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慈幼便览 >第三部分

《慈幼便览》·第三部分

清朝 慈幼便览 文晟 著

惊风辟妄一曰类搐

干霍乱

即绞肠痧。忽然心腹绞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泄,痰壅腹胀,手足厥冷。急以食盐一两、生姜五钱,同炒黑色,水一碗煎汤温服,良久以指探喉中令吐之,或不吐即泻而愈。

绞肠痧亦有阴阳,阴痧,手足冷,看其身上有红点,以灯火于红点上淬之。阳痧,腹痛手足暖,以针刺两大拇指甲内侧离肉一韭叶许,出血即安。仍先自两臂捩下其恶血,令聚指

惊风辟妄一曰类搐

凡发痧手足冷腹痛

用温水一碗,令病患伏卧凳上,以手蘸水,拍其两膝弯,名委中穴,看其有紫黑点现,以针刺出恶血即愈。又法,以香油拍两手曲池穴,即两肘内弯处,以苎麻蘸油戛之,刮起紫疹即愈。近时用光钱蘸油刮两肘弯并背上出痧,甚效。

惊风辟妄

一曰非搐

(即幼科之慢惊慢脾风)即幼科之慢惊慢脾风,其词自相矛盾,其方治无一效。故《集成》以非搐辨之,引夏禹铸之言曰,世人均称慢惊,予独曰慢证,盖此证多成于大病之后,庸工一见病愈,遂不防守去路,或初误汗、误下、吐泻,久而脾胃虚极,故成慢证,慢证何惊之有!彼庸医见儿眼翻手搐握拳,形状似惊,故以惊名之。一作惊治,或推拿、或火,是犹儿已落井而又下石也。

急以六君子汤加桂附及理中汤加附子等药,稍可救之。凡四肢厥冷,宜用葱姜同捣,炒温熨其胸腹。或以硫黄五分、胡椒一分,姜汁调敷脐上,膏药盖之。市上所卖治急慢惊风丸药,乃抱龙丸、牛黄丸之类,急惊服之有效,若遇慢惊则速其死。

六君子汤

治小儿吐泻之后,脾胃大伤;或大病之后,不思乳食;一切久病中气虚寒及成慢证者,并皆治之。

官拣参(一钱)漂白术(二钱)白云苓(钱半)法半夏陈皮(各五分)炙甘草(一钱)煨姜(三片)大枣(三枚)早米(一撮)水煎温服。四肢厥冷,加炮姜四分,甚者加附子五分。头摇者,加天麻八分。手足搐搦,加青化桂,去粗,七分,钩藤一钱,又方:治虚搐,桂圆整个烧存性,研,二钱,炮姜四分,红枣三个,煎汤调服。

理中汤

治脾胃虚寒,面青腹痛,寒呕寒泻,及幼科慢惊等症。

人参(二钱)漂白术(三钱)炮姜炙草(各一钱)水煎温凉徐徐服。若四肢厥冷,加附子一钱;肉桂,去粗,五分。如寒泻不止,加肉豆蔻,去油,四分;丁香,研,四分。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急慢惊风症治辨

误传惊风各症,《集成》辨之甚详。然恐习俗相沿,骤不能辨,故另采数条于后。

庄氏《福幼编》曰:急惊属实热,清热即所以治急惊;慢惊属虚寒,温补即所以治慢惊。二症有寒热之殊,用药有云泥之别。《景岳全书》曰:急惊之候,壮热痰壅,搐搦反张,牙关紧急,口中气热,颊赤唇红,饮冷便结,小便赤,脉浮洪数。慢惊之候,多由吐泻,气微神缓,昏睡露睛,痰鸣气促,惊跳搐搦,或乍发乍静,身凉身热,或肢体逆冷,或口唇青赤,面色淡白,脉迟缓或见细数。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急惊风

此乃痰火闭症,初起用通关散开肺窍,见上页。再服勾藤三钱,连翘、木通、山栀、黄芩、枳壳、车前、栝蒌霜各一钱。

额赤唇红,口中气热,牙关紧急,痰涎壅塞咽喉,其响如潮,名曰涎潮。用金星礞石,火,研细,入生薄荷汁内,加白蜜调和,温水冲服,其药自裹痰,从大便出,屡验。又方,灯芯二十根,每根约五寸,蝉蜕去头足并盖,只用肚皮,十四个,明辰砂末三钱,以新白纱扎紧,用绿线系物,坠于沙罐两边,悬空放水中,量儿大小,或水盅半,煎至一盅,或水一盅,煎至七分,服下即效。有辰砂须略澄清,不可服渣。又方,用蚂蚱,焙为末,每四五分,姜汤送下,立愈。又方,荆芥、柴胡各一钱,竹沥半盅,入姜汁二匙,水一匙,煎服,治惊搐发热有痰甚效。又方,大栀子一枚,研末,鸡蛋一个,去黄用白,和前药调匀,搽儿腹四围。寸金丹,治急惊甚效,方见内科“脾胃”。抱龙丸,治急惊亦效。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急惊慢惊外治三方

