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婴童百问 >卷之六

《婴童百问》·卷之六

婴童百问 佚名 著

[卷之六] 伤寒正受伤寒夹惊第五十一问

  小儿伤寒初得,浑身发热无汗,多啼哭,只看眼急有如惊风,但用发散退热,莫令发渴,如渴便欲饮水不歇,当发散,羌活散、三黄散、柴胡散、抱龙丸,或虚烦可用竹叶汤,如嗽,当服洗心散、薄荷散、红绵散,四肢发汗,自然精神喜悦,感伤寒之重者,当根据仲景之法治之。又有伤寒夹惊,先要发散,次乃退热化痰截惊,乳下婴儿抱龙丸、羌活散加荆芥防风,三黄散微利,痰热,次用柴胡、黄芩药调理,自然向安,葱白汤亦可服。

  羌活散

  治伤寒惊热,或中风体硬,可加麻黄、干葛、薏苡仁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白茯苓桔梗枳壳人参地骨皮天麻(各等分)甘草(减半)上锉散,生姜薄荷煎,加蝉蜕治惊热。

  柴胡散

  见第五十问。

  三黄散

  治伤风热症。

  白术大黄(蒸)赤芍药(半两)黄芩(三钱)麻黄(去节、一钱)桂枝(二钱)上咀,生姜一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抱龙丸

  治伤风温疫,身热气粗,痰实壅嗽,常服安神镇惊。亦治疹痘壮热,小儿宜时与服。

  胆星(一两)天竺黄(二钱)雄黄(二钱)辰砂(二钱)麝香(少许)气喘有痰加杏仁上为末,煮甘草汁丸如芡实大,薄荷汤化下。

  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表里俱虚,胸中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及诸虚烦,伤寒解后。伤寒未解,切不可服。

  石膏(四两)半夏(六钱)人参(半两)甘草(半两)麦门冬(去心、一两)上咀,每服三钱,生姜一片,粳米五十粒,煎米熟为度,去滓温服。呕者加生姜三片,竹叶数片。

  洗心散

  见第三十七问。

  辰砂七宝散

  见第三十七问。

  薄荷散

  见第三十六问。

  红绵散

  治伤风咳嗽,鼻塞或流清涕。

  全蝎(五个、去毒)麻黄(去节、二钱)僵蚕(二钱炒)白芷(二钱)川芎(二钱)天麻(二钱)甘草(一钱)苏木(一钱)上为末,绵少许煎服,有热加荆芥,一方有大黄。

  葱白汤

  治头疼不止,身疼热渴,小便赤黄,脉浮数无汗。

  葛根(半两)芍药(半两)知母(半两)川芎(一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葱白三枚,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出汗,如有汗温服。加甘草治小儿夹惊伤风,并治发疟,头疼加石膏服,呕者加半夏半两。

  羌活汤

  解利邪气伤风。

  羌活(一钱)人参(一钱)防风(一钱)川芎(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薄荷七叶,水一盏,加芍药甘草,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 小儿伤寒与时气同异第五十二问

  夫小儿伤寒得之与大人无异,所异治者,兼惊而已,又有因夹惊食而得,治法与大人一同,但小其分剂,使药性稍差耳。仲景云∶春气温和,夏气炎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冬受寒毒之气,其实时而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病与冬时即病无异,但因春而发,名曰温病。至夏而发,名曰热病。阳热未盛,为寒所制,病名为温,阳热。已盛,寒不能制,病名为热,故太医均谓之伤寒也。然热病伤寒,温病时气,传变无异也,凡时气者,四时之间,有不正之气也,为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气之中人,则头疼壮热,咳嗽气粗,烦渴心躁,恍忽惊悸,传变与伤寒无异,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治法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升麻汤、解肌汤主之。五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调中汤、射干汤、半夏桂甘汤,可选用也。秋湿冬温,治湿则利小便,治冬温亦宜解利。其利小便也,则以五苓散辈,其解利冬温,宜葳蕤汤。盖冬温者,感温气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触冒之过,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热温凉之剂亦异,不可拘以日数,发汗吐下,随症施行。要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清以温、平而行之,以平为期,不可过剂,此为大法,汤氏有七宝散加减服之,并与乳母服尤好,有热者、升麻汤加柴胡、黄芩、川芎等剂治之,柴胡石膏汤极效。

  升麻汤

  治小儿时行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治伤寒伤风,头痛憎寒壮热,肢体疼痛,鼻干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疫疠,乍暖脱着,及暑热之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者,可加柴胡,无汗加麻黄。

  升麻(一钱)葛根(一钱)白芍药(一钱)甘草(炙一钱)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疮疹亦准此。服药已身凉,止药。加紫苏、茯苓、川芎,名升麻苏叶散,有热加黄芩,咽喉痛加桔梗,发丹加玄参效。

  解肌汤

  治伤寒温病,时行寒疫,头痛项强畏寒,肢体拘急,骨节烦疼,腰脊强痛,胸膈烦闷,无汗恶风壮热。

  葛根(一两)麻黄(去节、半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桂枝(二钱半、千金方无此一味)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以汗出为度。夏月加石膏、升麻,各一钱。

  调中汤

  治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暑。热结于四肢,则壮热头疼,寒伤于胃,则下利,或血、或赤、或白,壮热迷闷脉数,宜下之。

  大黄(七钱半)桔梗(炒、半两)本(半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干葛(半两)黄芩(半两)芍药(半两)白术(半两)上咀,白水煎,量大小加减服,得快气利,壮热便歇。去大黄,加黄连枳壳,止利尤妙,或加地榆,或加当归皆可。感风加荆芥。秋宜下,当用大黄疏利。

