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得做了许多物理实验,西方人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发端于此。但是,比阿基米得早200多年的中国的墨子也做过同样的事情,而且做得更加深入。他研究了几何光学、杠杆原理、声音传播,还善于制造各种机械。
墨子既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虽然他懂得各种各样的技术,但是他知道,他的技术是为保卫和平、抗击侵略服务的。所以人们记得更深刻的,是他“兼爱”、“非攻”的博大胸怀。他认为,战争是最残酷的事情,他为了宋国不被楚国侵略,可以奔走数千里,劝说楚王收回出兵的命令。他爱世人,不计远近亲疏,不分老少贵贱,他眼中没有国籍和等级的分别,只有人类共同的命运。所以后世人们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墨”,他的学说也融进了民族的血液,成为我们爱好和平、团结互助等高尚品德的古老渊源。
墨子
节俭生活,家国繁荣
墨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盛行。墨子一开始也很推崇孔子的思想,但是由于他比孔子更接近下层平民,渐渐也就发现了孔子的主张中存在一些不适合普通人的地方,比如孔子主张厚葬久丧,如果亲人去世了,一定要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伤之心,做官的要卸职回到家中,守孝三年,称为“丁忧”。在生活饮食上,孔子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是这些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很难承受,如果在父母坟前守孝三年,那这三年的生活支出从哪里来?如果饮食要讲究精美,那没有条件的农民怎么办?因此,墨子提出了“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新主张。
墨子生活非常俭朴,只要温饱就感到很满足了,他身边的学生也是如此,吃野菜、穿短衫。这种生活正是属于平民的,也因为如此,楚惠王的使者穆贺当着他的面说墨家是“贱人之所为”,荀子也说他的学说不过是“役夫之道”。
尽管被人瞧不起,墨子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他相信只有节俭生活,家庭和国家才能渐渐富足起来;反之,如果夜夜歌舞升平、酒池肉林,国家很快就会衰亡。历史上因为奢侈腐化而亡国的例子就有很多。
商纣王是一个好色好酒的人,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商纣王施行暴政,加上酗酒,最终导致商代灭亡。同样因为淫佚亡国的还有太平军。
太平军一开始是为了普通农民的利益而集结在一起的,但是进入南京后,立即大兴土木,动用成千上万的男女劳工,把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拆毁了大批民房,史料上记载是“半载方成,穷极壮丽”,但很快因为大火被烧毁。不久,又在原址上复建,周围十余里,都是奢华的宫殿和林园,金碧辉煌、侈丽无匹。各位王侯的王府也是“穷极工巧,骋心悦目”。在冠履服饰、仪卫舆马上,也都极其奢华。此外,天王还不断选取民间女子入宫。可见他们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起义的最初目的。
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如果家人不知道节俭,一味挥霍钱财,不管祖辈积攒了多少财富,还是很快会被花光。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节俭的典范。他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还严格教育子女在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有一次,他的女儿魏国长公主,穿着一件羽绣饰的华丽短袄去见他。宋太祖见了很不高兴。他命令女儿回去后马上脱下,以后也再不要穿这样贵重的衣服。魏国长公主很不理解,撅着嘴巴说:“宫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一件短袄只用了一点点,有什么要紧?”
