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妇科玉尺 >卷五

《妇科玉尺》·卷五

清朝 妇科玉尺 沈金鳌 著

带下

带下之因有四。一因气虚。脾精不能上升而下陷也。一因胃中湿热及痰。流注于带脉。溢于膀胱。故下浊液也。一因伤于五脏。故下五色之带也。一因风寒入于胞门。或中经脉。流传脏腑而下也。然有赤白之分者何也。赤者属血属热。

热入小肠而成。若实热郁结。则为赤白兼下。白者属气属寒。寒入大肠而成。因血少复亡其阳。故白滑之物下流。亦有湿痰流注下焦。或肝肾阴淫之湿。或缘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色欲太甚。肾精亏损之故。或产多之妇。伤血伤液。皆能成带下之疾。宜概用莲须、杜仲、续断之辈。大抵属痰与热者居多。以湿热下注而化痰也。宜投止涩升提之品。

寒者十无一二。宜投鹿角胶温涩之品。然总要健脾燥湿。升提胃气。佐以补涩。如茯苓、白术、柴胡、川芎之类。总之妇人多郁。郁则伤肝。肝伤则脾受克。湿土下陷。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营血。而白物下流。宜开郁补脾。若色如浓泔臭秽者。湿热甚也。宜二术、芩、柏、半夏、车前。佐以升提。下如鸡子白状。脾肾虚也。腰腿酸疼。面目浮肿。必脾肾双补。宜归脾丸、八味丸。妇人又多忧思恚怒。伤损心脾。肺脏之火时发。血走不归经。而患赤白带下。白是脾虚。盖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胜。皆由风木郁于地中使然耳。宜开提肝气。助补脾元。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枣仁、山药、苍术、黄柏、麦冬。或六味丸加杜仲、牡蛎。牛膝、海螵蛸。若阴虚火盛。则以滋阴清火为要。宜六味丸加五味子、杞子、黄柏、车前、菟丝子。昔人云。崩中日久。变为白带。漏下多时。骨水枯竭。何谓也。盖崩久气血虚脱。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也。必大补之。赤带多因心火。时炽不已。久而阴血渐虚。中气渐损。而下赤矣。必养心和肝。缓中凉血清气之品。若赤带久不止。必血虚矣。宜胶艾四物汤加麦冬、杏仁、牡蛎。带下之因。不外乎此。其详更有可述者。如白带腥臭。多悲不乐。阳气虚衰者。大寒也。宜桂附汤。脉息沉微。赤白带下。腹中痛。阴中亦痛。经来愆期。子宫虚冷。不能成孕者。寒甚也。宜元戎六合汤。白带久不止。脐腹冷痛。阴中亦痛。经水不止。或因崩后。脉弱无力而酸疼。

由于虚也。宜东垣固真丸。产后去血多。经水不调。白带如倾。淋沥臭秽。亦由虚也。宜卫生汤。内热脉数。赤白带下不止。由于热也。宜杞子、生地。内火盛。阴虚烦热而赤白带下。或七情所伤。脉数而带下。亦由于热也。宜二黄三白丸、白芷散。或益母草末酒服。肥人白带。阴户痛。身黄皮缓体重。阴中如水湿也。宜升麻燥湿汤。湿而挟热。大便或泄或闭。小便塞。脉涩而气盛。湿热也。宜十枣汤。下体畏冷。带下如鸡子白。脾肾虚惫也。宜补骨脂丸加肉桂。漏血久冷。赤白带下。月水不调。面黄肢弱。经水或多或少。如栀子汁。如屋漏水。血虚而寒也。宜血虚带下方。白带淫水不绝。精神虚损也。宜八珍汤加升麻、南星、半夏、陈皮、香附。血气不调。湿热白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痰郁嘈杂也。宜解带散。脉数而白带不止。七情所伤也。宜侧柏樗皮丸。女人瘕癖。腹胀胸满。赤白带下。久患血气虚弱。

萎黄无力。乃由寒湿也。宜大圣万安散。赤白带下不止。燥热烦渴。由湿热郁于下焦之分也。宜宣明导水丸。劳役过度。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阳气下陷。白带久不止也。宜补中益气汤。时时带下。由胃虚有痰。饮食减少。中气不和也。

宜六君子汤。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怠惰体困。不思饮食。时常白带不止。由思虑过伤心脾也。宜归脾汤。脐下冷。撮痛。阴冷大寒。而白带时下也。宜延胡苦楝汤。劳伤血脉。胞络受寒。小便白浊。日夜无度。脐腹疼痛。腰膝无力也。