  射干汤

  治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热喜伏于内,咳嗽气急,喉哑失声,干嗽无唾,喉中如梗。

  半夏(汤泡、五钱)生姜(炮、四钱)射干(二钱)杏仁(去皮尖、二钱)甘草(炙二钱)紫菀(二钱)肉桂(二钱)枳实(炒、二钱)当归(二钱)橘皮(二钱)独活(二钱)麻黄(去节、汤泡、二钱)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半夏桂甘汤

  治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始不觉病,旬月乃发,脉便微弱,咽痛,似伤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汤主之,次用四逆散,此病一二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寒。

  半夏(洗、二两)桂心(二两)甘草(炙、二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放冷,少含细咽之,入生姜三片煎。

  五苓散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燥渴引饮。

  泽泻(二两半)猪苓(二两半)白术(一两半)茯苓(一两半)桂(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拘时,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热在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汤下,食前服,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小儿加白术末少许,如发虚加绵黄、人参末少许,十六问辰砂五苓散参用。

  葳蕤汤

  治风温、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疼,咽干舌强,胸腹满,腰脊强。

  葛根(半两)葳蕤(三钱)石膏(一两)白薇(半两)羌活(半两)麻黄(半两)川芎(半两)杏仁(去皮尖、半两)甘草(炙、半两)木香(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七宝散

  治时气头昏体热、此药大人可服,小儿同乳母服。

  紫苏(三两)香附(炒、三两)陈皮(一两)甘草(炙一两)桔梗(去芦、一两)白芷(一两)川芎(一两)上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一片,枣一枚,煎三分,去滓服。有热加葛根、升麻、荆芥。

  柴胡石膏汤

  治时行温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热咳嗽,涕唾稠粘并疗之。

  桑白皮(三两)黄芩(三两)升麻(二两半)石膏(五两)前胡(去芦、五两)赤芍药(五两)干葛(五两)柴胡(五两)荆芥穗(三两)无汗加麻黄、半夏、北五味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淡豉十粒,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小儿分作三服,量大小加减,不拘时候。

  [卷之六] 伤寒表里第五十三问

  凡治小儿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古人云∶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伤寒有表症,有里症,有半在表半在里,有表里两症俱见。然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在半表半里者宜和解,表里俱见随症施治,无表里症,用大柴胡汤下之。其表症者、发热恶寒,身体痛而脉浮无汗,头疼项强腰脊痛,此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也,宜汗之,然伤寒发表,当随病轻重而汗之,头疼发热兼惊,亦只用葱白汤汗之,甚则桂枝麻黄各半汤、解肌汤、葛根汤、柴胡散,皆可选而用之。其里症者、恶热不恶寒,手掌心并腋下汗出,胃中干涸,燥粪结聚,潮热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满而喘,躁渴脉沉而滑,内热而谵语,此属足阳明胃经也,宜下之,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四顺饮、洗心散,斟酌轻重用之。其在半表半里者、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里症当下,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即当汗,此两症俱见者,仲景所谓半在表、半在里也,小柴胡汤主之。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诊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经也,宜和解。其表里两症俱见者、病患脉浮而大,是表症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是里症当下,此是表里症俱见,五苓散主之。又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是里症当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当须发汗,此是两症俱见,即未可下,宜与桂枝汤。又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复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或腹满时痛,尺寸脉俱浮洪者,此足太阴脾经也,自利不渴,当温之,四逆汤、理中汤。其无表里者、伤寒四五日以后,以至过经,无表里症,又于里症未可下者、但非汗症亦非下症者,皆用小柴胡汤随症加减用之,以至十余日外用小柴胡汤不愈者,若大便硬,看可汗则用大柴胡汤下之。仲景云∶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急下,宜大承气汤。若不渴,口不燥,舌干而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足少阴肾经也。其表热里寒者,身大热而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宜先与阴旦汤,寒已,次以小柴胡汤加桂,以温其表。又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宜先与白虎加人参汤,热除,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又厥阴症脉浮缓者,必囊不缩,外症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脉尺寸俱沉短者,必囊缩,毒瓦斯入脏,宜承气汤下之,厥阴病,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宜小建中汤,此足厥阴肝经也。然以表里症内、近似三阴三阳之症,而疏于各症之下,非可以尽备六经之大法也,当以活人书、伤寒论为主。其疟症与大方治法同,后有本条。夏伤于暑、秋必疟,其暑症玉露散主之,其详亦与大方同其治法,但用分剂轻耳。口议有脱甲散,大能除热,扶表救里,真良方也。

  麻黄汤

  治伤寒头疼发热,身痛恶风,无汗而喘。又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甘草(半两)麻黄(去节、一两)桂枝(一两)杏仁(去皮尖、三十个)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去滓,大小加减服,衣复取微汗,夏至后、须加知母一两,石膏一两,黄芩一两。盖麻黄性热,夏月温之,必有发黄发斑出血之失,凡伤寒热病,药性须凉,不可太温,惟冬及春,或病患平素虚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减。

  葱白汤

  见第五十一问。

  解肌汤

  见第五十二问。

  葛根汤

  见第十六问。

  柴胡散

  见第五十问。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桂枝(八钱)芍药(半两)生姜(半两)甘草(半两)麻黄(去节、半两)杏仁(去皮尖、十四个)大枣(二个)上咀,每服三钱,水一小盏,煎八分,去滓温服。

  小承气汤

  治太阳病吐下后、发汗而微烦,小便数,大便坚宜服。阳明病,若出汗多而微恶寒,为外未解,无潮热不可与之,若腹满不大便,可少少与之。

  大黄(一两、微炒)浓朴(半两、制)枳实(一两,炒)上咀煎,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必先硬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大承气汤

