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之1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之1

清朝 古今图书集成 陈梦雷 著

广州府部汇考--《古今图书集成》 [清] 蒋廷锡等

  蒋廷锡字扬孙、酉君,号西谷、南沙、青桐居士。清康熙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康熙三十八年(年)己卯科举人,康熙四十二年会试落第,诏以与何焯、汪灏一同殿试,赐二甲进士,选庶吉士。康熙四十九年修《渊鉴类函》,康熙五十年修《佩文韵府》之纂修兼校勘官,康熙五十四年(年)《御纂周易折中》之南书房校对,康熙五十五年(年)《万寿盛典初集》之总裁官。康熙五十六年(年)擢内阁学士,康熙六十年(年)充经筵讲官,康熙六十一年(年)任《分类锦字》之校勘官。雍正元年(年)迁礼部侍郎,调户部。擅长花鸟,曾画过《塞外花卉》七十种,被视为珍宝收藏于宫廷。

  康熙六十一年(年)康熙逝世,雍正下令蒋廷锡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把陈梦雷的名字涂掉,写上自己的名字,他重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共收医书卷,采集历代名医著作,为中医学类书之冠。雍正六年拜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理户部事, 加太子太傅。卒谥文肃。着有《尚书地理今释》卷,《条奏疏稿》卷,《青桐轩诗集》卷,《坡山集》卷,《片云集》卷,《西山爽气集》卷,《秋风集》卷。此外,蒋廷锡也写有许多诗作,有诗集:《青桐轩秋风集》,《片云集》。

目录

 广州府部汇考一

  广州府建置沿革考

  广州府疆域考

   形胜附

  广州府星野考

  广州府山川考一

 广州府部汇考二

  广州府山川考二

 广州府部汇考三

  广州府山川考三

 广州府部汇考四

  广州府山川考四

 广州府部汇考五

  广州府山川考五

   水利附

 广州府部汇考六

  广州府城池考

  广州府关梁考一

 广州府部汇考七

  广州府关梁考二

 广州府部汇考八

  广州府公署考

  广州府学校考

 广州府部汇考九

  广州府户口考

  广州府田赋考一

 广州府部汇考十

  广州府田赋考二

  广州府风俗考

广州府部汇考一

广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禹贡扬州之南境天文牛女分野春秋为南地秦于此置南海郡后赵佗据其地汉武帝时讨平之复为南海郡属交州刺史东汉末迁交州治番禺三国吴又迁交州治龙编而于此置广州梁陈并置都督府隋置总管府后改广州曰番州大业初又改南海郡唐复置广州府总管府升大都督府天宝初改州为南海郡干元初复为广州唐末置清海军节度宋为广州清海军大观初升为帅府元置广州路明改广州府领州一县十五皇清析番禺置花县

  南海县 附郭

  本秦南海郡番禺县地隋文帝分置南海县为番州治唐为广州治南汉分南海置咸宁常康二县宋初并咸宁常康俱入南海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二百七十八里

  番禺县 附郭

  秦置县为南海郡治因县有番禺二山故名汉以后皆因之刘宋析置熙安怀化二县隋初废入番禺唐属广州宋初并番禺入南海皇佑中复置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一百四十里

  顺德县

  在府城西八十里本隋南海县地唐以后皆因之明景泰三年析其地置此县编户一百五十七里

  东莞县

  在府城东南二百五十里本番禺县地晋成帝始置宝安县属东官郡隋初省郡以县隶广州唐至德初改为东筦县宋初省入增城县寻复置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一百八十里

  从化县

  在府城东北一百五十里明嘉靖中析置编户一十八里

  龙门县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本明嘉靖中析置编户一里

  新宁县

  在府城西一百一十里本明嘉靖中析置编户二十五里

  增城县

  在府城东一百九十里本秦番禺县地汉末析置此县属南海郡晋于县置东官郡隋初废郡以县属广州唐宋元仍旧明亦因之编户八十里

  香山县

  在府城南一百五十里本唐广州东筦县香山镇宋绍兴永升为县仍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濒海之地益焉元仍旧明亦因之编户三十六里

  新会县

  在府城西南二百三十里本汉南海郡地东晋分置新会郡县隋郡废以县隶冈州大业初州罢以县属广州唐初复以新会义宁二县置冈州开元中州废复以县隶广州宋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一百三十八里

  三水县

  在府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本明隆庆中析置编户五十三里

  清远县

  在府城南二百五十里本汉南海郡中宿县地吴晋并隶始兴郡梁于此置清远郡隋罢郡置清远县属广州仍以故中宿县为政宾县唐初以政宾县省入清远宋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一十里

  新安县

  在府城东二百一十里本东筦县地本明万历元年析置治于东筦新城编户五十六里花县建置沿革无考

  连州

  在府城西北五百六十里本秦长沙郡南境之地汉为桂阳县属桂阳郡吴属始兴郡刘宋属广兴郡齐复属始兴梁分置阳山郡治桂阳隋废郡置连州大业初改熙平郡唐为连州天宝初改连山郡干元初复为连州元置连州路隶湖南道大德中降路为州隶英德路明洪武初年省十四年复置隶广州府编户二十里领县二

  阳山县

  在州东北二百里本汉旧县属桂阳郡东汉省入含涯县晋复置属始兴郡梁属阳山郡隋属熙平郡唐属连州元属桂阳州明初因之洪武二年省桂阳州以县属韶州府十四年改属连州编户七里

  连山县

  在州西二百九十里本汉桂阳县地梁分置广德县属阳山郡隋改曰广泽仁寿初改曰连山隶熙平郡唐宋元并隶连州明初因之洪武二年属韶州府寻省县入阳山十四年复置属连州编户四里

广州府疆域考        府志

  本府

  东至惠州府博罗县界二百二十里

  西至肇庆府高要县界二百二十里

  南至海岸三百四十里

  北至韶州府英德县界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大海洋四百里

  西南至肇庆府阳春县界五百四十里

  东北至韶州府英德县界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连山县界一千二百里

  自府治至京师八千八百一十五里

  广四百六十里袤七百一十五里

  南海县 附郭

  东至番禺县界二里

  西至三水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顺德县界一百里

  北至清远县界一百五十三里

  东南至东莞县界二百九十里

  西南至新会县界一百九十里

  东北至番禺县界三里

  西北至清远县界二百里

  广二百二十七里袤二百五十三里

  番禺县 附郭

  东至增城县界一百二里

  西至南海县界二里

  南至香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清远县界一百五十五里

  东南至东莞县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南海县界一十二里

  东北至增城县界一百七十里

  西北至清远县界三百里

  今析置花县实广一百四里袤一百五十八里

  顺德县

  东至番禺县界四十五里

  西至新会县界五十里

  南至香山县界五十里

  北至南海县界一百里

  东南至香山县界九十里

  西南至香山县界七十里

  东北至番禺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南海县界一百里

  自县至府陆路八十里水路五十八里至京师八千三百六十

  广九十五里袤一百五十里

  东莞县

  东至惠州府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香山县界二百里

  南至大洋里数无考

  北至增城县界一百里

  东南至大洋

  西南至香山县界二百里

  东北至惠州府博罗县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番禺县治二百里

  自县至府城二百五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至京师九十六站至会同馆共一万一千一十里

  广二百五十里袤三百五十里

  从化县

  东至增城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番禺县界二百四十里

  南至增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清远县界三百二十里

  东南至增城县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番禺县界二百三十里

  东北至清远县界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清远县界八十里

  自县至府城三百四十二里水路二百三十里

  至京师八千三十里

  广二百二十五里袤二百七十四里

  龙门县

  东至惠州府河源县界一百里

  西至从化县界七十里

  南至增城县界一百里

  北至河源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惠州府博罗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河源县界一百里

  西南至增城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从化县界九十里

  自县至府二百一十里水路五百里

  广二百里袤二百里

  新宁县

  东至新会县崖门大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新会县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广海卫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新会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香山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海蓈千户所城界三百里

  东北至顺德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新会肇庆界三百里

  自县至府三百六十里水路二百九十里至京师水路程七千八百三十二里

  广一百十一里袤一百八十里

  增城县

  东至惠州府博罗县欧阳岭界二十里又一百四十里至博罗县治

  西至番禺县官山木古界一百里

  南至番禺县波罗江界一百里

  北至龙门县老虎滩界六十里又二百里至龙门县治

  东南至博罗县石湾村界四十里又四十里至东莞县治

  西南至番禺县小径墟界一百里又八十里至番禺县治

  东北至龙门县界里数无考

  西北至从化县界八十里又四十里至从化县治

  东西相距四百二十里而遥南北相距五百里而遥

  香山县

  东至东莞县界一百四十二里

  西至新会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大海九十二里

  北至番禺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东莞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新会县界一百八十二里

  东北至东莞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顺德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自县至本府水路四百里

  广二百九十里袤二百一十二里

  新会县

  东至顺德县界八十里

  西至恩平县界二百里

  南至广海卫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南海县界二百三十五里

  东南至香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新宁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顺德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肇庆府治三百里

  至府城一百三十里水路二百三十五里

  广袤俱一百九十里

  三水县

  东至南海县界六十里

  西至肇庆府高要县界一十里

  南至南海县界五十里

  北至清远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顺德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高要县界五十里

  东北至从化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肇庆府四会县界五十里

  至本府水路一百八十里至京师七千八百七十里

  广七十里袤一百一十里

  清远县

  东至番禺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肇庆府四会县界七十五里

  南至南海县界一百一十七里

  北至阳山县界二百里

  东南至番禺县界九十四里

  西南至肇庆府高要县界九十二里

  东北至韶州府曲江县界九十五里

  西北至阳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至本府水路二百里陆路四百六十里至京师八千三百里

  广二百二十五里袤三百七十七里

  新安县

  东至惠州府归善县界八十里

  西至香山县大海里数无考

  南至大洋里数无考

  北至东莞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惠州府归善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大洋里数无考

  东北至东莞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虎头门大海

  至府城三百三十里水路二百四十里至京师八千余里

  广九十里袤一百里

  花县

  东至从化县界六十六里

  西至南海三水二县界七十三里

  南至番禺县界三十二里

  北至清远县界六十九里

  至本府九十里水路一百二十里

  广一百二十九里袤一百一里

  连州

  东至韶州府英德县界二百三十里

  西至平乐府贺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梧州府怀集县界一百里

  北至衡州府临武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东南至本府清远县界三百里

  西北至衡州府蓝山县界二百里

  西南至贺县界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柳州府宜章县界三百九十里

  自州至本府八百九十里至京师计程七千里

  阳山县

  东至英德县界七十五里

  西至临武县界一百七十里

  南至怀集县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乳源县界八十里

  东南至清远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连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英德县界蕉冈石里数无考

  西北至宜章县界八十里

  至本府八百里至京师水路七千里

  广二百余里袤二百余里

  连山县

  东至连州界七十里

  西至贺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怀集县界二百五十里

  北至蓝山县界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里

 形胜附

  本府 南海番禺二县附郭

  前汉书淮南王安上书曰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入其地虽百不当一又曰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舟车不通天地所以限内外也

  史记南粤序传集揭越以保南藩

  前汉书南粤传汉负山阻险南北数千里

  地理志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来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沟洫志水绝壤断

  晋书吴隐之传广州包山带海珍异所出

  南齐地理志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皆楼房山险不肯宾服西南三江川源深远别置都护专征讨之卷握之资富兼十世尉佗余基亦有霸迹江右以其辽远藩戚未有居者唯宋隋王诞为刺史梁萧詧罗浮山铭南滨溟渤西负桂林

  隋书地理志自岭以南二余郡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

  唐刘知几史通地总百越山连五岭

  唐王勃广州寺碑彝夏奥区仙灵窟宅

  封疆跨蹑之状海陆会同之区

  阶百越而邻三吴轵雕题而陬交趾

  高适诗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唐韩愈送窦平从士序连山隔其阴巨海敌其阳

  柳宗元岭南节度使飨军堂记环水而国以百数

  韩柳文东南海外杂国际天地以万数西北陬泉地弥望极顾莫究其往

  唐书地理志其名山则黄岭灵洲其大川则桂水欝水

  宋史季煜与刘鋹书北距五岭南负重溟

  宋许致撰魏公遗爱碑逖彼番禺去都万里境接群蛮地居海涘

  李昴英郡志序山伟海巨秀灵鸠凝

  蒋之奇广州学记五岭峙其北大海环其东众水汇于前群峰拥于后

  文天祥文山集自厓山至五羊壮哉真形胜之国

  章粢广州记带山并海依险阻以为固

  唐泂筑西城记广于五岭为大府地控蛮越列郡倚以为重

  元吴澄云章阁记西肩巴蜀东臂瓯闽

  南海志山川缅邈土野沃饶

  南海山水古迹记夫南越本一州地自秦汉以来始通尉佗之自王刘龑之专制亦尝自同中州踞强数代至于天下画一而后能有定岂不以其山之险远故哉当今广为大府自江岭而上经大庾关隘之高峻自闽徼而入过潮阳岚路之深远自牂牁而下则又将沥漓江湟水泷石之嵓崿黄茅青草疠瘴袭人毒蛇猛虎山谷

  盘踞是故世之仕者恒未尝愿至至则常数期日而或不足以偿其苟且塞责之心然而晴天胜景山霾开而海气伏珍禽嘤鸣异草丛生花有素馨朱槿果有荔枝龙眼槟榔蒟酱之属芬香艳冶鲜甜爽脆鱼鸡蚬菜积于市酒支数年苟能顺其风气时其调适宜若无间于中州至于控制山獠压服海外大蛮夷岁时番船金珠犀象香药杂产之富充溢耳目抽赋帑藏盖不下巨万计又必赖夫涕泣还金之吏而后有以愧夫轻生好货之俗厥任至重故常剧于他郡而必欲其称职是又岂得以其险远之故毒瘴乘之而或略于民事者哉然则世之仕者勿以其险远可忘必图其政事山海之氓勿以其险远自恃必奉其法度此则天子堂陛之间即为广州府不可以不慎也虽然自秦汉通路以还南越幅员数千里莫不自归于经理抚绥之中至唐而后列为五府广州实大山深峒其民顽俗况草摇风动常必德怀而威摄之然后稍安然犹间有一时颛蒙无觉之氓弄兵潢池称戈汤釜至使父兄子弟修城栅缮壕堑昼夜钲鼓凛然若巨敌之压境讹言相惊震撼朝廷以是而厉法令儆盗贼修马政禁兵器是虽一指疥痒之微而遍身犹或为之不宁盖久而后克有定此岂可以轻视南越之区而不深戒其山海之险远者哉

  旧志广为岭表大藩万山之所辏集众水之所会归灵淑鸠凝丰厚彝衍敷为州治唐以来总摄五管其地望可知也自衡山而南峙为九疑界于五岭又自庾岭东南融于罗浮逶迤顿伏蜿蜒未止而秀萃白云屹峙如屏横耸州后下视众山或蹲或伏或起或拜或超或止有如元戎端坐三军环列而拱听号令也是山盖一州之主其前则抱旗拱揖后则越台耸秀左则虎头诸峰扬遏海道右则曹幕诸山共成羽翼上拘石门之隘下瞰扶胥之险长江天堑壁垒完整

  梁异拟别赋繄乎东广实曰雄藩纲维岭海保障东南星分牛斗地接冲蛮

  刘昌西华寺记去广州府城西三十里有山曰石门盖城之南为大海而东北皆高山盘绕数千里益驰而西且西南诸山尤奇峭分翼而来至是而稍合而三江诸水东流其间以南入于海望之隐若门然故曰石门天开三江赴之南汇于海群山固之

  顺德县

  旧志诸山如羽翼河流若襟带

  海中一大岛屿风气开而不露山形聚而不塞潮势近而不溢中之平衍可以居外之险阻可以恃西北可以蔽香山新会东南可以拥南海番禺此形胜之大观也

  钱溥兴造记诸山棋布水与田连络不绝

  东莞县

  广州旧志岭南名山曰黄岭邑独得之岭分东西其东则逶迤数十里而为壬峰踞县之左其西则顿伏数里而止为道家山踞县之右以障遏去水又有癸水在邑后旋遶由东而转至县之前则与西支水合而入于海古传有曰癸水遶东城永不见刀兵邑之胜也

  李昴英经史阁记东莞号广闻邑罗浮址之厚海负之

  李嵓题名记县之疆畛绵跨山海户口繁伙

  罗文焕诗罗浮郁南原隰衍迤群海之东实为县鄙

  袁衷题名碑山有旗峰华峰之高竦水有虎头龙穴之深汇

  黄结修学记联络罗浮襟带溟渤

  从化县

  邑志大小鹧鸪二山秀拔而并峙如文笔乃邑之案也流溪之水东流注于老鸦江灌溉为民利回视邑治若襟带然

  龙门县

  旧志七峰蔚耸于中一水萦缠于外堪舆家以七星落潭表之古人所谓阻山带海四塞之地亦近之矣

  新宁县

  旧志三台迭拥于北文径高耸于南东列连珠西排宝鸭皆山之秀者也前有川流自左旋遶于右且游鱼紫霞夹峙其岸四围耸翠左右萦碧邑之形胜亦伟矣

  增城县

  旧志县治来自罗浮五十余里旧基在今县北东街村大江西抱之汉建安六年以其地僻隘始迁于九冈村今城池是也其地原有冈阜九连环秀融结而成有若龟形谓之龟峰傍有一水来自西林派落平康金牛三百余里抱于城东至南山钓矶曲折萦洄如带滔滔流下光涵群峰故有龟峰戏水之名可谓丽而且佳矣至曹村而突起数峰至县后而作主山曰春江左辅山曰蕉石岭右弼山曰郭婆岭去县北一里锁溪沥作石桥一道以接断岭来龙之势桥下溪水可通舟楫又决城壕环遶西有水溪名扬溪筑坡开圳引水入城渠通街道冬月防火仍灌负郭民田今筑城其水塞矣

  香山县

  梁益谦德政碑环峦引海僻居海岛

  邓光荐浮虚山记岛屿洲潭不可胜计

  沈普新美斋记其地爽垲山川相缪

  旧志海屿之地环山以为城带海以为池四面皆山东南诸山为大四面皆水西北诸水为近土地坦彝中藏万井海道冲要外接百蛮盖溟海之寄服居然一小蓬莱也

  新会县

  旧志郭北五里圭峰之山屹然高峙远拥县治支分两掖东耸天马西伏金牛皆其脉也前列二熊之山东西拱峙屹然海中壕桥之水合流龙津萦行曲鹿经县西南流注江门远则崖山据险奇石瞰流扶舆拥曹幕之翠屏沆瀣浮海门之巨浸其潮汐则由崖门而入支析派分以通村郭

  三水县

  邑志控扼二广濒际三江道途冲要土地饶旷县志三水县治在广州上游一百二十里之西傍众水交会群峰环拱中开障而包原者为龙凤冈旧有白塔村嘉靖五年邑城建焉前临三江后枕层峦左控城隍岭及金帽七星诸冈右屏横石岭及将军昆都诸峰其北来之水则芦包口析而东遶县治后达于灵洲浈水远合郁水旧志谓为陆海之国必守之地岂不信然

  清远县

  旧志北据中宿之峡东堑浈湟之木山川回合奇秀竞出

  王渐逵峡路记五岭之上游一方之雄障

  新志浈江襟其前花尖枕其后禺峡控其左回岐峙其右东北有二帽以为障西北有溱源威整诸险以为阨南通全粤北达庾衡叶公玉谓幽胜甲于天下

  王兆峡山记繇梁迄今声称华夏

  新安县

  新志新安本东官郡地东控归善西抵香山北连东莞层峦迭巘屏卫环列又云浈江端溪诸水会珠江曲折百余里至蛇犀合龙江经虎门汇分流潮澎湃而注之东焉环境如斯诚巨观也且内则巩省城之金汤外则绝边倭之窥伺

  花县

  建县之地其名曰平岭之地也由建县地之东来龙则系艮龙也由艮龙串珠转亥龙入首正作坐子向午兼壬丙三分定丙子丙午分金而创建其县治也县治之东北万山丛挫中有车头墩盘古诸峒向称岭南盗薮自奉巡抚李会同总督吴发兵抚剿题设县治迄今升平是一劳而永逸者也

  连州

  刘禹锡记环峰密林激清储阴海凤欧温交战不胜触石转柯化为凉飙然压赭冈路高负阳土伯嘘湿抵坚而散袭山逗谷化为鲜云故罕呕呭之患亟有华皓之齿信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

  欧阳经云阁记北接九疑南连衡岳其清粹秀爽之气锺为胜概贤杰继出

  费佖阁武亭记连介楚越间号为冲会

  詹砺西园记熙平古郡地控荆湖

  刘禹锡厅壁记曲环制与番禺相犬牙观民风与长沙同祖习

  武阳霍学记地接荆湘无土山浊水秀彻之气凛然浮空

  欧阳宾蒋氏三径记山水为岭南冠

  游烈兴造城记土壤寒殖溪山岑峻奇峰怪石森若图绘

  欧阳知诲连州宣诏堂记山青水秀卓然可爱旧志前列文峰后倚石洞屹然撑空而如手笏者圭峰也矗然连云而如恰帻者巾子也其余争秀献奇环郡左右

  阳山县

  旧志邑居湟川下流壤土彝旷形势之胜则贤令峙于后席帽拱于前香冈耸于左丫髻镇于右众山嵯峨宛转环列

  新志群山环峙湟水中贯崇冈激滩最为险要踞江海上游为楚粤门户

  县志层峦耸翠绘拟丹青怪石横波利侔剑戟此形胜之大概也

  连山县

  旧志邑在西北万山中层峦迭嶂竞秀远近故其隘南耸交椅之山北峙城头之岫东西环拥左右夹阻邑令孔镛诗万山矗迭如风浪曲涧盘回似走蛇

广州府星野考        府志

  府总

  汉志曰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八百七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民类之象而分野专系二十八舍徙所隶也张衡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攸属我粤地在扬州之南是为南越书云日月五星起扬越斗牛之次连贯营室自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近楚则为翼轸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巳由二者观之则广郡星野当兼牛女翼轸而言之也按牛为牺牲为关梁其北河鼓大星为上将左右为左右将尔雅曰河鼓牵牛也又云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古者天子三将军大星大将军左星左将军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除残暴也光润而明将军吉动摇差戾乱兵起婺女天少府也其北织女在河北天纪东皆名曰须女主果蓏丝帛珍宝占曰王者致孝于神明则三星光显天下理由汉迄今皆以牛女为粤之分固矣而所谓翼轸者何居因考连州阳山连山虽隶广州然与楚壤相近则与翼轸同星似亦不诬故后者以彗孛飞流为分野之验者如秦二世五星合于南斗赵佗自立为王汉元鼎六年荧惑守南斗占者以为诛灭南越之应如此则粤不仅专属牛女而与扬越同起斗牛之次合矣故统而志之以待后之考验天官者

广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 南海番禺二县附郭

  坡山 在府城内西南高三四丈余相传晋时渡头也上有三圣堂丹灶洪武七年参政汪广洋建钟楼于上十年布政司赵孠坚徙建五仙观玉皇阁又有西坡山在城西第一桥

  浮丘山 在府城西四里相传为浮丘丈人得道之地罗浮记云浮丘即罗浮朱明之门户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四面篙痕宛然宋初有陈崇艺者年百二十岁自言儿时犹见山足舟船数千今去海已四里尽为人居上有珠明观挹神轩经略使蒋之奇建也其下有珊瑚井晋葛洪炼丹于此今有废井惟一拳石按县志万历庚辰大学士赵志皋宪副吾粤辟其地为浮丘社李税珰入粤踞其地为游观所仙灵窟宅风雅遗踪一朝俱尽良可深惜

  双女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一曰凤山上有榕荔宋潘美伐南汉次泷头刘鋹遣使请和美挟鋹使速渡诸险至马径砦于双女山下鋹请降即此

  灵洲山 一名小金山在府城西六十五里郁水中其山平原弥望晋郭璞谓南海之间有衣冠之气者此也上旧有宝陀院妙高台宋苏轼诗灵洲山上宝陀院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南越志其阳多松柏其阴多茅蓣水中多鼋鼍有虫焉如龟而小能缘大木捕鸣蝉其名曰神屋食之已疠按县志中唐志名山灵洲大川郁水即此嘉靖中重修寺院祭酒伦以训记北一里曰象山西南二十五里曰金利山上有崇福寺东南有巡检司

  石门山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两山对峙如门据南北往来之冲汉楼船将军杨仆讨南越驻兵于此又李性道至石门舣舟岸浒不拒元兵惟黄俊迎敌即其地也按县志前有控海楼西华寺嘉靖中毁寺改建晋刺史吴隐之祠

  西樵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高耸数百仞势如游龙盘踞四十余里简村沙头龙津金瓯四堡之地峰峦七十有二互相联属内顾若罗城然山半多平陆民多居之按县志唐宋诗人曹松移植顾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为生云翳门关为入山之途少保方献夫砌石磴千级行人便之

  秀萝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六里其水多松萝其草多蔓荆草树森欝山阜奇秀故名下有罗汉寺

