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图腾是人类的原始宗教崇拜,是姓氏之源。

龙是中华姓氏之根,是天道的反映,是“天人合一”中华文化的立体再现。

龙的出现升起了中华文明的朝阳。

太昊伏羲氏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在部落林立的远古时代,能够一统部落万邦,“不设法度而天下不乱”,并不是没有“法度”,这个法度就是“卦”,是“以卦治天下”。“卦”是广义的“德”,是“德治天下”。这种德是“天德”。从宏观说来,指像苍天那样博大公允,像大地之宽厚包容,是无私地自然奉献、不索取天下。“卦”是什么?“卦”是“天道”。“天道”是宇宙大律大则,即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伏羲认识了宇宙规律,画出了八卦,以天道治天下。天生万物,万物都是宇宙上帝的“宠儿”,这个天道大隆厩胧褂梦拿饔糜铩炕适于人世间。不过,在远古时代,这个“规律”认识者少,不认识者居多,是少数人知,多数人不知,那就“神”了。神而广之,广而化之,神之成道,这具体的说就是伏羲的“神道设教”。

这个“神”是什么?

在《尚书·虞书》中,有“皇矣上帝”的说法。

在《诗经·尔雅》里,有“皇天上帝”的记载。

这说明在远古时代,“上帝”在人们的脑海中占相当的统治地位,可以说是绝对的统治地位。在《尚书》与《诗经》有“上帝”的记载,可见“上帝”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已经深入人心。

“上帝”的说法,不仅具有民族性,在中国古来就有,而且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在西方也有“上帝”的称呼。“上帝”这位不可一世、不可冒犯的大神,在人类的心目中统治着整个宇宙。“上帝”的存在简直与人类的存在相同步。

古代先民对大自然不理解,对风雷雨电不认识,甚至对人类自身也知之甚少。世界从何而来,日月星辰是谁人创造?山河平川是谁人造就?天苍苍,辽阔深远,神秘莫测。日升月落,寒署循环有序,草青草黄,水向东流,不可思议。这是谁人定律?这位巨人,不是他人,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上帝”。“上帝”是遥远的、伟大的、神圣的、神秘的、不可面见的、但确实存在的“大神”。这位“上帝”,是无可疑义的创造了这个世界,而且,这位“上帝”也有能力,在一瞬间有力量毁灭这个世界。这么一个了不得的上神,当然远古人类得罪不得,只有五体投地地崇拜了!

自从太昊伏羲氏一画开天画了八卦,对人类的思想崇拜作了一个天才的定则,这从八卦中体现出来。卦为三画,上者为天,下者为地,中者为人。人类存在于大地上,人的生命、生计全是苍天所赐,人没有天,就没有生命了,何谈其人?对上帝的崇拜出于自然,也是治理天下的需要。

在太昊伏羲氏时代,“不设法度而天下不乱”,当时的“神道设教”并不是抽象的,“上帝”太遥远了,这是一位看不见的大神,白昼,太阳是“上帝”的眼睛,监视着天下;夜里,月亮为“上帝”监视着天下。作为“继天而王”的“人王”,何不拿来“上帝”一用?“天无二日,人无二主。”“上帝”是天下认为唯一的、威力无边的“上帝”,神秘不可疑义、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大神,而在大地上,在人间,谁来承传“上帝”的意志,这位承传者就是“继天而王”的人间“上帝”。

在遥遥百万年的原始社会,从原始宗教开始,上帝崇拜已深入人心。人类历史进化的缓慢,历史长河的漫长,人世间的风起云涌,随着历史文化的进程,人类古文明出现了“天人合一”,或者说“神人合一”,或者说叫“神祖合一”。这就是把“上帝”的意志说成是人的意志,以人世间的“上帝”即人代替“上帝”,这是人类别开生面的“古典高级文明”形式。“上帝”的头顶闪烁着五彩缤纷的光环,集中了宇宙大律的天才智慧,同时也是人世间的天才,没有一人在所有的方面能与他相比拟。“上帝”存在了多久,有多大岁数?他在人类出现那年月已经形成了。因为“上帝”与人类对宇宙大自然的认识同在。

“上帝”是谁?

