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四房全貌

2006年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前夕,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阳县顺溪陈氏民居榜上有名。上月2日,顺溪古建筑群的保护规划论证会议于平阳召开。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温州市文物局、平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实地踏勘了顺溪古建筑,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关于保护规划的介绍,并对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讨论。处在深山之中、内涵丰富的顺溪古建筑群因其独特魅力成为关注焦点。

民间谚语广为传诵
“青街竹,顺溪屋”。这句流行于平阳民间的古老谚语,准确地表达了平阳西部山区著名小镇的乡土风情,反映了平阳人对本地乡土建筑的自豪感。一直以来,传统古民居是平阳文化遗产的一大特色,它们以规模宏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闻名于世。顺溪古建筑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顺溪古建筑群位于平阳县顺溪镇,地处平阳县西部山区,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腹地。周围群山耸立,层峦叠嶂,林木葱茏,清溪环绕。现保存基本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共有10座,总建筑面积达25200平方米,多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粉墙黛瓦,沿溪而筑,布局恢宏,体量巨大,构建精巧,给人以古朴、深邃、庄重的感觉,是浙南温州古代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的美誉。



檐柱斗拱

大屋营建历史沿革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居住在昆阳附近大岙底的平阳凤凰山陈姓大族的一支,20世祖陈育球举家翻山越岭西行上百里,从鳌江下游平原来到四面环山的顺溪山坳定居下来。或许当时陈育球并未想到,他的后裔们经过400多年的筚路蓝缕,使昔日山重水隔、近乎荒芜的山坳发展为鳌江上游的第一大镇。

陈氏迁徙顺溪百余年之后,传至清初陈嘉询(1691—1760)一代,陈家开始大兴土木,营造第一座大屋——陈氏祖屋。其子陈永千育有七儿:陈显仁(1747—1819),陈安仁(1749—1813),陈为仁(1751—1782),陈作仁(1752—1818),陈深仁(1754—1787),陈景仁(1758—1808),陈崇仁(1767—1847)。经过历代苦心经营,积聚了大量财力,大规模的营建活动此起彼伏。除陈深仁和陈景仁外,均从祖屋分出,各立门户,择地建造大屋,其样式皆似祖屋,惟面积大小有别。至今留存的顺溪古建筑群主要为陈嘉询支派所营建,计有陈氏祖屋、老大份大屋、老四份大屋、老七份大屋、老二份大屋、新大份大屋、新二份大屋和陈氏宗祠8座。另外,其他支派于溪北村建陈迢岩大屋和陈有相大屋,共计10座大屋。

鲜明特色贯穿始终

选址顺溪古建筑群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族意识和风水观念。受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乡土建筑在选址及院落环境的设置等方面十分讲究。陈氏大屋亦如此,这在乾隆顺溪陈氏家谱中也有所反映。据《增修家乘序》载:“吾高祖明山公今居大岙攀龙,逮三传育球公经营四方,客游顺溪,相土宜而觇物产,遂创山业田园,揭家室而居矣。”正是顺溪山水秀美,才使顺溪始祖陈育球选中了这片山峦重叠的穷乡僻壤,并相信他们居住的山坳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整个山坳就像一只大船,西侧有秀丽的画眉峰,形似一个高耸入云的等腰三角形,是这只大船的桅杆,而“一帆风顺”会给顺溪带来好运气。顺溪北有连绵高山耸立,南面溪流曲折而过,涉溪迎面即有远山近丘。整个区块东西狭长,南北窄短。北部高山冬季可以抵挡北方寒冷的空气进入顺溪谷地,南面的溪流又提供了生产、生活的便利。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东南一带民居建筑的朝向亦大多如此,这是由特定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而顺溪大屋的大部分建筑为坐西朝东,也应了“一帆风顺”这句话。顺溪村落在早年时不建石板桥,来往行人用的是碇步,也没有水井。他们的理论是石板压在船身,不利行船,而挖口水井,等于把船凿个洞。



顺溪碇步

规模建筑规模宏大,布局颇具特色,运用大开间、多院落的组合。顺溪古建筑群以规模大而著称于当地,这个“大”不在于建筑单体的体量,而主要体现在大开间、多院落上面。多数大屋正厅开间在9间以上,各厅明间作为家庭活动的聚会之所,面阔明显大于其余各间。古屋的另一特色体现在大天井的运用上,但是大天井并非一览无余,有的院落又在大天井中砌造两道隔墙,适当地分隔空间,造成一定的私密性。隔墙上采用大漏窗,使庭院空间同时保持一定的联系。大天井的设置有利于民居中的采光与通风。