宜内金鹿茸丸。疝。白带下注。香港脚。腰以下冷。尿数。与白带长流而不禁固。肌瘦身重。面白。目无见。行步欹侧。

腿膝枯细。大便闭。心下痞闷。懊。饮食不下。背寒。此上中下三阳真气俱竭也。故哕呕不止。为胃寒已极。脉沉紧而涩。按之空虚。为阴寒已竭。宜酒煮当归丸。老年白带白淫不止。日久淋沥。皆气多血少。虚寒力衰也。宜老年白带方。十全大补汤加益智仁。室女带下纯白。冲任虚寒也。宜白蔹丸。寡妇师尼室女。郁火盛炽。阴户或痒或痛。而成赤淋。乃血热也。宜泻膀胱之火。宜赤淋丸。其或白淋。则气虚也。宜乌金丸、乌艾丸。如是以治带病。宁有或遗哉。

脉法脉经曰。诊妇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又曰。诊妇人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又曰。妇人带下脉浮。恶寒者。不治。又曰。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为肠鸣腹满。紧则为腹中痛。数则为阴中痒痛生疮。弦则阴中掣痛。李曰。肾脉浮迟。主患带浊。

带下原由症治孙思邈曰。诸方说三十六疾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是也。何谓十二症。

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何谓九痛。一曰阴中伤痛。

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啮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何谓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

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何谓五伤。一曰两腹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通。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寒。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病有异同。方亦不一。又曰三十六种疾。皆由子脏冷热。劳损而下起于阴内也。陈自明曰。带下有五因。经行产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鼻涕。伤足太阴脾经。色如烂瓜。伤足少阴肾经。黑如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东垣云。血崩久则亡阳。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带脉。亦有湿痰流注下焦。或肾肝阴淫之湿胜。或因惊恐而木乘土位。或思慕为筋痿。戴人以六脉滑大有力。用宣导之法。此泻其实也。东垣以脉微细沉紧。或洪大而虚。用补阳调经。乃兼责其虚也。丹溪用海石、南星、椿根皮之类。乃治其湿痰也。窃谓前症皆当壮脾胃升阳气为主。佐以各经见症之药。色青属肝。小柴胡加山栀、防风。湿热壅滞。小便赤涩。龙胆泻肝汤。肝血不足。或燥热风热。六味丸。色赤属心。小柴胡加山栀、当归。思虑过伤。妙香散。色白属肺。补中益气汤加山栀。

色黄属脾。六君子加山栀、柴胡。不应。归脾汤。色黑属肾。六味丸。气血俱虚。八珍汤。气血下陷。补中益气汤。湿痰流注。前汤加茯苓、半夏、苍术、黄柏。气虚痰饮下注。四七汤送六味丸。不可拘肥多痰瘦多火。而以燥湿泻火药轻治之。张从政曰。圣惠方以带下由风冷。巢氏内篇。又以为寒则多白。热则多赤。二家之说皆非也。盖以冲任督三脉。

皆统于篡户循阴气。行廷孔溺孔之端。以带脉束之。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热者血也。血积多日不流。火则从金之化而为白。乘少腹间冤热。白物滑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或有痛者。则因壅碍而成痛也。内经曰。少腹冤热。

溲出白液。冤者屈带也。病非本经。为他经冤抑而成此疾也。犹之赤白痢。赤者新积属心火。白者旧积从肺金。故赤白痢不可曲分寒热。又如痈疖。始赤血。次溃白脓。又岂为寒哉。且赤白痢者。是邪热传于大肠。下广肠。出赤白也。带下者。传于小肠。入脬经。下赤白也。据此二症。皆可同治湿法以治之。先以导水丸、禹功散泻讫。次以淡剂降心火。

益肾水。

下小溲。分水道。则自愈。然有此法。又不可偏执。更宜详其虚实而用之。内经惟肠便血。血温身热者死。赤白带下。

白液白物。蛊病肾消。皆不能死。人有死者。药之过也。室女同。戴思恭曰。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

感非一端。大率下白带多。间有赤者。并宜顺气散吞震灵丹。仍佐艾附丸。或米饮调沙参末。带下不止成羸者。四物加牡蛎五分。吞固真丸。多服取效。有带疾愈后。一二月或再发。半年一发。先血而后下带。来不可遏。停蓄未几。

又复倾泻。此名漏带。最难治者也。下截之血。小腹主之。有因血虚而虚热陷下小肠。致小便涩痛。色白如泔。或成砂粒。不可作淋治。用冷剂。宜四物五苓各半帖和煎。李曰。瘦人多热。脉数。外症潮热。乃阴虚火盛也。芩柏樗皮丸不止。用地骨皮一两、生地五两、酒十盏煎三盏。分三服。肥人多湿。身黄脉缓。阴户如冰或痛。白带。升阳燥湿汤。