《孔子家语》回答得非常精彩:“季康子问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是以太皋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季康子曰:‘太皋氏其始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季康子曰:‘……曰帝者何也?’孔子曰:‘……五行佐,而称上帝。太皋之属配焉,亦云帝从其号。’”

中国的“五帝”,各配木、火、土、金、水。此五行即五种物质,同时也是方位与顺序,全是苍天之所赐。“上帝”是什么?是神秘的、人类可畏的、能使人类繁衍生息的、继天而王的“神人”。炎帝是以火德王,黄帝是以土德王,少昊是以金德王,颛顼是以水德王,而太昊伏羲氏是“以木德继天而王”,他们是神吗?是。他们是人吗?是。他们是半神半人吗?也是。但又全不是,他们是什么?他们是“上帝”,而且又是人世间的“上帝”。所以,孔子回答得太精彩了。太昊伏羲氏等就是“上帝”,他们是天之骄子,他们是“天子”。所以,他们称“上帝”,能够“继天而王”。如果是普通人,怎么能够“继天而王”呢?
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中从太昊伏羲氏以降,不论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还是高辛帝喾氏、陶唐尧氏,他们无不是“感生”,无不具有“神味”。

在古人看来,“神”是什么样子的呢?人类多么能希望看到这位不可一世的巨神!这个“神”就是“上帝”,或者说就是上帝的化身或使者,人们相信这个非同小可的“神”是伟大的、看不见的、不可促摸的、最可畏的、非凡经营天地人的神秘人物。人们虽然没有见过,但却相信确实有,而且坚信不移。多少万年来就是这样,苍天的博大,风云的多变,寒暑的转化,苍天的兴云播雨。古人都认为是由“神”操作的。特别是在乌云滚滚的云天,霹雳闪电中一条“龙”出现,九曲十八弯,发出了惊天动地的雷鸣。这个能游动的“龙”,就是“神”的形象。龙,张牙舞爪,威猛无比,而且在天上,在空中,在云天,更为神奇的这个“神物”不仅有神样,一又能动,二又会发怒,三又能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能把莽莽森林点燃起漫山遍野的熊熊大火。这条云天中一闪即逝的、深奥神秘的、威猛无比的、不可思议的“龙”,遂成为古人的崇拜,以至形成了他们的“图腾崇拜主义”。古人把“龙”看成是“上帝”的“现身”!而且,这条“龙”就成了天上与人间相联系的纽带了。

我们说,太昊伏羲氏是龙图腾崇拜主义。

不妨,从典籍记载、汉画像石刻与考古发掘的文物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从历史典籍记载来阐明。

《太平御览》引《帝系谱》记载:“伏羲人头蛇身。”同书又引《诗含神雾》记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帝王世纪》记载:“母曰华胥,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有娠,生伏羲……蛇身人首。”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拾遗记·太昊伏羲氏》记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其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生庖牺。”

《竹书记年·前编》记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有娠,生帝于成纪。”

《三皇本记》记载:“太皋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而王。母曰华胥,履大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柳宗元《观八骏图说》云:“伏羲氏、女娲氏……又为牛、为蛇……若牛若蛇……终不能有碍于圣人也。”

《路史·后记一》:“帝女游于华胥之州,感受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 

《列子·黄帝篇》记载:“华胥之国,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乐已,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憎,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石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华胥之国是个理想的天堂神国。这里的氏族个个有如此神力,社会是这样美好,难怪神母华胥要到这里来受孕了。各典几乎都有类似的记载,华胥“感生”“巨人迹”而受孕,怪不得她所生的儿子能“继天而王”?雷神非人,那个“巨人迹”,无疑是雷神的足迹了。华胥履迹受孕而生伏羲。雷神成了伏羲的父亲,雷神是龙,其子伏羲岂不是龙?

从上述典籍记载看,太昊伏羲氏龙的形象,是感生的神人,其形象是“蛇躯”“鳞身”。

三国曹植有《伏羲赞》曰:

木德风姓,八卦创焉。

龙瑞官名,法地象天。

庖厨祭祀,罟网渔牧。

琴瑟以象,时通神玄。

《文选》中收有王逸的儿子王文考(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云:

上纪开辟,遽古之物。

五龙比翼,人皇九首。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鸿羔朴略,厥状睢盱。

灵光殿是西汉初期鲁恭王刘余的建筑物,赋中所描写的是类似武梁祠刻石壁画。从恭王刘余到王文考三百年间,殿宇几经修葺,但伏羲女娲像不曾变动。可见在那时候,伏羲女娲龙图像的渊古与神圣了。三百年间仍保护完好,而且连字迹都清清楚楚。

再者,我们从汉画象石刻与出土文物考察,太昊伏羲也是龙的形象。

在清代乾隆年间,山东省武宅山发掘出东汉晚期武梁祠石室画象,其中有“蛇身人首”的伏羲女娲两尾相交的画像(《武梁祠画像·卷一》)。

在河南省南阳画象形字砖中,也发现了伏羲女娲的“蛇身人首”的交尾像。

其次,从考古发掘看,出土的石刻类似西汉鲁灵光赋“伏羲女娲交尾象”的出土文物屡见不鲜,诸如:

