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和狩猎,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习俗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7、8头之多。办丧事酒席,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食俗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典型食品: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节庆
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
白裤瑶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白裤,故称“白裤瑶”。
白裤瑶共有2万余人,分别居住在广西南丹、河池以及贵州荔波县的偏远山区。因穿着独特,常是人们采风和考察其民俗的主要对象。
白裤瑶的裤子一般是白布制成,裤长及膝,裤脚用黑布包边,红线绣花点缀,膝盖处绣着五根直的红线条,中间三根长,两边两根短,形状象手印。关于这五根红线条,在白裤瑶中至今流传着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年过六旬的瑶王,膝下有一个很漂亮的公主,嫁给了当地莫家土司的儿子。婚后,莫家土司利用儿子的关系,施计盗取了瑶王的大印,并派兵包围了瑶寨。瑶王怒不可遏,对土司的威胁毫无俱色,亲自上山指挥作战,打了几天几夜,战斗非常激烈,瑶王被围困在一个山头上。在这民族存亡之际,瑶王召集各寨寨主商量对策,一位采药老人献计说:“我以前采药时,发现山后悬崖有一条小路,可以从那里下山突围。”瑶王听后,高兴得两手往膝盖一拍说:“对,就这么办”。在采药老人的带领下,瑶族同胞脱险了,而瑶王因伤势太重,不久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位英勇善战的瑶王,瑶族人民按照他逝世时的装束做成民族服,裤子上的五根红线条,象征瑶王的手印,裤长及膝,意味着当时战斗的残酷。
白裤瑶女子的上衣分冬装和夏装。冬装式样与男子的外衣差不多少。夏装却很原始奇特,称作挂衣。挂衣没有衣袖,面前一块,背后一块,两边肩上各用10厘米宽的黑布连着,腋下没有扣子,全是敞开,不穿内衣。挂衣底为黑色,背面用彩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大多数图案都象一块方印,意即瑶王的大印永远在瑶家人民的心中。她们下装全是褶裙,长至膝盖,用丝线绣上层层花边,甚是漂亮。
铜鼓是白裤瑶权力的象征,过去在对敌作战时,用以发号施令。现在,凡丧葬婚嫁或娱乐场合,用几十面铜鼓排列在一起,在皮鼓的伴奏下,进行敲击,声音锵铿宏亮,场面十分观壮。
茶山瑶的“爬楼”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有的流行“抢婚”,有的流行“倒插门”(女娶男嫁)。不过,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流行的“爬楼”最富有戏剧性。
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在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
每当吊楼披上了朦胧的月光,姑娘们便在一起绣花织带。有心的小伙子在巷道里以歌代话,表达自己的爱意。如果来者是姑娘的意中人,吊楼的门就会在歌声中悄悄打开,这时勇敢机智的小伙子就会灵活地攀木而上。这种恋爱方式就是饶有风趣的“爬楼”。当然,热心的姑娘少不了在楼上助小伙子一臂之力。但也有吃闭门羹的,但他们不恼不怒,而是自我解嘲地唱道:“我想你多么辛苦,阿香哩!我想你吃不下饭哟,一餐三大碗;我爱你睡不着觉哟!一觉睡到大天亮……”。吊楼里的姑娘被这善意的歌声逗的大笑。然而,吊楼里的小伙子也不一定稳操胜券,还得靠其她姑娘的撮合和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男女双方一旦情投意合,吊楼里便只剩下一对情侣,相依一起,互吐情愫。以后小伙子再来“爬楼”,便带着姑娘的彩线,而姑娘则把精心编织的草鞋送给小伙子,作为爱情的信物。
“会说话”的草标
除“爬楼”之外,瑶家青年约会,还习惯于用茅草编织的草标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男女青年初恋后,一般都要约定再会的时间和地点。那么草标就充当了重要的媒介。如果插在约定地点的草标是“同心结”,就说明双方有意,愿意同心,感情可进一步深化。如果插的草标是“两头空”,那就说明对方谢绝继续见面,不要再去追求了。
这种以物代言的草标,犹似生动的语言符号,在瑶山的田间地头,路边家门或森林里,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草标。比如在路旁遇到打着十字的“栏路标”,告诫行人前方道路不通或有危险。为了防止牲畜上山吃庄稼,主人在地头打个人形的“提醒标”,放牧人见了草标,就不在这里放牧了。谁家添了丁,就在屋前竖起一根顶端插有一枝树尾或竹尾的标志,表示深厚的爱情之树结出了成熟之果。人们称之为“出世标”。若生男孩,就插上山茶树尾,表示孩子将来宛如山茶树一样挺拔,潇洒和勇敢;若生女孩,就插上金竹尾,表示女孩长大就象金竹般的娉婷、温柔和纯洁。
黄泥鼓和黄泥鼓舞
打长鼓、庆丰收、祭祖先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习俗。黄泥鼓属于长鼓中的一种,是居住在大瑶山上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顾名思义,这种鼓最特别的是要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才能定准鼓音,所以人们便称黄泥鼓。用黄泥浆糊过的鼓面,由于鼓面湿润,增加了厚度,敲打起来发出“空央、空央”的双连鸣音,特别宏亮、动听,音传数里之外。
黄泥鼓是用木质软韧而轻便的泡桐树木镂空两头制成。有公鼓、母鼓之分。公鼓腰长,母鼓腰短,鼓头两端呈喇叭形。公鼓长约35厘米,直径4厘米,母鼓长约30厘米,直径6厘米。做好的鼓用山羊皮蒙面,两端系上八条小棕绳对拉,中间再用竹片旋绞绳索,使鼓面绷紧。
黄泥鼓舞在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跳黄泥舞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指挥和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是合着母鼓的鼓点变化的。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黄泥鼓敲响之后,几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着鼓点穿插其中,边歌边舞,高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的行列。母鼓动作悠然自得,柔中有刚;公鼓动作矫健有力,热情奔放。公鼓和歌队把母鼓紧紧围在当中,犹如群星拱月,母鼓又不时和公鼓对应敲打,使整个舞场充满欢乐。
跳黄泥鼓舞最热烈的场面要数“盘王节”。“盘王节”(一般是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是瑶族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瑶王,人们带着心爱的黄泥鼓从数里之外赶来参加盛会。这些年,瑶山人民粮食丰收。六畜兴旺,生活蒸蒸日上,“盘王节”更为热烈红火。每年旅居国外的瑶族同胞,携妻带女,纷纷回到久别的故乡——大瑶山,欢度这一盛大的民族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