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大学 >第十一章

《大学》·第十一章

春秋战国 曾子 著
suǒwèipíngtiānxiàzàizhìguózhěshànglǎolǎoérmínxìngxiàoshàngzhǎngzhǎngérmínxìngshàngérmínbèishìjūnyǒuxiézhīdàosuǒshàngshǐ使xiàsuǒxiàshìshàngsuǒqiánxiānhòusuǒhòucóngqiánsuǒyòujiāozuǒsuǒzuǒ,jiāoyòuzhīwèixiézhīdàoshīyúnzhǐjūnmínzhīmínzhīsuǒhàohàozhīmínzhīsuǒzhīzhīwèimínzhīshīyúnjiénánshānwéishíyányánshīyǐnmíněrzhānyǒuguózhěshènwèitiānxiàshīyúnyīnzhīwèisàngshīpèishàngjiānyīnjùnmìngdàozhòngguóshīzhòngshīguóshìjūnxiānshènyǒuyǒurényǒurényǒuyǒuyǒucáiyǒucáiyǒuyòngzhěběncáizhěwàiběnnèizhēngmínshīduóshìcáimínsǎncáisànmínshìyánbèiérchūzhěbèiérhuòbèiérzhěbèiérchūkānggàoyuēwéimìngchángdàoshànzhīshànshīzhīchǔshūyuēchǔguówéibǎowéishànwéibǎojiùfànyuēwángrénwéibǎorénqīnwéibǎoqínshìyuēruòyǒujièchénduànduànxīnxiūxiūyānyǒuróngyānrénzhīyǒuruòyǒuzhīrénzhīyànshèngxīnhàozhīchìruòkǒuchūshínéngróngzhīnéngbǎosūnmínshàngyǒuzāirénzhīyǒumàozhīrénzhīyànshèngérwéizhītōngshínéngróngnéngbǎosūnmínyuēdàizāiwéirénrénfàngliúzhībǐngzhūtóngzhōngguówèiwéirénrénwéinéngàirénnéngrénjiànxiánérnéngérnéngxiānmànjiànshànérnéngtuì退tuì退érnéngyuǎnguòhǎorénzhīsuǒrénzhīsuǒhàoshìwèirénzhīxìngzāidǎishēnshìjūnyǒudàozhōngxìnzhījiāotàishīzhīshēngcáiyǒudàoshēngzhīzhězhòngshízhīzhěguǎwéizhīzhěyòngzhīzhěshūcáihéngrénzhěcáishēnrénzhěshēncáiwèiyǒushànghàorénérxiàhàozhěwèiyǒuhàoshìzhōngzhěwèiyǒucáifēicáizhěmèngxiànyuēshèngchátúnbīngzhījiāniúyángbǎishèngzhījiāliǎnzhīchényǒuliǎnzhīchénnìngyǒudàochénwèiguówéiwéizhǎngguójiāércáiyòngzhěxiǎorénwéishànzhīxiǎorénzhīshǐ使wéiguójiāzāihàibìngzhìsuīyǒushànzhězhīwèiguówéiwéichuán1100

注释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者人看待。

(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

(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

(4)倍:通“背”,背弃。⑤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6)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lè),快乐,喜悦。只,语助词,

(7)“节彼南山……”: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大。岩岩,险峻的样子。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尔,你。瞻,瞻仰,仰望。

(8)僇(lù):通“戮”,杀戮。

(9)“殷之未丧师……”: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配,符合。仪,宜。监,鉴戒。,峻,大。不易,指不容易保有。

(10)此:乃,才。

(11)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12)悖:逆。

(13)“《楚书》”句:《楚书》,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yǔ)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人名)这样的大臣看作珍宝。事见《国语·楚语》。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14)“舅犯”句: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晋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外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归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子犯,子 犯以为不可,对重耳说了这几句话。事见《礼记·檀弓下》。

(15)《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16)断断:真诚的样子。

(17)休休:宽宏大量。

(18)有容:能够容人。

(19)彦圣:指德才兼备。彦,美。圣,明。

(20)不啻(chì):不但。

(21)媢(mào)疾:妒嫉。

(22)违,阻抑。

(23)俾:使。

(24)放流:流放。

(25)迸,即“屏”,驱逐。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东方的部族。

(26)中国,全国中心地区。与现代意义的“中国”一同意义不一样。

(27)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慢”字之误。慢即轻慢。

(28)拂:逆,违背。

(29)逮:及、到。夫(fū):助词。

(30)骄泰:骄横放纵。

(31)发身:修身。发,发达,发起,

(32)府库:国家收藏财物的地方。

(33)孟献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蔑。

(34)畜,养。乘(shèng):指用四匹马拉的车。畜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官的待遇。

(35)察,关注。

(36)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遇。

(37)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39)聚敛之臣:搜刮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④长(zhǎng)国家:成为国家之长,指君王。

(40)无如之何:没有办法。

译文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一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1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剩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评析

这段文言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平治天下、治理国家的道理。文章以“平天下在治其国”为核心思想,通过描述君子以身作则、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同时文章也谈到了财富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人才等问题。

首先文章提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这说明君子的行为具有榜样作用能够引导民众向善。君子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敬老爱幼、体恤孤寡从而推动社会的良好风气。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观念即通过君子的表率作用来引导民众实现社会和谐。

接着文章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文中提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表示君子应该关注民众的需求和意愿,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民本主义,即政治权力的基础在于民众,政治决策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依归。

此外,文章还谈到了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文中指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强调了德行是根本,财富只是末节。如果一个人只注重追求财富而忽视德行,就会导致“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即失去了根本,只追求表面的东西,最终会与民众争利,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因此,君子应该注重德行,通过德行来引导民众,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如何正确对待人才的问题。文中提到“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这说明君子应该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并且能够给予他们适当的地位和待遇。对于贤能的人应该及时举荐并委以重任对于不善的人则应该及时罢黜并远离他们。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最后文章通过对比“有仁人”和“无仁人”的行为和结果进一步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有仁德的人能够爱人能憎人能够明辨是非、善恶而无仁德的人则只顾自身利益不顾他人死活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身败名裂。这种对比突出了儒家思想中“仁爱”的核心地位即只有通过仁爱之心才能赢得人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以平治天下、治理国家为主题阐述了君子以身作则、以民为本、注重德行、正确对待人才等治国理念。这些理念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文章的语言优美、表达流畅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对比手法使得这些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