湿痰流下。渗入膀胱。二陈加二术、升、柴。因日久淋沥不已。或崩中暴下。或产后去血过多。以致阴亏阳竭。荣气不升。经脉凝注。卫气下陷。精气累滞于下焦。蕴积而成。白滑如涕。下流腥臭者。黄建中汤。去桂加当归煎。吞苦楝丸。始因亡血。复亡其阳。阳气虚极。带下腥臭。多悲不乐。附桂汤。常用酒煮当归丸。风邪入胞门。或中经脉。流传脏腑。俱宜胃风汤。或单地榆散。平时阴阳过多。及产后亡血下虚。风邪乘虚入于胞络。暖宫丸加姜、附、吴萸。孕妇带下。全是湿热。芩术樗皮丸。室女经水初下。一时惊悸。或浴以冷水。或当风取凉。故经水止而即患带下。琥珀朱砂丸。又有白淫一症。如白精之状。不可误作白带。过服热药。王肯堂曰。有湿痰而弱不禁攻者。燥之。热湿宜凉燥。寒湿宜温燥。带下久而枯涸者濡之。常以四物料蜜丸服。以此疗年高妇人白带良验。为润剂也。有脉微食少。及久病曾经攻下者。俱非虚治。有热用凉补。无热用温补。有因肠间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冷痛。卒无已期者。

治须排脓为先。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白芍、枯矾各五钱。蜡丸。空心及饭前。米汤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

仍别以补药补之。吴昆曰。白芷性香而升举。黄荆实性辛而利气。瓦楞子性燥而胜湿。炒焦则火可生土。土可防水。

粉则燥可胜湿。湿胜则无以下注而白带止。此古人于此三物。有单用一物以止之也。又曰。葵花禀草木之阴。涵天地之阳。故能润燥升阳。使营卫上行。不复陷于带脉之下而为带下。故以之治带病也。又曰。妇人无病容。单下白带者。责之湿热下注。妇人久病赤白。并责之气血下陷。多成瘵也。又曰气陷下焦。则白带。血陷下焦。则赤带。必涩药止之。

将未尽之带留而不去。以利药下之。则既损其中。又伤其下。皆非治也。千金用白马毛散。以白马则得干之刚。可以利气。毛得血余。可以固血。气利则白愈。血固则赤止。以此意也。龟鳖牡蛎。外刚内柔。离之象也。去其柔而用其刚。

故可以化。而赤白之成带者。无复中留。可使营卫之行不复陷下。营不陷则无赤。卫不陷则无白。武之望曰。白淫。谓曰物淫如白精之状。又有日夜津流如清米泔。或如粘胶者。谓之白崩。与白淫大同。多忧思过度所致。用平补镇心丹。

思伤脾胃者。四七汤下白丸子。痞闷少食者。沉香降气汤。劳伤肾气。心肾不交者。金锁正元丹。

卷五带下

治滞下病方

胶艾四物汤治妇人赤带。

四物汤加阿胶艾叶桂附汤治白带腥臭。多悲不乐。大寒。

肉桂(一钱)附子(二钱)黄柏知母(各五分)

如食少常饱。有时似腹胀。加白芍五分。不思饮食。加五味二十粒。烦恼面上麻木如虫行。乃胃中元气极虚。加黄二钱、人参七分、炙草三分、升麻五分。此方乃补阳气。极虚用知柏为引。用又升降阴阳药也。

元戎六合汤又名元戎四物汤。治赤白带下。脉沉微腹痛。或阴中痛。

四物汤(各一钱)加肉桂附子(各五分)

一方四物加茴香、肉桂。

东垣固真丸治白带大下不止。脐腹寒痛如冰。阴中亦然。目溜火。齿恶热。

白石脂柴胡(各一钱)酒煮龙骨飞(二钱)酒洗当归(三钱)干姜(炮四钱)酒黄柏白芍(各五分)

糊丸。每三十丸。空心沸汤下。少顷。以粥压之。是不令热药犯胃。忌生冷硬物。

卫生汤治带下由于热者。

白芍当归黄(三钱)甘草(一钱)

二黄三白汤治带下由于热者。

酒扁柏川连黄柏(各五钱)醋香附白石脂白术白芍(各一两)椿白皮(二两)

白芷散治赤白带下。

白芷(一两)海螵蛸(三钱)胎发(一钱)

每末。二钱。酒下。

补骨脂丸治年老人久带。

补骨脂杜仲醋牡蛎五味子(各三两)车前子(二两)艾叶(一两)

老年白带方治同上。

黄柏五味杜仲(各四钱)萸肉(五钱)补骨脂牡蛎(各三钱)醋香附(八钱)砂仁川椒川芎茯苓车前子(各二钱)醋炒艾叶(一钱)醋化阿胶(五钱)白芍(六钱)

鹿角胶丸。盐汤下。

血虚带下方治带下由于血虚者。

四君四物二汤加陈皮杜仲黄香附砂仁黄柏知母蜜丸。

乌金丸治赤白带下。

乌头乌附莪术艾叶共享醋煮烂。捣如泥。再以熟地当归(各四两)白芍川芎(各二两)

为末。和前药。泥丸。淡醋汤下。

乌艾丸治同上。

乌药(二两半)艾叶(六两)香附(四两)