20世纪,在河南新郑市出土的勐腹花纹(见《新郑彝器》);

滇东北昭通出土的东汉石棺(见《云南学术研究·1963年5期:云南古画象石刻》);
四川郫县出土的东汉残碑浮雕(见《文物·1974年第4期:谢雁翔·四川郫犀浦公社出土的东汉残碑》);

成都沙坪坝出土的东汉石棺(见《时事新报·渝版学灯·第41期:常驻任侠重庆沙坪坝画象石棺》);

陕西省咸阳出土的北周石棺石刻(见《陕北东汉画象石刻选集》);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隋代绢帛画(见《考古特号·第三号:中国科学院1954年印·黄文碧·吐鲁番考古记》)。

从典籍记载、汉代伏羲女娲画像与考古文物发掘考察,都证实了伏羲是“人首蛇身”的龙图腾。

最早的龙是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河南省濮阳西水坡墓葬中发现的贝壳龙,碳14测验,距离今已经6000余年。

其次,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陶壶龙图:人头修身,双足人手,似蛇,是鱼的形象。与之相似的是山西襄汾县陶寺夏墟遗址龙,其双耳,鳞纹,较夏墟龙增加了两角。

商周甲骨文、金文的“龙”字,实是象形文字,巨头、四足、披鳞,身躯弯曲圆长,吻尖向上翻。

商周时代的龙鳄头,脊棘,四爪,牛角等出现了。

因此说,从考古出土的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龙的形象已经源远流长了6000余年。

《山海经》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的佐相伯益所作,成书于战国与西汉初年,这本古书,记载了古时天下地不分南北,而龙图崇拜主义广达天下四方。在这本书中,所记载的各式各样的神多达454个,其中神人多达307人,而龙身、蛇身、人首的神人多达138个,几乎占神人总数的一半。这些“神人”其实是龙的图腾主义,而不是什么“神人”。那些飞禽走兽、妖魔鬼怪,其实,全是各个氏族的图腾。龙即是他们赖以崇拜的“祖神”“保护神”“上帝”的形象了。可见大禹治水时代龙的图腾在天下所占的数量之多了。

太昊伏羲是龙的图腾崇拜主义,不仅说的是其本氏族,更重要的说的是其人其身。

《竹书纪年.前编》记载: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笺按:昭公十七年《左传》郯子曰:‘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外纪》:“太昊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流。又立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是谓龙师而龙名。”

其它典籍诸如《帝王世纪》、《 纲鉴易知录》、《太古河图代姓记》等典籍都作了类似的记载,不必一一列述。由上述,要说的是下列几个问题:

一是太昊伏羲自姓为风的“风”字。

“风”,繁体字的“风”字写法,其中不是简体“风”字中间的叉儿,而是“虫”字。“虫”从风,天生风。虫,大虫也,非虎,龙也。“几”字的形象是指苍天,龙的形象九曲十八弯,繁体字“风”的写意,是实指“天下一条龙”。

“风”,源天,从天,风来自天上。“几”是指苍天形象,指宇宙。不要说古人,就是现代人,说起宇宙仍说茫无边际,其大无比,未能认识,仅太阳系就够现代人认识的了。古今对未认识东西的多少、大小、程度有“几何”的说法。因此,对“几”的解释,指宇宙并不过分。

“虫”字,古人历来解释为蛇、巳。虫与蛇相通,如古吴语称小蛇为虫,关中人称毒虫为蛇,中原人仍把蛇称为“长虫”,认为“虫”就是蛇。连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也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其实,这只是说到了外象,并没有深究到实质。

“虫”字,中间是个“口”,“口”字四方,古人的哲学概念有天圆地方之说。这是立体的地,这是从天上看地。而人观察地,人认为地是平的。把地看成一个平面,从天下降下的足迹已经清楚,这就是“虫”字中间的一竖。这个从苍天上降落的“神物”着地了吗?着地了,明明白白地落到了地上,这个标志就是一竖与一横的衔接。这一竖过地了吗?没有,因为过穿了地,就到地下去了,是在地上。这一竖,不仅说明这个“神物”是从苍天上来的,而且也说明其足迹,又说明了其降落位置。其位置在哪里?在大地的中间,具体说在大地的中心位置。这也许是后人“中国”“中原”的“中”字的渊源。从天上降下几个?在一横的右方有标志,是一个,用一点儿来说明。