  牛鼻山 以形似名在西南五里

  狮云山 在西南十里亦以形似名在金紫堡元季乡民黎复震筑堡于上以避寇盗有木焉茎如通草而大其材宜屐其名曰枹

  三山 在府城南二十七里西淋都桂林堡三峰竞秀类多奇石

  驿峰山 在府南二十里多松椶

  黄麖山 在府城西五十里其木多桐杉其兽多麖鹿东南有二岩内深幽后有石室通明可容数十人元季民多隐于中又北一里曰马头冈其上多松又西六里曰旗峰山山半有泉冬夏不竭

  龙郁山 在府城西五十一里幽深盘旋以形势名其木多橄榄人面其鸟多鹭鸶巢焉又西二里曰山南镇

  浔冈山 在府城西十九里多枫柟其下浔水出焉下有冯章靖公祖墓今已芜没西南二十四里曰(虫雷)冈民居田畴环之又西南五里曰丰冈多美草又西三里曰黄冈其下有青龙寺今废又西十二里曰黄雀冈特起水中在大冈堡又西六里曰苏山冈

  越秀山 按县志会城主山在城内稍北上有越王台台西一里有歌舞冈其阳有越台井西为鲍姑井越王台赵佗因山为之唐韩愈诗乐奏武王台是也明都指挥花英于山巅起观音阁山半建半山亭刘龑时迭石为呼鸾道沿道而登折而北为歌舞冈佗三月三日登高处刘龑时夹道栽花作台观为九日登高之所又名越井冈前有古井凿自佗时深百尺泉味甘冷南汉号玉龙泉宋丁伯桂覆石开九窍因名九眼井世传佗堕金杯井中后于石门得之鲍姑葛洪妻

  肃连山 按县志在西北四十里连大象山中有石洞

  海目山 按县志在西南一百四十里山在海中两峰并列如目其麓多奇石有芳秀亭龟石钓台景类金山

  三洲山 按县志在西一百七十里一名黄冈耸拔千仞周回百余里峰峦数十奇者为石阁峰狮子峰将军峰有竹子岭状如蜈蚣支掉百出直驰二十余里亦名蜈蚣岭东为大唐坑景类盘谷其山西连高明南接新会与西樵并为邑之镇山

  鸦山 按县志在西南六十五里山纯石多古榕幽雅可人山南里许有碧玉池长百余丈

  狮子山 按县志在府北一百十里形如狮子常有云气覆之

  番山禺山 在府城内东南番山在南禺山在北相联属如长城南汉刘龑凿平之就番山积石为朝元洞后改为清虚洞复以沉香为台观于禺山上按图经云番山在郡学后今学后亭扁曰番山是也禺山在宋之清海楼堞下今布政司谯楼址是也

  席帽山 在府城北四里今双井街高二十余丈周六里许平坦可容车马以形似名其木多松柏其草多茅芦相传上有南汉刘氏郊坛遗址成化三年都御史韩雍立墩其上前一里曰西竺山上有广果寺今废东一里曰象山

  马鞍山 在府城北一十里南越志秦始皇时望气者言南海有五色气遂发人凿之其凿处形类马鞍一云汉马援尝驻兵于此每风雨晦冥尝闻人马之声迹之得邓宓墓今号北山

  马蛟山 在城北七里旧志俗传昔有蛟化为马以惑人其阳多松竹其阴多刺桐最多怪兽又北四里曰虎栏山多松萝

  白云山 在郡城东北十五里其上常有白云覆之其下多块石有泉焉遄飞琅琅其名曰九龙旧志安期生隐此无泉有九童子见须臾泉涌故名

  栖霞山 在白云西南五里旧志一名景泰云峰山昔景泰禅师卓锡得泉故名今按卓钖泉在罗浮唐子西有记非此泉也又云泉初涌时双蟹出焉又有仙人守之张镇孙栖霞山诗有万山飞翠映遥空一抹清霞淡复浓之句旧有寺今废又山之下泰泉之水出焉旧志李昴英有文溪小隐轩及泰泉玉虹饮涧二亭旧址洪武初孙蕡筑白云山房于其上今废又一里曰太霞洞洞之南曰聚龙冈又折而西曰御书阁旧志阁内有康与之旧隐顺庵以宋高宗御书故名与之憸邪绍兴中谪居于此其木多松椶其草多龙鳞龙鳞俗呼过江龙有兽焉如蜥蜴而锐首其名曰鲮鲤食之巳滞

  乱石山 在郡城东北二十里一曰紫云山与白云相连俗呼白云后洞巉岩高峭林谷深邃彷佛不类人境以多奇石故名其木多杉柟其草多蓬葧其下西南一里月溪之水出焉旧有寺今废

  博大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鼎溪之水出焉中有铜鼎南越志云山下溪有神鼎天晴水澄时见之刺史刘道锡遣人系其耳耳断鼎复没后执纼者皆患耳疾民以为神又云上有卢循母檀氏墓又北二里曰乌龙山其山多黑石又北十里曰虎石山

  大桥山 在府城西北十八里一名大桥坑象水出焉石磴激流声闻二百步又西北三里曰鸡笼山其山圆耸

  万松山 在府城南二里其山多松上有干明庵宋苏轼扁其额今废

  石壁山 在府城南十七里峭然屹立水浒按县志在沙湾司一名神头冈奇石嶙峋连绵数里石齿龈立横枕江流上有文笔石关帝岩悬崖上有仙迹石下有飞来石立于石峰之上浔州守李翱筑钓鱼台于此归隐焉里人区颕叔题诗曰石上渔歌字已芜千年血指事堪图云深梦鹤人何处独对岩花忆大夫又名梦鹤岩

  抱旗山 在府城南八十里以形胜名山下江水环遶人不可登上有古烽堠方信孺诗面势翩翩天外山彩旗常在碧云间太平官府无公事大纛高牙相对闲又东南二十里曰长洲山其势逶迤远接沙渚民多居其上又东南四里曰花山是多异花草又东南六里曰五马山俱在茭塘都径口堡

  尧山 一名凌山在府城东北十五里海中峣然而高故名荆州记云尧山赭岩迭起冠以青林郡国志云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俱见之一名尧子峰

  真武山 一名真武踏龟山县志在佛迹岭东北唐开元中羽士林福存建真武堂祷雨屡应又东北四十二里曰巨石山曰罗屋山相传旧有罗氏墓其上有巨石周十余丈石下有岩可坐三五十人

  昭陵山 在城东北十里相传谓南汉冢故名其南有石人马各一

  雷峰山 按县志在茭塘屹立平田中秀丽高耸相传昔时在大海中山前有观音庙有贾胡巨舶阻风于此祈神得无恙后数年贾胡复至为修庙召僧更名隆兴寺僧称开山主为马罗连即贾胡姓名也 皇清顺治间寺僧今湛迎天然禅师说法于此广建楼殿铸大佛高丈余更名海云寺遂成丛林称粤东名剎云

  唐山 按县志在沙湾有三光岩日月星岩字皆磨崖镌勒唐不语兄弟五人炼丹此山仙去至今井灶俱在遗薪化为蚱蜢形扁如腐草动之即飞取藏书帙中数岁犹生

  砺山 按县志在茭塘石子头高耸二百余丈广袤十余里四周皆海屹峙中流下即狮子洋东有石壁峻削状如狮子狮腹中空可坐六七人飞泉百丈为虎门捍山一岩名锦廊石如回廊可百余步游客列坐飞瀑溅人衣袂形家言以山为巨海捍门明万历间有奸豪掘山采石官屡禁之四十四年邑孝廉李惟凤刘如性黎兆鏊等倡议建浮屠其上山在琵琶洲之下虎门之上康熙三年徙海民于内地画山属禁界外设立砖城营房墩台于其上

  海心冈 按县志在蓼涌圆冈海中屹立高十余丈广里许草木翳茂离十余丈复一小冈亦海中相对为南亭北亭刘王古冢在焉又名日月山

  帽峰山 按县志在慕德里路险境僻人迹罕至梅田诸村遶居其外万木丛翳上有帽峰庵地接增城从化纠缪盘错每为盗薮焉

  大夫山 按县志在屏山前高削千仞上有仙姑石最高处曰文笔峰俗呼为大乌冈音之式也与抱旗山相连

  烟管冈 按县志在茭塘新厅乡高百余丈又名冠山元末义兵元帅屈仲舒起兵保障邑里筑烟台其上因名子孙多居其下

  浮练山 按县志与石砺相望中隔平田其峰峦高峻雄拔颇不如石砺而岩壑幽奇过之并峙狮子洋中下瞰重溟东望旸谷空蒙万里山足多石势若万马犇泉土人呼为化鱼石一岩旧名大屋岩穹窿如室端严宽敞有琼宫王宇之观因改为玉宇岩岩右数十武为善广岩稍小于玉宇亦爽皑精洁相传有仙人名善广居此其左山势萦回平沙极望莹洁如雪西行里许复一小岩名菂房古木蔽亏萝薜掩映极幽僻之致其余小岩数十风涛激薄水石吞吐皆成奇观莫可名状

  罗山 按县志在龙湾之左相传唐时有罗真人修炼于此仙去因得名真人一云罗公远一云罗子房

  龟峰 在府城西二里即今西禅寺又西北八九里曰卢岭旧有华严寺今废又西北二十里曰狮岭

  天峰 按县志在大科之南天泉出焉双瀑高悬夹泻于云谷云谷中群峰联峙中有白沙陈公祠谷前为蜘蛛峰有七星岩谷左五峰曰大科曰小科曰聚云曰腾云曰狮脑狮脑之东两峰并起为丫髻峰临其上为骢马峰右五峰曰龙爪曰荔枝曰小鸡冠曰大鸡冠曰玉女玉女之巅有石坛世传紫姑仙修炼于此其北为西坑九龙之泉注焉流至山麓与玉溪合前有九曲溪飞布成水帘下为喷玉岩有金银井其井一赤一白相距尺许世传为乌利仙丹井浴之可愈痼疾其泉下注蓼江入于江浦海

  文笔峰 在府城南十七里与府治相对以形似名

  三老峰 上有飞仙足趾凿之复自完其下玉泉水出焉按县志今足迹之傍石中洼圆如钵深八九寸中一小孔涌泉不竭其味甘美俗谓仙人水碗也

  宝象峰 在城北二十里白云山麓上有动石人叱之则动前有虎跑泉旧有胜因寺今废

  大科峰 极高峻按县志大科峰称西樵第一峰顶径百尺上有见日台鸡鸣见日九日游人多觞于此

  雷坛峰 旧传乌利仙祷雨于此后乡人求之辄应宝峰

  大观峰 旁有巨石如笠名曰太尉中有小石如卵浮不着地其底用索刮之不碍及力士推之不动

  紫姑峰 峰之下曰小云谷

  碧云峰 其上有巨石以一指触之辄动又数百步曰小科峰

  紫云峰 极高峻其阴有伏虎石

  紫竹峰 延绵至于兰谷峰尤为峭拔峰之外为壁山弘治庚申得古碑有壁山社三大字其下有通潮井

  虎头岩 在鹤舒台北一里方信孺诗绝壁空岩踞虎头鸟飞不度野猿愁人间有此真奇观便好乘风访十洲

  观翠岩 石壁中小孔有泉一线昼夜如注按县志在马鞍峰北方少保亭其下有翠岩石刻其前为天湖东北诸泉奔潴之出珠坑经无底井井在珠峰西

  乌利岩 岩可坐百余人前有水帘千尺其下有金银二池

  锦岩 在大科之西岩阔丈四五尺高丈余入可数十寻岩后复有小岩幽深盘曲人莫敢入其石五色若织锦然旁有锦岩庵前曰云端其下垂虹百尺注于广老屏乐尧庄又折而北曰龙泉曰宝鸭池其下曰泻钱坑曰双鱼陂

  佛迹岭 在府城东十三里群冈联属上有足迹其上有岩广四丈多花草又东十里曰堑冈大岭下有堑南有岩洞深丈许阔十余丈中可坐百余人

  鸿鹄岭 在府城北五里五峰耸秀

  凤凰岭 按县志在府城北马鞍山耸秀如飞凤

  火罗岭 自麓至顶皆巨石在龙眼乡东南

  麒麟岭 在城北迭石(石垒)砢以形似名

  松柏岭 在郡城北马鞍山之东其上多松柏又一百里曰狮子岭

  金鹅岭 按县志在东北又名飞鴈岭唐陈陶送沈次鲁诗高台赠君别满握轩辕风落日一挥手金鹅烟雨空即此

  弹子岭 在府城南十八里特生海傍其形圆

  望州岭 在马鞍山之东山势凌霄登之则城郭在目

  赤石冈 在府城西南五里其下多金石南越志冈色若丹占气者谓冈下有宝扶南国人欲以金万镒市之刺史韦朗曰南州镇山也弗许按县志天启年间乡绅李待问议建浮屠于其上以镇州城水口上有佛寺及文昌祠士人岁时会文于此

  黄栀冈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多栀木今上塘村

  相对冈 在府城东三十五里两山对峙大江中流有石高二丈许若鱼又一石亦高二丈周二丈若珠居鱼之前是曰鱼珠石又东四里覆船冈又东曰石鼎冈乱石(石垒)砢布列又东曰覆盂冈又东北曰驷马冈又北曰长腰冈

  山门冈 在府城东北三十八里旁曰飞鴈岭曰鸡笼冈其山峻险中藏群峰下枕茭塘接洋海正统末乡民立镇于此以御寇

  戙旗冈 在府城东二十里南海神庙前海中莫测其高周十余丈旧传祀南海神则竖旗其上又东曰(虫雷)壳冈又东曰社坛冈在鹿步巡检司居人立社其上

  冠冈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多林木按县志一名冠山在狮岭司上有北帝庙

  七星冈 按县志在真武山之南相对七小阜罗列如星名胜志唐开元中羽士林福存建有草堂

  象冈 宋潮阳何主簿墓在焉又西北曰官岭冈又北曰帽峰冈

  三台冈 按县志在石壁山上有李忠简祠子孙春秋祀之学士黄佐为之记

  黄旗冈 冈下有黄龙洞翠微石室是山也产多奇茗有草焉叶如柳而短花翯翯然具觜翅尾足其名曰白鹤南方草木状白鹤蔓生其花曲尘色浅紫蔕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形如飞鹤觜翅尾足无所不备旧志云花色白头有黑点如眼睛开于暮春又有蝴蝶花锦莺花杜鹃花自此冈东一里曰谯楼冈又东北二里曰山台曰邓冈

  镇头冈 黄寇乱时乡人竖旗于此与邓冈镇互为应援

  王借冈 按县志在府西南八十里与紫洞相望山产石如剑如戟开采则盗贼频兴御史屠应坤奏封

  筋竹冈 按县志在区村高数仞巅有仙人迹乡民祷雨辄应

  青螺嶂 按县志在沙湾乡去城三十四里高五百丈一名白鹿冈相传南汉刘龑常获白鹿邑人冯祖裘建白鹿社焉其下为沙湾水与市桥山相背夹水为峡

  青萝嶂 在府城东南三十八里其上多松萝其下沙湾之水出焉

  南山峡 在府城南六十里多怪石

  玉虹洞 按县志白云山西南一里洞之南曰聚龙冈宋绍兴间康与之流五羊居此有鹤舒台及玉虹洞诗

  龙峒 按县志在城东北俗呼龙眼峒又曰火罗岭巨石出泉

  龙眼峒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多松柏

  飞霞洞 在白云山鹤舒台北为归龙最胜隐士陈元开读书于此按县志在白云山半峭壁百仞瀑布悬飞若珠帘然

  穗石洞 按县志裴渊广州记高固为楚相时有五仙人乘五羊各持榖穗一茎六出衣与羊色各如五方遗穗与州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州人即地为祠相传仙骑羊来时持穗祝曰愿阛阓永无饥荒后果验

  九龙洞 按县志两崖奇崛如龙者九有飞腾势其中岩窦相通奇怪骇目有通天岩玲珑岩从石窍而进皆可透山巅洞之前为九龙外洞泉石尤奇

  烟霞洞 按县志在大科西北铁泉出焉散落锦岩洞中玲珑盘郁两翼如垣尚书湛若水卜筑于此左峰曰(虫雷)坛曰云路左驰而西为燕巢为三镇为大燕为胡卢右峰曰金钟曰鹧鸪曰铁泉右折而北为龙泉为琵琶为双马洞之前有铁泉岩深不可测下为锦岩石备五色铁泉四时如雨

  广朗洞 按县志洞后为云端峰左为火盖为长庚右为大良为鹤腾为象峰前为白云更前为幡子洞中双瀑高悬并二十余仞其地夷旷中有广朗阁

  白云洞 按县志洞纯石削壁凌空飞泉璀璨为山北绝胜隆庆中邑人何亮始辟之有云瀑亭亭北为香炉石高三十仞东为涤心桥又百步为逍遥台下为白云溪溪水澎湃声闻里许洞中有观音岩可望不可陟

  石泉洞 按县志在大科北洞中多丰石美泉少保方献夫筑精舍于此洞后为钵子峰左为石排百练天镇诸峰右为紫帽珠峰玉峰金钗峰北拱为御屏峰天镇之下为吉水峰踰涧而北为小西湖

  碧玉洞 按县志西樵二十四泉惟碧玉瀑布最高而奇为诸泉冠隆庆末邑人霍尚守建飞玉台于泉下为山东绝胜有流杯池菖蒲涧听玉石室洞口有砥柱石下为玉湖玉湖外为漱玉岩岩东有龙井又转下三百步为木邓井其泉北注樵湖出江浦南趋海门

  宝林洞 按县志洞中四峰环列万木参天尚书霍韬筑四峰精舍于此今为西庄霍公祠洞南有天池东有玉池池北有蓬莱岩南有钓台天成洞左而前为聚仙峰南下为雀子峰镇头峰右而前为玉案峰仙掌峰西下千步为凤凰峰下有凤凰岩更前为帽子峰上有碧梧岩西为白石峰白石之下为玉廪峰上有仰辰台北为石门洞石室穹窿前有飞瀑扪石而上为仙隐岩深湫断径景绝幽雅东距宝林洞三里

  巍峨石 在石碣村其高三丈

  海珠石 按县志在五羊海中屹峙洪涛上有慈度寺李忠简祠世传胡贾挟明珠经此跃入江中故名

  卢堠石 在府城南二十六里滨于水相传吴隐之与卢循交战处一名南箕台

  鱼珠石 按县志在相对冈之后一名鳌洲

  新妇石 下有木邓泉水极清冽

  聚仙台 按县志宝林之南在聚仙峰上有敬亭拔地四百仞登其上迭巘如昼长江萦回台后列五石曰仙留石瑰奇可玩游人多宴集于此

  鹤舒台 在白云山北一里旧志安期生飞升处山半有龙泉寺宋运使陶定所建轩扁曰千峰紫翠台曰天南第一峰今废其阳有鹤蝶草南方草木状蝶草出南海云是媚草上有虫老蜕为蝶赤黄色女子藏之谓之媚蝶能致其夫怜爱鹤草见西樵山下

广州府部汇考二

广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

 本府 南海番禺二县附郭

  蚬江 按县志东冲分流于西朗达于蚬江合于波罗江俗呼白蚬壳江

  波罗江 按县志唐韩愈碑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即此在南海神庙前岭南海水之会也罗浮虽夜半见日然在山巅高处海隅卑下此独见之若凌倒景光怪灵幻最为奇观也

  南海 在府城南一百里浩淼无际东流闽浙

  南通岛彝 城东八十里有古斗村自此出海潮源于东南大洋

  地名佛堂门入于虎头甲子二门(甲子属惠州府)以达于斜西海

  东莞县其南则入于厓山其支分旁流则会于府城南其中多珠玑玳瑁紫贝大鼋鳣鲔鲟鳇有海人焉见之则风尝闻海贾云南海时有海人出形如僧人颇小登舟而坐至则戒舟人寂然不动少顷复沉水否则大风翻舟有鱼焉长二丈腹有两洞皮可以饰刀剑其名曰(鱼昔)南越志(鱼昔)长二丈腹内有两洞贮水以养子每腹容二子两腹则四子也子朝出食暮还母腹尝从脐入口出其中有轩辕之丘鸾自歌凤自舞是为天乐其外有炎洲洲上有兽焉如狸以青铁椎击之辄死张口向风而活其名曰风生可以疗暴疾洲之下多鲛人

  东江 在南海东南二十五里自博罗西流至府城入于海其中多珠贝折而西十五里曰黄鼎大江其中多黄雀鱼

  北江 在府城南三十里本浈武二水合于此浈水源自庾岭武水源自临武迤逦而下与西江合入于海其中多鲟鳇蚬蚌自西淋之平洲折而西二十里曰三山江又折而西南二十三里曰兰石江又五里曰分水头江又自三水分而为鼎安东江江之西为西江又自西江分而为官洲江又西南五里曰盐步江又南二里曰青石江

  西江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源自牂牁经邕横浔藤合绣水漓水抵苍梧过德庆肇庆亦曰桂水与浈水合入于海其中多蛤蟹多鲛鲔多良龟暨鱼游焉流于西十里曰金利江又西十里曰白石江俗名民(氵宫)江又西十六里曰流潮江又西九里曰鲁冈江多奇石又北六里曰胥江多鲥鱼由胥江而北一里至于乐塘曰鸭浦水

  粤江 一名珠江以沉珠浦得名在府城南舟始发必由于此源于三江合浈湟水(山海经作潢水)出石门而东过沥(氵宫)是为沥(氵宫)江与郡前江相接又东十八里会于黄水湾即波罗庙江为岭南诸水之会支流分于西朗即白蚬壳江分于沙湾在郡城东即沙湾江分于韦涌在郡城东即韦涌江以注于海中多螺蚬有鱼焉长数丈锋脊而斗首其名曰暨见则其国疫

  凤水 在番禺东五十里源于昭陵山过黄陂飞瀑势若凤舞故名下注于乌涌

  沙河水 在府城西北四十六里慕德里巡检司前

  欝水 源于浈邕遵封川而南合桂水浈水过灵洲出石门环府城西南而东注扶胥入于海即北江之近南者

  扶南水 一曰扶溪在府城西南十六里民环居之多茭藕多鳝鱼

  珠江 按县志即城南江中有石名海珠方广亩余屹峙洪涛中上有慈度寺宋忠简公李昴英读书处宝庆二年及第构书院其上遂称名胜后人即为祠祀之张镇孙于此结龙头会尝以大魁自期后状元及第东有向阳堂西有凭虚亭今为炮台

  东冲沥(氵宫)堡江 按县志即古东冲与州前江相接去城十余里宋书孙处传由海道袭卢循番禺至东冲即此俗字冲作涌

  芝兰湖 在府城北一里今双井街其汇今没

  行文溪 在府城北三十里源出白云山帘泉十道至番禺北津水今名廉平水疑即此

  白管溪 在府城东北五十里平川中涌出有声如沸

  月溪 在乱石山下

  铜鼎溪 按县志在博山下南越志天清水澄见其鼎现唐刺史刘道锡过此遣人系其耳而牵之耳脱而鼎潜入系鼎之人耳尽痛民神之遂不复取

  东溪 在府城东北十五里其上多刺桐注于金液池一名金钟塘分为上塘下塘

  药洲 在府城内番禺西长百余丈水绿净如染南汉始凿相传为南汉方士炼丹之地以药投之水遂变色故名药洲上有九曜石石太湖旧产也刘龑时有富民负罪愿运此以自赎故一名石洲宋初为西园后又更为西湖岁久湮塞嘉定元年经略使陈岘疏凿之更名西湖西岸有堂曰濯麟有亭曰筠川又建二小亭曰梅源曰野亭又临流建亭曰濯晖转运使赵汝鐩改为仙湖洲后有奉真观洲南有千秋寺元季俱毁今故址为按察司明宣德三年洲西建濂溪书院以祀宋广州提刑周敦颐正德初提学副使林廷玉复建爱莲亭于其上今濂溪祠迁于粤秀山下旧址并入提学道崇正书院洲之西不半里曰白莲池其水汇今已渐湮又折而南一里曰文溪李昴英所居今湮

  琵琶洲 在府城东三十里海中上有三阜东路之舟泊焉又东十里海中曰浮练洲多白沙城南四十里沙湾海中曰澳洲四时多郁蒸之气其旁多螺蚌

  越溪 按县志在菊湖之右会东溪至北山下为甘溪去邑城东北五里吴刺史陆引以海水味咸导以给民唐节度使卢钧后加疏凿以济舟楫更饰广厦为踏青游览之所傍水皆种木棉刺桐南汉广之为甘泉苑苑中有泛杯池濯足渠避暑亭即今之韸韸水也

  甘溪 按县志在越溪之上汉刺史罗弘浚常有人诣蒲涧得九节蒲忽大雨水漂去其后得之灵洲水上始知其相通云

  沉珠浦 在府城南三里江中有石号海珠出水高丈余阔二亩上有慈度寺李昴英祠旧志昔有贾胡有明月珠跃入水中购善没者下求之见蛟龙盘护遂骇而出即其地也其说不经

  沉香浦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石门之南晋刺史吴隐之沉香于此相传隐之素持清操妻刘氏独赍沉香隐之见而投之于浦后人因名旧有沉香亭今废