  见第二十九问。

  四顺饮

  见第四十四问四顺清凉饮。

  洗心散

  见第三十七问。

  小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去皮、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炙,一两)生姜(一两半)枣子(六个)上为饮子,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大小加减服,须臾啜热粥一盏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通身热,微微似有汗者。加减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惟冬及春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症,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有桂枝症,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升麻一分。若病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减也。戒曰∶桂枝最难用,虽用云表不解可发汗,宜桂枝汤。须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梢作微冷,少顷却温,身虽微似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冷,不恶寒,或饮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仍有桂枝症,服汤已、无桂枝症者,尤不可再与。

  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腹痛、是有表复有里,宜服。

  桂枝(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个)甘草(炙、一两)芍药(三两半、利者、先煎三四沸)上咀,水煎加减服。痛甚者加大黄,大实者加一两半,羸瘦虚弱者减之。

  桂枝加大黄汤

  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腹满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去皮、一两)芍药(一两半)甘草(炙、半两)大黄(半两、羸者减之)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一片,枣一枚,煎服。

  四逆汤

  治阴症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吐利俱作,小便或涩或利,脉微欲绝,腹痛胀满,手足厥冷,或咳或悸,内寒外热,下利清谷,四肢沉重,或汗出热不出内,拘急身疼痛而恶寒者。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个、生用)甘草(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理中汤

  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心腹痛,痰逆恶心呕吐,心下虚烦痞满,膈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

  人参(去芦、三两)白术(三两)干姜(炮、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带热服,空心食前。或研细末,白汤调下。腹痛者,加人参一两半。

  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或四肢拘急,腹满下利,转筋者,去术加附子一个生用。末之,蜜丸如鸡子黄大,名理中丸,又名调中丸,治厥阴脏寒,蛔上入鬲,吐长虫,或胃中虚冷,因发汗,故吐虫,先服理中丸。或加枳实、茯苓、蜜丸,治伤寒结胸欲绝,心鬲高起,实满作痛,手不得近,并用热汤化下。

  大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阴旦汤

  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

  桂(二两)芍药(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干姜(炮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个,同煎去滓,温服,复令少汗。

  白虎加人参汤

  治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内外俱热,时恶寒,大渴大汗,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石膏(四两、研细)知母(一两半)甘草(炙、半两)粳米(一合)人参(半两、去芦)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米熟为度服。

  小建中汤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桂枝(一两半)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胶饴(半升)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六分,去滓,下胶饴两匙许,再煎化温服,日三夜二服。尺脉尚迟,再作一剂,加黄末一钱。

  玉露散

  凉心经,解诸热,治口燥咽干,烦渴躁啼,小便闭。

  寒水石(一两)石膏(一两、水飞)甘草(三钱)上为末,每服半钱,麦门冬泡汤化下,汤、散随意。加辰砂、金箔,名桃红散,亦治急惊。入栀子仁、名金莲散。

  加滑石半两,名玉真散。汤氏方,治小儿秋夏伏暑,多烦热,吐黄涎,头额温,五心热,小便赤少。或干哕无物,宜服香薷散。又宜服玉露散,生姜汁和白汤调下。独用姜汁一服而止。

  脱甲散

  治婴孩小儿,伤寒体热,头目昏沉,不思饮食,夹惊夹食寒热,大小便闭涩,或赤或白,烦躁作渴,冷汗妄流,夹积伤滞,膈满胀急,青黄体瘦,日夜大热。及疗伤风、伤寒、伤暑,惊痫客忤,筋骨肾脏疳气等热,并宜服之。

  柴胡(去芦、二钱)当归(酒洗、三钱)白茯苓(三钱)龙胆草(去芦、二钱)人参(去芦、二钱)知母(去毛、二钱)甘草(炙、四钱)川芎(二钱)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连须葱白一寸,煎至半盏,温服不拘时。此方散热,扶表救里,表虚令汗不妄行,里热令气不闭结,外即通关,内即开渠,通关流行经路,开渠不壅脏腑,热在表里之间。施无不可。

  [卷之六] 伤寒咳嗽伤风第五十四问

  仲阳云∶咳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症面赤身热痰盛,法当以葶苈丸下之,若久嗽不可下也。冬月嗽、乃伤风咳也,当以麻黄汤汗之。有热症、面赤饮水,涎痰浓实,咽喉不利者、宜甘桔汤。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有嗽而吐涎痰乳食者、以白饼子下之。然肺主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微者咳嗽,重者喘急。肺伤于寒、则嗽多痰涎,喉中鸣急。肺伤于暖、则嗽声不通壅滞。伤于寒者、必散寒邪,伤于暧者、必泄壅滞。发散属以甘辛,即桂枝、麻黄、细辛是也,涌泄系以酸苦,即葶苈、大黄是也,更五味子、乌梅之酸,可以敛肺气,亦治咳嗽之要药也。

  久嗽不已,必主惊悸顽涎,血脉灌脸,其嗽传受五脏。或吐逆,或痰涎,或厥冷,或恐悸,甚而至于眼目两眶、紫黑如被物伤损,眼白红赤如血,谓之血眼。治之之法,当用生地黄、及湿黑豆研成膏,掩眼上,而眼肿黑自消,其血皆自眼泪而出,真良方也,兼服麦煎散而嗽自止。久嗽成痫,当服散痫等剂。凡治嗽,先要发散寒邪,然后服宽气化痰止嗽之药,即得痊瘥。先服九宝丸、华盖散、葶苈丸、抱龙丸,或细辛五味子汤,如有热,可服凉肺之药柴胡、黄芩等剂并泻白散,痰多气喘,用金星丸利痰了,却服前药,后服百部丸、生犀散、天麻定喘饮,调理而安,冷症咳嗽,小青龙汤加杏仁去麻黄,亦可服,有热及时气咳嗽,柴胡散加杏仁、五味子,柴胡石膏汤亦可,钱氏生犀散加减亦佳,有惊咳嗽、天麻防风丸治之,惺惺散、化风丹皆可服。金沸草散、三拗汤加减,乃治伤风咳嗽之常剂也。和解汤,治四时感冒,可加减服。

