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邦畿延绵千里之遥,是民众栖息之所在:此句源于《诗经·商颂·玄鸟》。邦畿,意指都城及其周边地域。止,含义多样,如至、到、停止、居住等,此处意为居住。
(2)缗蛮黄鸟歌于丘隅:取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为鸟鸣之声。隅乃角落之意。止,此处指栖息。
(3)穆穆:来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形容仪态端庄美好。於(wū)为叹词。缉,意为继续。熙,代表光明。止,此处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4)《诗》云:此段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淇水之称,位于今河南之北。澳(yù)指水边之地。斐然文采也。瑟兮僩兮形容庄重而心胸开阔之貌。赫兮喧兮意显耀而盛大之状。諠字,《诗经》原文作“(谖)”,意为遗忘、忘记。
(5)道,即言、说之意。
(6)恂栗,表示恐惧、戒惧之情。
(7)於戏!前王之事不可忘:源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wū hū)为叹词,同“呜呼”。前王,指周文王与周武王。
(8)因此,此生此世不可忘却:此以,因此、所以之意。没世,即为去世之时。没,通“殁”。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边地区是百姓心之所向,生活之所愿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鸟儿都懂得选择适宜的栖息之地,更何况是人呢?”《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作为国君,应仁爱治国;作为臣子,应恭敬尽职;作为子女,应孝顺父母;作为父亲,应慈爱子女;与他人交往时,应守信用、讲诚信。《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端庄而豁达,仪表威严非凡。此等文质彬彬的君子,实在令人难以忘怀。”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至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中深情地咏叹:“啊啊,那些昔日的君王,真令人难以忘怀啊!”这是因为后世的君主贵族们皆以他们为楷模,尊崇贤能之士,亲近同族亲人,如此恩泽自然普及万民。普通的百姓得以在和平安乐中生活,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即便那些贤明的君王早已驾鹤西去,他们的功德却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间,被世人永远铭记,传颂不衰。
此段引用了多处《诗经》的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行为应当有所止、有所节制的核心理念。文章通过探讨国家治理、鸟兽栖息以及人的行为规范等多个层面,强调了在行为上寻求适度与平衡的重要性。
首先,《诗经》中提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尽管国家的疆域辽阔无垠,但民众的居住与行为却应受到一定的规范与约束。这种规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自然法则和社会秩序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之上。随后,通过“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这一生动的比喻,进一步阐释了即便是鸟儿也知道选择适宜的栖息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明了自己行为的边界与归宿,从而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孔子在引用《诗经》后提出“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的反问,这句话深刻地强调了人应具备自知之明的重要性,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行为与欲望的边界所在。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一个生动写照,即我们的行为应当追求恰到好处,既不过度也无不足,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
接着文章列举了五种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为君主,应以仁爱为本;作为臣子,应以恭敬为心;作为子女,应以孝道为先;作为父母,应以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以诚信为基。这些准则不仅彰显了儒家思想对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关注,同时也勾勒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与人际和谐的蓝图。
然后文章再次引用《诗经》,通过描述一位君子的形象和行为,进一步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这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词语,既传达出对做学问与自我修养的精益求精之态度,又喻示着这种修为与行为准则已融入日常、化为自觉行动的美好境界。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以前代圣明君王为典范,深入阐释了这些行为规范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和强大影响力。这些君王因恪守这些规范,尊重贤才、亲近亲族,致力于让百姓安居乐业、共享福祉。尽管他们已离世多时,但人们依旧深切怀念,这种怀念无疑是对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社会秩序与伦理规范的最崇高赞誉。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巧妙地引用了《诗经》和孔子的言论,深刻而生动地传达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行为应当有所界限、有所节制的核心理念。文章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思考,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这些深邃的观念变得触手可及、易于领悟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