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大学 >第六章

《大学》·第六章

春秋战国 曾子 著
suǒwèizhìzhīzàizhěyánzhìzhīzhīzàiérqiónggàirénxīnzhīlíngyǒuzhīértiānxiàzhīyǒuwéiyǒuwèiqióngzhīyǒujìnshìxuéshǐjiàoshǐ使xuézhěfántiānxiàzhīyīnzhīzhīérqióngzhīqiúzhìzhìyòngzhījiǔérdànhuòránguàntōngyānzhòngzhībiǎojīngdàoérxīnzhīquányòngmíngwèiwèizhīzhīzhìchuán55

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 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 文字。

②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④益,更加。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评析

这段文言文是《大学》中“格物致知”思想的经典表述。它强调了通过接触事物、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来获得知识的重要性。其中所提到的“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表明人类天生具有认知能力,而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然而,“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人们的认知总是有限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来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说明教育的初衷就在于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事物,不断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以达到对知识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一旦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就能透彻地了解万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同时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种境界不仅是知识的最高境界,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整段文言文表达了古人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于教育和学习的高度重视。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实践、追求真理、不断学习和思考,以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教育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事物、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造就更多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