  亭苈丸

  治食乳冲脾,咳嗽伤风面赤,痰盛身热,喘嗽急促,化痰宽气进食。

  葶苈子(隔纸略炒)防己黑牵牛(略炒)杏仁(去皮尖、双仁者、同干面炒黄、别捣、各一两)上为末,研入杏膏拌匀,取蒸枣肉和,再捣为剂,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生姜汤下,乳食后、或临夜服,量大小加减。

  麻黄汤

  见第五十三问。

  甘桔汤

  见第十一问,又名甘号散,煎服治乳嗽。

  泻白散

  见第八问。

  白饼子

  见第十四问。

  麦煎散

  治小儿夹惊伤寒,吐逆壮热,表里不解,气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语惊叫,或不语无汗,及瘾疹遍身赤痒,往来潮热,时行麻豆疹子,余毒未尽,浑身浮肿,痰涎咳嗽,或变急慢惊风,手足搐搦,眼目上视,及伤风头疼并治。一方无地骨皮、赤芍药、滑石、知母,有钩藤、桔梗、川芎亦可。

  滑石(半两)地骨皮(半两)赤芍药(半两)石膏(半两)白茯苓(半两)杏仁(半两)知母(半两)甘草(半两)葶苈子(半两)人参(半两)麻黄(去节、一两)有热加大黄。

  上为末,每服一钱,麦子煎汤调下。如初生牙儿感冒风冷,鼻塞身热,喷嚏多啼,每一字、用麦子煎汤调下。

  九宝饮

  治小儿嗽,是肺脏感寒,须是表散了,却服嗽药。

  麻黄(去节、一两)薄荷(一两)大腹皮(一两)紫苏(一两)陈皮(一两)杏仁(一两)肉桂(半两)桑白皮(炙、半两)枳壳(半两)甘草(二钱)上咀,生姜乌梅煎,冷症去薄荷,热症去肉桂。

  华盖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目昏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麻黄(去节、半两)苏子(炒、半两)桑皮(蜜炙、半两)杏仁(去皮尖、炒、半两)赤茯苓(半两)陈皮(去白、半两)甘草(炙、一钱)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五分,去滓,食后服。

  细辛五味子汤

  治肺经不足,胃气怯弱,或冒风邪,或停寒有饮,咳嗽喘息,不得安卧,胸满迫塞,短气减食,干呕作热,咳唾结痰,或吐涎沫,头目昏眩,身体疼重,语声不出,痛引胸胁,不问新久,并宜服之。

  细辛(去苗、一两)半夏(汤泡、一两)乌梅(去核、一两)甘草(炙、一两)罂粟壳(去蒂盖、炒、一两半)五味子(三两)桑白皮(炒、二两)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一片,煎六分服。

  抱龙丸

  见第五十一问。

  金星丸

  见第四十问。

  百部丸

  治小儿肺寒壅,咳嗽微喘有痰。幼幼方加甘草二钱半。

  百部麻黄(去节、各一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研入)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热水化下。仲阳加松子仁五十粒炒焙,更加胡桃肉极妙。

  生犀散

  治咳嗽,解时气痰逆喘满,心忪忡惊悸、风热。

  杏仁(二钱、炒)桔梗(二钱)茯苓(一钱)前胡(一钱半)人参(一钱)半夏(一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上咀,生姜薄荷煎服。有热加羌活,或加麻黄细辛。

  天麻定喘饮

  治小儿喘嗽惊风。

  天麻(一两)防风(一两)羌活(一两)甘草(一两)人参(半两)桔梗(一两)白术(一两)川芎(一两)半夏曲(一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麦门冬十四个,煎至七分,食后服。有热去白术,加芍药枳壳。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恶寒体热,水停心下,干呕发热,咳嗽喘急。又主肺胀胸满,鼻塞清涕,咳逆上气,喘鸣怕寒。仲景曰∶治表不解,心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嗽,或渴、或利、或小便不通、或噎,小腹喘满。

  麻黄(去节、一两)赤芍药(三钱)半夏(炮、三钱)细辛(半两)干姜(三钱)甘草(炙、三钱)桂枝(去皮、三钱)五味子(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弹子大,炒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半钱炮。若小便不利者去麻黄、加茯苓一两。如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两,去皮尖。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一两半。

  柴胡散

  见第五十问。

  柴胡石膏汤

  见第五十二问。

  天麻防风丸

  治一切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精神昏愦,咳嗽痰涎不利。及风温邪热,并宜服之。

  天麻(一钱)防风(一钱)人参(一钱)辰砂(一钱)雄黄(一钱)甘草(一钱、炙)麝香(一分)全蝎(半两、炒)僵蚕(炒、半两)牛黄(一分)一方有胆南星、无麝香。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至二丸,薄荷汤下,不拘时。

  惺惺散

  见第五十问。

  化风丹

  见第十九问。

  金沸草散

  治伤风痰盛,头目昏痛,颈项强急,往来寒热,肢体烦疼,胸膈满痛,咳嗽喘逆,涕唾稠粘。及时行寒疫,壮热恶风。

  荆芥穗(四两)前胡(去芦、三两)麻黄(去节、三两)旋复花(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制、一两)赤芍药(一两)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有寒邪、则汗出恶风,加杏仁、北五味。