宋太祖严厉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所以不能享用。你想想,你身为公主,穿了这样华丽的衣服到处炫耀,别人就会仿效。翠羽珍贵,这样一来,全国要浪费多少钱啊!你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够优越了,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十分珍惜才是,怎么可以带头铺张浪费呢?”这种思想与墨子的节用不谋而合。
然而,现如今,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反倒是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水龙头中的水长流,教室、办公室中灯长亮,教室外的垃圾桶里常可见到半新的书包、文具,还没有吃或者没有吃完的水果、点心、牛奶……很多人一定认为现在还倡导勤俭节约未免有点“过时”;还有人会抱怨,勤俭就是要让我们穿着破衣服、吃不饱吗?其实,节俭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财富,勤俭节约既是对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尊重,也是对用自己的血汗钱养育我们的父母的尊敬。另外,节俭能培养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和进取精神。
爱让生活更美好
如果说孔子主张仁爱,是从君子的修为出发,那么墨子的爱,就是从一个普通人过日子的角度出发,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兼相爱,交相利。”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对彼此有利。正是这样的主张,让梁启超在国运衰亡的时候感叹“欲救中国,厥惟墨学”。
墨子用了很多的章句来阐述自己的兼爱思想,在《兼爱上》中,他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浅显,就是说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人们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墨子在《兼爱中》提出了一个兼爱的社会里,“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强大的就不会压迫弱小的,人多的就不会抢劫人少的,富有的就不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就不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都不发生,就是由于互相爱。
唐朝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时代,无论是从领土上还是从文化辐射上,唐朝无疑都是最具影响力的朝代之一。据记载,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赶回去一找,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这是关于“路不拾遗”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反映了唐朝时期人人富足、心地纯洁的盛世景象。
而要创造出这样的盛世,不仅需要孔子的大仁大爱,也需要墨子的市井之爱,大家相互帮助,彼此有利益牵扯,共赢共荣,就能够相安无事地相处下去,也不会因为贫贱窘困的生活而感到难堪,甚至产生邪念了。
宋仁宗时期,有一年遇到了大旱,全国各地颗粒无收,尤其是范仲淹管辖的吴中地区,旱情更为严重。当时朝廷实行了一套救荒措施,但是范仲淹却自有主张。
他知道吴地的百姓喜欢赛龙舟,就大力提倡;他知道当地的有钱人喜欢做佛事,就对他们说:“现在是荒年,百姓没有饭吃,你们不妨趁此机会做点佛事,建寺庙修佛塔,只要给一点粮食百姓就肯干,不是很好吗?”富人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开始大量雇佣农民,兴建了很多工程。
但是很多人不能理解范仲淹的用意,就在皇上面前告状说他不顾救荒,大兴土木,消耗民力财力。于是,范仲淹向皇上讲明了自己的用意: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害怕贫民因为饥荒闹事。如今饥民无数,而国库财力有限,因此不如去向富人“借”点钱财来安置穷人,让他们之间相互需求,互利互惠,这样也就不会有叛乱发生了。
果然,这一年没有发生动乱,灾民靠做工度过了艰难的时期。
范仲淹的这种思想,正是墨子所提倡的兼爱——相互需要,相互依赖。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不同身份、阶级的人和平相处。
墨子在《兼爱中》还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残害他。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就首先要尊敬别人,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也就首先要关爱别人。这句话正是我们青少年应该明白的,其实要做到墨子的兼爱,就是要看到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联系,要知道利人利己。
墨子虽然是一介布衣平民,却有深邃的智慧,他看出了治国安邦的核心就是“爱”,而且是包含着生活所需的种种利益的爱。但是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希望一种超越了民族、语言的大爱,这对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来说,是难以实现的。让自己回到生活中,在牵扯人生、机会、利益、前途的爱中感受生活。