  荔枝湾 在府城西七里古图经云广袤三十余里南汉创昌华苑于其上今皆民居池圃联属莫详其处

  柳波涌 在府城西十五里沙角尾又西南二十四里曰奇堪涌

  大通港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其东有平陆松林竹浦人迹罕至流水入于海旧有大通寺违岸禅师化身在焉雨旸祷之辄应后化身为城中士民祈雨请去大通寺僧请回不能举遂留光孝寺而寺亦毁今邑人萧子奇倡捐重建迎化身复祀其中

  拾翠洲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古有津亭今华节亭与古津亭相近但洲迹已芜不可考陆龟蒙诗云侯吏多来拾翠洲是也

  半塘 在府城西三里又转而南二里曰荥护塘一名腰带水

  天生塘 在府城北二十二里春滥冬涸岁旱祷之有应

  龙湫潭 在天生塘东石壁数仞飞瀑悬泻成潭

  东坡井 在府城内元妙观西庑宋苏轼所凿凿时得石肖龟一名龟泉方大琮铭众妙堂东有泉经品尝眉山仙名去堂井不迁宋淳佑五年方大琮来莆田去者还人耶天得古栏和名镌泽物远与坡传李昴英续铭考经云坡记成名非古堂遂轻两翁像久晦冥伟方公旧观仍取彼栏护此泓新作盖环以铭遗千年饮清泠续铭谁李昴英

  罗汉井 在府城内光孝寺西廊此井即古干明井也古图经云寺有诃子取此水和甘草泉乳白而甘又谓之诃子泉

  星泉 在府城西六里古金肃门外绣衣坊始凿见星于井

  月井 在府城内西南古月华楼下今盐仓街旧月泉庵址月出则照映井底光滢澄澈

  日井 与月井相望在旧清紫坊千佛寺侧

  六脉渠 按县志古有六渠通于壕壕通于海所谓六脉者草行头至大市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一净慧寺街至观堂巷擢甲里新店街合同场番塔街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二光孝寺街至诗书街通仁王寺前大古渠水出南壕三大钓市至盐仓街及小市至盐步门通大古渠四按察司至清风桥水出桥下五子城城内出府学前泮池六六脉通而城中无水患年来包塞壅阏春夏雨集则满城巨浸官民不便亟宜疏浚之

  蒲涧 在府城北二十六里源于白云山涧中多菖蒲旧志安期生采而食之仙去旧有碧虚观今废上有安期飞升台有葛仙炼丹岩有滴水岩岩上有悬钟在崖上人迹所至铿铿然有声其下有帘泉汇为流杯池沿涧曲折而注于粤秀山麓其左为菊湖崔与之祠在焉其右为越溪张镇孙以自号东北与东溪会而出注于江涧旁有寺焉其草多尧韭其石多禹余粮有鸟焉如刍尼而五色各异其名曰鹊旧志五色雀自罗浮来恒止于此又有白雀人恒见之巳千岁

  大塘 在府城内连亘三里旧为盐课提举司后堂明正德间大学士梁储建家庙其侧

  学士泉 在府城北七里旧曰鸡爬井明天顺初学士黄谏谪居广州品其水为岭南第一故易今名

  九龙泉 源于白云山注为帘泉南入于蒲涧又南注于城北入于江按县志安期生隐此无泉有九童子见须臾泉涌始知童子盖龙也又名安期井泉味极甘烹之有金石气泉流下为大小水帘洞

  泰泉 源于栖霞山循聚龙冈而南与北坳之水会注于东溪又东南过沙涌入于江按县志昔景泰禅师于城北栖霞山卓锡得泉泉初涌时双蟹出焉明洪武初孙蕡筑白云山房于其上香山黄佐改建泰泉书院旧志李昴英有文溪小隐轩及泰泉时又有玉虹饮涧二亭旧址名胜志曰景泰者六朝时僧梁大同中居罗浮水石楼下尝至山顶见池有蔬叶泰曰此泉当通人境乃书偈投水流出王氏池中因施其地为寺刺史萧詧每召与语朝至此山暮出罗浮云

  越台井 在府城内北五里其深百尺广之井泉多卤鹻惟此冷且甘相传凿自赵佗时一名赵佗井在悟性废寺址今伊川祠之东古图志云梁普通中达磨禅师由天竺航海至指其地语人曰此下有黄金民竞凿之得泉以师为诳己师曰是未易以斤两计也因号为达磨泉盖谬谈耳南越志巳有越井冈则此井岂待达磨而后凿耶又谓九眼井为达磨泉亦非也梁江总诗云石门通越井则其来久矣唐崔子高亦有诗云越井冈头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其近粤秀山可知也南汉号为玉龙泉民不得汲宋平南汉始与民共之其西南有鲍姑井今不可考古图经云姑行灸于南海唐崔汉遇之谓曰吾善灸赘疣今有越井冈艾少许奉子其地有井自名南海百脉谓在弥陀寺菖蒲观今不可考

  九眼井 在越台前一里唐都督刘巨鳞所凿南汉号为通泉世亦目为达磨泉尤非宋番禺令于伯桂始凿石盖以覆之

  安期炼丹井 在碧虚观前一石栏上刻八卦犹存番禺记云数十年不汲其味尝甘烹茶浸果有金石气

  葛仙井 在药洲西岸

  孙公井 在府西北古教场内元丰间孙龙图颀凿故名今不可考

  谢公井 在藩司堂前布政司谢迪所凿

  白鹅潭 按县志即城南江近西十里汇支水为潭旧传风雨晦冥辄有白鹅大若舟见水面

  水帘洞 按县志在白云山有大小水帘相去三百步

  帘泉 按县志在蒲涧东汇为流杯池沿涧曲折而南为行文溪水流入金钟塘注于粤秀山麓又东北与东溪水会注于江上有晋广州太守罗尚迭石游观故址

  贪泉 在府西石门东相传越岭而南者饮此水则贪晋刺史吴隐之酌之而操益励有诗云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后因名为不易心泉

  流水井 在马站巷

  双井 按县志在城北施水庵傍井小而水甚浅下有双孔春夏溢出地上

  八角井 按县志康熙十年冬城隍庙井水竭道士梦神示以庙后有泉处掘之得八角井甃石完固大一丈余水溢而清先是俗谚云未有城隍先有井未有广州先有城其年代不得而知也

  水闸 按县志旧在东西鴈翅城壕口宋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刱岁久圮坏绍定三年经略使方大琮因旧地增筑之两岸石甃各长二十余丈中为重闸阔丈余以通舟楫淳佑四年东闸摧剥方大琮筑而新之明洪武十三年展筑城池改甃壕南旧水关广仅六尺关下柱以铁石凡两重以严防御

  顺德县

  五峰山 在县城西北二里曰掑北曰华盖曰安东曰登俊曰迎晖环列如星然其草多莎菉

  华盖山 按县志在县治后以形似名

  金榜山 在县城西三里其山横又西一里曰凤凰山又名飞鹅山

  梯云山 在城北一里学宫之左其山孤峻

  神步山 在城东四里其上有神履綦迹

  石冈山 在城西四里又西一里曰永安山曰龙跃山曰拥节山

  钟鼓山 在城南四里有石焉形如钟鼓生草中又有巨岩可坐二十人又南半里曰白石山曰太平山曰大吉山曰东溪山

  金峰山 在城南四里又南二里曰观音山

  鴈塔山 在城南十一里有石塔焉又其南半里曰容山曰奇山曰车步山曰金钗山

  龙头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上有石如龙角龙(氵宫)之水出焉

  美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旁有石孔忽有声则作风雨

  鳌峰山 上有石刻遗迹又钱塘山火号山皆与美山相近

  天壶山 在城西五十里其山峻又有阴罗山飞鹅山

  水井山 在城西七十里上有土穴乡人于除夕开为十二置水各穴视消长以占十二月次旱潦有验云又有凤凰山相近

  星山 在城西六十一里又其西曰槎山龟山蛇山俱以形似名又其西曰施头冈

  翠竹山 在城南十一里其上多竹箭又南二里曰扶宁山折而东曰烟管山南曰桂山

  独冈山 在城西北七十六里其上多枫又西北一里曰凤山曰尖峰山曰左辅山又北曰镇头山曰龙穴山罗应彪龙穴山诗老龙飞去散甘霖空有灵湫万丈深千古江山存旧迹四时烟雾锁长林鼎湖雨霁留寒色禹浪春浓结暝阴昨夜前溪雷雨过空应灵物重来寻

  龙岩山 在城东北十九里下多怪石又东北七里曰金紫山其气殷红又东北二里曰鳌鱼山曰北华山

  西淋山 在城北八十里三峰迭起其木多檑杻又北十里曰白蛇山以形似名又西三里有龟石形如龟晴雨征焉又其北百余步曰羊化石亦以形似名雷鲲诗变化无方地有灵峥嵘头角自天成年深已忘多岐语石在空留跪乳名骖乘不劳驱卫玠返魂无复叱初平荒山落日闲归路惟有年年草自生

  狮岭 在城南一里都宁司巡检后西百余步曰松排冈其下多松北曰滴水岩亢旱不竭

  珠冈 在城东南一百六里形小而圆故名其下水环之

  白藤冈 在城南九十里其上多藤萝

  黄婆洞 在都宁山东二里相传五代时有黄妪避地于此故名

  桃洞 在都宁是多桃树李彦琼诗洞门云彩照嶙峋浓罩桃花不浣尘瑞气潜通龙浪暖晴光何异武陵春嬉游应有寻仙客栖遁今无避世人曾记泛舟同胜赏不知何路是通津

  碧鉴海 在城西南源于粤江流至于县其水环合南四里至于小湾曰铁船洲海又折而北三里曰潭洲海县西四里曰金斗海县南一十里曰北潮海又南一里曰鲚鱼海其下曰鹏涌海又南三里曰马冈海马冈有八景而飞来沙角二处最胜

  三漕海 在县北三十二里又北曰南畔海又北二里曰新良海又北二十五里曰仕版海曰伦教海

  锦里海 在县西二十里又西曰龙蟠海又西一里曰立竹滩

  洪蒙海 在县西八十里又西十里曰天湖海是为龙山又西北八十里曰河彭海曰鼎峙潭

  庚流海 在县北四十里其水向庚而流故名又北一里曰(石勺)沙海

  迭石海 在县北四十二里源于桂林接新会入于南海严白英诗桂海元从迭石通分明一派接长空鳌头路出边江次燕尾斜分别浦东春水深添百谷雨晚潮长送几帆风沧浪拟买扁舟去好作羊裘钓雪翁

  福海 东接马宁西接福岸新志福海之水恒有波涛声舟楫未始有覆溺者故名

  石头海 源于县之北过甘竹西通香山注于海又西北四十里曰登洲海

  洲头海 在城北八十里前有潭曰龙湾是多怪鱼北流入于清远

  赤花海 在城北八十五里一曰勒竹江源于粤江入于欝水

  白蛇水 在县北九十里又其北曰横海曰郡马海

  文溪 在城北四十二里自罗江左旋而东合石峰萦纡宋人设义墩于岸之上是曰鹭洲

  昌溪 在城西八十二里源于香山注于海在昌教堡

  龙(氵宫) 源于龙头山通于东西海

  锦衣涌 在城南一里明成化初学士钱溥所凿又城西北五里曰学士涌亦溥疏之又县西北八十三里曰横涌其中多鲨鲤

  炼丹井 在城内南不半里相传有仙迹焉

  甘泉井 在城南三里古楼堡其水甘

  龙池井 在城南一十里容奇堡水清洌相传以为龙穴

  回苏井 在县西北八十里水藤堡冬温夏凉饮之巳病

  周鉴井 在县南四里小湾堡东溪村源于小湾之山其水长流

  石井 在县西北八十一里龙江堡尖峰岭下泉清甘亢旱不竭

  漱玉泉 在县西八十里龙山堡其水甚洌东莞县

  道家山 在县城内西一里其上有凤凰台相传有凤凰集于此台后废明洪武间筑南海卫城西南浚为壕堑东北置巡铺

  钵盂山 在城内南二里下有井其泉清洌

  石鼓山 在县城西南二十里上有石如鼓南越志云邑有乱则鼓自鸣昔卢循来寇时隐然有声

  黄岭山 在县城南三十五里峰峦奇秀形如展旗俗呼为黄旗岭即县之朝山也唐书十道地理志以为岭南第一名山其上多松桐多黄色之草其下帘泉之水出焉夏侯恭诗黄岭高朝拥三峰玉削成也知清淑气毓秀在群英

  武山 在县城南五十里突起海中有武勇状故名潮汐消长高低可辨宋余靖尝候潮于此按县志南当大洋为望船所旧有武山寨今置白沙

  杯渡山 一名屯门山在县城南一百九十里相传昔有禅师以杯渡海故名南汉时封为瑞应山上有瑞应岩有滴水岩前有虎跑井下滨于海有二石柱相去四十步高五丈余郡志云昔为鲸鱼入海所触其木多橿杞其草多莎菉县民多往取材焉韩愈诗云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发两岸虽云牢木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应波浪没蒋之奇诗序云广州图经杯渡之山在东莞屯门界三百八十里相传昔杯渡禅师来居屯门山因以为名余曾读高僧传宋元嘉年中杯渡尝来赴斋诣家便辞去云贫道去交广之间余是以知杯渡之至此不诬矣旧有军寨在山北之麓今捕盗廨之东南汉大宝十二年己巳岁二月十八日封为瑞应山勒碑在焉榜文刻汉干和十二年岁次甲寅关翊卫副指挥同知屯门镇检点防遏右靖海都巡检陈延命工镌杯渡禅师之躯送杯渡山供养杯渡事详见高僧传然其词猥杂余已删定着于篇刘汉大宝己巳勒碑至今元佑己巳盖一百二十一年矣事之显晦自有时哉余昔读李白南陵隐静诗岩种郎公橘门深杯渡松意以为杯渡之迹只见江淮之间殊未知又尝现于交广云

  灵渡山 与杯渡山相望其上多藤其下有井旧有寺以为杯渡禅师挂锡之地

  桂角山 在县城南二百五十里滨于海其上多桂

  参里山 在县城东南一百里以孝子黄舒得名南越志昔邑人黄舒者以孝闻人皆慕之如曾参山因以名其上多松柏

  宝山 在县城东一百六十里其上有潭潭下有石瓮二飞瀑注之奔响如雷注于田其下有银县旧名宝安本此旧志有宝置场煎银名石瓮场久废山中银滓犹存岁旱居民则刑白鹅祷于潭即雨居人引以灌田岁仰利焉元大德间邑民郑文德陈山银可炼令诸司路邑勘验煽炼不堪罢止

  石涌山 在县城东四十里水中石如涌出其上多香木又东二十里曰葵涌山其下葵涌之水出焉是多水葵

  神山 在县城东三十里其上有奇石居民祈祷有应

  彭峒山 在县城南八十里相传昔有彭翁居此其上有泉下注于壑谓之水帘是多藤萝又西南十五里曰观音山

  卢山 在县城东南六十四里其上有仙桃杨梅花木丛焉方舆志云其山产仙桃产杨梅至者任采而食携出则迷路多花木又名百花林陈琏诗闻说仙翁旧此栖至今桃李尚成蹊游人慎勿轻将出山下云深路自迷

  梧桐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其木多梧桐有竹焉多叶而疏节可以为杖其名曰笼葱有草焉色苍黪而葳蕤其名曰龙须冬月时有雪封其顶

  深溪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飞瀑之水出焉注于下而成溪

  虎头山 一名秀山在县城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有大小虎头二山俗名虎头门外夷入贡及使外夷者皆道此潮汐出入其中甚洪通鉴载帝舟迁于秀山行朝箓十二月张世杰奉帝退秀山即大小虎头山也

  南山 在县城西南六十里其上有石塔有泉

  大岭山 在县南四十里其山耸拔是多杂木

  飞鹅山 按县志在靖康下有流水环绕状如飞鹅

  卧象山 按县志在靖康庆林寺后状如卧象

  阳台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形若几案

  大奚山 在县南四百里海中有三十六屿民杂居之是多鱼盐其木多松桧多杻柟有乌焉如鸲鹆而大青首而翠翮其名曰兜兜其名自守见之则风旧志大奚山周三百余里居民不事农桑不隶征徭以鱼盐为生宋绍兴间朝廷招降朱佑等选其少壮者为水军老弱者立为外寨差水军使臣一员弹压官一员无供亿但宽鱼盐之禁谓之腌造盐庆元三年盐司峻禁遂啸聚为乱遣兵讨捕徐绍夔等就擒遂墟其地经历钱之望与诸司请于朝岁季拨摧锋水军三百名以戍每季一更之然兵孤远久亦生扰庆元六年复请减戍卒之半屯于官富场后悉罢之

  梅蔚山 在县西南二百八十里其上有宋帝石殿存焉景炎中帝南巡尝幸此又西南二百八十里曰官富山即官富场有巡检司有民居之又山曰凹背曰陶娘曰福建曰洛隔曰七娘曰东姜曰龙鼓曰丫洲曰南亭曰泊潦曰稍舟曰翁鞋曰竹没曰深澳曰桑洲曰宁洲曰龙穴曰枯洲曰大小磨刀曰零丁一名奇独曰校杯曰南洲曰蛇西曰珊瑚凡二十六山俱在大海中

  莲花峰 在县东北六里九峰峻耸又名三角山其上有池池之中有石带蛎壳焉向靖康场耆旧相传为靖康产蚝之瑞

  青紫峰 在县南十里其山朝暮异色朝霞则青夕照则紫

  笔架峰 按县志在靖康场庆林寺前屹立海中如笔架状故名

  壬峰 即黄岭之案山也在县后其峰圆范震诗盘礡深溪洞蜿蜒萃此峰东来成邑治形胜若蟠龙

  黄公岭 在县东南六里其上少草木又东南二十九里曰太平岭从山麓而上连顿九阜又名九顿岭其上平旷又东南五十里曰大鹏岭其山势若骞举在千户所后

  铜岭 在县东三十里宋将熊飞与元兵战于此俗传每阴雨夜闻有金鼓声

  城子冈 在县西南五十里平旷如城今千户所在焉即旧县址也又南三十里曰覆船冈曰覆釜冈曰凤栖冈又东三十里曰望牛冈乡人多牧牛于此故名旧志冈作岭

  许公岩 按县志在鼓镇峡水滨有石岩绝险旧有许公修行于此宋元佑间邑宰李岩创筑东江堤勒碑于岩中后有邑宰欲磨其碑而镌己功一夕震雷入岩中击裂碑石遂不复磨得存旧刻岁久裂碑亦失去

  海月岩 在县西五里海滨有石井焉四时不竭古传九座禅师游此名以海月宋绍兴间邑宰张勋创亭于上仍扁是名云

  凤凰岩 昔传有凤鸟栖其内按县志在归德场伏涌有山峙于海滨山腰有石岩方广数丈耆旧相传为凤凰岩蔡公真身今在岩内

  仙歌岩 按县志在归城里羊凹村其山皆巨石迭成岩口甚小山腹空峒可容数百人

  黄金洞 在县城西南一百一十里多黄石

  马迹径 按县志在县西南归城里山径石上有马蹄之迹

  企人石 按县志在县东南福隆村有巨石屹然江滨如人立之状

  将军石 按县志在海南栅鹾海边两巨石相峙如将军之状故名

  新妇石 按县志在海南栅巨海滨如妇人之状故名

  鸡笼山 按县志在县南四十里

  癸水 源于壬峰后遶县之东会东枝众水聚于南自德生桥横过县治之前为县港西枝众水自道家山来合迤迁入于海自县西经过德安迎恩二桥

  佛堂海门 在县南二百五十八里源于牂牁经官富山西南入于海在官富巡检司东凡潮自东南大洋西流经官富山而入于急水门海番船至此无漂泊之虑故号佛堂云又海潮自县邑之东南大洋而到佛堂门经甲子门至虎头门如分南北一派至府城而上一派至邑城而上故自邑至府城有两潮潮退则自邑至南海神祠前趁潮生而至府潮退则自府至南海神祠前趁潮生而至邑顺德新会香山诸处皆通潮其潮候初一初二十六十七日俱巳亥时至初三初四初五十八十九二十日俱子午时至初六二十一日俱丑未时至初七初八初九初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寅申时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卯酉时至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俱辰戌时至

  急水海门 在县城南一百五十里官富巡检司南潮汐涌急

  合连海 在县西南四十里缺口巡检司南通牂牁凡言牂牁即东南大洋连深澳桑洲零丁诸水其水汇有鼋有良龟其鸟多夔夔卢鹢夔夔即古吊雀卢鹢俗呼欝鸡

  三门海 在县西南六十里白沙巡检司南海上有三洲潮来自东南至此三分过此复合自合连至于三门有鱼焉黄鳞而薄身至秋化为鸟其名曰火鸠

  鳄湖 在县城西南八十里东莞场方圆数十丈其深莫测旧有鳄鱼居之故名

  双女湖 在县城东七十里其中有鲤其水汇相传昔有二女溺此每晴霁则有双鲤出没阴晦或见二女乘舟于湖上

  织女湖 在县城东北一百一十五里黄曹村上有小山相传织女之墓在焉

  鼓镇龙潭 在县城东三十里其中有龙上有龙王庙岁旱祷于此前有二石鼓

  深溪龙潭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源于深溪山瀑布注而成潭居人引以灌田流于西北邑士尹元泰结庵其上按县志故老相传有龙居之土人多祷雨于此宋有然公隐于此山时久旱然公将自焚以祷雨雨果应今旧址犹存张天师广微书扁宗濂书院山长张正子为作龙潭记元帅罗璧书佥事赵兴祖篆盖石刻在龙潭焉

  虎头潭 在县东一百六十里惠州界山险绝如虎头中有田焉潭居其下新志田尝为盗所据旧于山前置寨今废

  珊瑚洲 在县南大海中其下旧得珊瑚故名尝有渔者于此下网得珊瑚树因名陈琏诗珊瑚生海底偶为渔者得至今洲畔月长照水波赤

  龙穴洲 在县南大海中其上有石有泉其中有龙有蜃旧志尝有龙出没其间春波澄霁蜃气结为楼观城堞人物车盖往来之状人尝见之洲有三山石罅泉流番船回者汲以过海

  合兰洲 在县南二百里海中靖康场与龙穴洲相比其上多兰旁有二石海潮合焉蜃气凝焉旧志谓之康家市又有马鞍洲急水旗角洲大王洲上下横当洲并在大海中

  圆沙 在县城西二里海中昔有亭址今废旧志昔赖布衣改迁邑基留谶云后三百年石龙过海状元出又有云沙头圆出状元

  廉泉 在黄岭之麓泉出石罅阔二尺余深尺许味甘美宋绍熙间邑宰张勋筑亭甃石扁曰廉泉按县志淳佑庚戌复有邑士南丁余天常重建并记岁久复坏元皇庆壬子权县郭应木仍以石甃作廉泉铭刻石亭上久废明天顺七年邑令吴中重建亭附见廉泉亭下

  瀑布泉 在县南大岭山有石渠长八尺余阔二尺涧水注焉悬泻成瀑灌民田几三十里

  观音泉 在县西南五十六里清洌春夏溢按县志在东莞场南山旧有观音院故名

  汤泉 在黄金洞之北药勒村前其水暖浴之可以去疮按县志乡人以为烹燖之所

  紫霞泉 在县西十里旧志云宋时有道人崔羽号紫霞真人游罗浮至此择地凿井得之其泉洌冬夏不竭

  龙珠井 在县南栅口今湮

  龙舌井 在县西十里英烈祠下其水甘美通志云水涌如龙吐又西一里曰慈济井

  媚珠池 在南大步海旧传南汉时于此采珠其下多珠故名

  水帘 按县志在彭洞山石岩上有飞泉如垂帘状

  潮水 按县志余襄公候潮武山有海潮序

  东江堤 按县志在邑境东接循惠每东江夏潦暴涨则濒江之田尝罹其害宋元佑二年邑宰李岩始于西湖福隆水南石贝司马头京子山牛渡海等处筑长堤以捍之后六十余载堤渐圮邑宰姚孝资重修人呼姚提刑堤盖孝资后为提刑也嗣是乡人陈庆远赵兴迈赵善郮皆有修筑之功元大德乙未潦水冲坏福隆堤二十余丈成深潭民庐漂荡大德丙申达鲁花赤甘卜县尹邓荣并功塞筑仍旧至正初堤复坏邑令杨大举复董治之明洪武中差官修筑永乐宣德年间仍岁修补正统五年邑丞吉水周式董其事重筑堤始完固患乃免

  咸海堤 按县志在察步等处滨海之田咸潮泛浸宋元佑四年邑宰李岩创筑堤以护之右二堤按县志一障东江之冲突一护咸潮之泛浸然东江堤所系利害尤重若察步乌沙壆则为咸潮堤李岩旧刻碑在许公岩云筑堤凡有二条延袤一万二千八百有六丈得田二万一千二十八顷端平修堤记亦云故堤十有三条而宋淳佑修堤记云凡修旧堤万五千九百九十丈筑新堤百八十丈与旧记丈数稍异今并存之

  从化县

  鹧鸪山 在县城南五十里两峰如削俗呼大小鹧鸪其上多草木多麂麋多猿狖又其南三里曰鸡笼冈

  凤凰山 在县城东五十里俗呼麞脑山云兴则有雨其兽多虎豹

  五指山 在县城东北九十里以形似名其上多奇石有木焉如椶榈而小茎长叶其实苍绿剖之有蚊翾然而飞其名曰米子按县志五峰相连如笔格其中延袤甚广与龙门英德联界俗传山中有井深不可测