  又方名加减金沸草散

  治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疼,筋脉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但不头疼为异耳。

  前胡(三两)旋复花(三两)荆芥穗(四两)赤茯苓(一两)细辛(一两)甘草(炙、一两)半夏(洗净、姜汁浸制、切、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一片,枣二个,煎六分,去滓热服,未愈再服。

  三拗汤

  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疼目眩,四肢拘急,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取汗为度。一方加荆芥、桔梗,嗽甚加五味子、细辛、各减半。又方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名三和汤,治喘嗽尤妙,加减在乎活法,有热加前胡,伤风加荆芥,有痰加半夏。

  和解汤

  治小儿四时感冒寒邪,壮热烦躁,鼻塞多涕,惊悸自汗,肢体疼痛。及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

  羌活(一两)防风(一两)川芎(一两)人参(一两)干葛(半两)升麻(半两)甘草(半两)芍药(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一片,枣一个,煎至六分,不拘时服。无汗加麻黄。咳嗽者,加杏仁、五味子、桔梗。

  [卷之六] 百内嗽第五十五问

  此名乳嗽,实难调理,亦恶症也。当审虚实而施治焉,实者散之,虚者补之。其症气粗痰盛,口疮眼热,发散后,可利之,比金丸等药主之,散其实也。其症呕吐后惊悸,困倦自汗,当用补肺散、益黄散、天麻散、补其虚也。大抵治惊嗽琥珀散主之。天麻丸乃要药也,用天麻、蝉蜕、僵蚕、人参、川芎、甘草、硼砂、天竺黄、牛胆南星、白附子、坯、雄黄、末之,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治未满百咳嗽不止,远胜诸药。

  补肺散

  (又名阿胶散)治小儿久患咳嗽,气急有痰,恶心可服。

  阿胶(炒、一两半)鼠粘子(一两)马兜铃(半两)杏仁(七个、去皮尖)糯米(一盒)甘草(半两)上咀,三岁一钱,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温服。

  比金丸

  见第十九问。

  天麻散

  治婴儿咳嗽有痰,气壅面红。

  天麻(三钱)朱砂(一钱)麝香(一字)南星(水浸、春秋五日、冬七日、夏三日、半两)上为末,每服一字,用杏仁汤调下。人参汤亦可。

  琥珀散

  见第十五问。

  天麻丸

  治小儿未满百咳嗽不止,名曰乳嗽。

  天麻(一两)蝉蜕(一两)僵蚕(一两)人参(一两)川芎(一两半)甘草(二两)硼砂(半两)辰砂(一两)天竺黄(一两)胆星(二钱)白附子(一两)坯(一两)雄黄(一两)金箔(五片)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卷之六] 喘急第五十六问

  议曰∶小儿有因惊暴触心,肺气虚发喘者,有伤寒肺气壅盛发喘者,有感风咳嗽肺虚发喘者,有因食咸酸伤肺气发虚痰作喘者,有食热物毒物,冒触三焦,肺肝气逆作喘者。喘与气急、同出而异名,但别其轻重耳。痰火两端,喘即口开,隘于胸臆,息短促急,心神迷闷,其因惊发喘,逆触心肺,暴急张口,虚烦神困者,大效雄朱化痰定喘丸主之,佐以天麻定喘饮乃效。其伤寒肺气壅盛发喘者,是表不解,以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辨其冷热而施治焉。其感风咳嗽,肺虚发喘者,则三拗汤加减治之。其食咸酸而喘者,以生腐,有热治之以凉肺定喘之剂。又有哮喘者,以许叔微十六般哮喘之法治之,无不愈。又有汗下之后而喘急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喘甚者加葶苈子。又有葶苈丸宽气进食,千金射干汤,治咳逆喘急大效。

  大效雄朱化痰定喘丸

  治小儿因惊,发喘逆、触心肺,暴急张口,虚烦神困。

  雄黄(一两、研)朱砂(一两、研)蝉蜕(一两)全蝎(一两、炒)白僵蚕(一两)天南星(一两)白附子(炮一两)轻粉(半两)上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茶清送下,食后服。

  天麻定喘饮

  见第五十四问。

  天麻(一两)防风(一两)羌活(一两)甘草(炙、五钱)人参(五钱、去芦)桔梗(五钱)白术(五钱炒)川芎(五钱)半夏曲(五钱)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麦门冬十四粒,煎至七分,食后服。有热去白术,加芍药枳壳。

  小青龙汤

  见第五十四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治伤寒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下后喘亦治。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秤)杏仁(二十五个、去皮尖)石膏(四两、研)甘草(一两、炙)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三拗汤

  见第五十四问。

  总治十六般哮喘方(出本事方)阿胶(一两、碎、蛤粉炒成珠)马兜铃(一两)甘草(炙、一两)半夏(一两、姜汁浸三日、炒)杏仁(一两、去皮)人参(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随病有汤使,煎至七分,临卧食后服。汤使开后∶心嗽面赤或汗流,加葛根煎。