款式大屋的款式、布局相似,以围合式四合院为建筑组群构成基本单元,再向纵横方向发展拼接组成,形成多进或多轴线的封闭性院落。四合院以中心纵轴为主,横轴为副,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建有前厅、中厅、后厅。厅与厅之间南北两侧分置厢房,厢后又有廊厢别院。这些院落分则独立成院,合则浑然一体。虽然建筑四面围合,但院墙较低,多取用溪滩的蛮石垒砌,整体具有一定的开敞性。各院落之间均设有通廊,即便是雨天也可在各屋间穿梭自如。结构上,梁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局部结合抬梁结构,梁架展示通身木构架,呈现出质朴的美。顺溪大屋多为楼居,其二楼前檐又设轩廊,俗称“走马楼”,其设计别具一格,建筑特征体现浙南民居的地域风格。



梁架

木作顺溪古建筑群较多地保存了宋代民间木作遗风,堪称古代木作的“活化石”。究其原因,南宋时江浙一带空前繁荣,顺溪虽处浙南深山腹地,但也颇受主流文化影响。到了元代,江南中心地带的经济文化遭受了重大破坏。至明清一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明朝迁都北移,而顺溪因偏于深山一隅,又处于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里,社会文化出现“迟滞”现象,从而使一些古老的传统建筑手法和民居形态得以保存至今。顺溪大屋中的许多建筑构件保留着北宋崇宁二年(1103)由官方刊发的建筑典籍《营造法式》上的做法,让我们有幸见证了古老的木作。

雕饰建筑装饰精致,雕刻别出心裁。自跨进顺溪陈氏大屋,跃入眼帘的是各种木质雕饰,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有雕刻,用“无木不雕”来形容绝非夸张。木雕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宗教神话、名胜古迹、山水花卉、几何纹饰等,这些木雕几乎都不事彩绘,显露出木头的天然肌理、质感以及岁月为它们涂上的色泽。顺溪大屋底层廊后多使用通排的隔扇门,厅堂的隔堂板处也多用隔扇门,后檐柱间则多采用直棂窗。门窗格扇雕刻相对较为精致,绦环板多为雕刻山水、花木、飞禽、走兽、人物、博古等多种形式。格心样式繁多,以宫式格为主,中间有的穿插有“福”、“寿”字,有的饰有小花件。裙板浮雕有如意纹、回形纹等图案。斗栱构件及梁架多有雕刻,如有的部位将斗雕刻成花瓣的形状;月梁的梁头往往浅浮雕出卷草、夔龙等图案。承单步梁的瓜柱下端被艺术化地处理成多段弧线。顺溪大屋中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匾额,如“宾席春晖”、“洁择修龄”、“萱荫恒春”、“贞寿衍祥”、“名端金玉”等,成为顺溪历史源远流长的实物见证。



走马廊

耕读传家令人称道

一个家族,放弃通衢大道的便利,迁移到荒山僻壤,安居乐业、生殖繁衍,在近乎荒芜的顺溪山坳创造出农耕基地、贸易集镇和旅游景区,同时对整个南雁荡山以及平阳北港地区的开发也作出杰出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

顺溪陈氏始祖陈育球原本做木材生意出身,当年选择顺溪定居,固然也与这里盛产木材、木排可沿溪顺流而下及便于经营有关。顺溪陈氏本着先祖“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创业精神,以顺溪为基地,奋发图强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工商贸易,从经营木材业始,至清末扩展经营,又创办了平阳县第一家瓷厂、开办第一批钱庄,终于使这个偏僻荒野之地逐渐繁荣兴旺起来。

令人称道的是,顺溪陈氏虽远居偏僻山区,仍不忘“耕读传家”的传统。早在清乾隆年间,顺溪陈氏文风已盛,创办了书院和私塾。戊戌变法后,陈氏第四份陈作仁的后裔陈少文受新思潮影响,积极兴办新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开办“益智高等女学校”。这是平阳最早的女子学校,比1905年创办于县城的“毓秀女子学堂”早了4年。顺溪陈氏还有不少人在清代科举考试中得中贡生、秀才、武生和京都国学的监生。在这偏僻的山乡,涌现不少文儒武杰,实属难得。清朝以来,更有莘莘学子游学四方,人才辈出,清末民初的著名实业家、慈善家陈少文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陈氏重视教育的传统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门台



天井


颇具特色的院落布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