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北京紫禁城宫殿虽然在农民军李自成撤出北京时被焚毁大部分,但顺治朝仍按明代布局进行了复建,没有更改。如前三殿、后三宫的轴线布局,左右六宫的分列。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等一系列的门制,仍是明代形成的五门之制。其他如太庙、社稷坛、御花园、慈宁宫、文华殿、武英殿等仍按明城规划复建或增建,仅将部分殿名、门名改为新名,以示改朝换代。清代对明宫的改造仅是局部的。例如太和殿两侧行廊改为封火墙,保和殿的位置微有变更,将皇后的寝宫坤宁宫按满族习惯进行内部改造,作为祭神之所。改造养心殿,将其作为处理日常政务、召见臣下的处所,实际上取代了乾清宫的功能。养心殿前殿五间,殿内明间设宝座,按正式朝仪布置室内陈设,左右为东西暖阁。东暖阁是皇帝起居和召见近臣的地方,西暖阁是皇帝的机要办公处。宫殿最北之御花园一如明时,虽有亲切自然之处,但有地小局迫之憾。



清代北京紫禁城平面图



紫禁城太和殿



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两侧的宫殿群。



养心殿东暖阁,慈喜太后“垂帘听政”之处。


紫禁城御花园里的万春亭

乾隆年间又将乾清宫以西五所原居住皇子的地方改建为重华宫及西花园;于慈宁宫西侧添建寿康宫,作为老年宫妃的养老之所;并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东路文华殿之北建造了文渊阁藏书楼,以收藏新编辑完成的《四库全书》。

清代对宫城的最大的改造是建设宁寿宫。该宫位于外东路明代仁寿宫、哕鸾宫、喈凤宫的旧址上,面积达4.74公顷。工程始于康熙年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大加增建,作为乾隆帝晚年归政以后的太上皇宫。这组工程实际为宫中之宫,完全仿效宫城中轴线上外朝内廷的格局,前后分别建外朝皇极殿、宁寿宫一组建筑和内廷养性殿、乐寿堂一组建筑,并在乐寿堂东侧建听戏的畅音阁、读书的寻沿书屋及礼佛的梵华楼等建筑。西侧建宁寿宫花园,园中有古华轩、遂初堂、萃赏楼、符望阁四进园林建筑,俗称乾隆花园。



紫禁城宁寿宫平面图。宁寿宫可称为“宫中之宫”。

总之,清代北京宫城的建设除了维持并加强中轴对称布局,利用环境气氛的感染力反映皇权至上、统驭一切的威严气势外,更着重在改进分区功能,提高生活的适用性及装饰设施的华丽方面进行大量的改造,这一点也是清代建筑发展的普遍特点。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