君王所谓的超过,是前面用士的丧礼,后面以大夫的丧礼?还是前面用三鼎礼,后面用五鼎礼?”  鲁平公说:“不是,我所说的是指棺椁和寿衣的精美不同。”  乐正子说:“这不叫超过,这是前后家境贫富不同而已。”  后来乐正子见到孟子时说:“我告诉了君王,君王本来要来见你的,但有一个他宠爱的近臣臧仓阻止了他,鲁君因此没有来。”  孟子说:“一个行动,或许有人促进它;停止了,或许有人制止它。行动和停止,不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我之所以不能与鲁君相见,天意呀!臧仓那小子怎么能使我们不能相见呢?”

评析

此段文言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描述了鲁平公原本打算去见孟子,但因宠臣臧仓的谗言而未能成行的故事。整段文字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状况,也展现了孟子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这段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鲁国作为一个小国,处在各大国的夹缝中生存。鲁平公身为一国之君,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命运。而孟子则是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鲁平公是否去见孟子,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会面,更可能是一次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然而,就因为宠臣臧仓的几句谗言,鲁平公便改变了主意。这不仅暴露了鲁平公性格中的软弱和缺乏主见,也揭示了当时宫廷中权力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臧仓作为一个宠臣,他的言辞能够左右国君的决策,可见其地位之重要。而他对孟子的诋毁,也反映了他对于儒家学说的敌视和排斥。

在这个故事中,乐正子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作为孟子的弟子,不仅向鲁平公解释了孟子“后丧逾前丧”的真正含义,还传达了孟子对于未能与鲁平公相见的遗憾和无奈。通过乐正子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即使面对臧仓的诋毁和鲁平公的误解,他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用事实和道理来为自己辩护。这种“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的超然态度,体现了孟子的儒家风范和智者气度。

从写作思路和表现手法来看,这段文言文情节紧凑、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通过对话和行动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鲁平公、臧仓、乐正子和孟子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修辞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此外,这段文言文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孟子对于未能与鲁平公相见的遗憾和无奈、对于臧仓诋毁的愤慨和不满、对于儒家学说的坚持和信仰等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情感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和深度,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孟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鲁平公见孟子》这段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展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通过对于这段文言文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政治状况、感受孟子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领悟儒家学说的博大精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