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调元(1883—191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仙霞,号太一,笔名有辟支、屈魂,化名林士逸,湖南醴陵人。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回国策应,在岳州被捕,入狱3年。出狱后赴北京,主编《帝国日报》。1912年初在上海参加民社,创办《民声日报》。后赴广东任三佛铁路总办。二次革命期间来沪,参与讨袁之役。后赴武汉讨袁起义,二次革命失败后,宁调元不幸被捕,1913年9月25日在武昌英勇就义,年仅30岁。其诗篇激昂悲壮,风格沉郁,作品多写于狱中,著有《太一遗书》。
留学日本
宁调元祖先原籍江西省莲花县,后迁湖南省攸县,再迁醴陵县东富镇。宁调元出生于一个小土地经营者家庭。幼受业于刘师陶。稍长入渌江书院,从院长吴德襄习训诂、考据。自幼聪明好学,13岁以前秉承父教,后受业于同县刘师陶,稍后入渌江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1903年7月),19岁考入长沙明德学堂第一期速成师范班。受教师黄兴、周震鳞、张继等思想影响,加入黄兴等组织的革命团体“大成会”、“华兴会”。1904年参与华兴会长沙起义的筹划,起义因事泄失败,入经正学堂学习。1905年由学堂保送获公费出国,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学。宁调元不仅与黄兴重逢,而且和著名的革命党人陈天华结为好友。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缔规则”(《关于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对中国留学生的活动多所限制。中国留学生认为这一规则“有辱国体”,发动罢课。12月8日,陈天华忧愤投海,中国留学生的情绪更为炽烈。宁调元是罢课斗争的积极分子,曾被选为文牍干事,起草了大量宣传品。
公葬游行
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回到上海,湖南同与姚宏业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接纳归国学生。不久回醴陵主持渌江中学校务,暗中与洪江会首领李香阁、龚春台联络,从事反对帝制革命活动。同年4月6日,姚宏业效法陈天华,投江自杀。宁调元在醴陵听到噩耗,迅速赶到长沙,和革命党人禹之谟等商量,决定为陈、姚二人举行一次盛大的公葬。5月6日,宁调元由易本羲主盟,加入同盟会。20日,长沙各界近千人在左宗棠祠为陈、姚二烈士举行追悼大会,当场议决将他们公葬于岳麓山。此事遭到湖南劣绅王先谦、孔宪教等人的阻挠,他们向巡抚庞鸿书告状。原先支持公葬的谭延闿等人顶不住,准备改变原议,但禹之谟、宁调元等意志坚决,毅然进行。23日,长沙万余学生上街送葬。一队由禹之谟领头,抬着陈天华的灵柩;一队由宁调元领头,抬着姚宏业的灵柩。两队均穿白衣,擎白旗,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绕市行进。到达岳麓山后,举行了隆重的下葬仪式,禹之谟、宁调元等多人发表演说。
公葬是湖南革命力量的一次检阅,也是一次政治示威。清朝官吏和王先谦们坐不住了,于是由学务处出面,张贴布告,指责各学堂学生“纷纷扰动,任意出堂,游行街市,开会喧嚣”,限令将陈、姚二烈士灵柩克日迁葬。布告声言:“如有违抗之人,严拿到案惩办。”面对高压,禹之谟、宁调元刚强不屈,连日在天心阁等处集会抗议。于是,学务处再次布告,宣称“除将著名痞徒访拿究办外”,明令禁止开会演说、停课、聚众喧哗、私送传单等“恶习”,杀气腾腾地表示:“害马不去,稂莠不除,欲其保全美质,又乌可得!”7月11日,宁调元经人劝告,逃亡上海。
囚徒诗人