芙蓉花叶,取嫩的,约五六块,男双女单,将其叶碎,煎鸡蛋角三只,敷小儿肚脐中,冷又换之,三四次愈。

又方:僵蚕九条、全蝎九只、梅冰片三分、麝香分半、三仙丹三分,共为细末,用蜜糖捣成饼,贴脐上,另用随便膏药盖之。每小儿一岁,用药三分之一;两岁,用药三分之二;三岁,照方全用。俟小儿有啼声,即宜以乳哺之,或以薄粥食之,不可不慎调理也。

又方:将白颈曲鳝刀二段,跳急者,急惊用;跳慢者,慢惊用。加麝香一分,捣烂,对脐贴,外用膏药盖紧。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庄在田《福幼编》治慢惊风神效二方

慢惊之症,系小儿吐泻得之为最多。或久疟久痢,或痘后疹后,或风寒饮食积滞过用攻伐伤脾,或秉赋本虚,或误服寒凉,或因急惊而用药攻降太甚,或失于调理,皆可致此症也,其症神昏气喘,或大热不退、眼开惊搐,或乍寒乍热,或三阳晦暗,或面色淡白青黄,或大小便青白,或口虽开裂出血而口中气冷,或泻利冷汗,或完谷不化,或四肢冰冷并至腹痛气响,喉内痰鸣,角弓反张,目光昏暗,此虚症也。若再用寒凉,再行消导,或用胆星抱龙以除痰,或用天麻全蝎以驱风,或用知柏芩连以清火,或用巴豆大黄以去积,杀人如反掌,实可畏也。欲治风而无风可治,欲治惊而无惊可治,此实因脾肾虚寒,孤阳外越,无气无根,阴寒至极,风之所由动也。治宜先用辛热,再加温补,盖补土即所以敌木,治本即可以治标也。凡小儿一经吐泻交作,即是最危之症,若其屡作不止,无论痘后疹后,不拘何因,皆当先用参术以救胃气,姜桂熟地等药以救肾气,不惟伤食后当急救之,即伤寒伤暑亦当急救之。盖其先虽有寒暑实邪,一经吐泻,业已全除,脾胃空虚,仓廪空乏,若不急救,恐虚痰上涌,命在倾刻矣。庸医见之,皆误指为热为食,投以清火去积凉药,立时告变,为之奈何。如其失之寒凉断难生活,不若失之温补犹可救疗,此语发明吐泻惊风之理,极为透彻,后之君子,愿无忽诸。今将慢惊辨症,罗列于后。

慢惊吐泻,脾胃虚寒也。

身冷,阳气抑遏不出也。服凉药之后往往致此。

鼻孔煽动,真阴失守,虚火燥肺也。

面色青黄及白,气血两虚也。

口鼻中气冷,中塞也。

大小便青白,肾与太阳全无火也。

昏睡露睛,神气不足也。

手足搐掣,血不行于四肢也。

角弓反张,血虚筋急也。

乍热乍凉,阴血虚少,阴阳杂错也。

汗出如洗,阳虚而表不固也。

囟门下陷,虚至极也。

身虽发热口唇焦裂出血,却不喜冷茶水,(进以寒凉,愈增危笃。)以及所吐之乳、所泻之物皆不甚消化,脾胃无火可知,唇之焦黑乃真阴之不足也。

以上慢惊各条,须审察有数条相合,即放心照后二方治之,勿疑。

逐寒荡惊汤

药性温暖,专治小儿气体本虚,或久病不愈,或痘后疹后误药泄泻呕吐,转为慢惊。若清热散风,愈治愈危。速宜服此,能开寒痰,宽胸膈,止呕吐,荡惊邪,所谓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一二剂后,呕吐渐止,即其验也。认明但系虚寒,即宜服之,不必疑胡椒炮姜(各一钱)肉桂(有油便佳,去粗,一钱)丁香(十粒)共研为细末,以灶心土三两煮水,澄清煎药大半盅,频频灌之。接服后方,定获奇效也