将艾浸醋中十数日。再将香附后一日晒干。共为末。醋糊丸。酒下。

赤淋丸治赤淋。

茯苓生地知母黄柏续断杜仲丹参甘草白芍白马毛散治带下赤白。

白马毛(二两)龟甲(四两)牡蛎(一两十八铢)鳖甲(十八铢)

为末。空心酒下。方寸匕。日三。加至匕半。如下白。取白马者。下赤。取赤马者。

小柴胡汤治肝胆经症寒热往来。晡热潮热。默默不欲饮食。或怒火。口苦耳聋。咳嗽发热。胁下作痛。甚者不能展侧。两胁闷痞。或泄利。或吐酸食苦水。皆主之。治带下亦间用此加减。

柴胡(二钱)黄芩(一钱)人参半夏(各七分)甘草(五分)

归脾汤治脾经失血。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或忧思伤脾。血虚发热。或肢体作痛。大便不调。或经候不准。带下。晡热内热。

人参白术黄茯苓当归龙眼枣仁远志(各一钱)木香甘草(各五分)姜枣龙胆泻肝汤治肝经湿热。两拗肿痛。或腹中疼痛。或小便涩滞等症。用此加减。治带下。

龙胆草泽泻(各一钱)酒生地车前子木通酒当归山栀黄芩甘草(各五分)

妙香散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虚烦少睡盗汗等症。亦用此加减治带下。

人参甘草(炒)桔梗(各五钱)姜汁炒山药茯苓远志茯神黄(各一两)朱砂(另研,三钱)麝香(另研二钱)煨木香(二钱半)

每末二钱。温酒下。

四七汤治七情郁结成痰。或如梅核梗于喉中。或中脘停痰气痞。或痰壅气喘。或痰饮呕逆恶心。亦治带下有痰者。

半夏(钱半)苏叶浓朴茯苓(各一钱)

导水丸治赤白带下。随宜酌用。

大黄黄芩(各二两)黑牵牛头末滑石(各四两)

水泛丸。临卧水下。

禹功散治同上。

黑牵牛头末(四两)炒茴香(一两)或加木香(一两)

每末一二钱。临卧姜汁下。

芩柏樗皮丸治瘦人多热。致成带下。

黄芩樗白皮黄柏川芎滑石海浮石青黛当归白芍醋糊丸。

芩术樗皮丸治孕妇白带。

黄芩白术(各三钱)黄柏(钱半)樗皮白芍山萸(各二钱半)白芷川连(各二钱)

酒糊丸。温酒下。

琥珀朱砂丸治室女带下。

琥珀木香当归没药(各四钱)乳香(一钱)麝香朱砂(各二分半)

水丸芡子大。每一丸。温酒磨下。

胃风汤治风邪传肾带下。黑如血。

人参茯苓川芎当归白术白芍肉桂(各七分)粟米(百粒)

三补丸治赤带。兼服此丸。

黄芩黄连黄柏等分。蜜丸。汤下。

震灵丹一名紫金丹。治妇人血气不足。崩漏虚损。带下虚冷。胎脏无子。

乳香(另研)五灵脂(另研)没药(另研并去砂石各二两)朱砂(飞一两)禹余粮石(醋淬捻得碎为度)代赭石(同粮石制)紫石英赤石脂以上四味。并作小块。入锅内。盐泥固济。候干。用炭十斤通红。火尽为度。埋地二宿。出火毒。糯米粉打糊。

丸如芡子大。每丸空心醋汤送下。如有孕。不可服。

苦楝丸治赤白带。

苦楝碎酒浸茴香炒当归等分。酒糊丸。每三五十丸。空心酒下。腰腿疼。四物四两。加羌活、防风各一两。煎汤送下。

酒煮当归丸治癫痫白带下注。香港脚。腰以下冷等症。

当归(一两)茴香(五钱)炮附子良姜(各七钱)

上四味。锉如麻豆大。酒一升半。至酒尽为度。焙干。研细末。入炒黄盐丁香(各五钱)全蝎(三钱)柴胡(二钱)升麻根木香(各一钱)苦楝子炙草(各五分)延胡索酒炒(四钱)

酒煮。面糊丸。每二十丸。空心宿食消尽。淡醋汤下。忌油腻酒面生冷。

解带散治湿热痰郁白带。

酒当归醋香附(各钱半)酒白芍白术(各钱二分)茯苓苍术陈皮丹皮(各一钱)川芎延胡索(各八分)炙草(四分)加姜(二片)

空心服。

侧柏樗皮丸治七情所伤白带。

椿根皮(二两)醋香附白芍白术(各一两)侧柏叶川连黄柏(炒各五钱)白芷灰(三钱)

粥丸。

大圣万安散治寒湿带下。

白术木香胡椒(各二钱半)陈皮黄桑皮木通(各五钱)白牵牛(炒取头末二两)

