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诸子百家 >兵家

兵家(先秦战略与战争研究派别)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诸子百家之一。关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吕尚,有人认为兵家源自道家,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不过最让当代人信服的说法就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握奇经》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兵家名片

  • 创始人孙武(集大成者)
  • 代表孙膑、吴起、尉缭
  • 时期先秦、汉初
  • 战略思想上兵伐谋、知己知彼
  • 权变思想合乎利而动、不合乎利而止
  • 管理思想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 典籍《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 派系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

兵家发展

关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吕尚,有人认为兵家源自道家,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不过最让当代人信服的说法就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
中国古代兵家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
1.西周时期的《尚书》、《军志》、《军政》是中国最早的兵书,它们虽然早已消亡,或仅存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有关战争和战争指导的理性原则。例如: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等。
2.春秋末期出现的《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立意高远、深邃独到、哲理性强,素有“兵家圣典”“世界第一兵书”之称,为历代谈兵者所推崇,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共十三篇5900字。
3.战国时期,又诞生了《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一大批兵书巨著,达到了中国古代兵家思想的一个高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历史悠久,且著述丰厚,浩如烟海,史书注录的有3000多部,为世界之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激烈,加之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不仅懦、道、法、墨等诸子百家典籍中有大量深邃的军事思想,而且涌现了孙武、吴起、孙膑等一批兵学家,产生了《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一大批兵学著作。孙武是先秦军事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其著作《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兵家思想

孙子认为,战略思想中心为“上兵伐谋”,“知己知彼”,将权变管理思想总结为“合乎利而动,不合乎利而止”,而在人才管理思想中认为兵站中军事人才的重要性高于军事力量,“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1、战略思想 孙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他在著作中对谋略问题着墨尤其多。孙子强调要在战前对事关全局的战略进行部署和谋划,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按照战争中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关系来决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孙子提倡“上兵伐谋”。计谋主要内容是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谋略需要“知己知彼”,孙子强调只有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敌方的信息,才能明白对方的意图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达到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目的。
2、权变管理思想 孙子把权变管理的原则归结为:“合乎利而动,不合乎利而止。”战略目标不可变,但实现战略目标的战术是多变的。一是出奇制胜。“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出奇制胜就是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段,以出人意料的斗争谋略与方法取胜于敌。二是迂直制胜。“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的要地。三是以快制胜。“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一法。
3、人才管理思想 孙武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择人”者,善于量才用人也;“任势”者,善于造势和利用形势也。所谓“择人而任势”,就是要求军事指挥员重视选用人才,利用形势,以战胜敌人。从“择人”方面而言,兵战固然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竞争。在战争中,谁拥有人才,谁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谁就有赢得战争胜利的可能。因此,挑选将领是战争胜败的关键。什么人能当将领?孙武的标准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代表人物

兵家派系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即我们平常熟知的战略战术,其含义最广,从多方面阐述战胜之法,。代表作有《孙子兵法》、《吴子》等。并不局限于用到兵器的真实的战场,甚至包括军事情报战,间谍的培养和运用,争取战略空间合纵连横,纵横外交学说(鬼谷子,战国策),甚至对敌国攻心筹谋的运用类似于今天颜色革命,以及经济学说的在经济战上运用对敌人进行战略瘫痪。(管子轻重篇与范子计然).兵家权谋对非仅仅于用兵的学说其它家学说辅助作用是非常重视的。
兵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主要指战术方面的运用。代表作有《尉缭子》。包括阵法.
兵阴阳者,“顺时而发,推行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指的是左右战场的地理、天象等外在环境因素,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天时” ."地利",代表作有《孙膑兵法》。
兵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利攻守之胜者也。”指的是士兵单兵训练、武器装备等的创新发明和使用方法等。甚至包括,征兵对士兵的选拔.部队的日常管理方法,军纪,带兵心理学.甚至与战马的饲养,军事医疗.军粮开发后勤保障.等一切军事基础学说.比如说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军事学说中相对抽象的部分,军技巧是军事学说中最具体的部分.可谓习之就可马上用之.(墨家城守篇,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历史评价