博闻多识,博学广智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样样精通就等于样样稀松。”于是很多父母就一门心思扑在让孩子专攻一样特长上,以求学得精、学得深。这样做也许可以造就专门的人才,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全面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也可以从众多的选择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墨子正是一个在学问上“面面俱到”的典范,他既能在殿堂之上讨论国家大事,也能在作坊里挥锤动斧。
在墨子那个时代,大家都看不起手艺人,所以这些手艺人的孩子也就没有地方上学读书。墨子看到这种情况,就主动收社会中下层贫苦人家的孩子做弟子;人们都对木工敬而远之,于是墨子自己当工匠,他心灵手巧的故事至今还在人间流传。
据说,墨子曾经做过一只会飞的木鸟,在天空中整整飞了一天。为了做这只木鸟,墨子花费了三年的时间。虽然这只是传说,但是可见墨子的木工技艺在当时已经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墨子的本领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是和那些老工匠们学来的。他们开创了我国自然科学的先河,如果没有墨子,这些底层人的劳动成果也就不会被历史记载下来了。
在《墨子》这部书里,既有文史哲,也有数理化,是一部综合大书。其中有几篇文章,专门讲怎么准备物资、建筑工事、防止敌人来攻城。墨子从城门、城墙的防守,一直写到如何巡逻、警备、使用旗帜,甚至还有挖地道,数字具体,安排详尽,像一张张部署表或作战计划,绝不是纸上谈兵。可以想象,这些知识都是墨子从那些普通士兵哪里学习到的。
同时墨子还研究了力学、光学等物理学知识,他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的实验:
他在一间暗室的墙上面向阳光开了一个小孔,然后让一个人站在小孔前,阳光就会把这个人的影子投在暗室的内墙上,这个人影很清晰,而且是头朝下,脚朝上的。小孔成像揭示了光线直线传播的原理,后来的摄影、摄像等技术都用到了这个原理。
墨子不嫌工匠们的学问浅薄,也不怕贵族们高不可攀。他认为,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样,要广泛地去爱世人并接纳世间的一切知识。墨子平时的打扮,就是一身破衣服,一双烂草鞋,根本不像一个大学问家。他在各国之间奔走,有时还被守城门的卫士看不起,受到凌辱。在古代,只有贵族才有资格研究文学、历史、哲学,于是下层的文人雅士也附庸风雅,看不起对实际生活有帮助的一些领域。可是人们也需要建筑、冶炼、采矿和工程,这些由下层的工匠们从事的职业,上层人是不会去研究的。无论孔子、老子,还是孟子、庄子,都不喜欢研究自然科学知识,但是墨子却认为做学问应该海纳百川,所以他从不去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是以一种“兼爱”的思想去触及各个不同的领域。
这也许就是墨家的学说在当时风靡一时、全国各地许多平民老百姓都去投奔墨子的原因。而他本人,也成为平民爱戴的学者,据史书记载,墨子的门徒有一百八十人,他们都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赴汤蹈火,纵死不辞。
墨子无疑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海纳百川”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好注解。而那些只专注于一门学问的人,在求知的道路上不妨也学着开阔自己的眼界,不要再把本科专科看成身份等级的标志,我们应该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做事要从长远出发
墨子提倡“兼爱”,反对打仗,所以在先秦诸子中,他是一个立场鲜明的反暴力反战争的和平卫士。
齐国要去攻打鲁国,墨子听说了,赶紧去见齐王,劝齐王不要攻打鲁国。齐王说:“我灭掉鲁国,就像捻死一只苍蝇那么容易。”墨子看齐王一意孤行,就说道:“大王,我不劝您了,我给您讲讲我的宝刀吧。”齐王一听乐了,说道:“好啊,说来听听。”
墨子就说:“我这把宝刀锋利无比,在砍人头时,刷的一下,人头落地,一点声音都没有,大王您说,这刀锋利不锋利?”
齐王说道:“有这样的刀?那真是锋利极了。”
墨子又说:“刀是很锋利,可是为了试试它锋利不锋利,就拿着这刀到处砍人的脑袋,倒霉的是谁呢?”
齐王说:“当然是被砍的人倒霉了。”
墨子又说:“打起仗来,财力不足,生灵涂炭,老百姓遭殃,那您说,最后倒霉的是谁呢?”
齐王想了半天,说道:“倒霉的是我。”
墨子说:“既然这样,大王还去攻打鲁国吗?”
墨子这番话,正是从长远之处着手,让齐王明白战争不会让他从中受益而只会受害,齐王自然就会主动放弃发动战争的念头了。
而现代战争中,美国以寻找核武器为理由攻打伊拉克,一开始确实让世界看到了美国的军事力量。但是好景不长,美国大兵很快陷入没有天日的自杀式爆炸当中,驻伊拉克的美国士兵们人人自危,美国民众也开始了此起彼伏的反战浪潮。一个看来有利可图的事情,最后却成了美国人进退两难的沼泽。这就是缺乏远见所致。总能找到比战争更好的解决方式,只要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到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
与美国的遭遇相似的还有二战中著名的珍珠港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虽然说这是日本在太平洋海域上唯一一次获胜,但是它却加速了日本的失败——美国人先前还在由于要不要参战而处于矛盾之中,经过这样的刺激,马上一致团结起来积极参战;同时,美国军队也不再对自己的防御系统自信满满目空一切了,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部署,变得更为谨慎小心。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短暂的优势地位很快被美国取代,这种不经过思考的行动,看不到长远发展的做法,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时我们也常常犯只顾眼前、不往长远考虑事情的毛病。晚上玩得太晚没有把作业做完,于是第二天去学校就抄同学的作业,这样虽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得到了一时的解脱,但是从长远来看,自己失去了复习功课的机会,一旦遇到考试,还是会“原形毕露”,自尝苦果。和朋友闹了别扭,图一时畅快就把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拿出来说,虽然当时感觉很解气,但是冷静下来以后,还是要为自己的斤斤计较而羞愧,朋友的心也会被伤害,实在是不可为之事。