每末二钱。临卧姜汤下。少顷。再饮姜汤数口催之。平明可行三五次。取下恶物。以粥补之。服此药。忌食晕酒晚饭。

延胡苦楝汤治大寒带下。

延胡索苦楝子(各二分)黄柏(一分)附子肉桂(各三分)炙草(五分)熟地(一钱)

白蔹丸治室女带下。

鹿茸(二两)白蔹狗脊(制去毛各一两)

醋艾煎汁。打糊丸。

内金鹿茸丸治劳伤带浊。

鹿茸黄五味鸡内金肉苁蓉远志牡蛎桑螵蛸龙骨附子等分。蜜丸。

金锁正元丹治真气不足。呼吸短气。四肢倦怠。脚膝酸软。目暗耳鸣。盗汗遗精。及妇人白浊白淫等症。

肉苁蓉巴戟葫芦巴(各一斤)补骨脂(十两)五倍子(八两)茯苓(六两)朱砂(三两)龙骨(二两另研)

酒丸。每二十丸。盐汤下。

卷五

崩漏

大凡女子自天癸既通而后。气血调和。则经水如期。不先不后。自无崩漏之患。若劳动过极。以致脏腑亏伤。而冲任二脉。亦虚不能约束其经血。使之如期而下。故或积久或不须积久。忽然暴下。若山之崩。如器之漏。故曰崩漏。究其原。则有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由虚弱。何以见火热之所由也。或脾胃伤损。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血色紫黑。臭如烂肉。中挟白带。则寒作于中。脉必弦细。中挟赤带。则全由热作。脉必洪数。其症兼腰脐下痛。两胁急缩。心烦闷。心下急。不眠。欲崩。先发寒热。平时临行经。亦发寒热。

此必大补脾胃而升降气血。宜补中益气汤与凉血地黄汤相合加减用。或心气不足。心火大炽。旺于血脉之中。又脾胃失调。而心火乘之。肌肉颜色如常。此为心病。经水不时下。亦暴下不止。治必大补气血。脾胃少加。镇坠心火。以治其心。补阴泻阳。而崩自止矣。宜六味丸加黄连、麦冬。或肝经有热。血得热而下行。宜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苍术。或风热郁于肝经。血得风而妄行。宜加味逍遥散。或怒动肝火。肝家血热而沸腾。宜小柴胡汤加山栀、丹皮、龙胆。或脾经郁热。血为热迫而不归经。宜归脾汤加柴胡、山栀、丹皮。或悲哀太过。损伤胞络。令血下注。宜四君子汤加柴胡、丹皮、山栀。或血为热伤。脉象虚洪。所下皆紫黑色。宜河间生地黄散。或血室有热。崩下不止。服温药不效。宜金华散。或天暑地热。阳来乘阴。经血沸溢。宜简易黄芩汤。以上皆火热所统之病也。何以见虚寒之所由也。或心气不足。

又劳役饮食不节。其脉两尺弦紧而洪。按之无力。其症脐下如冰。求浓衣被以御寒。白带白滑之物虽多。间下如屋漏水。

下时有鲜血。不多。右尺脉时微洪。屋漏水多。暴下者。是急弦脉为寒多。而洪脉时见乃热少。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脉时出者。命门包络之火也。黑物多。赤物少。合现房漏水之状。宜丁香胶艾汤。(此条脉症与方本东垣)

或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呼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出如雨。尺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乘胞中。气不能固。宜鹿茸丸。或气血劳伤。冲任脉虚。如经来非时。忽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杂。或赤白相兼。

脐腹冷痛。经久未止。令人黄瘦口干。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虚烦惊悸。宜伏龙肝散。或经血适下。过服寒凉之药等物。

因愈崩漏。肚腹痞闷。饮食不入。发热烦躁。脉洪大而虚。由脾经气血虚而发躁。缓治则不救。宜八珍汤加炮姜。以上皆虚寒所统之病也。何以见劳伤之所由也。或因劳役。令脾胃虚弱。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热闷乱。恶见饮食。肢倦便泄。漏下不止。其色鲜明。宜当归芍药汤。(此条亦本东垣)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并健忘怔忡。惊悸不寐。且心脾伤痛。怠惰少食。宜归脾汤。或忧思郁结。劳伤心经。不能为血之主。遂令妄行。宜柏子仁汤。或缘卒然大怒。有伤肝脏。而血暴下。宜养血平肝散。以上皆劳伤所统之病也。何以见气陷之所由也。或经漏不止。鲜血。项筋急。

脑痛。脊骨强痛。不思饮食。宜柴胡调经汤。或露下恶血。月水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心气不足。因饮食劳倦。致令心火乘脾。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困倦乏力。无气以动。气短上气。

逆急上冲。其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得之脾土受邪也。脾主滋荣周身者也。心主血。血主脉。二者受邪。病皆在脉。