兵家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看看兵家代表作《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就知道。
《孙子兵法》虽然只有六千字左右,但却是一部论述军事斗争领域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的兵学杰作。它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及详备富瞻的内容,书中充满对智慧的弘扬,饱含着对昏聩的鞭挞,显示出对穷兵黩武的警告贯穿着对军事哲理的探索对用兵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是一部从战略的高度论述军事问题的不朽之作。《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孙子兵法》在国内的历史地位 《孙子兵法》早在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汉代则为兵官的教科书,隋唐称为兵经。明朝茅元仪在《武备志。兵诀评》中说:“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此种评价虽为溢美之词,但确实道出了《孙子兵法》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军事学术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孙子兵法》早在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汉代则为兵官的教科书,隋唐称为兵经。明朝茅元仪在《武备志。兵诀评》中说:“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此种评价虽为溢美之词,但确实道出了《孙子兵法》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军事学术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兵学家在军事著作征引《孙子兵法》文句的,有《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淮南子》等,至于唐代的《李卫公对答》、宋代的《虎钤经》、元代的《百战奇法》、明代的《登坛必究》,更是全书或某篇以发挥《孙子兵法》来树立自己的学术论点。
军事家直接以《孙子兵法》指导战争的,更是不计其数。以《史记》为例,在孙膑、赵奢、韩信、等人的列传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后世对于《孙子兵法》的学习是十分广泛的。秦末,项梁以之教过项籍。《后汉书。冯异传》载:东汉名将冯异就很精通《孙子兵法》。至于三国以后,由于曹操首注《孙子兵法》,以后诸家蜂起,吴有沈友,梁有孟氏,唐有杜牧、肖吉,宋有何廷锡、郑有贤等,元有潘衍翁,明有刘寅、赵本学等,清有汪淇等。
军事家直接以《孙子兵法》指导战争的,更是不计其数。以《史记》为例,在孙膑、赵奢、韩信、等人的列传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后世对于《孙子兵法》的学习是十分广泛的。秦末,项梁以之教过项籍。《后汉书。冯异传》载:东汉名将冯异就很精通《孙子兵法》。至于三国以后,由于曹操首注《孙子兵法》,以后诸家蜂起,吴有沈友,梁有孟氏,唐有杜牧、肖吉,宋有何廷锡、郑有贤等,元有潘衍翁,明有刘寅、赵本学等,清有汪淇等。
2、《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历史地位与声誉
《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著作从此诞生,因而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比色诺芬的号称古希腊第一步军事理论专著《长征记》,比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隆廷的《谋略例说》、韦格迪乌斯的《军事简述》,不仅成书时间要早,学术性要强,而且有其独特新颖的思想体系。它几乎涉及了军事学中理论科学的各个门类,各个分支学科。它在军事学本上的理论意义,不仅跨出了奴隶制时代,也跨出了封建时代。
《孙子兵法》在外国的流传,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据《续日本纪》记载,早在唐代,《孙子兵法》就流传到了日本,距今已经1200多年了。在德川幕府时代,日本人研究《孙子兵法》的就有50余家。
《孙子兵法》的西传,以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在公元1772年于巴黎翻译出版的法文《中国军事艺术》丛书为最早。此书共收6部兵书,《孙子十三篇》是其中的第2部。公元1905年,英人卡托普译《孙子兵法》为英文,在东京出版。公元1910年,英国汉学家贾尔斯译为《孙子兵法》在伦敦出版。公元1910年,布鲁诺·纳瓦拉译为德文《中国的武经》在柏林出版。到了现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孙子兵法》的不同译本。
在欧洲,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拿破仑,在戎马倥偬的战阵中,手不释卷地披阅《孙子兵法》。德皇威廉第二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在没落的侨居中看到《孙子兵法》,当他读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那段话时,曾发出浩叹:“早20年读《孙子兵法》,就不会遭亡国之痛苦了。”著名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也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他的名著《战争论》就继承了《孙子兵法》的许多思想。英国托马斯·菲利普少校主编的《战略基础丛书》,把《孙子兵法》排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