  蜈蚣山 在县城西四十里其麓有铁场坑相传旧尝于此煮铁一名铁场山又西四里曰牧峒山其南曰帽峰山又南曰迭翠豅

  高云紫草山 在县城北五十里多榛茅按县志山甚高峻望之色泽光紫如赭霞多奇树异卉又东曰鹰嘴山其巅有石曰燕石亦有洞穴可望而不可至

  围脑山 其鸟多鹧鸪按县志在县西十里其上有仰天池相传宋人避乱筑围山巅以居今故址犹存

  云台山 按县志在县北三十里山巅平衍如台常有云气覆之其上有洞穴可容三十余人中多留题石刻

  石鼓楼山 按县志在县东三里有盘石特起溪水来注其前汇而成潭其上有大榕树浓阴可爱登之则一邑形胜尽在目前知县邢惟高建亭于其麓名曰济川每岁立春预日迎土牛于此以祀勾芒之神盖重农报功也岁久亭圮康熙十一年冬修复

  三将军山 按县志三峰屹立形势雄峻有类武士

  双凤山 按县志在县东南四十里双峰崛起形甚秀丽与县学相直旧名大小鹧鸪知县唐世淳易今名其阴为增城县界

  水亭山 按县志在县东五十里有杨溪洞洞据山巅广十余丈有石径可至上有石岩数十丈敻出如船下覆洞穴有藤生焉大如杯其液如注食之可已渴故又名水藤山中有留题石刻

  韶洞山 按县志亦曰王任岭在县东五十里洞之左有黑石数十大如屋正圆其下流水绕之苍藤古木荫映百亩亦一佳景也其阳有韶山精舍有带水泉流在大石坂中望之如二带其下复有大石数级水下注之菖蒲芝兰多生其中殊为幽胜

  忠心山 按县志山中有流泉三级下注于溪经石坎则淙淙有声有寿字石丹井石宽广数丈镌寿字其中大可丈余有丹井深广数寸积水冬夏不涸或竭取之顷刻辄复注又为麞脑山水过钻山有水潜行地中复出即漈水也

  北山 按县志在县东北六十里上有三峰峻拔入于云汉尝有人持数日粮直造中峰之顶见有仰天池数亩隆冬水犹不竭其中灵岩仙迹奇花异鸟不可胜纪云山巅有瀑布如积雪其下有龙潭瀑布飞流注之其山半迤北深处有谷曰兰和洞延袤数十里与增城龙门联界登山者穷日之力而后可至尝有猺人自漳南来居此山自云盘瓠之后持宋元公据为证性颛朴不为盗然所至树木诛伐无遗不旬日则山尽赭近年英德汀漳之人以耕山种蓝为业时为盗出没洞中猺人始避徙去

  青幽山 按县志在县南六十里树木森翳郁然阴幽东抵增城界其阴有仙坛石上有仙人脚迹又南曰铜鼓岭

  秋枫山 按县志在县南六十里其上多秋枫树

  武台山 按县志在县南八十里两峰相连形甚峻削

  象山 在县西三十里以形似名

  百丈带山 按县志在县治北四十里有泉自山巅飞下界为两道望之如带其下为流杯池两带飞流有上下二级其下汇为潭深不可测溢出浅处为池可以流觞中多泽兰菖蒲异草朱鸟游者宜夏秋至冬则寒气侵人不复可近矣

  龙潭山 按县志在县西北三十里有龙湫祷雨辄应岁旱乡民或投以铁须臾云雾蓊勃大雨随至湫下绕出三四里许皆石涧清流疎林掩映自此分流至于县后溉田数百顷

  桂峰 按县志在县北二百里其上多产桂树

  帽峰 按县志在县南六十里一峰耸起如人之戴笠峰上有神庙甚为灵应

  狮子峰 在县城南一十五里又其南二里曰铁径岭又南二十里曰狮耳岭以形似名其上多瑰石

  插花岭 按县志在县北二百里其上草木蓊茂形如插花岧峣独出俯视群山

  风门岭 在县城西一里上有刘仙岩是多林木又其西九里有牛群石按县志山甚崔嵬风雨将至则云蔽其巅故又名风云岭

  分乳岭 按县志在县南十里形如覆釜与县治相直

  猿啼岭 按县志在县东北五十里山木蒙密多猿穴又东为九珠山九山相连故名其下有潭二曰大瓮小瓮山左右多青石居民烧为灰以粪田甚膏沃

  月岭 按县志形家者以为西江月故云

  豸角岭 按县志在县南五里为邑之水口山两溪汇此合流有塔在其上

  黎塘岭 按县志在县西三里形狭而长又西为瓦窑岭

  东岭 按县志在县北六十里自东岭入为流溪之地山四围旋遶仅余一石径可通行人谓之木鹅径高山密林上蔽天日凡半日许乃得平处其上有古墓或隐或见

  狮子岭 按县志在县南三十里一首仰视如狮子岭旁有圆山如球名狮子球其上有岩曰石学堂多万年松及异草又南曰螺冈在县南五十里山如螺形临溪水济渡之处隔水为李石岐驿京师之陆路也

  西岭 按县志在县西南三十里多赤石可为柱础山巅凿成池积水不竭

  鳌头岭 按县志右有白树豅蝙蝠石石穴中多蝙蝠有黄白二色其翅大五六尺者

  凤凰岭 按县志在县东四十里甚耸秀世传曾有凤来鸣故名其阴有泉曰金井

  刘仙岩 按县志相传有刘氏女于此上升其水盂存焉冬夏积水常不竭其米色如墨而不腐谓之仙人粮游者多得之

  观音岩 按县志岩旧无人迹有僧梦礼观音于岩中翊日寻觅得之遂龛观音祀焉故名

  黄纛嶂 在县城东北一百里高大如展纛故名

  灯盏石 按县志高广丈余旁有古松其荫数亩

  鸡啼石 按县志在县东二十里高一丈五尺方广丈余相传自他处飞来遇鸡啼而止故名

  黄石洞 按县志相传有仙人居此石涧流水香美多产菖蒲紫芝故又呼为香水豅

  万寿坛 按县志石坂宽广可坐尝以圣诞日流觞于此故名

  流溪河 源于乳源之流溪山抵石门与清远大水合入于海按县志在县北二百余里源于上五指山流衍数十里为黄龙硖又五十里曰惊滩水中有石多触行舟又六十里曰草石径两岸怪石相距水激怒流又四十里经县前又二百里乃至省城入于海水势甚湍急居民以树木障之作水车以灌田其利甚广车制以竹为之形如车轮缚竹筒于四围以汲水其下置水槽水激车运自注槽中不烦人力广州属邑惟从增有之余通潮汐漫流不能运也

  圃心湖 在县南五十里广六十亩

  沙溪水 按县志在县南五十里源于清幽山历五十里经太平场入于溪

  曲江水 按县志在县东南五里一源于中心山一源于概峒俱在县东五十里又一源于蓝粪山历五十里曰白芒潭又五十里与前二水会又十余里至此与流溪合三水皆清浅不通舟楫至此乃津渡之处凡舟行皆从此泊发

  钻水 源于五指山入于麓复瀑而出达于河又其南曰白水汰曰黄龙汰

  热水 出流溪河之南其水热旧志谓可熟生物

  黎塘水 按县志在县西三里风门岭下一源于新开数流经龙潭一源于小坑俱三十里会于石磕又五里至此绕出豸角岭下与流溪合

  石榴花带水 按县志在县东北四十里出石榴花带山下山多野石榴每花盛开夹水相映

  井冈水 按县志在县南十五里有双井涌出山麓注于平田甘冽独异

  龙潭 在县城北三十里相传有龙潜于此

  白水塘 按县志在县北三十里宋时凿广八十余亩

  鱼江塘 按县志在县西二十五里明洪武间凿广四十亩

  扬州寨塘 按县志在县东五十里明正德间筑广八十余亩

  饭甑泉 按县志在县北二十里出西源岭下源泉觱沸相传有洗甑者没于龙潭自此流出故名

  汤泉 按县志有二俗名热水一在县北四十里草石径溪旁一在县东北九十里黄纛嶂下其出如汤沸可熟生物有硫黄之气唐子西白水山汤泉记曰或说炎州地性酷烈故山谷多汤泉或说水中出硫黄地中即温初不问南北临潼汤泉乃在正西而炎州余水未必皆温则地性之说固已失之然以硫黄置水中水不能热则硫黄之论亦未为得吾意汤泉在天地间自为一类受性不必有待然后温也

  大凉井 按县志在县北十八里出三子岭下味甚清冽

广州府部汇考三

广州府山川考三       府志

  龙门县

  丫髻山 在县城西南一里巅有两峰若丫髻然又谓之幼女岭是多崭岩之石

  石马山 在县城西南二十里以形似名其草多蓬藋其木多檀柘

  八字山 在县城东北十五里以形似名其山下接河源按县志其土细润可造瓦器

  明月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其木多沙棠

  桂峰山 在县城西北五十里其鸟多鹧鸪

  双石山 在县城东二十里平田突起两石对峙按县志其石可烧灰有沃田之利

  牛颈山 在县城北三十里下有小溪二石对峙以阨水口石上有两虎迹名虎跳石

  人面髻山 在县城西南三十二里其山锐而峻

  甘田山 在县城西南一百里耸于平田其上多草木有鸟焉如山鸡而利距善斗毛彩鲜明五色炫耀其名曰鸡鸃又西南一里曰马迹山是多怪石又北三里曰犁石山以形似名

  天岭山 在县城东四十六里其高千仞多楠藤黄竹其下为芒峒按县志广舆记在金牛都东埔何村二乡之重镇

  岑曙山 在县城东北八十里多异花草一名岑曙洞天中有西云会仙二峒其下飞泉诘屈可以流觞

  凤凰山 按县志俗呼丫髻山在县北五里高百丈双峦并峙如凤凰和鸣为县后护

  卷龙山 按县志在詹村堡面凤凰山而若揖之陡削森耸苍翠菁葱四面望之变态不一其极顶处数里平旷中有虚洞人以为神仙窟宅云

  桂峰山 按县志在县北七十里多桂花秋风时来香闻十里

  虎狮山 按县志在县西五十里山形似虎狮相踞下有蛟穴飞泉自上注之

  陈峒山 按县志在县西六十里其脉来自庾岭势如树旗上有石佛居民四时祀之有祷辄应

  东涧山 按县志在县南百余里层崖迭巘飞泉漱石多禽鸟草木之异

  蓼溪嶂 在县城南二十五里孤峻青翠一曰招贤峰按县志挺出诸山之表四望皆见

  黄岭 在县城南二十里是多黄色之草新志四山草木俱青独此多黄色故名黄岭

  石鼓山 在县城南四十里有石如鼓扣之则鸣

  彭祖岭 在县城南三十里有彭百岁者尝居其下因得名

  望云岭 在县城西南三十三里多草木有白云覆之其下有射台九淋之水出焉新志作望云峰

  油柑岭 在县治南二十里高下盘曲绵亘十余里陆行出增城往来要路

  圣磜岭 按县志去县南八十里上有乔木中有石磴流水九曲注为飞泉百十丈下有深潭不测岁旱以红铁投之则霖雨骤起邑人时携酒往游以浮杯逐暑为乐至有猿鹤戏人而投以木果者实龙门胜概云

  天柱岭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高数十仞世传绝顶有罗隐床及题迹于上

  招贤峰 按县志在县东南三十里引脉罗浮为县治前障巅有池曰卧鹿方二丈隆冬水润不竭

  青帽峰 在县治南三十里其峰高耸前有长滩按县志明净则晴云笼则雨

  仙歌峰 在县城东南三十六里相传昔有游仙歌于此春夏阴瑞光现焉

  神仙岩 按县志在县东十五里怪石嵯峨高二十丈周围十里下有空洞隙光中有石磴天成可坐百人旁通一孔可行一人

  白牛岩 按县志高明峒山岩俱白石望之如堆雪

  和尚岩 按县志在县东三十里有石庵一所可坐五十人庵门外有石如醉僧倒睡于地

  扶登岐 在县城北五十里夹水壁立其山险峭如龙焉其兽多猱狖旧志凡有登者必扶杖乃可升

  蝴蝶冈 按县志在西林都自县治挐舟而下人指为双蝴蝶稍久萦回望之林峦对峙翩翩若舞瞬息间色态迥异杜工部所谓娟娟过闲幔者恍然在目一奇观也

  麒麟冈 在县城东二十里以形似名其上多松按县志相传有麒麟产于此故名在大坑王宾二乡后镇

  七星冈 按县志东南西北之中平原突起大小相联若天之七星县治在隈隩处后山圆翠名枢精冈为县中枢故以名之从西南逶折起一圆岭在学后名璇冈又自学后拖转而西起一圆岭名玑冈临河而止为县白虎又自枢精冈东出而南起一圆岭名权星冈复转而北起一圆岭名衡冈自北逶折而东北起一圆岭在城隍庙后名闿阳冈自庙后逶折而东起一圆岭名摇光冈为县青龙珠联不断于邑中故云七星岭

  童子读书石 按县志在石马山旁有五石宛然五童子石台石磴森列平敞二大榕荫其上

  交牙石 按县志在上建溪之最险者

  鸬鹚石 按县志在县西五里河水中数石平突头颈羽翼俱全若鸬鹚然

  仙女石 在县城南六十余里以形似名其下有石如鼓击之有声旧志阔五尺高一丈其上花木苔藓斑剥下垂恍若鬓发按县志秀拔参天两石相拱如人形

  屏风石 按县志在县东三十里屹立平原奇花异卉四时不断宛然一方屏障

  香炉石 以形似名

  鸡化石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抵增城界石上鸡迹显然

  将军石 上有巨人迹又西七里有牛迹石

  咸茶石 按县志在詹村溪中高大二丈宛如巾箱昔村中一树产茶摘煮如斥卤石其根干也今其地犹名咸茶村

  虎跳石 按县志在县南三十余里河水中两石相对高丈余上有虎迹深四寸许下有深潭名虎跳潭

  应石 按县志在县东二十五里外实中虚舟楫往来叫笑之声大小相应

  仙人床石 按县志在县南三十里油田峒中石上平坦如床故老所传仙人昔尝踞床围棋而去

  仙人洞 在县南一百里天柱岭上洞可容二百余人蓝粪江源贼乡民乡民群避其中数隙容光莫测出入处内有石床石石灶椅石臼石井泉从井出大旱不竭又佛像庄严如人工雕琢然昔一丸泥可封今则大辟境界矣

  九淋水 一曰龙门水在县城南一里源于从化东南过望云岭合于增江又西南流合于粤江入于海其中多鰋鲤

  铁冈水 按县志在县西七十里源出金山径流抵永清界可通小舟

  土湖水 在县西四十里

  高明水 按县志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流溪从化界可通小艇

  白沙水 按县志在县东五里源出虎狮山居民筑陂车灌田

  路溪水 按县志在县东五十里源出铁坑可通舟楫

  墨湖水 按县志在县南七十里源出陈禾峒

  高沙水 按县志在县南六十里源出瓮泉可通竹木筏

  蓝水 按县志在县南七十里源出黄沙峒居民筑陂车灌田

  鳌溪水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源出博罗界山沿溪俱筑陂灌田

  永清水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源出蓝粪大山中可通舟楫

  热水潭 按县志在鸬鹚石上隆冬水暖可浴

  大鱼潭 按县志传有大鱼渔人捕之忽化去故名

  独石潭 按县志在南门外三里石峙中流下有潭蛟龙时出没

  石壁潭 在县城东十里上有石高数仞

  赌妇潭 在县城东南十里其水不广而深有烈女死于此因名新志西淋都张克和与蓼溪李友全为幼婚张之子既长而贫李遂悔亲女不知也龙门俗妇女皆樵采女方樵采遇媒语之故女指潭誓曰配合义也富贵命也吾岂以贫而改适哉苟如是吾死于此后父母终不允女果投潭而死乡人义之遂名为赌妇潭

  岳潭 在县城西北十里左右有石如门其水汇县治在东埔何村之界澄清凝静深碧涵天有石其状如鼓俗名岳鼓又东一里曰鳌溪潭其侧有凿石潭石壁高峭断其通路峒人主簿邓卯孙始凿通之人马乃可行

  东涧 在县城北六十里层崖迭巘漱石飞泉可供游玩林越诗江山随处可张眸有约难虚此度游行李挑来岩月动杖藜撑处野云浮飞泉雪千山晓古树惊风一叶秋好是新诗吟不尽碧天如画水长流

  银湖塘 在县城东南十二里其水莹而白其中多鲲鲕

  白花磴 在县城南三十里岩高十丈水激石而出

  石龙坑 在县城南三十二里有两石如龙角水流其中可以流觞又南一里曰罗汉滩中有圆石络绎而立

  瓮泉 在县城南三十里石孔十二流水滃如按县志有石如瓮大小者七大径二丈小一丈其深莫测上有泉水自石面涌出以入于瓮而渐达于下其性甚烈

  温泉 在县城南二十里源于石岩其水热旧志在罕陈都深五尺广二丈余可以退鹅鸡毛羽

  神仙井 按县志在县西三十里其泉在石壁三孔流下一名飞泉井

  林村陂 在县东三里

  石陂 在县东七里

  麟冈上下陂 在县东十里

  陈峒下陂 在县西二十里

  涧头陂 在县西五里

  莲塘陂 在县北十里

  石冲陂 在县北十里

  鹅公陂 在县北十五里

  九牛陂 在县西七十里

  埔田陂 在县西七十里

  濠双十二漈 按县志在上建迂回陡泻龙门溪之极险者

  白水漈 按县志山顶有水从石罅下望之如界练

  新宁县

  三台山 在县北一里按县志三峰耸秀象如三台星因名

  连珠山 按县志在县城东南者有三山相连二在城外一在城内其在城内者曰东山旧有亭阁足供游人舒啸今虽废而邑人士每以九日携酒于山上登眺

  宝鸭山 在县西一里

  马鞍山 在县南一里以形似名

  石人山 在县北二里按县志石起山巅立如人形傍有数石峰如天半碧莲又名石华山谶云石人岭上置更鼓浪波游鱼出状元浪波村在县西游鱼山在紫霞之右兵备王大用射三矢于石以示武勒之曰石化山

  官来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

  石鼓山 在县城东二十里有石击之其声如鼓又东四十里曰百峰山其兽多獐鹿其木多松梧

  上川山 在县城东十里多香蜡材木其下曰下川山

  文径山 在县城东八里四山环峙其上有宋义士伍隆起墓其下有香头村

  紫霞山 在县城西七里上有云霞下临碧水舟多舣焉又西八里曰那西山

  丫髻山 按县志在县西状如丫髻上有奇石石上有小池四时有水盖名山也

  甘蔗山 在县城南五十里有草味甘如蔗

  龙溪山 在县城南六十里上有石室深广数仞按县志世传刘三妹蜕骨于此

  铜鼓山 在县城南百里下瞰海洋风涛触石如铜鼓声

  凤凰山 在县城南六十里有仙人石室遗迹

  紫罗山 在县城南七十里其峰孤秀多松萝

  席帽山 按县志在县南

  西华山 按县志即那西山在县西

  龙头山 按县志在黄沙坑之右北坑之前

  浔洋山 按县志在县东北峰峦高耸俯瞰浔江左一峰上有石室室内有二石如麻篮水盘下有石壁数丈横阔丈余瀑布沿壁而下光溅如珠名曰石涧珠帘

  斗山 按县志孤峰独峙员洁如斗接脉而居者名曰斗峒

  冈背山 按县志下枕江流上有神石土人祈祷多应

  松子岭 按县志在塘村之右有宋尚书李乔木夫人伍氏墓

  寺山 按县志即宝国寺后山山有大石石有仙人趾迹下有泉池

  铜锣石山 按县志广海中有石如铜锣风涛撼之声闻十里

  大隆山 按县志在海矬之间与甘蔗山连接峰峦迭耸径路深阻有猺人住其中

  流波石 按县志屹然砥柱中流而水浸不没盖奇石也

  紫霞海 在县城西七里紫霞山下其中多鱼鳖按县志岸有接官亭久废

  那平海 在县西十七里又西二十五里曰法竹海

  浔阳海 在县城北四十里

  斗峒(氵宫) 按县志绿围诸乡遡夹而居襟带潆洄能资灌溉陈白沙集有绿围伍氏族谱序

  九曲涌 在县北四十二里

  半塘海 在县城南四十二里其中多蟹鲎多张鱼按县志发源冯村流会广海水大而深险易缓急以风而变

  亚州海 在县南四十五里又南四十里曰矬峒海有渡又南八十五里曰大牌海其中多宁虾多赤鱼多曹白鱼

  铜鼓海 在县城南一百里其中多龟鱼多苗虾水草多紫菜鹿角菜

  寨门海 在县城西南二百里产鱼盐按县志大而深

  网洲海 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为番舶往来之冲

  雷公潭 在县南一里按县志昔有龙兴于此迅雷风烈忽作因名

  南门河 按县志在县南教场之前

  汤湖 在县南

  白庙河 在县西北

  三合水 按县志在县西南成化初邑治未分县丞陶鲁以新会至广海由厓门出大海洋有风涛之险且多海寇舟惮往来建议由法竹上流三合水因其故流小水开凿由鱼塘至黄塘二十余里通甘村水然水势高下莫能注接竟不成功今遗趾尚存

  泥涌河 按县志在县南改鹿爪渡头于此

  石坂潭 祈雨多应

  荔枝塘 中有罾门

  龙头河 按县志接流法竹出而与长沙河会

  望峒河 按县志与矬峒河同发源

  金门海 按县志在上川左今禁

  增城县

  凤凰台山 旧名春冈在县城西南一里今县之南街唐时有五色鸟集此因名宋崔与之故宅在焉其阳有菊坡祠宇

  白水山 在县城西四十里屹然若巨屏其上有瀑泉悬注如练其鸟有五距鹊又一里曰佛迹岩其东汤泉之水出焉苏轼诗汤泉吐艳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胜地锺灵传异事巨人留迹寄苍苔

  古散山 在县城西五十里其山布散不属有草焉其本如藤其叶如葵节密而心实其名曰矮竹按县志南流出神冈及白冈可通舟又西五十里曰丁涧山两峰相距其中有泉流于西南

  古华山 在县城西六十二里形若垂莲其麓宋崔与之墓在焉

  娥眉山 一名南乡岭在县南七十里清湖都通志作南樵山极高峻周回百里上有丹室下有石庵湛文简建书院于此曰莲花书院上有霍文敏墓

  帽岭山 在县城北三十里其上多松竹旧志形如席帽日明则晴烟笼则雨

  灵山 在县城北六十里上有仙女石旱祷辄应按县志体势甚高而顶上宽平周回三百里后抵从化县界南有石岩岩左有大白石又谓之七姑仙女石积水出焉可灌田千亩

  鹧鸪山 在县七十里其鸟多鹧鸪有兽焉如豚而徧体皆剌善射人其名曰猬按县志峭壁双立其一差小俗呼为大小鹧鸪从化学正向之因改名双凤山白泡水出焉山下有渡

  招贤山 在县城北四十里其上多瑰石按县志在崇贤都昔有贤者隐此故山与都皆以贤名又北七十里曰鴶鸠山多奇石又北三十里曰石龙头山巨石突起下瞰长河

  罗浮山 在县城东一百三十里与博罗县接境昔有山浮海而来传与罗山合而为一故名前汉地理志博罗县曰传罗后传录日久讹传为博此山高三千六百丈上有三十六洞七十石室四百三十二峰洞之幽者曰朱明此洞三十六中之一也天宝初诏欲寻是洞时邑簿任知宣领耆旧寻见一洞以藤筐笼石垂一人下约五丈余下视无底日月星辰无不备初有白云须臾散漫五色曰黄龙曰水帘曰蝴蝶曰朱陵曰金沙曰白石峰之高者曰聚霞又曰飞云(扌处)绝顶高三百丈周二十里其次曰麻姑曰玉鹅曰仙女曰会真曰锦绣曰玳瑁有奇石高六百丈广七十丈彩烂若霞锦谓之瑶石台又有大小石楼孤秀如楼阁然相传唐武后时有邑女何氏有神仙之术持一石置小石楼之上远观如画上有铁桥其形如鞍在石楼之间高五十余步下有花首台开元间尝有五百花首菩萨建台于上又有龙公竹大径七尺围节长丈二尝有鸾凤栖宿在碧鸡或群飞或独鸣可见而不可取又有红翠鸟又有哑虎不哮啮其诸神湖玉树珍禽玉草记莫能悉其下罗水出焉又其下有卓锡泉又其下有梅花村又其东麓则接白水山