加味理中地黄汤

助气补血,却病回阳,专治小儿精神已亏,气血大坏,形状野狼狈,瘦弱至极,皆可挽回。如法浓煎,频频服之。参天救本之功,有难以尽述者。

熟地(五钱)当归枸杞党参枣仁炙故纸(各二钱)白术(三钱)萸肉炮姜肉桂炙草(各一钱)加生姜三片、红枣肉三枚、好胡桃二个打碎,为引,仍用灶心土二两煎水,澄清煎药,取浓汁一茶杯,加附子五分,煮水掺入,量儿大小,分数次灌之。如咳嗽不止,加粟壳、金樱子各一钱。如大热不退,加白芍一钱。泄泻不止,加丁香六分。只服一剂,即去附子,只用丁香七粒。隔二三日,又用附子二三分。因附子性大热,中病即宜去之。如用附子,大多则小便闭塞不出。如不用附子,则沉塞脏腑固结不开。如不用丁香,则泄泻不止。若小儿虚寒至极,附子亦不妨用至三钱。此方救阴固本,治小儿慢惊称为神剂。若小儿吐泻不至已甚,或微见惊搐,胃中尚可受药,吃乳便利者,亦不必服逐寒荡惊汤,只服此药一剂,而风定神清矣。若小儿尚未成惊,不过昏睡,发热不退,或时热时止,或日间安静,夜间发热,以及午后发热等症,总属阴虚,均宜服之。若新病壮实之小儿,眼红口渴者,乃实火之症,方可暂行清解。但果系实火,必大便闭结,气壮声洪,且喜多饮冷茶水。若吐泻交作,则非实火可知矣。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附录慢惊单方

肢体逆冷,痰滞咽喉,如牵锯状,唇缓面青,口鼻气微,昏睡露睛。速用胡椒七粒、生栀子七个、葱白七枚、灰面一撮、鸡蛋白半个,先将前四味研末,鸡蛋白调匀,摊青布上,贴小儿心窝,一日夜除去,有青色即愈矣。如未愈,再贴一个。此方贴后仍当补脾。轻者,四君子汤,姜枣煎;重者,用理中地黄汤,见上页。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客忤

小儿客忤,由真元不足,神气未充,故外邪客气得以乘之。或生人远来,或六畜暴至,或五气入鼻,藏于心肺,正气受忤,此外因之客忤也。其症口吐青黄白沫,面色变易,喘急腹疼,反侧不安,手足搐搦,第此症神不昏乱为异耳。治宜涂囟法、搐鼻法、内服摄生散。

涂囟法

专治客忤等症。

灶心土(一钱)明雄黄(五分)真麝香(五厘)共研细末,枣肉和匀,捏作饼子,照囟门宽窄为样,以饼贴囟门,取艾绒作豆大一粒,灸三炷即止。又方,灶心黄土,蚯蚓粪,各等分,研细末,水调涂儿囟上及五心良。

搐鼻散

治伤风伤寒,头目不清,并治客忤。

川芎藿香叶牙皂(各二钱)白芷细卒辰砂(各钱四分)共研极细末,以少许大吹,得嚏则邪气出矣。

摄生散

治一切卒中,大小科同。

制南星南木香法半夏(各一钱)北细辛漂苍术石菖蒲炙甘草(各一钱)生姜(三片)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中恶

较客忤更甚。如老柩腐尸、淫祠古树、冷庙枯井、败屋阴沟,皆有恶毒之气,小儿触之,从鼻孔入肺,闭其清道,窒塞胸中。忽然而倒,四肢厥冷,两手握卷,上气喘急者是也。

复有中恶毒之物者,如菌蕈、河豚、瘟牛、疫马自死六畜,并水鸡虾蚌等类,自口而入,则肠胃受之,故心腹刺痛,腹皮青黑。前后二症,俱宜搐鼻散搐鼻,令其喷嚏,毒瓦斯散出,然

返魂汤

治前症中恶气死者。

麻黄(去节,二钱)杏仁(去皮,七个)炙草(一钱)葱白(三寸)水(一盅)煎至半盅,分数次

解毒雄黄丸

治后症中毒物死者。

明雄黄巴豆霜(各一钱)川郁金(二钱)研末,醋和米汁打糊为丸,绿豆大,每用三五丸,白汤下,以利为度。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小儿卒然暴死

