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宋代数本论学派何以能成立?——一论中国数学派

作者:张其成
在中国哲学史上,宋代无疑是一个学派兴起的时代。就宋代道学而言,就有理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功利学派等。此外还有一个被大家所忽略的学派,即象学派和数学派。作为易学的学派,象数学派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作为哲学学派,则是到了宋代才正式形成,其标志就是象数学派内部的区分——分为象学派和数学派。象学派代表人物是周敦颐、朱震、来知德、方孔炤、方以智,数学派代表人物是刘牧、邵雍、张行成、蔡沈。
象学派和数学派形成的关键是“象”和“数”这一对范畴由易学本原论的意义转变为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在易学本原问题上,象学派主张象在数先,象为第一位,数为第二位,由象生数,即卦爻象生成奇偶数。数学派主张数在象先、数为第一位,象为第二位,由数生象,即奇偶数、河洛数生成卦爻象。在哲学本体论问题上,象学派将易学的象本原论提升为哲学的气(象气)本体论,数学派将易学数本原论提升为哲学理(理数)本体论。
象学派的共同特点是象气合一、以象气解易,这一特点从汉代象数学派孟、京即已开始,至宋代才告完成,宋代象学派提出气为世界本原的观点。其中周敦颐将“太极”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个“太极” 就是象气合一、阴阳未分的本始状态,由太极生成阴阳二气,再生成五行之气,二五之气的交感才化生万物。朱震将气与象看成一体关系,认为卦象是对气的模拟,以“象 ”为气聚而可见者,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为“一气混沌而未判之时”,以气为“天地之大本”,宇宙万物“本于一气”,并主张气是“理” 的前提,是“理”得以存在的依据。明清时期 ,来知德主张气象不离,象的实质即气,气的变化即象;以气的交感为生成万物的根本,认为万物之质为“气化而凝”,“理”随气的聚散而生亡。方以智将象数看成是气化的形式和度数,象数与气合为一体,这个合一的象气就是宇宙本原。并提出“本一气”的观点,认为阴阳五行以及四时、六气、万事万物都是气的自身分化而成,不是母生子关系,而是自身的逻辑展开。
数学派的主要特点是理数合一,以理数解易。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邵雍、张行成、蔡沈身上,刘牧则仍停留在气本体论上。邵雍开始将数与理相结合并通过理将数提升为哲学本体。在数与理的关系上,认为数出于理、数可穷理,理与数是合一不分的,并提出“理数”一词,“理数”指理具有数的规定性,亦即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次序、法则,这个“理”实即条理、物理,亦即表述事物变化逻辑性、规律性的“数”,“数”指事物的次序、度量。这个表述“理” 的“数”即宇宙万物的本原,数是“天地之所以肇者”、“人物之所以生者”、“万事之所以得失者”。
数学派认为:存在于人心中又代表宇宙万物本质的主客统一的“理数”——事物变化的理则即是“太极”, 是宇宙的本原。数本论的“数”即是“理数”,但此“理”不是程朱的天理、性理、本然之理,此“数”也不是毕达哥拉斯的几何之数、形状之数。邵、张、蔡数学派是与理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功利学派相并列的宋明哲学流派,其数本论是与理本论、气本论、心本论相并列的本体论形态。数学派、数本论在中国哲学及至世界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然历代对此研究十分匮乏,因而对象数学派尤其是数学派、数本论的纵向发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