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诸子百家 >经学
经学

经学(经学又叫两汉经学)

经学又叫两汉经学,是汉朝时期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哲学体系,其核心还是儒家思想。分为以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和以研究《公羊传》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两个派系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最后实现了经学的统一。

经学名片

  • 创始郑玄(经学集大成者)
  • 代表董仲舒、郑玄、公孙弘、何休、刘歆等
  • 时期秦汉时期
  • 思想天人感应、大一统
  • 典籍《公孙弘》《春秋公羊解诂》
  • 派系古文经学、今文经学

经学发展

汉初的几个皇帝虽然扶植儒学,但政治上仍奉行的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
直到公元前140元,汉武帝即位,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汉武帝“独尊儒术”其实是独尊今文经学;而在今文经学中,又特别看重《春秋公羊传》。
到西汉末年,今文经学独尊的地位开始动摇,以刘向之子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与今文经学分庭抗礼,随着各自的发展,开始互相攻讦,各言其是,使儒生们莫知所从。
东汉末年,经学集大成者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自成一家,创立郑学。郑学的出现平息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长期纷争,得到了广大儒生的推崇。
由于时代的发展,儒家经学过于理性主义,又有各种诟病出现,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自然也就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衰落。

经学思想

天人感应、大一统。
董仲舒在《春秋》中找到"大一统"的论述,并加以引申作为封建王朝应当遵守的根本法则。国家在组织结构上要由统一的政府进行治理和发号施令,在思想上更应该由一种思想来统一。董仲舒认为只有用"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思想教育人民,使人民有统一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为"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天人感应"理论既让统治者享受着权力的威严与合法性,又让他们心中留有些许敬畏。

代表人物

  • 董仲舒

    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传承至今
  • 郑玄

    郑玄

    创立郑学,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整理古籍,博采众家之长
  • 公孙弘

    公孙弘

    公孙弘为推广儒家经学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 何休

    何休

    今文经学的领袖人物
  • 刘歆

    刘歆

    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目录学家、天文历算家

经学流派

经学流派的分类法有数种,主流认为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是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主要以六经为研究对象,但古文经学一直作为“私学”而存在。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借着董子和公孙述的东风,热衷谈论微言大义,为统治阶级提供治术,宣讲“皇权大一统”,甚至不惜采取“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的手段参与国政的儒家迅速上位。今文经学主要以公羊学为研究对象,且长期垄断汉代官学。

历史评价

经学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du的,是古代政治、社会和人生zhi经验长期的积累,而dao六经的形成提炼了先民的核心价值观。徐复观先生指出“经学是由《诗》《书》《礼》《易》《春秋》所构成的。它的基本性格,是古代长期政治、社会、人生的经验积累,并经过整理、选择、解释,用作政治、社会、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经学走向辉煌甚至成为主导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因为儒家提倡,统治者推崇,而是其本身具有高度的优越性,符合民众的价值观念。六经何以成为极高的地位,原因是其阐明的道理符合人性、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六经就是对人性的深度挖掘或者人们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成果。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露的,性外无道也”。
经学的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标志着它对国人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成功,而其在漫长历史中的统治地位,又进一步塑造了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经学发端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者对六经的研习、整理和阐述,至汉代而造及辉煌。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成为“吾国之大宪章”,为思想、政治、社会以及私人生活的楷式。李源澄曾指出“未有经学以前,吾国未有统一之思想。经学得汉武帝之表彰,经学与汉武帝之大一统政治同时而起。吾国既有经学以后,经学遂为吾国之大宪章。
圣君贤相经营天下,以经学为规范,私人生活,以经学为楷式,故评论政治得失,衡量人物优劣,皆以经学为权衡。无论国家与私人之设施,皆需于经学上有其根据。经学与时王之律令有同等效用,而经学可以产生律令,修正律令。在吾国人心目中,国家之法律不过一时之规定,而经学则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