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
东次间东面两间为东暖阁,中间不隔开,犹如一大间,作为帝后大婚的寝室,寝室南边是通长的大炕,供宴饮交杯,西北是喜床,上悬“日升月恒”纸匾,床里墙上有喜庆对联。寝室东北为落地罩木炕,设比较简单的皇帝宝座,仅坐褥、迎手、靠背垫等,宝座背后墙上挂有咸丰帝临摹乾隆帝撰写的《坤宁宫铭》。暖阁两侧有门与西侧的东次间和东侧的东稍间相通,皆有喜字木影壁。东稍间朝南开门可出殿外,作为进出寝室的另一过道。
东次间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门北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其中宫的地位并未改变。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坤宁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代属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清宁宫的式样重建。门不居中而偏东侧,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式房。嘉庆三年(1798年)大修。面阔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为皇后寝宫,李自成农民军攻陷京城后,明崇祯帝的周皇后自缢于此。清康熙朝始将东侧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看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大婚时均先在此居信,再迁居别宫。西侧四间为萨满教祭祀神堂,内设安放神像的环形大炕和制作祭品的煮肉大锅等。祭祀分朝祭和夕祭,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关圣帝君(关羽)、蒙古神等。西端四间辟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极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均在此成婚。皇帝大婚极为豪华铺张,同治皇帝大婚,即耗银一千一百万两。
乾清宫与坤宁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统治永久。
1 皇后的寝宫 明代时候坤宁官是皇后的寝宫。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清初改为祭神和皇帝结婚的地方。
2 皇帝大婚的洞房 清代时候坤宁官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内中的装饰以大红色与喜字最为突出。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摆着龙凤喜床,床前悬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出自江南精工之手,织绣上各绣有生动活泼、表情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也是色彩鲜艳夺目。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因为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同治、光绪两个皇帝未在当政前结婚,因而只有他们用过这个洞房。现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仍保持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
3 祭神的地方 清代,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坤宁宫西端四间按满族的习俗改造为祭神的场所,并将正门开在偏东的一间,改成两扇对开的门。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供祭神煮肉之用。殿西部的西暖阁改为南、西、北环形大炕,使得此殿有别于其它殿的布局风格。清朝每日都在西暖阁举行朝祭、夕祭;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前来祭神。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