脉者血之府也。脉者人之神也。心不主令。胞络代之。故曰。心之脉主属心系。心系者。胞络命门之脉也。主月事。皆由脾胃虚而心胞乘之。故漏下。血水不调也。况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当除湿去热益气。气上伸以胜其湿。又云。火郁则发之。宜调经升阳除湿汤。(此条亦本东垣)或冲任气虚。经脉不调。崩中漏下。宜断下汤。以上皆气陷所统之病也。

何以见血瘀之所由也。或血大至。纯下瘀血成腐。势不可止。甚则头目昏晕。四肢厥冷腹痛。宜胶艾汤。或血崩不止。

昏迷不省。宜五灵脂散。或瘀积血崩。所下皆成五色。宜香附子散。或瘀积久而血崩。脐腹痛。宜立效散。或室女二七之期。天癸未至而后至。亦有卒然暴下。淋沥不止。有若崩漏者。其失血必多。宜加减四物汤。以上皆血瘀所统之病也。何以见虚弱之所由也。或崩中不止。结作血片。如鸡肝色。碎烂。宜小蓟根汤。或崩血无度。虚损羸瘦。宜鹿茸散。

或诸虚不足。久不受孕。骨热形羸。而崩中带下。宜补宫丸。或带下漏血不止。及风寒冷热劳损冲任。崩中暴下。腰重里急。淋沥不断。宜芎汤。以上皆虚弱所统之病也。就此六者。而分类推之。以究其原。崩漏之病。宁有遗哉。然其治之。亦必有道矣。方氏云。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凡人七情过极。则动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盛。

则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如风动木摇。火燃水沸之类。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若止塞流而不澄源。则滔天之热不可遏。若止澄源而不复旧。则孤孑之阳无以立。故本末不遗。

前后不紊。方可言治。方氏此论。乃治崩要法。医者深悉乎六者之由。而运之以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则庶几其得之矣。

脉法仲景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脉经曰。问曰。五崩何等类。师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

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血也。又曰。诊妇人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妇人带下。脉浮恶寒漏下者不治。又曰。尺脉急而弦大。风邪入少阴之经。女子漏白下赤。又曰。漏血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陈自明曰。寸脉微迟为寒在上焦。则吐血衄血。尺脉微迟。为寒在下焦。则崩血便血。大抵数小为顺。洪大为逆。大法当调补脾胃为主。又曰。尺寸脉虚者。漏血脉浮者。俱不治。李曰。脉微弱为少气。女子崩中漏下。致面色焦枯。心脉独沉。主气郁下流。血崩去红。肾脉浮芤。肾虚也。女人则经漏。后部弹手、阴跷脉也。主里急。

崩漏原由症治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又曰。少阳司天。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血崩。陈自明曰。妇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杀血心痛。由心脾血虚也。若小产去血过多而心痛甚者亦然。用乌贼骨炒为末。醋汤调下妙。失笑散亦妙。严用和曰。妇人平居。经脉调适。冲任二脉。互相涵养。阴阳二气不相偏胜。则月事时下。若将理失宜。喜怒劳役。过度伤肝。肝为血库。伤之则不能藏血于宫。宫不能传血于海。所以崩漏。漏下者。淋沥不断。病之轻者也。崩中者。忽然暴下。乃漏症之甚者也。倘久不止。面黄肌瘦。虚烦口干。脐腹冷痛。吐逆不食。四肢虚困。甚则为胀为肿者不治。李杲曰。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亏。下隔于肾。与相火收合。温热下迫。经漏不止。其色紫黑而臭。中有白带者。脉必弦细。寒作于中。中有赤带者。其脉洪数疾。其热明矣。必腰痛。或脐下痛。临经欲行。先见寒热往来。两胁急缩。兼见脾胃症。如四肢困热。心烦不卧。心下急。宜以大补气血之药。举养脾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补阴泻阳。经自止矣。又曰。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

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凉血地黄汤。朱震亨曰。东垣治法。洵不容易。但学人尤当寻思急则治标。用白芷汤调百草霜末。甚者用棕灰。后用四物加炒干姜调理。因劳用参带升补药。因寒用干姜。因热用黄芩。崩过多。先用五灵脂末一服。当分寒热。盖五灵脂能行能止。紫色成块者热也。四物加黄连之类。李曰。崩漏之由。虚与热而已。