  百家山 在县城东十里其上多草木多竹

  陈峒山 在县城东北二十里形若竖旗下有石庵有石佛其兽多石羊其鸟多鵔鸃

  虎狮山 在县城东北二十一里以形似名上有泉下泻成渊其中有龙多欝金草

  陈石山 在县城北四十二里有石秀锐若笔其上多石心木

  流防山 在县城南十五里状如卓笔其下防水出焉按县志在长沙乡今属龙门县地

  角子山 在县城东五十一里接于博罗无草木多瑰石

  窑石山 在县城东南六十里其上平坦有石黑若窑山无草木

  猊山 在县城东南二十三里其上多异竹一统志产婆罗竹围三四尺性竖土人取以为弓

  龟峰山 在县城西二里邑人重九每登之一曰登高峰

  金紫峰 在县城西南八十里多异花草山形如旗朝旭楆之其色若金削芙蓉故名又西十五里曰五马峰又西南十里曰蓝袍峰又西一十里曰双鱼峰峰前有丧庆寺相传宋时辟基得铜钟下覆双鲤今建桥其上谓之仙鲤桥

  焦石岭 在县城东五里其石赤与罗浮相望焉相传浮山自海浮来与罗山合故谓之罗浮与此岭相望若碇于此也故又谓之浮碇冈按县志浮碇冈高三百余丈盘据二十里上多石鼓奇怪

  欧阳岭 在县城东二十五里罗浮之西昔有欧阳氏居此

  云母岭 在县城西二十里其中多云母石日出照之晃耀按县志产云母石故都以此得名亦名丹丘按通志唐武后时县有何氏女服云母粉得道

  凤凰冈 在县城东南二十里以形似名旧志或言宋时有五色鸟集此李朝诗墓在焉下有凤凰铺

  乌石冈 其石黑按县志县西南七十里在石下村后高三十余丈其形如钟其色如墨亦名钟墨石又西有剑迹石

  景星岩 在县城北一百一十一里中有石如台阁或如修廊或如鼓击之有声石乳流结如宝盖旗幢其中幽窅

  燕石 在县城西南六十里其状如燕下有洞可坐三十余人

  鹤峰 按县志学宫之后山也两峰城跨其巅

  凤凰岭 按县志下有泉水可煮盐其乡名盐坑

  牛牯嶂 按县志县治后屏也连亘云霄距县八十里

  澄溪山 按县志在县西北七十里崇贤都上有仙女石并石磴澄溪水出焉出箭干洞经流腊埔至三江合流于增江

  峰门冈 按县志在县东北七里两峰对峙如门

  飞泉洞 按县志在县东八里世传葛洪尝炼丹于此有碾药石又两石壁立如门中有张老岩又有醉眠石皆大书一水从石罅中流潆洄百折游人取小石障下流以蓄其势乃两两夹曲而坐使人酌杯酒置上流听浮杯至前辄取而饮万历壬子署县事桐城刘引昌因偕户侯张永灿邑人单守敬黄拱寅辈构亭以迎瀑布之胜

  白木峒山 按县志在邑治之西亦名郭婆围岭上多茂木崇峙峻整与焦石岭等

  元德山 按县志距县一百二十里与番禺为界山上有土丘百丈高数十仞名曰仙人大座山大木丛林奇岩怪迹蓊蔚盘踞

  寨岭 按县志邑治之南二里今名豸岭当百花林增江二水合流之口上建鴈塔隆庆四年士民合筑于岭之绝顶塔北面为宫奉文昌神以主鴈塔之祀塔岭南下有塘曰砖窑坭塘约二十亩尽南至溪西至田东至海属官在增江下流二里洲浮水中曰鴈塔洲即通志及罗浮志所载别情洲其地平旷水环之约二十余亩未经种植属官万历四年合邑士民呈出奸僧违例欺隐龙山新兴二废寺土名鸡啼涌等号田及泥紫村园三十六个共税一顷三十三亩知县王良心通详当道拨僧明桂照例补饷连前田园赴鴈塔居守

  南山 按县志与豸岭对峙山下临江为钓鱼台山顶建翔凤塔万历六年士民合建拨道士居守所管各祠田地山塘共三顷九十亩四分七厘八毫

  望州冈 按县志豸岭之南去县二十余里横亘嶐嵷官道出其左登绝顶一眺千里凡广州胜概咸在目中故名

  大墩岭 按县志去县八十里在清湖都横枕大江水口

  增江 在县城东一里源于防山东南过石滩旧志云源出陈峒山东流而南合于防水西流七十余里始为增江新志云源出防山上至西林可通船筏下至石滩西南入于海

  古散水 在县城西六十里源于古散山南流过神冈达于白江洲可通舟筏

  白水 在县城西四十里源于白水山

  澄溪水 在县城北五十里源于鹧鸪山南流合增江通舟船入于海旧志作程溪

  天塘水 在县城西七十里其水潆洄注于田

  风湖 在县城南三十里方广六十丈其水汇旧志云深不可测四时澄清

  别情洲 在县城南二十里其地平旷水环之洲南十五里曰牛潭其中有金牛是多怪异南越志潭有金牛晋时罗公钓其上得金索引之牛见复没断其索得丈许法真登罗山疏增城县南有别情洲洲南又有牛潭渔人见金牛常出水盘石上义熙中县民张安钓此潭于石上见有金鏁大如指长数十寻寻之不已俄有物从水中引之力不能禁以力扣断唯得数尺遂致大富后义熙周灵甫亦好钓尝见此牛寝伏石上旁有金索往取之得二丈许遂以财雄为江南都尉

  接龙桥水 在县城北二里下接大岭上连龟峰其水两流至于大江谓之鏁溪沥

  流觞曲水池 在县东过大江五里岩窦涌泉流于盘石九曲旋转

  甘泉洞 在县南八十里泉出山洞味香甘湛濂诗怪石苍苔老岩边石径幽昔时仙赏处寒涧水东流按县志有甘泉可饮尚书湛若水因以为号仍建甘泉书院

  右滩 在县城西南六十里其中多瑰石民环居之

  南山钓矶 在县城南三十四里其中多怪鱼西山村畔巨石滨水有苏平衍乡人吴氏钓其上得巨鳌

  冷水池 在县城西二十里其水寒

  汤泉 在县城北五里广十丈深二尺其水温浴者可以愈疡

  东洲 在县城南八十里海中民环居之有乌石在巡检司东洲驿

  西洲 与东洲并民居差少

  铁船沥 在县城南二里今湮旧志宋景炎间邑人石文光有智勇时邑有外海乡人迎文光自广城驻兵于县因以铁铸一舟置之下郭岁久舟没于沥

  云母井 在县城内南二里凤凰台下旧志唐开耀间何仙姑饵云母及北水制之

  泉子井 在县城内西南其水清甘注于田泉上旧有亭曰醒心绍熙三年权县许伯凤更创改名广济

  鸭潭 按县志旧传有双锦鸭浮游其中今尚有双鲤数尺鳞鬣若锦

  增江水 按县志亦曰相江以崔相得名发源铁冈高明二峒经龙门白沙南下过三江口合杨梅澄溪二水趋县北而东抱城而南穿南山豸岭之口而出

  散塘洲 按县志洲浮水中属民业洲下流三四里经石滩派分东流曰碧江水遶碧江村至黄埔入于海

  大娘湖 按县志邑东南三十里春涨冬涸

  百花林水 按县志在邑治西流至蒋村坑头过鲤桥趋豸岭合于增江

  庙潭水 按县志在邑治北出杨梅灵山流经庙潭至三江合流于增江

  九曲水 按县志邑治东北二十五里在金牛都发源榄溪其流屈曲两旁桔槔数十处引水灌田千亩旋绕而西至大步口入于增江

  绥福水 按县志在邑治之西北源自何径诸山出埔尾墟经茅田过陈江遶沙(氵宫)及白冈一支由温涌神山过大墩而入于海一支自石头遶老鸦山入鳄潭放于海

  潮 按县志一日而再至朝至曰潮夕至曰汐其涉于增者则自南海虎头门入分为二派一南赴广州一北赴增城平放于东洲沙贝四十里至石滩尾流又十五里至于新溪香山县

  七星峰 在县城内昔有七山环列如星今惟仁山武山尚存余皆平于筑城

  大北山 在县东一里平远延绵东界牛起湾南北皆田西曰莲峰其高数十丈即旧寨山也元伪千户王一据之元末海贼李祖三卢实善相继劫掠宣差朵罗歹屯守其上率邑人郑荣叟立城堑守十有八年至明洪武肇基始平云

  云亭山 在县城北一里一名金鼓角昔人于海隅尝闻金鼓之声故名其下多平田宜稌黍县志金鼓朝阳列八景

  插笏山 一名獭窟在县北一里崎海之旁四面皆田设有烽堠旧有西林庵

  石岐山 在县西北一里原设有烽堠遥与莲峰相对土燥多石直抵于海其阳为何学士赤松堂

  老安山 在县西南半里为县水口冲要西临于海

  长洲山 在县西二里四水中海南八景长洲烟雨

  贵峰山 本名大尖山在县南四十里按县志高三百余丈为县治之前案其东有野牛径南有小尖峰箬叶岭

  寿星塘山 在县南二十里上有黄泗墓其上多松稷寿星之水出焉汇而为星塘西有宋疑冢在坟头冈梅花水出焉其阳为六十陂大岭石溪瀑布出焉又潴为大龙潭自柯水窞至阪道马鞍岭而伏虎冈仙人障出焉越龙衮坑至西坑尾望鹿石三株松岭以抵于碧云峰皆仙灵所宅也

  金紫山 在县东南十里伏虎冈北有石泉寒冽不竭按通志天霁则云霞辉映色若金紫

  北台山 在县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南台山两山相对如台上多莎苹其中梅花之水出焉

  香炉山 在县南六十里峰崖幽峻东界白银水西赴海北为南台至横坑南接岭山牛耙石有签筒瀑布出焉下为大井以抵于冲天燕峰其西为沙角径

  湖洲山 按县志在县南二十里孤峭临海一名文笔

  东林山 一名笔架在县南二十里庙学之前山也

  湾月山 在县南二十里又名鹿鸣岭与湖洲山相接群峰森列拥峙县案为一邑大观

  鸿鹤岭山 一名鸿鹤尖秀峰插天三面临海

  象角山 在县西十里西北临海相传宋时见石室自立于上俗呼佛屋

  石门山 在县西十里其中有峒是多松(木畟)东临海

  迭石山 在县城西十里其中有峒是多松(木畟)按县志龙自新会圭峰渡海而来石骨嶙峋为县治右弼之障

  青姜山 在县西南七里高洁雄伟

  乌岩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东抵云梯诸山赴海西介香炉北为千秋岭红旗峒西北抵相合山至于海岩穴幽暗人迹罕至宋末邓光荐避元乱居此

  长江山 在县城南三十里有水下注实为众水之源其山高耸南接乌岩众水出焉北合神涌入于海又有相合山峭峻形肖有刘公峰白藤嶂元旧寨山

  紫马岭 在县城东五十六里中有天池多芰荷民田环焉又有石牛岭在盐场后有石如牛

  蓈尾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其西为濠头北临海烽堠

  大圜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南接八廉嶂西为神涌海上有山曰三洲

  四岩山 在县东六十里高耸北临海其东曰日角山三面临海

  东洲山 在县东七十里海中潮汐湍激舟不可渡曰东洲门其上北海中曰壶头山与东莞县交界海中有大小虎头门以形似名即秀山也

  黄道山 在县东二十里西村奇秀高洁宋黄道人修道故址也下有新美斋为乡人黄士成所建

  云梯山 在县东七十里又曰烟筒山有石岩深四尺有泉涌如筒俗呼为卢亭井张许二道人尝结庵绝顶今石扁犹存

  平田山 在县东八十里临海一名东山

  南蓈山 在县治东八十里东北临海近丰阜湖

  葫芦门山 在县南八十三里有石立如门林木阴欝行人憩焉又有佛屋门其东北曰东岭北接乌岩其西南曰西岭北接香炉而山益盘蔚西岭之阳有水射出瀑布南注其南有北含山

  大芒山 在县南九十里雍陌村势如奔龙昂首睨于巨海

  五桂山 在县南八十五里周回二百余里岩壑瀑布可与罗浮诸胜相颃山左有大小花园各产异花其阳产神仙茶俗名五鬼山

  棱角山 在县城南二十八里下有龙井中有石如鱼峰曰十二岭峰曰鹰窦峰南野角有石俗曰黄巢藏人往取之得一二古磁器曰丫髻峰昔寨其上曰茅湾峰峰下五眼井冬暖夏寒与温泉相望曰茅湾一峰在县治前

  凤凰山 在县城东南一百五十里东界南坑北接官塘冈西为金竹园白蜮石古壑诸峰南赴海其上多产山兰鹤鹃诸花与南山对峙迤逦东驰于海瀑布之水出焉一曰天井湖又东南曰蓝屏山上有石室曰榴花山曰翠眉山皆相望而拱卫者也按县志旧传有仙女池仙果或人见之其阳有尖峰岭石牛岭在香山场后风门凹岭烽堠银涌角峰烽堠鸡拍村银矿今绝翠眉山西临海秋风角山五峰如梅花然故语云梅花飞上秋风角石甑山凤凰东南香山场前蓝屏山上榴花山蓝屏山之南产榴花东南巨海相望而趋南者也

  望门山 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起自北岭延袤二十里如旗至海门突起群岫东南为九星大洋内包乡都外泊艘舰渔樵猬集

  南蕉山 与凤凰山对峙绝顶有泉清澈不竭曰龙潭前有三军岩旧志宋末有陈媪者据险率众为乱因名其子曰勇子后降于元

  飞驼山 即大榄山在县北七十里山势蜿蜒中开屏嶂左为露霞峰下有开元梅花诸泉

  浮虚山 在县城西北七十里大海中随波上下因名旧有元兴寺

  永泰山 在县东北海中一百里大海之东曰三角大海之西曰坡头皆护浮虚

  百富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广而腴故名又西北十里诸山曰圆榄曰小榄曰聚平曰大塔民环居之

  黄杨山 在县西南四十二里其木多黄杨宋末邓光荐挈家避此其阳有赤坎冈张世杰所葬地有赤坎村大人岭烽堠又西南六十里曰荔枝山其木多荔枝因名又西南十里曰龙归岩山县志云宋有结庵者今湮曰大小托山又东北八十里曰马鞍山县志云形势雄峻为郡治案山乌洲山古镇山俱海中西接新会

  高城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高峻森列迭岫层峦周回如城郭元末民避寇居之

  九星洲山 九峰分峙多石岩石屋灵草石上溜水甘美为番船往来所汲曰天塘水

  金星山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大海中二峰相峙如门有石屿如珠

  大小横琴山 在县城南二百里大海中大吉山在其东小吉山在其西下有双女坑旧志樵夫见二女溪上就视之化双鲤元末海寇王一据之明洪武二十八年寇平诏虚其地

  三灶山 三石如灶与横琴相对南接牂牁大洋地平坦多稌黍本宋黄字上下二围元海寇刘进据之明初寇平复入黄梁都有田三百余顷皆极膏腴编民粮差后居民吴进深通番为乱洪武二十六年都指挥花茂奏歼渠魁悉迁余党其田永不许耕又南一百里曰九澳山又南二百五十里曰井澳山一名仙女澳

  锡坑山 在县城南二百八十里大海中多麖鹿又南曰马盾山曰南亭山

  知洲屿 在县南大海中接于东莞诸洲曰小湖曰大小磨刀曰罗洲曰白椒曰芒洲曰散洲曰白藤曰鸬鹚曰九星曰桑洲曰赤洲曰担竿曰竹洲曰粉洲曰大淋曰小淋曰文湾曰连湾曰三门曰浪泊曰倒触曰宿聚曰鬼啸曰皋兰曰鹿胫曰潭洲曰鸡笼曰王鱼曰丫洲曰箔洲曰挛洲曰游鱼皆星列焉其下多鱼蟹多虾蚝多(虫雷)螺

  仁山 按县志在城内其阳为县治上有书院其阴为仕学台其左曰丰乐园今台园久废其北曰庆寿山城跨其上前有无量寺东南曰丰山昔仅培塿近民居已平西曰武山城垣跨之上为战台今毁其三平于筑城时是谓七星峰

  笔架山 按县志在县南一里三峰耸秀中峰特出其上后易名东林黄经构山海斋诵读其易名东林与西林对

  凤山 按县志即小榄山去县北七十里峰峦秀峙纡而西指蕴灵盘结有泉石之美山下有翁陔园

  零丁山 下有零丁洋

  深井山 按县志即仙女澳也亦名井澳在横琴下宋端宗御舟尝至此景炎二年十二月帝舟入海至仙女澳丙寅风大作舟败几溺帝惊悸得疾尝一却元兵于此

  澳山 按县志山之东南西对横琴水中曰外十字门其民皆岛彝也今迁

  石岐海 在县城西北一里北接浮虚南入牂牁其中海物惟错

  浮虚海 在县北十里会石岐南入于牂牁黄经诗西北潮宗派东南合沓潮长风随入夜吹作雪翻飘按县志在分流上源势若滔天号为巨浸

  迭石海 在县西五十里旁有巨石其中多鱼蟹

  东洲门海 在县东海滨二山若门潮汐悍急

  象角头海 在县西二十里西接鲟鱑巨沥北连大榄其势汪洋舟不可舣按县志晴则水光接天往来晏然

  金紫泉 在县东十里味甘冽与岩溜相去百余武又十一里金竹泉味较金紫差冽

  黄婆泉 在县南二里许味清冽

  零丁洋 在县东一百七十里海中其上有山其下潮汐迅急按通志宋文天祥诗零丁洋里叹零丁即此

  金星洋 在县东海中有石屿如星故名

  九星洋 在县东南海中有九岛如星新志番舶往来之冲

  梅花水 在县南十里源于罗汉诸山旁多梅花

  白银水 在县南八十里旁有树其色如银西北合梅花水入于海

  宫花水 在县东三十里源于长江山按县志灌溉得能一都之田岁旱无患

  横坑水 在县南五十里入北台海鲟龙水西出又西合梅花水

  蚬涌 在沙冈头巷源于釜冲入于壕环遶学宫按县志宋端平中县令梁益谦决以导田自县东襟带环绕

  银涌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有石如龟每潮生触石浪白如银

  天井湖 按县志在县东恭常都下栅村自南山竹门泻出下溪二丈许其水清澈岁旱乡人取湖水至旱福场祈雨立应

  石溪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源于凤凰山

  金斗湾 在县南二十五里多海物珍异

  冷池 在县南三十里大芒山下阔丈余深三四尺味甘而冷

  热池 在县南三十五里鸡拍村田蓢中阔四丈余深五尺潮长则没潮退则见其色黄浊恒热如汤

  大龙潭 在县东南釜冲后山岁雩辄应旧志云中有灵物出入岁旱投祭文祷之以物顷刻雨又有小龙潭在南北台山下旧志云岁旱乡人宰白鹅以祭

  龙井 在县南龙舟山旧志云天然石甃地涌源泉上有石若鱼相传有龙出没其中又南沙冈头曰白水井始凿时其水出色白又西曰义济井旧传邑少井宋时乡人郑度凿此以利邑人

  溥惠井 在县集真堂东

  潘家井 在县西五十里潘家村其水清冽流溉民田又西二里曰兔毫井又北七里曰卢亭井在烟筒山中

  满水井 在县东南注灌田二十余亩按县志佛仔屋下泉涌不息味清美

  茅湾井 在县南泉发五眼北注灌田二百亩

  冬盈井 在文庙西春夏则减秋冬则盈

  港口 按县志在石岐上流水小而浅潮平可济汐涸则难乃北鄙之咽喉也正德间为寄庄豪右所筑今通之

  分流海 按县志在港口上流东注于东洲门北通于广

  倒流海 按县志在浮虚之上其中巨岭激水湍急回流深险

  小黄圃海 按县志众水辐辏水寇之冲旧置巡检司民稍安堵今宜专哨镇守以握其冲

  第一角海 按县志在县南海门浅隘南抵大洋乃县南之咽喉也明初都指挥花茂防寇于此民呼曰花夫人马头

  乌沙海 按县志在三灶东成化中番船侵扰岁令官军千人防之

  春坎坑 按县志西北合梅花水长江水北出又北合神涌水入于海

  旱福场 按县志在县东九十里恭常都下栅村石牛潭侧乡人以石为坛或岁旱于天井湖取水至场用水牛一只燃火四旁迫之牛狂触场中于是地损水动祈雨立应

  大井 按县志在县西北仁厚街

  沙井 按县志在西门内武山下其泉自石中出甘美可爱

  象乳泉 按县志在县南十里飞鹅山之北味甘冽僧慧融掬之而甘因辟焉

  万年井 在莲峰麓今涸

  瀵水井 在北山村

  大井 按县志在龙眼都濠兔村与潘家村相对四面澄澈岁旱灌溉田苗

  紫马泉 按县志在县东十余里出紫马岭下因名

  丹泉 按县志在县南八十五里五桂山攀天岭之石岩味香冽

  翰香泉 按县志在县西南八十里陈公石之左

  五眼井 按县志在谷字都茅湾村下冬暖夏寒与温泉相望

  开元泉 按县志在县北七十里小榄之飞驼山

广州府部汇考四

广州府山川考四       府志

  新会县

  圭峰山 在县北二里其上多松竹旧志邑治之镇也上有玉台寺其下瀑布之水出焉

  马山 按县志在县东宣化里下瞰文溪以形似名明洪武十七年凿山东北为城堑今外城东角直阶此山山上为钟敱阁为大魁阁山侧为学宫为白沙陈子特祠

  西山 在城内盈积仓后

  象山 一名金牛今淤为田按县志在县西一里源清旧志云象山山势岧峣今皆淤为田相传渔人尝见金牛带索出惊遁入石方信儒诗金牛去后久凄凉好景乾坤亦秘藏沧海无穷月无尽从今收拾入诗囊山之左曰鸣山有壮哉亭陈子三大字亭下为三广公祠祠右有梁以蘅墓黄砻金牛洞黄淳定帆亭亭下有鸣山祠右有文昌宫下有兵道何子明祠祠右即象山有象山书院有知县伍睿祠

  熊子山 分东西二山并峙海中旧志二山并面县治形如能熊三足鳖也食之杀人山圆小而近水故名之

  黄云山 在县城北一里其上有黄云因名旧志唐一行禅师来游此山黄云自山出如金辉映衣袖遂结庵山巅弟子至者五百余人按县志陈献章诗系艇黄云下黄云几度歌登高云压帽度密雨沾蓑瀑涧宵鸣瑟山花昼拥罗野人携茗榼路向铁桥过通志有云自出色如金

  绿护屏山 在县北归德周回八十里南接圭峰环拥若屏李翱尝读书其上诗云率性樵夫似逼真玉台山远静无尘松枝攀折忧妨鹤桃片惊飞怕惹人遇药身轻诚末事观棋柯烂却何因非仙非释乖时样落魄云边一葛巾

  大云山 在县西三里形如蟠龙云气旋绕之按县志盘郁若云然中有文昌宫有龙兴寺有天妃庙有六祖庵万历间僧性明修复费支甚巨大半抽其医之入

  龙山 在县西五里中有龙窟东西相望以石投之殷殷然雩之辄应按县志上有洞穴者九在东者冥不可窥在西者玲珑俗呼为龙窟往雩之辄应有山曰分水冈为渡船步且有市

  庐峰山 在县城东北十里又东十里曰月岭山

  南山 在县东二十里上有巨人迹按县志其前有葫芦山在归德圆如覆釜其南麓石上有足迹长二尺许

  鹅沁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民居其下又东有山曰鹅湖上有白沙墓曰飞鹅潮水注焉

  石船山 在县城西三十里上有大石如船相传有村妇浴于中雷震劈其骨为三石亦震一角坠于下又西五里曰分水冈山溪涧之水分流其下又西三十里曰表山

  梁金山 按县志在县西八十里其脉发源狮子山左有云裘山右为五坑径前有大神岭古州冈传昔有道人梁金修炼于此故名其下沃壤延袤七八十里民环居田之南接新宁止间一水北出岭西仅数十里为一方险要之冲成化间陶鲁于山径中立营开堑数百丈以御西寇废址尚存嘉靖二十六年贼乱御史杨以诚复立五坑径营拨兵守之地险兵逃三十二年随废今乡民议立县其下李谦诗碧鸡唱彻紫骝嘶珊树交加玉削齐天北仰来双阙近瘴南望去九夷低春岩雨过花留润古洞云深鸟自啼欲访仙翁问遗事芝田瑶草露萋萋

  将军山 按县志在县西三十里潮居泷水二都之间自潮阳燕子尖山迤逦向泷水与双门径山相接高大盘踞以形似名又学堂山与石船山相对石壁千寻下瞰无际旁有仙井亦胜概云温孔德诗系马振衣千仞屏凌虚身世羽毛轻长天雨歇云容淡远岛风来暑气清松鹤一声闻碧落渔舟几点杳沧溟逍遥不尽登临兴更向仙泉共濯缨

  锦绣山 在县西七十里其鸟多杉鸡

  金冈山 在县城西一百五十里其下有金洞金之水出焉唐书地理志冈州地有金故名其下有溪曰淘金坑

  璧双山 在县城南七十里高一百余丈其上多松椶

  九曲山 在县南八十里一名九德山延袤至于厓海

  昆山仑山 高耸相并在县城西北六十六里其上有天井有白龙池按县志白龙池水出焉新化山高大连亘曹幕传昔有道人植桃李其上人得就而食之怀归即迷路有水出山注而为潭曰白龙池有龙居之雩即应陈献章诗西望不见白龙池白龙上天何时归寸心晚逐飞云去半挂玉台松树枝涵虚数尺镜光悬旧是头陀洗钵泉又有仙人来洗耳白龙休占水中眠云影天光共一池池中消长白龙知仙翁骑龙上天去只有明月照涟漪