八月下旬(10月上旬),孙中山自西贡到日本途中,船泊吴淞口。宁调元与陈其美、秋瑾等上船见孙中山,共商大计。后与傅熊湘等在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易名《汉帜》),针砭时政,宣传革命。宁调元以屈魂、仙霞、辟支等三个笔名发表诗文多篇。其中,《仇满横议》撰文揭露王公贵族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径,批判梁启超“革命可以召瓜分”等谬论,主张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帝制。遭两江总督端方缉捕,再次逃亡日本,任《民报》干事。
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受东京同盟会本部之命回国。抵沪后与陈其美、秋瑾等磋商,决定分头动员长江一带会党,相机响应,不幸在岳州(今岳阳)为清军水师营缉捕,押往长沙,被判处监禁。他虽身陷囹圄,却密切注视局势的发展,总结失败的的教训,提出重建湘支部的建议。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委托刘谦、李隆建军联络在湘同盟会员,重建同盟会湖南支部。三月,写诗贺《神州日报》在上海创办。十月,在《长沙日报》发表《论开国会之宜缓》,反对立宪派杨度等煽惑湖南学界联名要求“亟开国会”的主张。次年,爱国诗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在上海发起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致书宁调元,宁欣然应允,并在狱中撰写《南社序》,主张诗人作品应反映时代,揭露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又致书《民报》编辑章太炎,劝其以团结为重,顾全大局,不要辞去编辑职务,以免内讧,继续办好杂志。在狱中还以“此身一日尚存,即不可一日不致力于学”自勉,自订运动、读书、习字、作文四者为日课,持之以恒。狱中3年,共读书2000余种,作诗填词600首,是一生中文学创作最旺盛时期,人称“囚徒诗人”。
讨袁遇害
宣统元年(1909)冬,经谭延闿、龙璋等人联保获释。出狱后到北京担任《帝国日报》主编,发表了许多抨击时政,痛悼先烈,鼓吹革命的诗文。武昌起义后,奔走于湖南、湖北之间,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在黎元洪、谭延闿的幕府中工作。1912年初在上海参与发起组织“民社”,创办《民声报》。后回湘奔祖母丧,返回上海时,国民社与统一党合并为共和党,反对同盟会的倾向更加明显,宁调元登报脱离民社和《民声日报》。不久赴广东,出任粤汉铁路总办,任职期间,律己甚严,廓清积弊,雷厉风行,惩冶贪污。袁世凯窃夺临时大总统权位后,他辞去总办职,赴粤、皖、赣、湘会见陈其美、柏文蔚、李烈钧、谭延闿,积极联合东南诸省讨袁力量,密商武力讨袁大计。
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益暴露,宁调元辞去铁路总办职务,由粤至沪、皖、赣,与陈其美、柏文蔚、李烈钧等秘密协商,拟订讨袁计划。民国二年2月,由南昌密电谭延闓等,指责袁世凯破坏共和,希望湘人团结一致,与各省协筹对付。宋教仁被刺,宁调元赶至上海会见孙中山、黄兴,主张武力讨袁。孙中山委任为秘书长。由黄兴派赴武汉,参与策划运动鄂军发难。他认为二次革命如能在武汉首先发难,定能斩断袁世凯的一翼,并推动东南各省武装起义。4月,自请秘密去武汉。6月下旬,黎元洪突然派兵搜查《民国日报》报馆,发现第二次革命有关计划、文告。6月24日晚詹大悲决定提前攻打汉阳制造局,不克。不久,武昌南湖的炮兵营也相继举事,因寡不敌众,全营覆灭。6月26日,宁调元与熊樾山在汉口德租界宝贵旅馆同时被捕。7月5日,被引渡到武昌军法局。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以反袁为主旨的“二次革命”爆发。8月4日,袁世凯下令将宁调元“在鄂就近讯明,按法惩办”。9月25日,宁调元以“内乱罪”被杀害于武昌抱冰堂,年仅30岁。后归葬醴陵西山。
北伐后,国民政府下令褒扬,称“先烈士宁调元,赋性英毅,学术湛深,早岁奔走革命,屡濒危难,矢志益坚。癸丑之役,联络长江各省密谋响应,尤著勋勤……”并拨款修墓建亭。于右任撰书碑文,柳亚子与傅熊湘编印《太一遗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