不解何病,以搐鼻散吹之。如无药,以狗粪一丸,纹汁灌之。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大惊卒恐

幼科以此为急惊,其实小儿气血未充,所以一受大惊卒恐,神气失散,愦乱不堪,又何实邪之有?收复正气犹恐不及,安可以急惊而用清散耶!即如朱砂、琥珀之类,不过取其镇坠,亦非救本之法。夫急惊由于风热,慢惊由于脾肾之虚。而此以大惊受困者,本于心胆受伤、神气陡离之病,当以收复神气为主。宜秘旨安神丸、团参散、独参汤之类加金银物煎服。

秘旨安神丸

原治心血虚而睡中惊惕,并治大惊卒恐。又治大病后夜啼。

人参枣仁(炒)茯神法半夏(各一钱)大当归白芍橘红(各七分)北五味(七粒,捶扁炙甘草(五分)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生姜汤下。

团参散

治心虚血热、自汗盗汗之类,并治大惊卒恐。

人参当归(等分)共为细末,用雄猪心一个,切作三片,每以药末二钱,用猪心一片,煎汤服。加桂圆三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小儿时疫

疫疠流行之时,小儿作热,是实时疫。乍有眼目上窜,角弓反张,手足搐掣,不可误认惊风,但以时疫治之自愈。

太极丸

治时疫。

天竺黄胆星(各五钱)酒大黄(二钱)直僵蚕(三钱)麝香冰片(各二分)共为细末,端节午时修蜜丸,如芡实大。凡遇疫症,姜汤服一丸,神效。或用搐鼻散吹之,方见上页。内服人参败毒散亦效,方见“误搐”。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痫证

多由于初病时误作惊治,轻施镇坠,蔽固其邪,留连于膈膜之间,所以一遇风寒冷冻饮料,引动其痰,卒然而倒,四肢强直,目闭或眼珠翻上不转,或口噤,或咬舌,口中涎出,或无涎,其面色或青或白,或作六畜声,其状不一,乃小儿之恶症也。昏晕一时,即醒如常,其发或以旬计,或以月计,或以岁计,皆因中气素弱,脾虚主痰,宜先服消风丸,再用《集成》定痫丸,见下。

消风丸

非治痫之药,用以疏散外感,开通经络,庶后药得效耳。

薄荷羌活独活防风天麻荆芥穗川芎细辛(各一钱)胆南星(二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一钱一颗,每日一丸,薄荷、苏叶煎汤化服,服完七丸,再服后药。

《集成》定痫丸

人参(一两,无力者倍用党参)漂白术(土炒,一两五钱)云苓广皮(酒炒)法半夏当归(酒洗)白芍(酒炒)白蔻仁(酒炒)漂苍术(黑芝麻拌炒,以上各一两)真龙齿(一两,火醋淬,研末水飞,晒干,只取五钱)赤金箔(三十张)镜辰砂(三钱,水飞听用)上药制过焙干,研极细末,筛过,炼蜜为丸,龙眼核大,以朱砂为衣,贴以金箔,晒干,用瓷瓶收贮,每日早中晚各服一丸,姜汤化下。痫症未久者服此。若年深月久者,午晚服此丸,早间须服河车八味丸,方见《幼幼集成》。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伤寒

幼科谓八岁以前无伤寒,此无稽之谈也。但乳子与小儿异治,乳子筋骨柔脆,不耐伤寒,初入太阳,即人事昏沉,浑身壮热,筋脉牵强,医者不详辨误,认为惊风,其祸立至。初起不宜发表,恐汗多亡阳,急宜解肌,使表邪从外而出,斯无变痉之虞。

桂枝防风汤

治半周一岁以至三五岁幼儿伤寒,初起发热体重,面黄或白,喘急,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速以此方解散肌肤之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为幼科解表之第一方。

嫩桂枝北防风(各钱半)白芍(二钱)老生姜炙草(各一钱)大红枣(五枚)水煎热服。有痰,加白芥子一钱。有呕吐,加陈皮、制半夏各一钱。热重,加柴胡一钱。胸紧气急,加枳壳一钱。

小柴胡汤

治里热恶热,出头露面,扬手掷足,口气热臭,烦渴自汗。

柴胡(钱半)人参(七分)黄芩法夏(各一钱)炙草(五分)加石膏、知母。若前里热症兼有掀衣气粗、小便赤短、大便燥结者,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庄黄一钱,姜枣煎服。若夹食伤寒,壮热头痛,嗳气腹胀,大便酸臭,用柴胡钱半,制半夏、赤芍、庄黄各一钱,小枳实八分,姜三片,枣一枚,同煎。