  仙涌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相传风雷震怒之夕涌出平陆林峦周具因名在罗坑其草多藜芦按县志此山形小而圆山有泉自石罅涌出故曰仙涌今其山与诸山相联络安得云涌出平陆抑所云紫衣和尚亦妄也上有仙涌寺方信儒诗龙伯何年钓巨鳌两峰漂荡逐洪涛人间灵迹无寻处仙涌罗浮相对高

  金牛山 在县西北六里登览有奇迹存焉此雄据阛阓一望数百里云山海月举无遁迹虽白云景泰之胜亦不是过旧无亭榭后始创海月奇观于上图经云昔此山滨水有渔者见一牛其色与索皆金也为渔者所惊遂入此山有庙尚存其西南曰石牌山曰宝华山俱去县三十五里曰笋山曰归林山俱去县四十里曰浔阳山去县六十里曰落=山去县一百一十里曰郭丰山一百五十里曰清泉山一百一十五里曰宝郭山一百三十五里

  厓山 在县城南八十里大海中高四十余丈周八十余里与奇山石对峙如门宋祥兴中帝昺舟师次焉为元将张弘范所迫丞相陆秀夫负帝赴海与礼部尚书徐宗仁兵部侍郎茅湘枢密使高桂等同死之上有全节庙大忠祠前有奇石弘范尝纪功刻其上旧大刻元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明朝更刻之今已芜没汤瓶觜山 在县南八十里上多文禽异木按县志与厓山相对如门自新宁金鸡头山北沿海而来至古兜与烟管岭甜水坑等山相接以形似名中有港潮汐出入陈献章诗北风吹浪卷沧溟步履桥头候晓晴满路寒风吹不断一帆细雨湿汤瓶

  天台山 按县志在县西南四十里小冈村潮居自将军山突起列数峰曰马尾曰小冈曰石牌东尽于海多腴田海旁有石如牌巨浸不没山下有天台废寺相传为义宁县故址或疑山即茂山

  白水山 在县南七十里其上多蝶草又南一百里曰万斛山又东南五十里曰=洲山在海中

  曹幕山 在县城西北八十里界高要新兴之交其山高广横列如重城兵卫官曹幕府之状上有猺人垦山为畬其木多枫柟多杉松其兽多麂鹿多獐狸有屈鸟如鹊而小飞则首尾摇动其鸣自呼见之则疠按县志宋绍兴中土寇尝啸聚于此北药径口旧有巡检司今徙坡亭南有石门崦峒山水清胜传周梁二道人开种于此西南有花菓园或曰曹幕寺故址

  龙护山 在县城东三十里四山遶之又东一里曰象撷山又二里曰龟山皆以形似名

  石径山 在县城西六十里林木阴翳中有石岩如屋中可容百余人县志列石多类人兽前有笋山以形似名又西六十里曰稽峰山又西五十里曰白象山

  罗汉山 在县城北四十里三峰鼎峙周围三百余里其木多樟楮

  大岭山 按县志在县东三十六里上有古松乡人以祀社稷在中乐村

  蓬莱馆山 按县志在县北三十里中乐村山与绿护屏相望洪峻幽胜俗呼双梅岭上有悬路田涧丹井烟萝诸境今有双节妇冯氏刘氏墓

  石门掩峒 在曹幕山之阳多林木溪洞民环居之

  梁金岩 在金山之西北深广二丈余瀑水出焉自岩顶而飞注于下又西四十五里曰壁山岩又西七十里曰宝光岩

  企人峰 在县东三十里上有烽堠

  龙蟠岭 按县志在县北五十里又北十五里曰大鴈山又北五里曰三重顶在古劳龙蟠上尝有云气乡人祷雨于此大鴈山西北临大江高峙横截为海门之捍利种茶三重顶山界于南海高明间峰峦迭出上有泉

  骆驼岭 狮子岭 俱在县西八十里又西七十里曰大臣岭又南一百里曰雷公岭

  雷电山 按县志在县西二里礼义坊萧庄二节妇墓在焉

  马鞍山 按县志在县西南五十里又西三十里曰狮子山后有石室曰宝光岩接骆驼山右转宝光岩一名薛公岩又曰寂感石室天成深一丈五尺长八丈有泉二出于石如乳冬夏不竭左有百步尖峰望之竦然最为奇胜明天顺七年乡人避寇于此得免难

  金山岩 按县志在县西北俗名鬼子窟飞瀑出焉一名西岩深二丈余阔称之一水自岩顶飞下白如练有盘石可坐数十人每岁九日乡人游赏于此

  北立山 按县志在县西一百里东有游鱼山南三峰相接曰罗汉山自恩平县北来与罗汉山相接峰联而高形若旗东麓有小山临水曰游鱼以形似名按旧志有双峰山在西一百五十里此三山皆不载今从新志增入

  百足山 按县志在县西一百六十里下有三山如龟割立开平山以形似名界于会宁间西接蚬冈山

  鳄洲山 按县志在县东南三十里又南二里许曰嚚洲山陈献章诗云夕舫凌大波北风吹我席冥冥鳄洲烟宛对君山碧来鴈知天寒归人看月色超超尘外心浩以周八极按鳄嚚皆恶名知县周思稷谓诸山邑朝山也不宜以恶名踞向于前改其中者曰中台山左曰天寿天福山右曰天禄天马山鳄曰拱奎山嚚曰合壁山为文告之刻石镜心亭议建文塔于天马山上业经三年而绪未就万历乙酉知县王命璇会同乡官黄淳何上新等区画工程推监生生员刘思聪林嘉诏黄家柱谭经李时润许钦质等董理其事复特檄千户张炜激率筑之佐以乡民李光汉舍人张焕不数月而塔成屹镇沧海上干云霄回望见龙楼王气祥光表里辉映

  横江山 按县志在县东四十里中乐前有表山至三沥沙海涯复起一山名曰猪头

  金人峰 按县志在县东北三十里中乐上有烽堠

  石螺冈 按县志在县北四十里古劳陆象贤有螺源诗

  螺江 在县城东三十里其中多螺蚬

  小梁海 在县东三十二里流接香山其中多鳣鲔多鰋鲤

  韩家桥水 在县东二里其西六里曰龙溪桥水曰灰(上竹下 )水

  紫水 即龙山万寿寺前溪在县西三里水本清宋皇佑间水色忽变为紫者旬日又西十九里曰牛肚湾水在新化都支流百十曲折而出于厓

  文溪水 在县东北三里源于圭峰诸涧流经学宫门东出南水关通于海

  汤湖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汤湖村迤逦长溪中流一带其热如汤上下之流皆冷

  锣鼓潭 在县西五十里水口冲击如锣鼓今塞

  白龙池 在仑山顶池生云霞则龙飞腾旱祷辄应

  瓦窑井 在县西一里其泉味甘与达磨泉相类又西一里曰道姑井又西南二里曰大井又东南五里曰细井出象山下

  谭家井 在县南一里其水清冽冬夏常盈

  石井 源于象山县人谢景元所凿有井铭曰象山之麓磨石如玉凿得其源甘泉涌瀑酌之不贪用之云足宜人之寿益人之禄又西南三十五里曰大石井曰宝华井

  紫衣井 源于仙涌山其泉不竭相传紫衣和尚见石罅水甘而冽遂决土甃之随汲随满又西七十二里曰竹兜井饮之可以愈疾

  五显溪 按县志自外城西水关入至北上桥复趋南出于和尚桥旧北上桥左有小溪遶东北而入横通西城壕内初陶鲁筑时乡主簿许能静言曰此溪似于县治略相背宜作小溪以环之今民筑塞者半犹存者半今复疏通之可也

  小富涌 按县志在东亭驿右受城中诸水以达于驿海原有左右大小之分雨集不致沟盈焉

  黎岳海 按县志在源清石木涌在宣化第六涌在归德横江缺口海在中乐俱为盗贼出没之区久为民害明万历三十一年知县周思稷采取舆议申详抚按筑塞但各处之盗多自外来而横江之盗多出本处独于缺口嘴加塞两度并塞石山柳墩二(氵宫)以绝盗贼窝泊新涌横海通乡田园灌溉潮汐消长用杙不塞招给黄德承管立海天永赖碑树之驿右永杜复开西墩新开(氵宫)泗冲而水皆直出署印推官黄华秀以为泄风气海寇自西易直突议从沙头循故小河疏之工未就而去今议举行

  江门海 详见前归德

  青胆洋 按县志在县西南六十里受恩平新宁诸溪涧出蚬冈沿于长沙西合曹幕梁金众水经浔阳至牛肚湾迎潮汐以汇于厓门汪洋百余里为西南天堑其厓有青胆石石上有廓然楼李谦浔阳诗空蒙春树夕阳天斜倚楼头小小船青草浪高三月雨绿荷花发一溪烟女儿连袂踏歌去渔火隔江照醉眠惆怅不堪重吊古洞箫声在水云边吴国伦廓然楼诗宅里封乔木宾朋应德星楼悬山幔紫石带水云青浩荡连诸粤阴森驻百灵壶峰数千里相望海云停

  长沙海 按县志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合新兴恩平诸溪涧为交罗海东南流经游鱼山以达于厓门

  清水塘 按县志在县西一百里其水容诸溪涧常清潴而不流其中多鱼

  牛肚湾 按县志在县西九十里源于曹幕会于(上制下鱼)鱼头达于厓门石碑

  仙井 按县志在县城南八十里出于石窟双虹合江其深不测

  厓门海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潮居外达乌猪大洋两山高峙其口如门吞吐潮汐故名水流湍急常作汹汹声宋末有黄龙横海元张弘范弯弓射之即此海也汪广洋诗牂牁流水碧潺潺潮落潮生草木闲一片海云吹不起越人遥指是厓山

  横江 按县志在县东六十里中乐

  三水县

  大荛山 在县城南四十里高百余仞屹然巨镇是多磈石按县志在清塘都上有巨人迹

  云秀山 一名象冈在县城东十里多松萝

  龙岐山 在县城北六十里下有青云桥旁有洗钵井民环居之

  顶头峰 在县河东七里其上古有烟墩今县治水口也陆宣诗野水桥边景趣宽东风吹暖入弥漫一川芳草迎行骑两岸垂杨拂钓竿带雨绿添松涧晓拍天光接海潮寒锦鳞跃出桃花片人在金鳌背上看

  城隍岭 在县城北一里其上有连珠峰按县志高出诸山离城五六里为县治镇山其下有金帽岭其后分一支至南逆转为七星冈为县治下关又北一里曰铁帽顶

  横石岭 按县志隔西北两江离城七八里许秀峰千朵为县治右屏其下为将军岭有巨石涌出清泉流达大江相传有龙跃此故名曰龙井

  魁冈 在县东南百里形如圆珠县志旧龟冈后改名魁冈建塔其上又东一里曰马鞍冈

  金洲冈 在城南四十里白上都屹立中流如钟又名金钟按县志屹峙西江中流下有婆角滩东南岸为溪陵冈濒西江有大石竖焉曰新妇石

  青冈 在县城西三里滨于河河滨巡检司在焉又南四十里曰溪陵冈冈半有新妇石又西南十二里曰茅人冈其草多茅管明正统间萧养作乱官兵屯营于上设茅人持锋刃以壮兵威贼遁去因名云

  凤冈 在县城北二里又曰天柱冈在县河东十二里

  书院坑 在县城东十里元至正间梁以仁筑书院于此今坟在焉又北七里曰磨刀坑

  鹿峒 在县城东一里其中多麋鹿

  浮沉石 在县城东一里河水中

  朱禄冈 按县志在城北县龙入首山

  龙凤冈 按县志在城内龙冈即县署地凤冈即学署地

  七星冈 按县志在城东四里七山如联珠

  金帽岭 按县志在县东六里许全体石峰卓立雄峙为县左镇俗名铁岭

  白塔冈 按县志在城西南里许旧有石塔数层县治既设形家忌焉忽夜雷电击颓佥谓地灵云又旧有大树二株为白塔双阴之景今不存

  将军岭 在城西南对河

  九十九冈 按县志城北五十五里在胥江

  卢岭 按县志在城西北四十五里胥江对山四会县界六祖尝至此下有华岩寺今废

  罗伞岭 按县志在城西北四十余里胥江都高数百丈顶上广平数十亩登之可盼白云罗浮飞来诸峰有瀑布飞流不绝

  界牌山 按县志在城西北九十里胥江上与清远交界

  昆都山 按县志在县南对河三里县治右屏上有斥堠苍江遶其下即古三水之镇也宋广州参谋刘领擒僧綦毋谨于此今遗址尚存山麓有古林读书台林学宪所题也今废

  大路峡 按县志在城南十里大路乡两山对峙为西北捍门稍上有鳖鱼滩潦甚急行舟者戒焉

  大望山 按县志在城北五十里胥江都

  龙坡山 按县志在城北五十三里胥江都此山即华山也下有地藏寺龙真堂今增建文昌阁其上又有真武庙庙前金沙井味极清冽前有青云桥山之东北约二百步有鸡藤圃旧传李仙飞升余药臼其间邻鸡食之亦上升故以名圃云

  大潭山 按县志在城北五十五里在胥江都石壁数仞飞瀑如练下注二潭左曰龙湫右曰天生塘方广二三亩深七八尺居民引水灌田岁旱祷雨多应

  三江 源于临晋西南合湟水浈水桂水欝水复分而为三以注于海是谓肄水(音如肄习之肄见山海经)

  龙凤水 在县城内其水环合旋绕学宫其左有井亦曰龙凤井

  鹿峒水 在县城东半里源于峒遶于魁冈达于大河

  交溪水 在县城南四十里源于镇南平由自白泥清塘龙池之东直抵长岐利琼凡二十余里入于大江其鱼多鯬鰋

  芦包水 在县城北四十里东抵广城北达胥江其水秋涸夏始溢按县志东至三江鰔鱼嘴会肄流之水达于灵洲官窑

  卤村涌水 在县城东十七里源于杨梅达于大河

  龙潭 在乌石冈横河其中有龙潜焉相传有龙潜于此明弘治间骤风忽有舟掀起数丈须臾乃下舟人不溺皆以为神云

  丹泉 在县城南四十里一名葛仙井云谷中其水甘冽秋冬不竭

  龙凤涧 按县志在邑城前其上原为严自得乡址

  河清滩 按县志在邑治上流西三里许有石矶急滩

  苍江 按县志在邑治上流西通西北两江之流老鸦洲龙船沙俱在其西盖沙洲皆界西二流中也

  北江 按县志从雄韶清远而来即浈水源自庾岭令凌水会桂阳之武水南下者也自清远峡口北来过鸭浦水至胥江下分东支为芦包水其经流南下历榄江棉水至河清滩遶邑治前会西来欝水是为肄江

  西江 按县志即欝水源自牂牁合诸州之水而东下者也从欝梧来历流至县西五里许遶横石而南出大路峡过金洲通江门入海其上流分支而西者为清峡水达于四会对横石岭前东折者由苍江遶邑治前与浈水会于肄水按西江分遶县治者夏月四之一余月十之一耳

  肄江 按县志即古白塔江会西北流者苍江遶昆都山通西北之水从此下流至西南分二支其经西南潭者则东行抵三江灵洲下石门之冲其经老沙洲外者则东行抵黄鼎小塘荔枝园而出于庄步之江两流皆达省会旧多取道石门今则专行庄步按经小塘之流又分一支通西樵云

  清远县

  峡山 在县城东三十里一名中宿峡二山对峙中通江流山海经路史黄帝生禺阳禺号禺号处南海是为海司任姓生傜梁傜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贲隅也旧志黄帝二庶子善音律南采阮俞竹为黄钟之管与二臣俱隐此山岂即禺阳禺号耶然则番禺之名当始此不特郡城中二山也又有寺甚古号曰飞来是多松竹按通志唐李翱诗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许浑诗水曲岩千迭云重树百层苏轼诗岸迫鸟声合水平山影交堂空泉漱玉砌净笋遗包

  回岐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高数十仞逶迤环抱有回顾县治之状

  笔架山 按县志在县东三峰并耸形如笔架

  马头石山 按县志在县南六十里状类马头

  中宿山 在县东十二里方舆胜览谭子相海峤志云二三五八月有潮至此逐浪返五羊一宿而至故名

  观亭山 其上多黄杨木

  观音山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高峰层峦中有石岩岩中有观音像

  佛迹山 山有巨石石上有巨人迹按县志麓有佛迹寺今废

  大帽小帽山 在县北六十里两峰圆秀因名

  花尖山 山多异花木按县志在县北奇峰峻拔

  大罗山 在县西二百五十里池水乡其脉来自阳山西抵梧之怀集猺獞杂居其间上多藤萝

  威整山 在县西一百里民环居之又西二十五里曰秦王山下有秦王庙

  (巾票)幡岭 在峡山顶之南唐大历间哥舒晃叛广州遣将讨之梦神人谓曰见幡即回及贼平回师果见挂幡于山顶乃神之助也

  大龙岭 在县南七十里靖定乡峰峦屹峙如龙状

  览冈 在县北十二里一览城郭在目

  和光峒 在峡山谷中深窈莫测其旁有五色榴花按县志宋治平二年安昌期得道隐此详见安先生传

  临汉峡 在县西北五十里两厓壁立延袤九十里其阳有大观亭

  金芝岩 在峡山之巅内分三洞一洞有石井深数十丈一洞有三石并立水滴其上而地竟不沾其下有穴穴有石燕宋开宝间于岩获金芝二十茎按通志唐开元中望气者云五十里内有灵山发金草遣使求之果获灵芝铮然作金声

  龙磨角石 按县志在峡山寺西有石涧二十余丈枕江岸石坚而泽旧志云每春时龙于石上磨角有蜑人维舟窃见风气凛然云烟渺漠顷之定后移舟睨之其痕宛然在目

  鸬鹚石 在县西南五十里其石枕江水落则鸬鹚集焉

  达摩石 在峡山之西旧传达摩坐禅之处其广十丈老虎石在回峡山冈头其高三丈

  云台山 按县志在峡山右寺之巅宽平约二丈许峭壁上篆云台二字传为罗隐所镌旧志云常有五色祥云出其上

  凤凰山 按县志在城内相传昔有凤凰栖此故名上有凤凰台又半里有钓鳌台与水口鳌塔相望其阳为安远驿又二里为柳烟湾夏潦病涉黎继周始桥之

  溱源山 按县志在县西二十五里连山交枕绝壁竦峭下有庙面流盖祀溱水神也俗呼为秦王庙误也

  小罗山 按县志与大罗山连形差小

  白茫山 按县志有石笋高二十余丈腰大十围在善化乡

  四望山 按县志在善化乡高万仞中有仙女坛岁旱祈祷辄应

  北楼山 按县志在县治东北山顶上有天池乡人见龙跃水两峰对峙俗名丫髻山

  大庙峡 按县志在吉河口水势湍急舟过必祷

  猢狲峡 按县志在官庄水口林木郁茂两岸树枝交连常有猢狲攀援往来故名

  莲花峡 在兴仁一图

  瑞峰 按县志在城北状如太阳形圆而秀今建学于此

  七星冈 按县志在县东南七冈连珠故名

  王子岭 按县志在县东南(氵琶)江乡三十里两峰并耸为学宫朝山常有云覆亦名云腾岭巅有石池秋冬不竭相传王子求仙于此

  静观岩 在峡山飞泉洞

  卧仙岩 按县志在飞泉洞中有石床故名

  燕子岩 按县志在马头之麓岩高三丈许深如之广二十丈昔有罗镇抚张千户守营隐此得道今人呼为二官岩岩有飞玉泉如雨秋冬不涸岩上产紫兰万岁松

  黄巢岩 按县志在池水相传黄巢驻兵覆舟于此

  狮子石 按县志在峡山寺上梁西域跋多罗三藏法师到禺山见一老僧形容怪甚藏曰大德何来曰居此山中不知几寒暑矣请藏至舍须臾进可十里许忽失僧所在藏曰异哉此圣僧所也当觅其居如东南阿见一怪石形若狻猊乃于石下三十步许见一精舍名曰狮子台今废

  钓鲤石 按县志在峡山寺西昔赵湖钓于此得金鲤百斤以贡秦王

  葛坛石 按县志在峡山寺西高数仞阔十余丈相传葛稚川常游其间左右花竹成列积翠如围石上镌海阔天空疑唐人所刻

  龟石 按县志在回岐山对面兀立水中拱向县治状类龟故名

  仙人石 按县志上有仙人卧立迹在(氵琶)江白沙塘后

  纱帽石 按县志在(氵琶)江石鼓岭后状如帽故名左有一石室能容二十人右有一石鼓大数丈相传旧时更点分明明嘉靖甲子雷击始不响

  锣鼓石 按县志在下岳有二石一类锣一类鼓故名相传地方扰攘则鸣云

  珓杯石 一员石中有一裂故云

  归猿洞 按县志在飞来寺后唐有孙恪者纳妾袁氏后至寺袁以一碧玉环献老僧少顷野猿数十扪萝而至袁见之乃题诗化猿去僧方悟乃向所畜者环其系颈物也

  飞泉洞 按县志在飞来寺圆通殿后渡石桥繇绿云楼入层崖瀑布怪石茂林不可名状明万历庚辰邑人朱士赞辟径筑亭其间

  白云洞 按县志在清平蛇径村之东两山对峙一水中流内有耕耘坞顶上有窝窝上有田数十亩林木茂蔚洞口如门邑人邓绰建祠于此

  浈水 在县东南五里源于大庾岭经古真阳县南流与湟水合过县与灵峡水合汉楼船将军下浈水即此一曰冽江其中多鲥鱼

  澜水 在县东十五里源于大帽山

  梨塘水 在县东二十一里源于大帽山水旁多梨树

  连水 在县东南四十二里源于黄岭至县东与浈水合

  秦王水 在县西二十五里源于秦王山

  飞水 在县西三十五里源于大陂峡水势如飞南流与浈水合

  临汉峡水 一曰政宾江在县西北六十里阔三尺许两厓壁立

  滨水 在县西七十里源于阳山

  大燕水 在县西南三十里源于番禺黄山按县志在回岐对面闽人以渔利甚广渔课入册

  廉水 一名山塘水在县西三十四里昔有廉姓者居此

  沙河水 在后冈与飞水合

  (氵琶)江 在县西四十里(氵琶)江乡源于浈阳

  月溪 在县东四十六里月夕则清光湛然潋灔浮壁

  白泡潭 在峡山上流六七里山湾深不可测水盘回则白泡出焉

  犀牛潭 在县东峡山之凝碧湾下旧传昔昆仑国王贡水犀牛至此踊跃入于潭

  凝碧湾 在县东峡山湾上东坡诗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是也按县志峰峦迭翠波水回环

  观音井 在峡山寺西其泉狭小清浅味甘常溢不竭按县志昔跋多罗三藏法师居此寺中干涸无泉一日忽见一老人问师曰何求孜孜如此三藏曰只为无泉可汲老人以手指石云但定其心何虑无泉老人者观音是也三藏遂于岩前朝夕诵经敬礼无怠乃命工凿石忽有泉涌出味同天泉井露因名定心泉又曰观音井至今流泉不绝

  汤泉 在县东十九里(氵琶)江乡有石方丈余中凹如锅圆八尺许深一尺五寸泉热可烹食物浴之可以已疡又县西十五里善化乡亦有汤泉其用亦如之

  东门塘 在县东一里官专其利是多鲢鲫又东三里曰莲塘又东七里曰山湖峡塘又西二里曰后塘又西五里曰芦塘

  黄峒水 按县志在县东北源出小罗山

  米贵水 按县志在金钗湾上中有二水相传米贵水流朱溪岸米贱水流绿林塘故名

  石头潭水 在县西二十里

  溱水 按县志源出溱源山俗言秦王水误也或曰秦水以汇口有秦关故名

  龙潭 在县东南常有龙起此

  放生池 按县志即峡山前峡水是也上至白泡潭下至犀牛潭唐天宝年间京师刘楚舟泊岸下见五色云从峡山起夜梦数人各青衣揖谓曰愿易此海为安乐窝也晨兴与知者议曰莫非水族必此界之神龙也表闻于上奉勅禁绝渔捕赐峡为祝圣放生池