  肺嗽眼中泪出,加乌梅一个,糯米十四粒煎服。

  脾嗽不思饮食,或恶心,入生姜二片煎。

  胃嗽吐逆呕酸水,入蛤粉煎服。

  胆嗽令人不睡,用药半钱,茶清调下。

  肺嗽上气喘急,入桑白皮煎。

  膈嗽出痰如圆块,入生姜自然汁调药咽下。

  劳嗽入秦艽末同煎。

  冷嗽天晚嗽甚,加葱白三寸同煎。

  血嗽连频不住,加当归、枣子同煎。

  暴嗽涕唾稠粘,入乌梅、生姜同煎。

  产嗽背胛痛,加甘草三寸,黄蜡少许煎。

  气嗽肚疼胀满,入青皮同煎。

  哮嗽声如拽锯,入半夏二枚同煎。

  肾嗽时复三两声,入黄、白饴糖煎。

  以上十五般嗽疾,根据法煎服,无不效验。

  葛根黄芩黄连汤

  治太阳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二两)黄芩(七钱半)黄连(七钱半)甘草(半两、炙)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加减服。喘甚加葶苈子。

  葶苈丸

  见第五十四问。

  千金射干汤

  治小儿咳嗽,喘息如水鸡声。

  射干麻黄紫菀甘草生姜细辛阿胶(各半两)半夏(五个)桂心(五寸)大枣(二十个)上咀,水七升,煎取一升五合,去滓,入蜜五合,煎一沸,分温服,二合日三服。

  [卷之六] 潮热第五十七问

  仲阳云∶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依然发热,此欲发惊也,发来潮热,又似疟热,总曰潮热。盖发作有期,其热有三,荣热、卫热、瘴气热,两日一发,或三日一发,并用梨浆饮治之。王氏云∶潮热乃是血气壅实,五脏生热,熏发于外,故令发热。伤寒论云∶潮热者实热也,当利大便,大柴胡汤、承气汤、等剂治之。虚热者、地骨皮散主之,犀角饮、鳖甲饮、灵犀饮、秦艽饮、生犀散。圣济经用地骨皮饮、羌活饼等剂。

  梨浆饮子

  治潮热、荣热、卫热、瘴气热,两日一发,三日一发。积热、脾热、痞热、胃热、癖热、疟热、邪热、寒热,脾疟、鬼疟,夜发单疟独热。

  青蒿(童便、浸一日、晒干)柴胡(去芦)人参(去芦)黄芩(炒)前胡(去芦)秦艽(去芦)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一岁半钱,二岁一钱。水一小盏,入生藕、生梨、薄荷、生地黄、同煎至半,去滓、通口空心食前服。

  大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大承气汤

  见第二十九问。

  地骨皮散

  治虚热,亦治伤寒壮热。

  知母(一两)柴胡(半两、去毛)甘草(半两、生)人参(半两、去芦)地骨皮(一两)茯苓(半两)半夏(汤泡七次、切片晒、三钱)上咀,姜水煎服,每用三钱。有惊热、加蝉蜕、天麻、黄芩。全婴方加秦艽,名秦艽饮子。

  犀角饮

  治小儿骨蒸潮热、盗汗肌瘦。

  犀角(镑碎、一两)鳖甲(炙酥、一两)柴胡(去芦、一两)知母(去毛、炒、一两)地骨皮(一两)胡黄连(一两)大黄(半两)桃枝(半两)上咀,每三岁一钱,水一盏,煎三分,去滓温服。

  鳖甲饮

  治小儿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多渴,心躁多惊,面黄消瘦。

  鳖甲(酥炙、一两)地骨皮(一两)秦艽(一两)柴胡(一两)枳壳(麸炒、一两)知母(去毛、一两)当归(一两)上咀,三岁一钱,水半盏,桃柳枝各三寸,乌梅一个,煎三分,去滓服无时。

  灵犀饮

  治小儿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多渴萎黄,消瘦腹急气粗。

  犀角(镑屑、半两)胡黄连(半两)茯苓(去皮、一两)人参(去芦、一两)川芎(一两)秦艽(一两)甘草(一两)羌活(一两)柴胡(一两)桔梗(一两)地骨皮(一两)上咀,三岁一钱,水半盏,乌梅、竹叶少许煎服。

  秦艽饮

  即地骨皮散加秦艽,方见前。

  羚角散

  治小儿骨蒸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虽多,不生肌肉。及大病瘥后,余毒不解。或伤寒病后,因食羊肉,体热不除。

  地骨皮秦艽人参(去芦)羚羊角(镑屑)大黄(蒸)麦门冬枳壳柴胡白茯苓赤芍药桑白皮鳖甲(酥炙黄、各一两)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入青蒿少许煎,温服食后,儿小分为二服,治疳劳。

  青蒿散

  治小儿、室女,肌瘦潮热。

  青蒿(三钱)甘草(一寸)小麦(五十粒)乌梅(一个)上咀,河水一碗,煎至三分,去滓服。

  柴胡散

  治小儿骨蒸潮热,面黄瘦弱。

  柴胡(半两)地骨皮(半两)甘草(炙、半两)上咀,水一盏,每用二钱,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时。

  [卷之六] 壮热温壮第五十八问

  仲阳云∶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巢氏云∶小儿壮热者,是热气盛熏发于外,故令身体壮然。其发于渐,大体与温热相似,少有异者,热加甚也。此候宜服轻药,惺惺散羌活散皆可,甚则黄芩、柴胡、干葛、之剂散之。夫温壮者,由小儿脏腑不调,内有伏热,或挟宿寒,皆抟于胃气,故令不和,气行壅涩故积体热,名曰温壮。大便黄而臭者,内有伏热、其大便白而臭酸者,则挟宿寒故也,宜温之,服理中、四君子辈加桂治之。

  伏热宜五苓散、并白虎汤,二药俱效。其腹中有伏热温壮,柴苓散主之。其心神不安,大腑秘热,二黄犀角散主之。温壮常热不止,牛黄散主之。凡解后余热不退,可服地骨皮散、黄龙汤、牛黄膏。亦治壮热。直指羚羊角汤治诸惊壮热。

