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习俗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食俗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节庆
除春节等节日与邻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林海之舟——驯鹿
驯鹿俗称“四不象”,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象”。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
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后来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鄂伦春族主要使用马匹以后,鄂温克族便成了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驯鹿,鄂温克语称为“鄂伦”。它一般体长2米左右,高1米多,体重100至150公斤。毛呈灰褐色、白色、黑色、杂色等。尾巴较短,颈下有较长的垂毛。雄鹿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寿命15至20年左右。鹿科动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无角。唯独驯鹿与众不同,无论雌雄,头上都长着一对分枝很多的大茸耳。年龄不同,茸角的大小分枝也不同。每年脱角一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间重新长角。驯鹿全身都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驯鹿生性温顺,不踢人不咬人,一般多由妇女饲养管理。饲养驯鹿比较方便,不用栏圈,不用喂草,只要将其散放在住地附近的山沟里,任其自由觅食即可。每当夜幕降临,驯鹿便三五成群地离开宿营地,到密林中寻食,天亮了便自动回来,白天不再离开。它的觅食能力极强,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宽大的前蹄扒开1米深的积雪寻吃苔藓。驯鹿喜欢吃盐,当主人要役使它时,只要敲击盐盒子,它就会应声而来。
驯鹿体壮,能负重40多公斤,日行20多公里。由于它蹄子宽阔,因而在深雪和沼泽地里或密林中都能长途跋涉、穿行无阻,既可驮运货物,又可骑乘,是鄂温克猎民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工具。平时主人的猎获物,迁徙时的炊具、粮食、衣物及搭撮罗子用的篷布、桦树皮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驯鹿来运输的。鄂温克人也非常疼爱自己的驯鹿,他们给每只驯鹿都取个名字,戴上木铃或铜铃,以便于寻找,不让孕鹿和幼鹿驮重东西,出汗时不让它们饮水,以免流产和得病。
“米阔鲁”节
每年的5月22日,是鄂温克牧民最欢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他们统计当年产幼畜数量,庆贺丰收的日子——“米阔鲁”节。节日这天,人们穿上美丽的民族服装,亲朋好友们汇集到一起,给牲畜烙印。小伙子们矫健地骑上骏马,挥舞着套马杆,追套两岁的烈马。套住后,骑手们一拥而上,有的跳上马背,有的拉住马尾,有的紧握马耳,瞬间把马摔倒在地,有的人剪鬃、割尾梢,有的割耳作记号,马的主人则在马的后腿右侧烙印。这是一种非常紧张、激烈、有趣的活动,也是牧民们互相比武,大显骑技的好机会。当给羊剪耳时,老人根据传统的习惯,要送给儿女、子侄们母羊羔,以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如云、生活美满幸福。之后,主人设宴款待亲朋,并高兴地向大家宣布当年产幼畜的数字。这一家的酒宴一散,人们便又欢笑着奔向另一家,新的欢乐场面又开始了……
野外婚礼与“欢乐之火”
鄂温克猎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亲、订婚、结婚几个阶段。临近婚期,男方家不管离女方家多远,都要迁到女方家附近。结婚之日,新郎在父母亲友的陪同下,带上送给女方的10只驯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样的队伍到路上来迎接。双方相遇后,新郎新娘拥抱接吻,并互赠礼物。然后大家进撮罗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结束,举行婚礼。有趣的是,他们的婚礼不是在室内,而是在野外举行。届时,他们在清理过的河滩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称为“欢乐之火”的篝火,然后人们把新郎新娘从撮罗子里簇拥到篝火边,并以火为中心围成一个半圆圈,由一位主持婚礼的长者宣布婚礼开始。主婚人用桦皮杯斟满两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泼在火里,表示对火神的尊敬,接着再向双方父母敬酒。然后新郎新娘互相拥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参加婚礼的人拉成一圆圈,载歌载舞,欢度良宵。这种歌舞鄂温克人称之为“欢乐之火”舞。它舞姿雄健有力,时而振臂扭腰,时而尽情欢跳。一人领唱,众人齐和。歌伴舞,舞随歌,时快时慢,高低错落。大家在歌舞中纵情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