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诸子百家 >名家

名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派之一)

名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 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其与“儒家”、“道家”等并列为“六家”。

名家以擅长论辩著称,他们在论辩中比较注重分析名词与概念的同异,重视名与实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

名家名片

  • 创始人
  • 代表邓析、公孙龙、尹文、惠施
  • 时期先秦时期
  • 思想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
  • 典籍《公孙龙子》、《邓析子》
  • 派系合同异派、离坚白派

名家发展

名家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与上古礼官。成文法公布之后,社会上出现了类似律师一类人,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因此称他们为“辩者”。
后来为适应这种社会需要,逐渐出现了一批以人的认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家,他们致力于论辩中逻辑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名家学派。
秦统六国后,秦始皇禁止私学,只能以吏为师,所以限制了名家的发展。
到了汉代,又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政府的强势领导下,名辩之学难以发展,名家也随之衰落。

名家思想

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

代表人物

名家派系

合同异派
合同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 这一派注意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认为事物的差别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主张一切现实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提出人们在认识中应该否定差异的界限,直至承认一切对立都为无条件的同一,“毕异”的本是“毕同”的。他们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主要命题有10个,《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这些命题。其中第一个命题说,万物都由一种叫做“小一”的东西构成,因而彼此在本质上并无差异;由万物组成的宇宙,又是一个唯一的“大一”,此外别无他物。第五个命题说,一般常识认为,事物之间有“大同”与“小同”的差别,但从本质上说,可以认为万物是“毕异”的,也可以认为万物是“毕同”的。第十个命题说,归根结柢,“毕异”的本是“毕同”的,因而应该不分物我,“泛爱万物”,天地虽然上下悬隔,其实犹如一人之身,也不必要分彼此。
离坚白派
离坚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公孙龙。 这一派注意到事物和名称的差异、独立和稳定,强调不同名实的不同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中断性。他们认为,万物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种属性也是互不相关的,因而否定了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一派的著名论题为“白马非马”和“坚白石二”。他们认为“马”是“命形”的,“白”是“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说“白马非马”。他们又说,眼看不见石之坚,而只能看见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着石之白,而只能触及石之坚,因而“无白”,由此断言“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

历史评价

先秦诸子与名家或迭有争辩、或有所批评,录于其作中。
儒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当中也吸取了名家与墨家的认知心和逻辑方法,但是他却用这些方法,对名家与墨家都展开批评。荀子评名家:“不法先王,不是礼仪,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 有些研究指出,荀子认为学术必须为政治、道德服务,而对于名家热烈研究“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自然科学问题,荀子认为这是以人的认知能力,是不可能求尽的。所以他批评名家是“愚者、妄人”,认为君子不应该去追求这类知识,而要由“格物致知”转向“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 也有学者指出,由于荀子学说中的“名实”与公孙龙的“名实”有别: “实”方面:荀子指的是时空中的个体物与其统类;公孙龙指的是物体的性质。 “名”方面:荀子是用以命谓一个个体或统类;公孙龙则用以命谓一个体物的各项性质。 名实对应方面:荀子认为名应该与对应物的个体或统类相应;公孙龙则认为应该与个体物的各项性质相应。 在“名实”观点不同之下,荀子便以自己的名实观批评公孙龙的“以实正名”是“以名乱实”。 另外,也有人认为荀子在批评名家时是站在政治的立场,以统治者而非哲学家的观点讨论名家问题。荀子认为制名是统治者的重要任务,而名家的诡论会威胁到这个系统,统治者对其学说不必研究,应该予以压制。对于名家哲学,荀子不但反对,甚至主张以政治势力和刑法禁止。
道家
名家强调纯粹的语言逻辑,因此,道家中庄子一系对于语言采取怀疑而蔑视的态度。就像《庄子秋水》篇认为能用语言来论说的,都是“物之粗也”。在追寻道的过程,语言也只是一项工具而非目的。对于将语言当成思想的名家,自然不是道家所追求的。所以,即使名家中惠施对知识语言的看法与庄子颇为接近,但是庄子仍然批评他是“逐物而不返,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
墨家
《墨子》一书中,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通常合称为《墨经》,是后期墨家通过逻辑的方式,反驳名家辩论的著作。 对于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墨者认为这其中的“同”字必须分别为“重、体、合、类”四种,而“类同”为真的命题,不能据以推论出“体同”的命题也为真。惠施的谬误,是出自于文字的歧义。 而对公孙龙的“坚白石”之说,墨者以现实世界的坚白石为据,认为坚、白同时存在于石中,不会互相排斥,反对公孙龙的论点。
名家之地位在秦朝以后退出政治舞台,名家的后世传人的影响均不及儒、墨、道、释、易、兵、法家等诸家影响面广,名家在不同程度的被融入到诸家文化的精髓中。名家在战国中期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派,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思想学与逻辑学大融合也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