阴症里虚,头额冷,手足冷,口中气冷,面色暗淡,大便泻,用理中汤。(方见“非搐”。)若泄出青黄,方内加黄,炒,钱半,酒芍一钱。寒甚者,再加好肉桂一钱、附子七分,水煎温服。

惺惺散

治小儿真元不足,气血怯弱,内伤外热,不能受表。

人参茯苓白芍(炒)桔梗花粉(酒炒)川芎北防风(各一钱)北细辛(五分)白术(钱半)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水煎热服。

小儿伤寒类治,与大方科同,详见《集成》。

治四时感冒伤风咳嗽,用人参败毒散。凡咳嗽痰不应者,每日二服,以痰豁为度。

人参败毒散

方见“误搐”。并治伤寒初起发热头痛等症。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伤暑

见类搐“暑症”。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伤湿

有出于天气者,雨露是也;出于地气者,泥水是也;由饮食者,酒浆生冷是也;由人事者,汗衣卧湿,如小儿澡浴便溺衣褓不干是也。然所因虽异,总由脾气之虚。治法有二,一曰湿热、一曰寒湿尽之矣。病而发热者,为湿热,宜清宜利;病而多寒者,为寒湿,宜燥宜温。

柴苓汤

治发热身重,多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见洪滑,是湿热。

柴胡(钱半)人参黄芩制半夏漂白术猪苓泽泻茯苓(各一钱)青化桂炙草(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若大小便秘,兼用外治法,见后“二便不通”。

茵陈五苓饮

治中湿发黄作热,小便赤涩。

茵陈(二钱)漂白术(一钱)赤苓(钱半)猪苓泽泻(各一钱)青化桂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

以上皆治湿热。

胃苓汤

治寒湿头重体重,往来寒热,胀满泄泻。并可和水土,调脾胃。

漂苍术浓朴(姜炒)广皮白术(土炒)云苓猪苓泽泻(各一钱)青化桂炙草(各五分)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如兼吐呕,加藿香、砂仁各八分。

五皮饮

此方合胃苓汤,专治中湿浮肿,神效。

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各二钱)灯芯(十根)大枣(三枚)水煎,空心服。

若合胃苓汤,服数剂不效,必用温补,如理中汤、八味丸,宜择用之。

八味丸

熟地(八两)山药(炒)云苓(各四两)山茱丹皮(酒炒)泽泻(各二两)附子(熟,两半)肉桂(去粗,一两)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开水下。

理中汤

见上“非搐”。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小儿浮肿

老丝瓜四五两、葱白四两、灯草三两,煎汤浴之,并饮一二小杯。余见后“肿满”。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小儿哮喘简便方

(并详“内科”)治痰气壅塞哮喘好悉尼汁一杯,生姜汁半杯,蜂蜜半杯,薄荷细末一两,和匀,器盛,用重汤煮一时之久,在意与食痰如奔马。又方:丝瓜烧存性,研末,枣肉为丸,如弹子大,姜汤化下,化气最捷,并能止嗽。

治醋食成吼:甘草二两,去皮,每段切二寸长,两半劈开,猪胆三枚,取汁浸甘草三日,收起火上炙干,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晚临卧服二钱,以茶汤送下,神效。

治一切吼疾或痰或食,遇浓味即发者尤效:萝卜籽蒸熟,晒干为末,猪牙皂角烧存性,等分,共研细末,姜汁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惊风辟妄一曰非搐

诸疳症

十六岁以前为疳,十六岁以后为痨。皆乳子真元虚弱,饮食太早,或肥甘肆进,饮食过飧,积久成疳。或乳母寒热不调,及喜怒房劳之后乳哺而成。复有取积太过,耗损胃气;或大病之后吐泻疟痢饮食减少,以致脾胃失养。二者虽所因不同,皆归于虚也。其症头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鼻干,口唇白,两眼昏烂,揉眉擦鼻,脊耸体黄,阖牙咬甲,焦渴自汗,溺白泻酸,肚痛肠鸣,癖结潮热,酷嗜瓜果咸炭水泥者,皆其候也。初病以集圣丸为主,其有五脏兼证,从权加减。久病用肥儿丸调之,以补为消可也。俱载《幼幼集成》。

四库全书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