  新安县

  梧桐山 在县东六十里与东莞界按县志三峰秀拔周匝数十里山阴垂距东洋山阳延袤境内顶有天池深不可测多梧桐异草山下有赤水洞

  阳台山 在县城北三十里顶有龙潭祈雨即应山下有祇园庵

  南山 在县南七里滨海上与东莞界按县志上有双石塔有观音院有石似仙人足乡人多祈雨于此

  文冈山 在县北三里

  杯渡山 在县南二十里与东莞界按县志高峻插天一名圣山南汉时封为瑞应山有滴水岩有杯渡庵有虎跑井

  灵渡山 与杯渡山相峙旧有杯渡井亦禅师卓锡处

  茅山 在县城西北四十里两峰峭秀

  参里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与东莞界按县志南越志云邑人黄舒有孝行如曾参因以名

  大髻婆山 在县北二十里近阳台形似大髻因名

  石龙山 在县城北六十里巨石嶙嶙状如狮踞龙蟠禅师居焉昔传寇至夜呼居民趋避又有竹隐李先生精舍在山之麓

  大钟山 在凤凰岩北上有龙王坛最灵异下有黄孝子祠

  太平障山 在七都延袤二十里为县疆界

  卢山 在县北八十余里与东莞界按县志上有虎头潭潭边有线路有田可耕其山产仙桃杨梅

  画眉山 在县东五十里多画眉鸟在樟坑径侧

  柑坑山 在七都周匝四十余里猺人居之多产赤竹

  塘坑山 在县东七十里上有七娘坛尝祷雨于此下有云井将雨先出云

  黄木山 三峰峭丽如笔

  黄坑山 一名大王山

  梅沙尖 在县东七十里尖秀插云如笔

  葵涌山 在县东一百里多生水葵

  九顿山 在县东一百里从山麓而上连顿九层至顶平旷县通大鹏所必由之路

  大鹏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大鹏所镇山也一名七娘山传昔有仙女七人游此以其如鹏踞海中故名

  陶娘山 在大鹏东南抵惠州界包拱如城内容艨艟数十艘先年寇据岛险海道何公用乡耆民欧阳景昭等议垒石塞之

  马鞍山 在县东八十里枕东洋形如马鞍山腰有田数十亩屋数椽今废

  大帽山 在五都形如大帽上有石塔山中出茶

  梅蔚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前护县治后障东洋丛生林木在海中

  官富山 在佛堂门内急水门之东宋景炎中帝舟常幸于此殿址犹在旧设巡司今迁入赤尾村

  老万山 在大奚山西南洋海中周回过于大奚山林木青森昔万贼巢此故名昔种类有存今亡矣

  南亭竹没山 在老万山之南周回数十里内有卢亭俗传为卢循之后能入水捕鱼鲜食以棕兰竹箨为衣种类不多言语不通今已亡矣

  龙岐山 在大鹏地海边山不高大

  丁洲山 在海中

  大小磨刀山 在海中

  梭杯山 在海中

  董公岭 在县东龙井村上有龙潭

  双鱼岭 在五都河上乡二山相对水滨如鱼戏水

  龙跃岭 在五都山高百余尺周回十余里林

  木丛产下有溪水旧传有龙跃其间

  石马岭 在县东五十里石马村后极秀丽

  黄龙冈 在县东南二里许

  大龙冈 在周家村之西

  凤栖冈 在参里山之南形如覆杓昔有凤栖其上

  凤凰岩 在茅山之北巨石嵯峨广数丈洞彻若堂室传昔有凤凰在其内

  乌石岩 在阳台山之下内有石岩三面东缺一面顶上有大石堪作墙乡民祝曰惟愿此石可补四面周回无缺矣是夜神助即移此石补足补石痕犹在

  罗隐岩 在大鹏洛格洲石上诗迹半存

  照月岩 在县南一里许石刻三字尚存

  滴水岩 详见杯渡山

  瑞应岩 详见杯渡山

  仙歌岩 在七都半凹山巨石垒成峒可容数百人

  梅沙岩 在梅沙尖山麓天欲雨岩即辄先响如雷

  白面石岩 在梧桐山北岩中空阔大者如屋小者如仓岩外有水昔人常避寇于此

  赤水洞 在梧桐山下泉出赤水

  黄金洞 在三都多黄石

  默林径 在默林村后上有石坂有大人脚迹长二尺余阔八九寸宛如人脚掌痕

  盐田径 在梧桐山腰大石砌结若鳞阔一丈许延亘十余里相传元季邑人萧观庇创造有碑记岁久湮没至今称停止步

  樟坑径 在画眉山侧通七都必由之路

  凹下径 在小梧桐山麓下有佛化大圣庙

  黎洞径 在五都

  石壁径 在七都

  黄(艹朗)径 在四都

  迭福径 在七都迭福村近海

  水头径 在七都抵东莞界

  莲花径 在四都往来官路时多剽掠明崇祯十三年知县周希曜捐俸置堡拨兵防守

  佛子凹 在二都三都交界为匿小寇之区

  旱塘当风二凹 在广惠交界明隆庆年惠寇连年西掠多由二凹出没

  白石牌 在南头海滨与乌石牌相峙

  乌石牌 在南头海滨与白石牌相峙

  仙人足石 在南山麓下有泉澄清可爱

  龙爪石 在南山海涯石有龙爪纹

  老虎石 在固戍形如虎

  游春石 在县城北壕畔

  蟾蜍石 在黄木山之左峰峦回峙有神栖之凡祷嗣者多验

  应人石 在城西近栗木冈大路旁呼之则应故名

  望夫石 在官富海滨背一小石形如襁儿

  仙姑化石 在阳台山石面四时红艳又名应人石

  零丁山 按县志在赤湾前海中文天祥诗云零丁洋里叹零丁即此

  虎头山 按县志一名虎头门在县西北六十里有大小虎二山对列海中东隘如门宋朝录载张世杰奉帝保秀山即此山也为广省要关近设副将防守

  宝山 按县志在县北八十余里上有潭潭下有石瓮二飞瀑注之奔响如雷水撞之散出如芙蓉

  黄坑山 一名大王山

  观音山 按县志在大帽山帐内奇峰耸峙仰干霄汉山内有观音庙

  桂角山 按县志在县南三十里上多桂两山并秀若角一名牛潭山其山有云即雨上有仙女梳譒石

  大奚山 按县志在县南一百余里一名大渔山为急水佛堂二门之障山有三十六屿周回二百余里有异鸟见则大风生山下有村余多盐田宋以为李文简食邑

  合澜海 在县北四十里福永司之左

  南头海 在南头一里两粤诸水合珠江经虎门遶南山逶迤而东海中有乌白二石岛对峙中流

  后海 距县城五里通于海自西而东北接梧桐山遶护县城

  急水门 在官富司之南

  佛堂门 在官富司之东为南头出海外关旧设哨船防守今废

  潮 自县东南大洋通佛堂门至南头海一派入虎头门而止其潮候消长时刻不爽溪西湾

  屯门湾

  大伞小伞洲 在县西南海中

  大王洲 在县西南海中

  孖洲 在县西南海中

  马鞍洲 在县西南乡村前海中

  平洲 在七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长二三里横亘海面旧乡人放牛于此自生自养数年成群今遵海禁无矣

  龙穴洲 在西北有蜃气多蒸为楼观城堞人物车盖往来之状正月常见之

  担竿洲 在县西南外洋

  勒马洲 在五都一山横出海边形如勒马

  白鹤洲 在海中潮长群鹤俱集望如堆雪

  蛟洲 在五都四围咸潮绕之中有井泉甘美

  夹洲 在三都茅洲墟

  七娘滩 在七都右蹲水中如星列然石罅仅容一舟水势冲激舟船过此危之

  甘溪涌 其水由东北逶迤数十里绕学宫县治西南由北埠桥入于海居民戴珍筑堤防之

  绿橘潭 在五都龙跃头多橘树岁旱乡民多祷雨于此

  流水响潭 在五都发源处有数石井天造地设深约寻丈春夏涨如惊涛瀑布秋冬潺湲细响有滴漏鸣珠声

  城中二井 一在东门学前一在西门街中

  甘泉井 在邑南一里许清冽甘美

  林云仙井 在参里山侧明成化间布政陈迁爱其清冽命工修砌又名陈公井

  汤井 在勒村水温暖如汤能疗疮疾秋冬泉有烟气海防周希尹命砌以石

  沙井 在西乡村水甘四时汲之不竭古传有罗隐迹

  瓢潮石井 在七都平湖乡左乡数百人食之仅可汲一瓢日夜汲之不绝亦不竭

  滘水 按县志在城东四十里发源于梧桐莆隔龙跃头诸山西流曰钳口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经横冈山逶迤四十余里入后海

  大沙河 按县志在城东北数里发源阳台丫髻董公诸山历新围大涌二十余里至白石入后海

  西乡河 按县志在县西十里发源阳台大髻婆大小茅诸山至更鼓岭铁冈合流凡三十余里经西乡入后海

  茅洲河 按县志在县西四十里发源大头冈凤凰岩诸处至新桥之北十里许合流经茅洲墟入合澜海

  壁头河 按县志在县西北五十余里发源阳台大平障阁莲花径诸处合流经燕村涌头舟山五十余里至壁头入合澜海

  塘头下海 按县志在县北发源于廓下田寮下清湖樟坑径等处经庄屋村大湖至塘头下入东莞界又数十里会龙川江入蛇犀海

  沓潮 按县志刘禹锡集元和十年终风驾潮南海羡溢南人曰沓潮也刘恂岭表录异记每年八月潮水最大中秋后多飓风当早潮未退之间飓风作而潮不落晚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庐舍荡殁禾稼沉溺舟船或十数年一有之

  平洲 按县志在县西南海中

  媚珠池 按县志在大步海汉时采珠于此久废

  桂角泉 按县志在桂角山下泉水甘美

广州府部汇考五

广州府山川考五       府志

  花县

  花山 邑北诸山之统名重峦迭嶂亘数百里北通清远东接从化向为盗薮今置县因以为名

  百丈岭 在城北四里许山石嶙峋其高千仞为邑脉发祖之地俗称百丈者极言其高也

  唐帽岭 在城东南里许旧名纱帽岭

  石岩塘岭 在城西南里许

  狮子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

  盘古峒 在万山中林木蓊翳向为强人窟穴旧有盘古庙今废

  百步梯 在万山中绝陡险仄不可攀跻前人凿山通道故名康熙二十二年巡抚李益辟之

  丫髻岭 旧志上有雩坛居民旱祷辄应在狮岭司

  瑞云山 在狮岭司下有龙兴古寺旁有潭曰钟潭

  象岭 在城西十五里象罗村后其形如象大小不一

  乌石岩 在区村高数仞巅有仙人圹乡人旱祷辄应

  独秀山 在县西五十里

  中洞山 在城西南六十五里

  横潭水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由正径诸溪发源至巴水与巴由水合

  巴由水 在城西五十里由三水芦包水口入赤坭水至巴由下与横潭水合出石门沉香浦达郡城入海

  连州

  顺山 在州东北四里刘禹锡谓为州山之第一云其西有曲水源又其西有安岩其草多莎薠其木多松杉

  巾山 一名翠巾峰在州东五里平地耸起百余丈崔嵬冠于群峰其木多楠柘

  静福山 在州城北五十里相传梁时有廖冲学仙于此其上多松柏多禽鸟其下有虎跑泉流杯池按州志峰峦环抱桧柏森郁为七十二福地之一景为静福寒林

  昆湖山 在州西北十五里下瞰昆湖故名一曰天际岭其上多棕榈按州志苍崖峭壁森然罗列上有集灵庙景为昆湖迭巘

  南冈山 在州东南七里捍蔽水口屹如屏障

  桂阳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按州志州以此得名旧呼为灵山山下有泉东流入于韶北有石峒广三百一十步状如堂宇藤萝垂蔽若帷幕奇石错列如龟羊内有神庙每风雨晦冥如闻鼓吹乡人祷祀辄应

  白鹤山 按州志在州西北四十里石壁卓立四面如掌相传陈真君于此炼丹乘鹤上升故名又西北四十里曰腾空山其状如蟹一名邓公山

  方山 在州北二十六里与九疑对峙东南有水出焉流入于黄蘗岭过卢峒达于湟水又北十二里曰北山其上有磨厓多榕楠旧有北山寺今废

  白罗山 在州南五里峭拔壁立如榜一曰挂榜山按州志万历丁丑春雷击其上石绽红露如朱点首是年曾象干登会魁人以为榜头红山先兆之云

  文笔山 按州志在州南三十里九陂村

  马鞍山 按州志有二俗呼大小马鞍

  卓旗山 山如旗

  犁头山 在州东

  大帽山 在州西其北有帽岭以形名

  桄榔山 在州北六十二里其木多桄榔

  圭峰 在州西北一十里众山中端立如圭

  合望峰 按州志在州西南十五里翘然高起状如老人伛偻踞坐左右数小峰环而仰之如望俗呼为白面峰

  冠峰 在州北五十里以形名

  芙蓉峰 按州志在州北六十里三乐乡五峰列峙状如芙蓉

  大云岩 在州西北五里一曰秀岩上有垂石如滴翠乳又北四十里曰眼水岩其上有石窦可容数百人晴则日光透射雨则幽暗昔人避寇于此其下溪水出焉

  师德岩 在州北八十里猺洞明如堂屋内有石钟石床又有石潭其水黑按州志嘉靖间于此凿取丹砂遂不如昔矣

  廖仙岩 在州北五十里耸迭台阁有梯级可上相传廖冲炼丹之地又东北三里曰仙人岩是为寒石洞北山禅寺之后燕喜亭侧相传有人入岩见二仙对奕见韩愈日记其右有流杯池又北十五里曰穿石岩两峰对峙中有岩洞可容数百人

  楞伽峡 一名贞女峡在州东南十五里双厓壁立垂石若肝肺悬瀑飞注于潭下有二石是谓贞女贞男宋嘉泰间崖陷司法李华请于凿之三载底平又东四十里曰大里峡

  宝华山 按州志在州东南四里常有烟霞云雾出山之上山下有栖岩寺今废

  凤凰山 在沙坊村

  邓公山 按州志其状如蟹相传有僧舍邓阿鲁家留经出门曰吾暂上此山遂乘云冉冉而去又名腾空山

  虎形山 形如虎

  三石冈 按州志在州北三里平地突起三石山状如狮豹联属相顾产有石香薷

  龙脊岭 按州志在州东四里左为锣鼓岭

  招旗岭 按州志在州西一里有营

  桃花岭 在州西二十里

  养父岭 按州志在州西四十里有真君庙

  开口岭 按州志在州东北二十五里路通星子

  观音岩 按州志在水口四面俱石山腰为岩

  小溪岩 按州志在州西七里小溪冲内多产钟乳

  龙岩 按州志距州五十里在龙下村

  龙头石 按州志在兴贤门东石长数丈欧姓居之在宋时登进士第者二十余人

  嘉鱼石 按州志在州后街东

  鲤矶石 按州志在州西唐王祠前

  鳌鱼石 按州志在州龙津门外

  仓石 按州志在白马祠前江水流激石当其冲

  龙头峡 上有钟石磬石舟人扣之以篙声如钟磬

  丁兰石 按州志石上有石髓倒垂如蛇童谣云蛇咬丁兰头状元出连州

  观音石 按州志倒垂崖上绝肖观音

  贞女石 按州志相传秦时有数女游此卒遇

  风雨一女化为石

  醉翁石 在道傍

  卧龙石 按州志旧有湖光亭

  飞凤石 按州志旧有飞练亭

  双剑石 按州志旧有君子亭

  缾琖石 按州志旧有月窟亭

  普贤石 按州志在候德丘前

  棋盘石 按州志石生而方中有白文如棋盘然

  香炉石 按州志在石笋后

  龙涎峡 按州志在州南五里俗呼牛溺峡判官畲勉学改龙头郡守崔世召改今名

  同官峡 按州志在州南俗呼晾纱峡 金鸡石   仙女石   将军石

  湟水 在州城西下东注阳山出江口合浈水东南入于海汉元鼎五年以路博德讨南粤出桂阳下湟水即此

  双溪水 在州城西南三里旧龙津白马庙门前一出潭源径朱冈合众流入于湟一出连山获水径高良入于湟盖诸乡水会为乐簪溪而高良则专为一溪至城西南始合为江二溪之凑其阳有仓石当二溪之冲其阴有坎穴众流汇焉按州志方春雨积洪澜弥漫津岸浩荡景为双溪春涨

  五溪水 在州南十里源于方山昆湖横溪上叶相思诸流合为一水故名

  奉化水 在州北十五里源于宜章黄莽山南流至州西北入于湟水按州志即星子水

  上下卢水 在州西北十六里源于蓝山合卢龙二水为一按州志即朱冈水

  高良水 在州西九里源于连山上叶流于唇溪为大获至采陂合为一水

  长径水 在州西二十里源于连山之上叶山

  九陂水 在州南三十五里源于文笔山

  羊蹄水 在州北三十里源于长合山

  牛峒水 在州北二十里又东北十里曰眼水又五里曰石马泷水水涯有石如马按州志源自西岭

  潭源水 在州东北七十里源于猺山潭源洞

  蛟龙江 在州北三十二里源于冠峰水势盘屈故名

  海阳湖 在州北山寺前唐元结自舂陵来游凿湖潴水为城北胜境今已淤塞

  龙潭 在州西十六里源于上下卢水注于潭左右石崖深二十余丈阔十余丈下有伏龙能作风雨

  龙湫潭 在州东南二十里水自潭底涌出按州志悬流飞瀑经冬不竭上有龙庙每旱时激潭辄雨景为龙湫时雨

  丹台井 在州东丹台观旧传有蛟蜃出于井按州志在东岳庙前池中

  天潭泉 在州燕喜亭侧源出自巾山抵北山寺右入于流杯池

  虎跑泉 在静福山之右

  育德泉 在州东南企岭下源于巾山西流至企岭始分为二一至旧桂阳西历长街出天泽桥一经嘉鱼石过唐王祠出通庄桥

  醴泉 在州里仁坊按州志欧姓居之石刻醴泉今非旧矣

  濂泉 在州东一里周濂溪为广东提刑经游刻濂泉之源于石壁

  龙泉 在州南五里泉悬石壁上四时不竭

  螺村水 按州志在州北五十里源自本山泉出

  保安水 按州志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源自田菜坵

  黄娇水 按州志在州东北五十里源自浦下乡

  获水 按州志距州八十里源自黄帝源

  同官水 按州志在州南三十里

  裴溪 按州志在州北因裴侍御得名

  唇溪 按州志在州南四十里此中螺壮

  蘖溪 按州志距州八十里在下卢村

  泗洲潭 在州西

  莲花潭 按州志在州南二里其下为横潭

  石角潭 按州志在州西二十里

  象鼻潭 按州志在州西四十里

  韶甫潭 按州志在州西五十里

  东江潭 距州北五里

  杉木潭 按州志在州西南二里

  泥潭 在州西南十四里

  蛇(上浦下女)潭 在州北十里

  平陂潭 距州三里

  打石潭 去州四十里

  鱼潭 去州五十里

  蛇龙潭 去州六十里

  天泽泉 按州志在惠宗寺后王弘中所凿唐刻天泽泉

  蒙泉 一曰蒙池

  潮泉 按州志昼夜消长与海潮相应在州者三沈水洞红靠坪楞伽峡

  丘泉 水自地中涌出旧名涌泉

  惠泉井 丽泽井 按州志二井在州治内嘉靖乙未冬不雨井涸汲于河殊用不便判官东台畲子乃凿二井于墀南左曰惠泉右曰丽泽井成各系之铭云

  双井 按州志在城外唐王祠西水从地涌出流入杨柳坑

  义井 在义井巷

  六羽井 在瓦窑冈

  洗马池 按州志水从石罅中出注而成池石上有马蹄迹相传张仙洗马于此在流沙

  花井 按州志在韶陂井底有石龟岁旱淘井天即雨

  阳山县

  阳岩山 在县西南十里两峰上耸日出光照故名通志两峰上耸状如丫髻又名丫髻山

  贤令山 在县北二里上有韩公读书台中有东岩

  石厓山 在县东北二里有石壁如板宋绍兴初县令张本忠刻祝颂文于其上

  香山 在县治五里一名香冈

  铜砂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旧产铜

  宝源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产黑铅居民募湖广人采之弘治九年官始封其洞永不许开

  大东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在连州东故名

  骑田岭 在县北古湟溪关

  蜈蚣岭 在县北二里一名苍龙岭

  分水岭 在县西三十里上有李将军墓

  明月冈 在县南十五里壁有石圆如月遇夜有光故名

  七星冈 在明月冈前七冈相联如七星

  龟峰 在县东二十里

  天马峰 在县西

  同冠峡 在县西北七十里按通志唐韩愈诗落英千丈堕游丝百丈飘泄乳交岩脉悬流揭波标

  双剑石 按县志双石如剑在潮水铺

  将军山 高十余丈

  渔水岩 按县志去县二十余里内有龙物兴风雨故祈雨必祷之

  渔翁石 按县志石立水旁高十余丈形瘦而偻似老翁垂钓故人以钓鱼翁名之去县三十五里

  锺唐山 按县志去县五十里相传锺唐二人学道于此

  丫髻山 按县志又名阳岩山两峰并起形如双髻高出众山日初出光先照之故景为双髻朝阳去县五里

  挂榜山 在县西

  马鞍山 去县十里

  朝天蜡烛 去县四十里

  石锺岩 按县志一名龙岩在大鲤峡去县四十五里

  白石山 在县东

  狮子山 离县五十里

  纱帽岭 按县志离县五里与县治相对

  凉伞岭 值学宫前

  石龙岩 按县志去县十里岩中有石龙两条俨然天成其岩天孙云锦怪石秀山

  大木山 按县志去县七十里天晴天雨俱有云雾凝于山顶

  大乌山 去县五十里

  芙蓉山 按县志去县六十里山之岩有石台凳旧传张侯读书处

  弩牙峡 按县志去县五里

  大鲤峡 按县志去县四十里

  三峡 按县志去治七十里春水涨时舟人待之经旬不能上下内有磨刀坑即英德县界

  阳溪水 在县城南按县志在县治前即湟水其源出于星子之红岩山下绵邈七八十里汇众溪与朱冈之水合流名曰双溪州志景有双溪春涨达于连州遶城而南穿楞伽峡经龙湫潭合同官水下龙宫滩至于阳山遶城而东合通儒青莲二水穿三峡而东过浛洭而出洸口与浈江合流达羊城入于南海

  洭水 自韶之乳源东南流合常岁乡山泉至莲塘入于斟水

  斟水 在县北二里源于东岩

  桃江水 在县东北二十里

  青莲水 源自桃江按县志即西岸司又为桃江水口元时有青莲院故名去县三十里

  淘江水 三都水 按县志二水俱在县北淘江发源于潭源洞三都发源于大东山至岭背塘二水合流其势稍大可以行舟东南出青莲江口入于湟水按此水即通志所云斟水

  田畔水 在县西南二里自茶坑按县志去治三里

  通儒水 在县东南六十里自马下山按县志经太平墟下白鹤坑合鱼水出通儒水口入于湟川

  塔溪水 在县东一里按县志景为塔溪流月

  同官水 在县西北七十里源于黄莲山峡今为同官村东流与湟水合又东过城南合于阳溪韩愈文阳山天下之穷处也水有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又南十里曰龙阪滩

  龙宫滩 按县志去治十里韩退之夜宿有诗云浩浩复荡荡滩声抑更扬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语一半是他乡

  潮泉 在县北六里常岁乡莲塘官道傍消长之候与海潮同又一在县东桃江水口又一在县东滑石坑县旧志在古桂阳今为常岁乡莲塘村距邑四十里其泉二月至初秋每日自丑时水涌出至申时止八月至初春自申时水涌出至丑时止若海潮之有定候云通志云斟水自东南为潮泉湘川而西通汇水穴时井或枯涸弥年或一日十盈十竭按连州志潮泉在阳山者五潮水铺滑石坑潮下坑莲塘村桃江水口

  温泉 在县西常岁乡龙阪之侧其水温按县志名热水池去县三十余里在溪岸之南滨溪数武有窟如杯泉沸涌而出四时温热望其气蓬勃如蒸谓可以已疥虽隆冬人争浴焉邑景为温水长春

  双女潭 在县南五十里相传有双贞女溺此每晴霁有双鲤见则雨雨久双女见即晴其上有瀑布出焉下注而成渊

  黄牛滩 按县志去治三十五里

  泉滩 按县志去治五十里

  龙湫潭 按县志去治七十里景为龙湫时雨今属连州界内

  三门滩 按县志去治半里水中三石如门景为三门雪浪又东曰官潭

  石矶滩 按县志去治十八里

  凤凰滩 按县志去治四十五里

  清霜滩 按县志去治四十五里

  连山县

  天梯山 在县北五十里高险无草木按县志高数百丈周约一百丈其脉自巾子山而来山势高耸中有石梯上而视之如登天故名

  长径山 在县东九里中有长径以通往来

  巍峨山 在县南四十九里高峻不可登其上多茅竹

  黄连山 一曰西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当二广之交其山联络多草木

  中留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大龙山 按县志在县北八十里高数百丈周围五十余里冈峦回盘其状如龙故名

  巾子山 按县志在县北八十里高数百丈约百余里其形如巾子顶上有石池四时不涸傍有锦边桃李二株实夏熟芬芳袭人有登其巅者采食之不觉饥或私携至半山风雨骤起迷路弃之复霁故有谚云巾子山宜吃不宜担

  长叶山 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猺獞所居

  梁峒山 在县南十二里又南三十里曰上帅峒又东南三十里曰三江峒又东南六十里曰石田峒又西北十八里曰春峒又西二十九里曰大富峒又西北一百二十里曰梅峒皆猺獞居之

  大雾山 按县志势凌霄汉尝有雾气因名之

  大帽山 按县志形如大帽故名

  昆湖山 按通志在县治东北二百里下瞰昆湖山半旧有集山神祠宋张栻诗昆湖擅奇胜列嶂巧连绵循环四来会巍峨高插天又按县志在邑东诸莺乡高约五百丈周仅一百里其脉自大帽冈陵联属而来下有昆湖故名焉