  治下后热不退,身壮热百骨节疼,栀子仁汤、大连翘饮、六物黄芩汤、五物人参饮、对症选用之。古法去伏热则用龙胆汤,去宿滞则用紫霜丸,当效其法而治之。圣济经用升麻芍药等剂治之。

  理中汤

  见第五十三问。

  四君子汤

  见第十六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白虎汤

  治伤寒大汗出,表症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数升者宜服。又治夏月中暑、汗出,恶热,身热而渴。

  知母(三两)甘草(一两炙)石膏(八两、另研)粳米(二合)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米熟为度,去滓温服。圣惠方加干葛。

  柴苓散

  治小儿腹中有伏热,温壮未去。

  柴胡(七钱半、去苗)麦门冬(去心)人参赤茯苓甘草(各半两)黄芩(一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小麦一撮,竹叶一片,煎五分,去滓温服,量大小加减与之。

  三黄犀角散

  治小儿身体温壮,心神不安,大腑秘热。

  犀角屑大黄(酒浸、蒸)钩藤栀子仁甘草黄芩(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五分,量大小加减,热汤调下。

  牛黄散

  治小儿温壮,身体常热不止。

  牛黄(研)甘草(各五分)柴胡(去苗)栀子(炒)龙胆草黄芩(各二钱半)上为末,每服五分,以金银汤调下无时。

  地骨皮散

  见第五十七问。

  黄龙汤

  治伤寒身热不退。

  柴胡(五钱)黄芩甘草(各二钱)赤芍药(三钱)上咀,每服二钱,姜一片,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牛黄膏

  治小儿天吊惊风,手足搐搦,面唇红赤,咽喉痰响,浑身头额壮热,唤问不知,不醒人事。或只左手右脚偏搐,或只右手左脚偏搐,或只唇口眼鼻颤搐。此疾多则腹肚紧胀,热极,胸膈久积惊涎,忽被风邪所触,故作此候也。此患大忌,不得针灸,若针灸乃误矣,凡中此疾,须辨认有前项形证,宜急服此剂。

  蝎尾(四十九枚)巴豆(去壳、一枚半、不去油)梅花脑(半字)辰砂(研、二钱)郁金(三钱、以皂角水煮过)牛黄(少许)麝香(一字)上六味为末,每遇小儿中、前项形证,周岁半字,三四岁一字,仍观孩儿身体肥瘦,脏腑虚实,及病势轻重,则加减药,用蜜热水一二分调匀灌下,或薄荷汤亦可。服药后良久,压下痰涎,疏去风气,当宣泻两三行,其泻出如鸡子白是应效,或胸膈痰涎壅盛痞满,服此药当吐风痰,亦为美也。下药后,或吐或泻,手足搐搦稍定,喉咙不响,头额腹肚渐凉,眼目不倒,记得人事,面红赤色,但时时有少温壮,惊潮风热来未退,便续下保寿散三两,服金粉散一二服,早晨更可下均气补虚进乳哺白术散一日。早晨与一服,或服此数件药后,或只觉得肚腹至夜微热,不进乳食,宜空心与进一服宽热散,微微通去腹中余热风涎。或有是疾,服药稍退,忌两日不可见风。一方加粉霜二钱,名朱砂膏。

  羚羊角汤

  治诸惊壮热。

  羚羊角蝉蜕茯神(去木)麦门冬(去心)柴胡地骨皮(各一钱)黄芩甘草(各五分、炒)上锉散,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栀子仁汤

  治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下后热不退者。

  栀子仁赤芍药大青知母(各一两)川升麻黄芩石膏(各二两)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杏仁(二两,去皮尖、及双仁者、麸炒微黄色)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大连翘饮子

  见第三问。

  六物黄芩汤

  治小儿天行壮热,少腹大、短气、热有进退、饮食不化。

  黄芩大青甘草麦门冬(去心)石膏(各半两)肉桂(三钱)上锉散,每服三钱,白水煎,去滓温服。

  五物人参饮

  治天行壮热,咳嗽心胀满。

  人参甘草(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生地黄(各一两半)茅根(半握)上锉散,每服三钱,白水煎服。

  龙胆汤

  见第三问千金龙胆汤。

  紫霜丸

  见第三问。

  [卷之六] 黄疸第五十九问

  仲阳云∶身痛背转强,大小便涩,一身皆黄,面目爪甲俱黄,小便如屋尘汁色,着物皆黄褐者,难治,此黄胆也。

  别有一症,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食吐渴者,脾疳也。又有初生而面身黄者,胎疸也。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不和也,茵陈汤、栀子柏皮汤、犀角散、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通治黄胆,茵陈五苓散尤为稳也。又有脾弱痿黄,小便清者,治以温剂,当归丸散主之,小半夏汤亦可用也。

  茵陈汤

  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茵陈蒿(嫩者、一两)大黄(三钱半)栀子(大者、三枚)上锉散,以水一大碗,先煎茵陈减半,次用二味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中去也,量大小加减。

  栀子柏皮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

  栀子(八枚)黄柏(一两)甘草(炙、半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犀角散

  治小儿黄胆,一身尽黄。

  犀角(一两)茵陈干葛升麻龙胆草生地黄(各半两)寒水石(七钱半)上锉散,白水煎。一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须尽黄,干葛根汁和蜜服。

  连翘赤小豆汤

  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

  麻黄(去节)连翘甘草生姜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二两)杏仁(四十一粒)大枣(十二枚)上锉散,白水煎。一方小麦苗捣汁,服之立效。

  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五分加茵陈汤十分上二件拌匀,每服一钱,温水调下,日三服。