治法多端。随症制宜。如经行犯房。劳役过度。气血俱虚。忽然暴下者。宜大补气血。气虚。四物加参、。血虚。四物加胶、艾、炒干姜。虚寒脐腹冷痛。伏龙肝散。膏粱浓味。致脾湿下流于胃。与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者。解毒四物汤、四物坎离丸。饮食失节。火乘脾胃下陷。容颜似无病。而外见脾气困倦。烦热不卧者。宜补阴泻阳。升阳调经汤、升阳举经汤。子宫为四气相搏。血亦难停者。风搏。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官桂。四物加荆芥。寒搏。及年老久崩。伏龙肝散加附子、鹿茸、阿胶蒲黄丸。暑搏。单芩心丸。或益元散加百草霜。湿搏。升阳除湿汤。悲哀甚而包络绝。包络绝而阳气内陷。发则心下崩。数溲血者。备金散、四制香附丸。徐春甫曰。崩漏最为大病。年少之人。火炽血热。房事过多。经行交感。俱致斯疾。大都凉血固涩。升气益荣。而可愈也。中年以上人。及高年寡妇。多是忧虑过度。气血俱虚。此为难治。必须大补气血。养脾升胃固血。庶保十之二三。若不早治。正如圯厦之难支也。盖血崩症。有因虚。有因热。虚则下陷。热则流溢。视其缓急标本治之。缓用四物加条芩、附子。急用神效丸。有因血脏虚冷。宜四物加黄芩、阿胶、参、。东垣谓崩带下久。有属于寒。不可一论。王肯堂曰。冷者。脉紧细。手足寒。红而淡黑。或五色。当归建中汤加龙骨、血竭、附子。送下紫石英丸。热者脉洪。四肢温。心烦。口苦燥。血沸而成。黄芩汤、清心莲子饮。加竹沥、生地。甚者生地汁、磨京墨、百草霜冷服。虚者胶艾汤加麦冬、鹿茸、龙骨、枣仁。实者腹中痛。四物加香附。

心虚者。恍惚多梦。健忘。舌强盗汗。小便多而红。柏子仁汤。酸枣仁汤加龙骨、京墨、百草霜。若崩中。作麝香、当归、香者。(者疑为附之误)心气已散。急服灵砂、龙骨等。又曰。血者心之色也。血见黑即止。肾水制心火故也。又曰。

凡血崩。脉沉弦而洪。或沉细而数。或崩而又兼久泻者。皆胃气下陷也。故以升举为要。万全曰。崩中多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加以积热在里。迫血妄行。故令暴崩。崩久不止。遂成下漏。治法。初病宜止血。四物调十灰散。以血止为度。次则清热。用凉血地黄汤。如血未尽。再吞十灰丸。血已尽止。里热尽除。然后补其虚。宜加味补中益气汤、地黄丸、参术大补丸。以平为度。武之望曰。丹溪云。涎郁胸中。清气不升。故经脉壅遏而降下。非开涎不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能归隧道。此论血泄之义甚明。盖开胸膈浊涎。则清气升。清气升则血归隧道。不崩矣。故其症或腹满如孕。

或脐腹痛。或血结成片。或血出则快。止则闷。或脐上动。其治法。宜开结痰。行滞气。消瘀血。余尝谓丹溪先生善治痰。观此另得一种见解。不益信哉。

鳌按。痰郁气遏。是崩漏中有此一症。非必定如是也。

卷五崩漏

治崩漏病方

补中益气汤治脾胃虚损崩漏。

人参黄白术(各一钱)炙草当归陈皮(各七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凉血地黄汤治同上。又治血崩由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者。

生地归尾(各五分)黄连黄柏知母本川芎升麻(各二分)防风羌活黄芩细辛荆芥炙草蔓荆子(各二分)红花(一分)

归脾汤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妄行崩漏。

人参黄白术茯苓当归远志圆眼枣仁(各二钱)木香炙草(各五分)姜三枣一加柴胡、山栀。名加味归脾汤。

河间生地黄散治脉虚洪。血色紫黑。

生地熟地白芍黄天冬杞子柴胡地骨皮便血者。加地榆。

金华散治血室有热而崩漏。

延胡索瞿麦穗当归丹皮干姜(各一两)石膏(二两)威灵仙桂心(各七钱)蒲黄(五钱)

每末三钱。水煎。空心温服。日二。

简易黄芩汤治天暑地热。经血沸溢。

黄芩末(三钱)

用秤锤烧红淬酒中。名霹雳酒下。

丁香胶艾汤治漏下屋漏水之状。

当归(钱二分)白芍熟地(各三分)川芎丁香(各四分)艾叶(一钱后入)炒阿胶(六分后入)

空心服。三服效。

鹿茸丸治风冷客乘胞中崩漏。

鹿茸(酥炙)赤石脂()禹余粮(各一两)炮附子艾叶柏叶(各五钱)当归熟地川断(各二两)

蜜丸。酒下。

伏龙肝散治气血劳伤。冲任脉虚崩漏。

川芎(三两)伏龙肝赤石脂(各一两)艾叶(微炒)熟地(各二两)麦冬(两半)当归干姜(各七钱半)肉桂甘草(各五钱)

每粗末四钱。加枣一枚煎。

当归芍药汤治劳役伤脾胃崩漏。

黄(钱半)白术苍术归身白芍(各一钱)熟地陈皮(各五分)生地炙草(各三分)柴胡(二分)