现在,把“几”字与“ 虫”合在一起来研究,那么,繁体字“风”字的内含其意,本是一个“神物”从苍天降落到大地上。这个“神物”是什么?是龙。龙是谁?太昊伏羲氏也。

周文王琢磨透了《易经》之天道,创造成了运用天道的后天八卦,在其序列中,巽风在东南,十二地支中的辰、巳,皆在巽位。辰者,龙也;巳者,小龙蛇也。龙从天下降落,因宇宙无时空概念,但在地球上,伏羲以地球作参照物,“天地定位”,龙从东南降落在西北,这就是西北高原古成纪,今甘肃省天水。
《说文解字》说:“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

《拾遗记》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说文解字注》引《左氏传》说:“八风,八卦之风也。乾音石,其风不周。坎音革,其风广莫。艮音匏,其风融。震音竹,其风明庶。巽音木,其风凉。兑音金,其风闾阖。”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伏羲的“风”姓,与天道八卦,即与宇宙大有关系。“风”源自天。

《说文解字注》引《易通卦验》曰:“立春,调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闾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伏羲画八卦,以八风调和“化天下。”

《白虎通德论》把“调风”作“条风”。这样说道:“条者,生也。明庶者,迎众也。清明者,青芒也。景者,大也,言青气长养成也。凉者,寒也,阴气行也。闾阖者,戒收藏也。不周者,不交也。”

这里论风,得出下面的结论:

一是风在天上,来自天;

二是龙来自天;

三其实是如天之生生不息;

四是生殖与否皆与风有关。

下面,我们对“伏”、“羲”及“伏羲”进行诠释。

《说文解字》:“通俗文:卵化曰孚,卵伏而未孚。”

《广雅》说:“孚,生也。”在古代,“伏”与“孚”相假相通。
《说文解字》说:“羲者,气也。”段玉裁注曰:“谓气之吹嘘也。”说“羲”的本意即吹嘘行气。气者,风也,天也。吹者,动也,阳也;嘘者,含也,静也,阴也。吹嘘者,阴阳交合也。古人把男女交媾视为阳男吐气,阴女含气,男女合气达到阳施阴化,而生儿育女。

所以,王充在《论衡》中这样说道:“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又说:“因气而生,种类相产。”“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矣。由人之动气也,体动乃气出,子亦生也。” 所以,“羲”字本身则是天道生生不息的内容体现,强烈地反映了生殖性崇拜。

下面我们对“伏羲”二字进行诠释。

班固在《白虎通德论》说道:“谓之伏羲何?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覆后,卧之去去,起则吁吁,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革。于是,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治下伏而化之,故曰伏羲也。”

后人造字,“伏羲”二字相合为名,天才地作了绝妙地解释。

先释“伏”字。伏,左边是个“人”字,右边是个“犬”字,犬,兽也。人与兽相伴,这说明这是一个人兽为伍的时代。是人类降伏了野兽,这就是伏羲“执伏牺牲”的说法。

再释“羲”字。“羲”字的上头,是“王”字上面有两点,内“八”字者也。之所以用内“八”字,说明归向。八者,八方也;这个内“八”与“王”字相合,其意是在说明,王者,一统八方天下也。“禾”字,木上一撇,这一撇,是降落之象也;木者,东方也。“禾”与“乃”上下相合为“秀”字,秀者,智慧者也。戈者,为干戈,说明是武器,这里释为武力。绝妙的是“秀”字与“戈”二字左右相合,一统天下八方,是智慧与武力相结合而征服。在这里,我们对“羲”字这样诠释:在东方(木),以文明一统了天下八方而称王。

下面我们把“伏”与“羲”二字结合起来,对“伏羲”二字进行诠释,就可以这样解释了:在东方,伏羲在人兽为伍的时代,用文明(智慧与武力)一统了天下部落万邦,以木德王。

我们把“伏羲”结合“风姓”四个字进行解释为:一条龙来到了地球上,在东方创造了千古文明,一统了天下部落万邦,以木德王。

我们论证了太昊伏羲氏是龙的图腾崇拜主义,可以看出,从春秋战国起,从孔夫子以降,一直到明清,全都认为太昊伏羲氏是“号曰龙师”,是龙的鼻祖,龙的形象从甲骨文、镏金文到汉代画象石刻,一直到明清龙的形象的发展与完美,足可看出中华龙文化崇拜的渊源与流变了。仅仅把“龙”与“蛇”等同的历史观点,远不能说明龙的实质。这是不是也需要像人类认识太空一样,逐步地去认识龙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