  当归散

  治小儿夜啼者,脏寒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是也,宜用此方。

  甘草(炙)桔梗陈皮当归(各一钱)上为末,水煎半盏,时时少与服之。又有热痛,亦啼叫不止,夜发面赤唇焦,小便赤,与三黄丸人参汤下。

  当归丸

  治小儿冷热不调,大便青黄,心腹多痛,或腹中气满,或时呕逆不吮乳食,加枳壳尤妙。

  当归白芍药人参川芎(各三钱)甘草(炙)白术(各半两)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三岁小儿每服十丸,粥饮送下,日三服。更量大小加减,冷甚者加陈皮。

  小半夏汤

  治黄胆小便色不异,欲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热去必哕。

  半夏(汤洗七次)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温服。

  消食丸

  常服宽中快气,消乳食,正颜色。

  缩砂仁(炒)陈皮(炒)三棱(煨)莪术(煨)神曲(炒)麦(炒)香附子(米泔浸一宿、炒用)枳壳槟榔乌梅(各半两)丁香(二钱半)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食后苏子汤、下二十丸或三十丸。

  [卷之六] 呕证吐乳证第六十问

  仲阳云∶初生下拭掠小儿口中秽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呕吐,及多生诸病。呕者有声也,吐者吐出乳也。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胃中纳乳,如器之盛物,杯卮之小,不可容巨碗之物,雨骤则沼溢,酒暴则卮翻,理之必然。乳母无知,但欲速得乳儿长大,更无时度,或儿睡着而更衔乳,岂有厌足,受病之源,自此渐至日深,导其胃气之虚,慢惊自此而得,可不慎乎,此候但令节乳为上,甚者宜令断乳,先此乳母可服调气之剂,儿服消食丸,化乳壮胃为上。议曰∶吐乳乳,此症有数般,有冷有热,当自辨认。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消化不出,满而则溢,此非病也,常服消乳丸异功散,当令乳母节乳为上。冷吐可服观音散、香朴散,快脾等药。热吐则头额温,有黄涎而渴,小便赤少,此是热吐,多是伤暑热者有此症,乳母同服香薷散、五苓散。又有风痰吐,乃是伤风不解,吐乳夹痰,若经久必然生风,仍宜下疏风化痰药,竹茹汤去桂,五苓散、青州白丸子、温胆汤,又当留心调治,紫霜丸亦可服。

  杨氏消乳丸

  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脉沉者,乃伤食不化故也。

  香附(炒、一两)甘草(炙)陈皮(各半两)缩砂仁神曲(炒)麦(炒、各一两)上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岁以上绿豆大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又治百内呕吐乳汁或大便青色上用小妇人乳汁一盏,入丁香十粒,去白陈皮一钱,于器内同煎三十沸,去丁香陈皮,稍热与儿饥时服。

  消食丸

  治小儿饮食乳哺,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胃气调和,则乳哺消化,脾伤于冷,则宿食不消,此药宽中快气,消乳食,正颜色。

  缩砂仁陈皮三棱(煨)莪术(煨)神曲(炒)麦(炒、各半两)香附(一两炒)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食后紫苏汤下二十丸。

  和剂观音散

  治小儿外感风冷,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至羸瘦。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则吐泻不已。此药大能温养脾胃,进美饮食。

  石莲肉(去心)人参神曲(炒、各三钱)茯苓(二钱)甘草(炙)木香绵黄(炙)白扁豆(炒、去皮)白术(各一钱)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温服。

  异功散

  见第十七问。

  香朴散

  治呕吐泄泻。

  藿香陈皮浓朴(姜汁炒、各七钱)半夏(汤泡七次、一两)甘草(炙、一钱)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同煎,如泻甚,加木香、肉豆蔻。

  香薷散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寒暑风冷之气所伤,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心腹疼痛,霍乱气逆,及吐利发热头疼,或呕或泻,或转筋拘急。

  香薷(一两)白扁豆(炒)浓朴(姜汁制、各半两)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服。一方加黄连治泻痢,一方加芎芷、香苏散、治霍乱吐泻,暑月感冒伤暑之症。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竹茹汤

  治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

  葛根(七钱半)半夏(半两、泡)甘草(一钱)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茹、枣少许,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取清汁微冷细细服,不拘时,加茯苓三钱尤妙。

  苏合香丸

  治传尸骨蒸,诸项劳瘵,顺气化痰,卒暴心痛,鬼魅疟疾,霍乱吐泻,赤白下痢,小儿惊搐。

  苏合香油(五钱、入安息膏内)安息香(一两、另为末、用无灰酒半升、熬膏)丁香青木香白檀香沉香荜茇香附米诃子(煨、取肉)乌犀(镑屑)朱砂(研、水飞、各一两)薰陆香片脑(研、各五钱)麝香(七钱半)上为末,用安息香膏入蜜和丸,如芡实大,空心用沸汤化下,小儿一丸老人四丸,酒下。亦可用蜡纸裹一丸弹子大,用绯绢袋盛,常带之,一切邪不敢近。去脑名麝香苏合香丸,治一切邪及胸膈噎塞,肠中虚鸣,宿食不消,余症并同。

  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风痰,小儿惊风。

  天南星(生)白附子(生、各三两)川乌头(去脐皮)半夏(生、各七两)上用井花水浸,次早另换新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晒干为细末,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

  小儿惊风薄荷汤调下。和苏合香丸服,名苏青丸。

  温胆汤

  治小儿心经虚怯,夜卧不宁。

  枳实陈皮茯苓甘草半夏(泡、各等分)竹茹(少许)上锉散,白水煎,加姜二片,枣一枚,空心服。

  紫霜丸

  见第三问。

四库全书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