  邓公山 按县志一名腾空山在邑北一百里诸莺乡高约三百丈周三里余状如蟹其脉自韶陂村层冈起伏而来昔刺史邓阿鲁遇高僧舍其家将出留经一本曰吾暂上高山出门乘五色云冉冉而去

  仙人山 在县东

  猪头山 在县东

  锦坑山 在县北四十里

  钟留山 按县志在县北三十里永福乡高数百丈周百余里其状如钟脉与天梯山联接峻拔秀出群峰傍拥若留恋于左右因名钟留

  上叶山 在县北六里

  芙蓉山 按县志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其山出芙蓉花最多其竹笋则阴年有阳年无亦见与别山异者孔镛诗云半空削出玉芙蓉上有寒光射九重瑶树琼花风不谢分明一片白云封

  天霞山 在县东

  贞女石 按县志秦时有女游此卒遇风雨一女化为石有诗云当时非望夫亦不采蘼芜自化为真质因此入画图风恬月镜朗云散石房孤寄语柳江妇初心相似无

  钟山 按县志在宜善司内去县西一百里许

  悭山 按县志在长径山当道而立行者至是必回头俛身而入俗呼之曰回头石

  文笔山 按县志在黄村南沙田北其峰峭峻视之如笔架

  犁头山 按县志在上草南和睦西上有石形如犁头方二丈傍永无草云常罩之大旱乡人祷于其地率多有验

  百丈山 去县二十里

  蟠龙冈 按县志县东半里为蟠龙冈

  天堂岭 按县志通上草和睦大富三村

  长冈岭 按县志在县北三十余里极险阻上之若登天路通禾村

  梁峒水 在县东南十九里永福乡源于梁峒山又南六里曰横水其中多鰋鲤

  漓水 一曰上吉水在县东二十里永福乡源于诸山谷派分为二一东注于邪渡桥入于湟一西注于上吉村合梁峒水入于广西大宁江

  韶陂水 在县东北十里诸莺乡源于韶陂村按县志源出楚锦田界

  大龙水 在县北十六里诸莺乡源于大帽山西流至龙山下入于湟水

  驼村水 在县南二十二里永福乡源于驼村北达旧县神渡桥合于长径水

  花井 在县东北十里韶陂村邓刺史庙傍南宋刺史邓阿鲁所凿旱淘之辄雨旧志凡旱乡民群祷于井淘之即雨谚云淘井祈雨

  昆湖 按通志在连山县东北二百里湖中水渟群山四拥连山八景昆湖迭巘其一也又按县志在县东一百里永福乡长径山下其源发于本乡山泉而来西支经上吉村入于广西大宁江东支经长径山口合镬水入于湟溪东流入省

  长径水 在县东十里

  白沙水 按县志在县东五里源自本乡山

  上吉水 按县志源自本乡良溪山

  横水 按县志源自本山坑水

  小龙水 按县志源自湖广江华县流入湟川

  象鼻潭 在县北沙坊

  府志未载山川

  通志

  歌舞冈 在府城郡国志云南越王佗三月三日登高处

  曹幕山 在东莞县西北八十里林阴蓊蔚大者合抱农隙采山如织百材于此取办

  莲花峰 在东莞县东北四里

  大鹏岭 在东莞县东南三百五十里其脉自罗浮山来状如飞鸟

  望云岭 在增城县北一百七十里下有九淋水虽天时晴霁亦有云气覆其上

  南台山 北台山 在香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

  石甑山 在香山县南一百六十里山有石如甑土人号为南山

  横琴山 在香山县南二百里海中形如横琴

  三灶山 在香山县南三百里海中周回三百余里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灶

  上川山 下川山 在新会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海中上川石山而下川土山二山皆产香蜡竹藤之属而上川为优居民以贾海为业洪武中迁之今为荒壤

  龙江 在顺德县

  鲍姑井 在府城内相传晋鲍靓女葛洪妻所汲处

  放生池 在东莞县南

  鼋泉 在增城县西青山有神鼋人有秽此水者澍雨即至

 水利附

  本府 南海番禺二县附郭

  魁冈堤 长六百余丈

  梁村堤 长三千余丈

  (虫雷)江堤 长五百余丈

  迭(氵宫)堤 长一千七百余丈

  溶洲堤 二一长三千一百余丈一长一千六百丈

  绿潭堤 长六千一百一十丈

  上围堤 三长凡六千九百丈

  张槎堤 长一千三百丈

  丰宁堤 二长凡四百九十丈

  兴贤堤 长二千九百丈

  西隆堤 长二千四百丈

  上涌堤 长六千七百丈

  登俊堤 二长凡五千七百丈

  大富堤 长二千三百丈

  土垆堤 长四百七十丈

  乌坭堤 长四丈

  大同堤 二长凡一千四百五十丈

  鳌头堤 二长凡六百五十四丈

  龙津头堤 三长凡四千七百七丈

  河清堤 长一千三百八十丈

  镇涌堤 长一千一百五十丈

  九江堤 长九百九十九丈

  海洲堤 长一千七百一十三丈

  洗村堤 三长凡二千三百二十一丈

  金瓯堤 三长凡一千一十丈

  丹桂堤 长九百八十丈

  伏隆堤 长一千二百五丈

  登云堤 长五千九百丈

  金紫堤 长四千八丈

  白石堤 长二千余丈

  大榄堤 长一千九百三丈五尺

  小榄堤 长三百一十五丈

  芦荻塘堤 长一千三丈

  番禺县

  下大田堡高塘堤 长三百五十丈

  大朗堡龙湖村堤 长五百余丈

  老鸦湖堡新塘 灌田七十余顷

  李溪陂堡小陂塘 灌田一十余顷

  流溪都小陂塘 灌田一顷三十余亩

  何岭堡陂塘 灌田二十余顷

  横沙堡莫山陂塘 灌田七百顷

  罗江堡石井陂塘 灌田五十余亩

  车陂堡大朗陂塘 灌田五十余顷

  望冈堡磨刀坑陂 灌田一十余顷

  东圃堡横冈陂 灌田一十二顷余

  黄陂堡大坑陂 灌田八十余顷

  黄沙堡大塘陂 灌田二百余亩

  逻冈堡竹树陂 灌田二十余顷

  黎村堤 灌田五十余顷

  李溪陂堡白沙陂 灌田六十余顷

  巴由都大潮陂 灌田一十余顷

  流溪都小坑陂 灌田一顷余亩

  赤径堡小陂 灌田三顷

  竹料堡白泥陂 灌田一顷

  罗江堡波浪陂 灌田一百余顷

  黄冈陂 灌屯田二顷余亩

  罗江堡洗马潭 灌田二十余顷

  黄陂堡大坑陂 灌田五十余亩

  沙园陂   蟠龙陂   白沙陂

  蛇冈陂塘 灌屯田

  黄婆洞坑陂塘 凡二

  顺德县

  登州堤 长二千余丈护田四十余顷

  岳步堤 长三千四百余丈护田五十顷

  鹭洲堤 长三千六百余丈护田二百一十余顷

  葛岸堤 长三千八百余丈护田五十余顷

  龙江堤 长八百余丈护田四百顷

  龙山堤 一千三百余丈护田七十余顷

  水藤堤 七百余丈护田三千余顷

  平步堤 长一千八百余丈灌田百余顷

  东莞县

  东江堤 在邑境东长一万余丈护田九千八百余顷

  咸潮堤 在咸西察步等处凡十有三长四千一百三十丈护田二万二千二十八顷

  牛过蓈堤 在县东牛过蓈村长三百丈护田二百余顷

  西湖堤 在西湖长一百八十五丈

  水南石碣南埔三村堤 长七千余丈护田地三百余顷

  罗家陂 在大蓝径边长二百余丈灌田数百顷

  龙湖堤 长三百余丈护田二百余顷

  从化县

  白水塘 在县北三十里宋时凿广八十余亩

  鱼江塘 县西二十五里洪武中凿广四十亩

  圃心塘 在县南五十里广六十亩

  扬州寨塘 在县东五十里正德中筑广八十亩

  流溪水 在县北二百里源出黄龙硖灌田甚广

  犁塘水 在县西三里源出龙潭山

  井冈水 在县南十五里有双井涌出注于平田

  沙溪水 在县北五十里源出新洞入犁塘水

  石榴花带水 在县东北四十里南流于溪从化灌田之法用竹木茅柴横置江中中通一路以便舟楫往来待水满陂用筒车汲之不劳人力而水自运灌溉之利神而且溥

  龙门县

  林村陂 在县东三里

  石陂 在县东七里

  麟冈上下陂 在县东十里

  陈峒下陂 在县西二十里

  涧头陂 在县西五里

  莲塘陂 在县北十里

  石冲陂 在县北十里

  鹅公陂 在县北十五里

  九牛陂 在县西七十里

  埔田陂 在县西七十里

  新宁县

  蓈尾堤 障田二十顷

  浮石堤 障田八顷

  那澹塘堤 障田一顷

  古戎陂塘 灌田一十三顷

  大陂塘 灌田一十一顷

  增城县

  张州堤 长二千余丈护田八十余顷

  沙拗堤 长一千九百丈护田七十余顷

  官陂 灌田一千余顷

  百家陂 灌田四十余顷

  社头陂 灌田二十余顷

  罗陂 灌田三十余顷

  燕江陂 灌田三顷

  百姓陂 灌田五顷余

  汤大山陂 灌田二顷

  香山县

  长江陂  竹径陂  澜泥陂  丸山陂

  吊鬼南陂 丰阜湖  宫花水

  新会县

  越塘堤 在古劳都长三千六百五十丈障田五十三顷

  斗南堤 在沙涌村长三十丈障田五顷余

  坡亭大水堤 在古劳都长三千五十丈障田二百二十三顷

  坡亭小水堤 长四百五十丈障田七顷六十五亩

  麦村大水堤 在古劳都长六千一百丈障田二百一十顷

  麦村小水堤 长八百一十丈障田六顷一十亩

  招村堤 在古劳都长一千一百五丈障田一十八顷三十一亩

  天河堤 在中乐都长三千七百三十三丈障田三百一顷八十亩

  石门凹上下堤 北为上堤在古劳都南为下堤在中乐都

  落鞋陂 在新化都长三丈灌田二十余顷

  炭灶 在县南又名新开圳灌田一百余顷

  水流坑 在怀仁都灌田一百余顷

  三水县

  镇南堤 在城南二十五里长六千八百四十丈

  溪陵堤 在城南三十五里长二千七百五十六丈

  白坭上堤 在城南三十里

  高丰堤 在城东四十里

  禄步堤 在永丰

  沙江堤 在城东二十里

  三江堤 在城东五十里

  平田堤 在城南二十五里

  大垄堤 在城南四十里

  金西堤 在县西隔河三里

  黄家塘堤 在城南四十里

  银洲堤 在城南五十里

  蚬塘堤 在城南五十里

  良埇堤 在城南五十五里

  清塘堤 在城南五十二里

  新生堤 在城南五十三里

  南岸堤 在城东十里

  蔡坑堤 在城南五里

  大蓈堤 在城东三十里

  大良堤 在城东四十里

  鹿峒堤 在城东七里

  木绵堤 在城北十二里

  榄冈堤 在城北十七里

  灶冈围堤 在城西二十五里

  良凿堤 在城东二十里

  石板堤 在城东二十里

  东园山堤 在城东五十里

  榕塞堤 在城北

  长冈堤 在城北

  蔡坑堤   雄旗堤   山田堤

  徐步堤 俱在城南

  清远县

  靖定乡上围堤   靖定乡中围堤

  靖定乡下围堤   靖定乡象栏庙堤

  大坋陂   高车陂   鼓楼陂

  黄田陂   大陂    东塘潮陂

  乐革湖陂  龙头圃陂  丹竹潭陂

  良塘陂   琶颈陂   林塘石角陂

  莲塘 在县东二里

  芦塘 在县西五里

  山湖峡塘 去县五里

  柘步塘 在禾仓冈村

  后塘 在县西二里

  东门塘 在县东一里

  三剪塘 在县西

  鼓角塘 在太平乡

  黎塘 在县东

  新安县水利无考

  花县

  白沙陂 在李溪陂堡灌田六十余顷

  小陂塘 在李溪陂堡灌田一顷三十余亩

  陂塘 在何岭堡灌田二十余顷

  大潮陂 在巴由都灌田一十余顷

  连州

  龙腹陂   邪陂    岳前陂

  枫陂    清江陂   福济陂

  长江陂   下泼陂   东江陂

  龙塘陂   田心陂   上眼陂

  大陂    桥陂    力木陂

  太平陂   东陂    彩陂

  阳山县

  老虎陂   较剪陂   鹅毛陂

  潮水陂   木塘    龙塘

  岭背塘   碧莲塘

  连山县

  观陂    鹅冈陂   管陂

  古渠 长百六十丈引山泉入城以备不虞

本帖地址:http:///wave/.php[复制地址]上一主题:风化的血泊-中国古代十场被遗忘的... 下一主题:【台湾文献丛刊·第 种】《陈... [楼主] [楼] 作者: 发表时间: // :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广州府部汇考--《古今图书集成》 [清] 蒋廷锡等 (下)

广州府部汇考六

广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 南海番禺二县附郭

  广州府城池 周赧王初粤人公师隅为越相度南海筑城号曰南武任嚣赵佗相继增筑之是为越城周回十里以高固昔相楚时有五羊含穗遂称五羊城汉筑番禺城于郡南五十里西接牂牁江为刺史治建安十五年刺史步骘辟番山之北广故越城而筑之二十二年复徙治焉吴分交广州刺史仍治此而交州刺史徙治龙编唐天佑末靖海军节度使刘隐以南城尚隘凿平禺山以益之规制宏大宋庆历四年经略使魏瓘加筑子城周环五里瓘以城壁弛坏方谋修治忽雨颓城角得古砖有铭云委于鬼工瓘以为己应由是大增修筑雉堞完固皇佑四年侬寇大通港遥望城壁不得逞而去朝廷以瓘有备除集贤院学士再知广州复环城浚池筑东西南瓮城门南曰镇安西曰朝天东南曰步云东曰行春西南曰素波后又改朝天为有年步云为冲霄熙宁初经略使吕居简转运使王靖重修东城居简得古越城遗址复谋筑之会移荥阳朝京师上其事诏转运使王靖成之袤四里壕其外为三门南曰迎熏北曰拱辰东曰震东与子城行春门相接是为东城合子城为一熙宁四年经略使程师孟筑西城其周十有三里城广一百八十步高二丈四尺为门七东南曰航海南曰朝宗曰善利曰阜财西曰金肃曰和丰北曰就日后方大琮改就日为朝天绍兴二十二年经略使方滋修三城是年秋章贡盗起将寇广州经略使方滋以三城雉堞圯剥乃加增缮并及井干烽橹亦各坚完盗遂宵遁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筑鴈趐城岘以州城之南为阛阓所处无所捍蔽创筑两翅以卫居民东长九十丈西长五十丈上建高楼东曰番禺都会西曰南海胜观登楼一览海山之胜悉入目睫联以敌台三城旧有楼橹共一千八百四十有一岁久不全岘重建敌台三百四十七其后摧剥绍定二年经略使方大琮仍于旧址创团楼七十五炮台四城门雉堞皆一新之端平二年经略使彭铉会僚属戎将以三城楼橹砖石倾剥闻于朝兴役八阅月修完外城三千三百有六丈女墙四千四百九十二丈子城六百三十有三丈女墙九百一十七新瓮城门十有四门屋敌楼九十有七嘉佑元年二月告成以余钱万五千缗附郡之赡军资库岁与郡分十二之息以备整葺开庆元年广右绎骚经略使谢子强大修城壁为豫备计城外筑羊马墙高六尺许鴈翅城下隙壤植以木栅翼而至海元至元十五年正月诏平广州城隍三十年修复之明洪武十二年永嘉侯朱亮祖都指挥使许良吕源以旧城低隘上疏请乃连三城为一辟东北山麓广之城周三千七百九十六丈计一十五万一百九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广二丈下广三丈五尺为门七曰正北稍东曰小北曰正东曰正西曰正南稍东曰定海西曰归德城门楼七敌楼七警铺九十七雉堞一万七百城东西之外郭旧浚池周二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倚岭峤乃于正北门外筑瓮城以蔽之于东门之北城下置小水关防以石柱以疏城渠之水北城上有粤秀山山左有楼五层名曰镇海登其巅则百粤形胜了然在目真岭海之雄观也北城之外有粤王台洪熙元年诏天下郡县修理城池给官钞不许扰民其坐视不修宪臣纠举于是大修广州城成化二年总督左副都御史韩雍谋于镇守太监陈瑄右副都御史陈濂左布政使张瑄按察使夏埙筑南城归德二门月城城各延三十八丈上俱建层楼下辟三门壁垒完固视旧有加弘治十六年三司以东西月城渐颓请于巡抚都御史潘蕃命广州知府袁邵指挥韩雄协同修之至正德初告成规制大备正德实录云城周围一千七百一十七丈五尺镇海楼二角楼四城楼九座窝铺七十七雉堞二千二百七十九为门七曰正南曰定海曰正东曰大北曰小北曰正西曰归德门内之左右为兵马司者一十有四其西北至东皆距壕堑长二千五百五十六丈壕之西东则各疏水关嘉靖十三年增筑定海门月城四十二年甲子都御史吴桂芳以拓林兵叛蹂践城外居民创筑自西南角楼以及五羊驿环遶至东南角楼新城以固防御万历二十七年于正南门迤东辟门一颜曰文明其池大中祥符中邵晔知广州始凿壕为池以通舟楫庆历中魏瓘再知广州环城浚池熙宁初王靖成东城复壕其外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重浚之长一千六百丈东西置闸岁久湮塞开庆元年经略使谢子强复拓之广二十丈深三丈东西坝头甃以石复自蒲涧太霞洞导泉水西入于韸韸水又西入于粤秀山之左筑堰潴之深二丈余以渰浸州后之平地南开小窦溢则泄之于壕近年决其堤纳之于壕遂田其故地属之官南壕在城楼下限以闸门与潮上下古西澳也景德间经略使高绅所辟纳城中诸渠水以达于海淳熙二年经略使周自强复浚之岁久复湮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重开自外通舟楫以达于市旁翼以石栏自粤楼至闸门长一百丈阔十丈自闸至海长七十五丈绍定三年经略使方大琮又浚之宝佑元年经略使季迪复自擢甲巷开浚至闸口又加深焉清水壕在行春门穴城而达诸海古东澳也长二百有四丈广十丈东壕在郡东洪武三年永嘉侯朱亮祖上疏请建三城为一因旧浚壕周一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山未浚成化三年提督军务左副都御史韩雍巡抚右副都御史陈濂议欲连北山凿通之太监陈瑄考旧志以广地脉发迹在此壕之恐非宜遂寝其役惟浚东壕二百六十五丈深丈六尺地脉因瑄不断人服其识西壕在郡城西宋经略使陈岘浚壕通江建东西二闸及元至元中宣慰使张世杰始建木桥高跨西坝以通往来名曰太平桥明洪武以后屡修之成化八年都御史韩雍改砌以石壕自西流达江舟楫出入虽海风大发不能为患且巍科膴仕后先相望嘉靖五年巡按御史涂相从郡人彭泽议分东南展流径西直入于海建大观桥其上形家者谓水流煞方不利官民后何尚书维柏议复旧壕又凿荔枝湾接彩虹桥反伤左翼而二水合流其势驶急舟楫不便遂中辍焉后提督都御史戴耀巡按御史李时华广询众议复太平旧壕遶新城而南达于珠江实惟会省永利而署番禺通判冯运吉南海令王循学番禺令穆天颜咸有督理之功云古渠有六脉渠通于海所谓六脉者草行头至大市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一净惠寺街至观堂巷擢甲巷新店街合同场番塔街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二光孝街至诗书街通仁王寺前大古渠水出南壕三大钧市至盐仓街及小市至盐步门通大古渠四按察司至清风桥水出桥下五子城城内出府学前泮池六六脉通而城中无水患今宜疏浚之水闸在旧东西鴈翅城壕口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所创岁久圮坏绍定三年经略使方大琮因旧地增筑之两岸石甓各长二十余丈中为重闸阔丈余以通舟楫淳佑四年东闸摧剥方大琮筑而新之洪武十三年展筑城池改甃壕南旧水关广仅六尺关下铁石柱闸凡用两重以严防御按壕原广十丈有奇今多为壕畔之民所侵始为木栏继甃以石日积月累池日以狭比之初额不及其半惟当事者正之

 外州县

  顺德县城池 明景泰三年知县周亶竖栅为城五年知县徐玠至始垣之天顺八年县丞徐勤筑土城成化元年知县钱溥易以砖石周六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五尺上广一丈四尺下广三丈五尺雉堞二千四百五十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三十为门四曰镇东曰定西曰阜南曰拱北后定西门以通山而废隆庆五年知县胡友信作石城视旧高七尺巍然壮观其池一千七百二十丈广三丈深一丈为渠三以泄城中之水

  东莞县城池 旧城砖砌东南沿涌抵放生桥明洪武三年南海卫指挥常懿始筑新城包钵盂道家二山于内砌以石周围二千二百九十九丈高二丈五尺上广二丈下广三丈五尺雉堞一千三十一城楼四敌楼四警铺四十为门有四嘉靖四十二年知县舒应龙重加增辟城益巩固其池一千二百五十丈广三丈深一丈五尺

  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池 在旧东莞郡基地名石子冈去县二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置调广州左卫千户洪浩开等筑砌周回五百五十二丈高一丈八尺上广一丈二尺下广二丈五尺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为门四其池五百九十二丈广二丈深一丈五尺

  从化县城池 明弘治七年自横潭改徙今宁乐都马场田周回五百八十丈五尺弘治十一年德庆州州判刘朝训导林泰重修加城砖厚二尺城门楼四久废今始兴复雉堞九百二十四其池周围二百余丈广一丈六尺深八尺

  龙门县城池 明弘治九年始筑寻圮于风雨弘治十六年知县张翔命工缮治周回四百九十余丈高一丈二尺警铺十城门楼四为门四隆庆二年增高城四尺其城南北西三面俱枕大溪舟楫通行

  新宁县城池 明弘治十二年知县任钺始以木为栅后易以砖土筑砌然未完固正德六年巡按御史周谟建议命摄县通判朱源改筑周围五百三十丈高一丈一尺上广一丈下广二丈雉堞一千一百一十二以砖包砌外植勒竹为子城穴东西南三门门各有楼嘉靖十年抚按议允将广海卫官军拨发一所移本城守御复于城下周围起盖营房其池在子城外广一丈余深五尺周围五百五十丈

  广海卫城池 在巡检司北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奏设营房迁巡检司于望头镇以其地建置所衙创筑城池洪武三十年指挥夏必镇包砌周围九百三十二丈九尺高二丈一尺上广一丈下广二丈城门楼四敌楼四雉堞二千四百警铺四十三为门有四其池九百六十四丈一尺广二丈深一丈

  增城县城池 邑设于汉建安六年古无城池元季左丞何真遣弟何迪保障兹邑始筑土城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同知花茂奏设守御千户所调南海卫千户赵祯立所修筑永乐元年委广州左卫指挥张真筑砌成化五年佥事陶鲁请于巡抚都御史陈濂会议修葺坍塌通判余志董其事石砖包砌周八百余丈高广踰旧高一丈三尺上广二步下广四步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四十八为门有四曰东曰西曰南曰北女墙一千六百里城亦甃以石成化二十二年千户周铭以北门称要害建议筑月城护之嘉靖四十二年兵备邵时敏按县增甃加高隆庆二年知县张孔修筑马道以附城墙便登望六年知县王良心修颓城九十四丈四尺马路八十一丈五尺设垛一千二百一十丈于东西南三门创筑月城东曰迎川西曰通市南曰镇海北曰环山规制大备其池万历二年知县王良心重浚之长二百八十四丈深一丈五尺广三丈

  香山县城池 宋初开设缭以土垣号曰铁城陈天觉所筑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守御千户所千户陈豫广之更为砖城周六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七尺上广一丈下广一丈八尺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十二雉堞三千六百四十皆甃以砖四门以其方名之弘治中知县刘信环筑子城高七尺嘉靖甲辰城坏于飓风知县邓迁修复其池五百四十七丈旱堑一百四十六丈壕堑周六百九十三丈广四丈五尺深一丈三尺

  新会县城池 古无城元季俶优邑主簿徐闻可始筑垣备寇后黄斌作乱破之邑遂为墟洪武十七年邑人岑得才建言请置千户所及城池是年开设都指挥王臻立栅镇守二十四年始筑土城外环以池三十年千户宋斌始砌以砖及四门楼橹天顺六年西寇焚掠郭外居民知县陶鲁始筑子城内设马路外凿重壕外又筑竹基重堑次年寇至卒莫敢犯周六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二尺上广一丈下广二丈城门楼四敌楼四警铺三十一雉堞二千四百为门四万历元年知县伍睿增筑外城为门三小门四水关四其池一千六百八十丈广三丈深三丈子城壕堑外壕二千一百二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广二丈二尺竹基二千五百八十七丈外堑三千一百六十八丈深八尺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