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大学 >第八章

《大学》·第八章

春秋战国 曾子 著
suǒwèixiūshēnzàizhèngxīnzhěshēnyǒusuǒfèn忿zhìzhèngyǒusuǒkǒngzhèngyǒusuǒhǎozhèngyǒusuǒyōuhuànzhèngxīnzàiyānshìérjiàntīngérwénshíérzhīwèiwèixiūshēnzàizhèngxīnchuán77

注释

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ì):愤怒。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评析

此段文言文来自《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个人修身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内心情感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与判断,进而强调修身的本质在于“正其心”。

从历史背景来看,《大学》成书于先秦时期,正值中国社会思想活跃、学派林立的时期。此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内心修为的重视,也展现了其对于人的情感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判断有着深刻的理解。

作者在此段中列举了愤怒、恐惧、喜好和忧患四种情感,认为这些情感都会使人的心失去中正,从而影响人的行为与判断。这种见解体现了儒家对于情感的节制和中庸之道的追求。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心不在焉”的状态下,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会变得迟钝,进一步说明了内心状态对于人的感知和行为的影响。

在修辞手法上,此段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反复使用“有所…则不得其正”的句式,强化了情感对人行为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心不在焉”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状态,生动地描绘了人在心思不属时对外界事物的麻木不仁。

此外,此段文字还体现了儒家对于修身路径的清晰认识:要达到修身的目的,首先要从正心做起。只有当内心保持中正、不受情感的左右时,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这一点与儒家一直强调的“内圣外王”思想相契合,即首先要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圣人的境界,然后才能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王者的风范。

综上所述,此段文言文不仅文字优美、语言通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要想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行为,首先要做的就是修炼自己的内心,使其保持中正、不受情感的左右。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