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4章 不自为大
dà大dào道sì汜xī兮 ①,,qí其kě可zuǒ左yòu右。。wàn万wù物shì恃zhī之yǐ以shēng生ér而bù不cí辞 ②,,gōng功chéng成ér而bù不yǒu有。。yī衣yǎng养wàn万wù物ér而bù不wéi为zhǔ主,,kě可míng名yú于xiǎo小。。wàn万wù物guī归yān焉ér而bù不wéi为zhǔ主 ③,,kě可míng名wéi为dà大。。yǐ以qí其zhōng终bú不zì自wéi为dà大,,gù故néng能chéng成qí其dà大。。
注释
①汜(fàn):同“泛”,水向四处漫流。
②恃之:依靠它。恃,依靠。之,代词,译为“它”。
③焉:兼词,译为“于是”、“于此”。
译文
大道广博无际,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靠它生长发展而不推辞,成就了功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并不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一直无欲无求,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向它归附而并不自认为是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评析
这一章旨在讲大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即德。核心内容是老子对小和大的阐述。道生养万物,却不自恃有功,也不自以为大,正因为道不在大,所以才成为最大。“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老子在本章的开头解释说,道广阔无际,是宇宙的主宰。在老子看来,大道正如江河一般广泛流行、周延四方。事实上,老子在这里形象而具体地描述出了大道的存在形态。道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老子认为,永远没有自己的欲望就是大道的特质。大道无欲无求,没有欲望便不需要追求名声,因此它在人们的眼里,时常显得微不足道。老子最后指出,正是因为道不自认为伟大,所以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伟大。“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人认为其是一个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然而,道无欲无名、可小可大,绝对不是超时空的无差别的本体:还有人认为,道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其实,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还可以使人摒弃占有欲及支配欲。“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大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老子认为,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他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应遵循大道,但是统治者治理国家与个人修为关系确实是十分紧密的,个人修为是小道,而以小道去治理国家便成就出了大道。“常无欲”是个人修为的核心,只要治国者摒除个人私欲,就不会视天下万物为私产,从而也就会出现“万物归焉而不为主”的理想社会环境。与大道相比,人类的行为往往是截然相反的。在人类看来,人是万物之灵,有着思想和意识,既可以创造事物,也可以改变事物。所以人类常常自认为是万物的主人,可以主宰万物的命运,也可以任意命令和指使万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需知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正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我们非但不能主宰自然,还常常受到自然的制约。此外,人类同样是从大道中衍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大道主宰了人类的命运,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为我们提供了生机和能量。如果人类真可以主宰万物,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时常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呢?比如,我们过度开采森林资源,肆意砍伐树木,毁坏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重则还会引起泥石流、沙尘暴等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