对于人生来说,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一定具体,但是至少要有自己的方向。
有一个年轻人,在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但是他本人对语言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反倒是在古典音乐方面很有研究。他喜欢听古典音乐,对每一个音符都非常敏感。因此在他学习英文的时候,就暗暗下定决心,将来要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而从事古典音乐的工作是离不开英文的。为此,他不仅好好学习英文,还自学了意大利语和法语。当他毕业以后,已经能够独立去采访国外的音乐大师,不存在交流的障碍,很快在国内的古典音乐界脱颖而出了。
看到别人的成功故事,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人生大计呢?我们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我们在生活中也就会多一些信心和动力。青少年朋友们,当我们考虑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能只考虑眼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需要全面地去考虑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还有以后会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留遗憾。
适度的距离让美丽更长久
与墨子同时代的巧匠公输般,给楚国人造过一种叫“钩拒”的兵器,这种兵器在水战的时候使用。当敌人的船来进攻的时候,就用钩拒把它推开;当敌人的船要逃跑的时候,就用钩拒把它钩回来。楚国人利用钩拒,打了好几次胜仗。公输般很得意。可是墨子说:“你这种钩拒,不如我道义上的钩拒,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要是不用爱来钩,人们之间就没有感情,不亲近;可是如果不同时用恭来拒,人们就会互相不尊重,不尊重就容易导致感情破裂。互相恭敬、爱惜,是互利的,可是你的兵器呢?你去钩别人,别人也来钩你,你去拒别人,别人也拒你,这是互害的,所以我的道义钩拒,比你的钩拒好多了。”
墨子的这段话,用在现在的友情上,也非常合适。每个人都会有几个“死党”“哥们儿”。和哥们儿在一起,自然会很开心,可是时间一长也容易出问题——即使关系再好,终归你是你我是我,谁都会偶尔有不想去的聚会,也会有不愿被打扰的时间。如果碍于面子不好开口,心里又觉得委屈,友情就会慢慢发生变化。这时候,就需要有礼貌地拒绝。处理朋友们之间因为过于亲密而引起的矛盾,墨子的道义钩拒是很管用的。
文坛上有一则关于两位大文豪的交往逸事。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以《百年孤独》蜚声文坛,获得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是南美著名作家,两人曾是很好的朋友。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67年。当时他们一起去参加一个颁奖典礼,在典礼上,两人一见如故。他们不停地交谈,似乎世界已不存在。马尔克斯说略萨是“世界文学的最后一位游侠骑士”,略萨则称马尔克斯是“美洲的阿马迪斯”,并说《百年孤独》是“美洲的《圣经》”。他们在典礼的四天时间里形影不离,从此不断会面,书信往来更是频繁,以至于全世界都知道他们伟大的友谊。马尔克斯还做了略萨儿子的干爹,略萨儿子的姓名中也有“马尔克斯”四个字。
但正所谓太亲易疏,两人交往的机会越多,发生冲撞的机会也就越多。多年以后,这两位文坛巨匠终因复杂的原因反目成仇。1982年瑞典文学院被迫取消了将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授予二人的决定,以避免其中一人拒绝领奖的尴尬。关于两人失和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略萨怀疑马尔克斯爱上了他的妻子。这听来荒唐,但恐怕也并非完全是捕风捉影。如果两人不是当初交往过密,恐怕就不会造成这样的麻烦。
相互信赖和尊重,是维持友情的最好秘诀,只要存在尊重,就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别人的时间。而且,尊重也会让人产生庄严之感,由此保持一段合适的距离,就不容易忘形亲密,最后失了分寸。
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有感于此,写过一则类似的寓言:
豪猪喜欢群居,寒冷的冬天到来了,它们只好聚在一起,用体温互相温暖。
可是这些“猪哥们儿”身上长满了刺,一旦互相挤得紧了,就会刺伤对方,只好互相离得远些,可是离远了又觉得冷,于是大家又凑近来,时间久了,豪猪们掌握了彼此的默契,它们互相保持着一个较为合适的距离,这样既不会太冷,又不会刺伤对方。
墨子和叔本华在都认为,人之间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这不仅在朋友之间适用,家庭之间、同事之间也很适用。哪怕是最亲的人,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所以,喜欢和好朋友腻在一起的青少年朋友们,当你们恨不得和好朋友同吃一碗饭、同睡一张床,甚至穿同一件衣服的时候,就是要反思自己的友情是否需要保持距离的时候了。因为,就算是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