柏子仁汤治劳伤心经崩漏。

柏子仁香附川芎鹿茸茯神当归(各钱半)川断(二钱)阿胶远志(各一钱)炙草(五分)姜(三片)

养血平肝散治大怒血崩。

当归白芍香附(各二钱)醋青皮柴胡川芎生地(各八分)甘草(五分)

柴胡调经汤治漏下鲜血。

羌活独活升麻本(各五分)苍术(一钱)柴胡(七分)葛根当归炙草(各三分)红花(少许)

稍热服。取微汗。立止。

调经升阳除湿汤治漏下恶血。

黄苍术羌活(各钱半)防风本柴胡升麻炙草(各一钱)当归独活(各五分)

空心服。少时。以早膳押之。

五灵脂散治血崩昏迷。

五灵脂炒热。

温酒下末一钱。

香附子散治崩下五色。

香附末。每二钱。米饮下。

断下汤治冲任气虚崩漏。及经不调。并三十六种带病。

人参熟地醋艾叶(各一两)乌贼骨灰酒当归(各二两)阿胶川芎(各七钱)炮干姜(五钱)

立效散治血崩脐腹痛。

香附(三两)当归(一两)赤芍良姜五灵脂(各五钱)

每末三钱。酒一盏。童便少许煎。

加减四物汤治室女下血。

四物汤(四钱)加香附(钱半)姜(五片)

如血色鲜。去熟地。加生地。

小蓟根汤治阳伤于阴漏血。

小蓟茎叶捣汁。生地捣汁各一盏白术(五钱)

入水一盏。煎半。温服。

鹿茸散治虚羸漏下。

鹿茸(一两)龙骨鳖甲熟地白芍白石脂续断乌贼骨(各二两)肉苁蓉(两半)

每末二钱。食前。米汤下。

补宫丸治诸虚不足崩漏。

白薇牡蛎白芍鹿角霜山药白术白芷茯苓乌贼骨等分。糊丸。

芎汤治四气劳损冲任下血。

川芎吴茱萸黄白芍生地炙草(各二两)当归干姜(各一两)

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若经后有赤白不止者。去生地、吴萸。加人参、杜仲各二两。

伏龙肝散治崩中下赤白。或如豆汁。

伏龙肝(如弹子大七枚)生姜(五两)生地(锉四升)甘草艾叶赤石脂桂心(各二两)

水一斗。煮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四物坎离丸治脾湿下流于肾。与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紫黑臭腐。

生地(两半)酒浸熟地(捣膏)当归身(二两)酒白芍(两半)酒黄柏知母(各一两)槐子侧柏叶(各一两同炒)连翘(六钱)

蜜丸。

升阳举经汤治饮食劳倦。暴崩不止。或下水浆。怠惰嗜卧。四肢困倦。及带下脱漏。

肉桂川芎红花(各五分)细辛(六分)人参熟地(各一钱)附子独活甘草(各钱半)羌活本防风(各二钱)白术当归黄柴胡(各三钱)桃仁(十枚)

咀片。分作四帖煎。夏月不用桂。

不换金正气散治风冷血崩。

浓朴陈皮藿香半夏苍术(各一钱)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

升阳除湿汤治湿盛血崩。

苍术(一分)升麻柴胡防风神曲泽泻猪苓(各五分)陈皮甘草麦芽(各三分)姜枣平补镇心丹治血崩。

茯苓茯神五味车前子肉桂麦冬(各两二钱半)远志肉山药天冬熟地(各两半)枣仁(二钱半)

龙齿(二两半)人参朱砂(各五钱)

蜜丸。每三十丸。米饮下。

解毒四物汤一名温清饮。治崩漏面黄腹痛。

四物汤(各一钱)加黄芩黄连黄柏山栀生地(各一钱)

此四物汤与黄连解毒汤合剂也。

备金散治血崩不止。

香附(四两)归尾(两二钱)五灵脂(炒一两)

每末三四五钱。空心醋汤调。

地黄丸治足三阴亏损。经行数日不止。及带下无子。

熟地山萸芜荑仁白芍(微炒)代赭石(各一两)僵蚕(炒)炮干姜浓朴(各三钱)

蜜丸。酒下。日三。

卷五崩漏

附录前人效方

五灰散治下血不止成血崩。

莲蓬壳百草霜黄绢血余棕皮(以上共烧存性)山栀蒲黄(炒)血竭京墨每细末一二钱。调服。

十灰散治下血不止。

锦片木贼棕皮柏叶干漆艾叶当归血余鲫鱼鳞鲤鱼鳞以上各烧存性。等分研末。入麝香少许。每末二钱。空心酒下。

十灰丸治崩漏不止。

绵灰黄绢灰马尾灰艾叶灰藕节灰莲房灰油须灰赤松皮灰棕灰蒲黄灰等分。醋煮米糊丸。每五七十丸至百丸。空心米饮下。

四库全书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