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在南北朝基础上,经隋及唐前期发展,已进入定型化和标准化的成熟时期。在宋人撰於公元1103年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有宋代木构架标准化、定型化的情况,木构架主要有殿堂、厅堂、余屋、斗尖亭榭四种,而其长、宽、高和构件尺寸均以材高为模数。以此来检验现存唐代建筑,发现这些技术不是宋代首创的,是继承唐代的。唐代木构建筑只存四座,其中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为殿堂型,由柱网、铺作层、屋架三个水平层叠加而成。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平顺天台庵大殿和芮城五龙庙大殿为厅堂型,用若干道檩数相同的垂直屋架并列拼成。此外,在洛阳唐宫旧址内还发现有八角亭基址,外围用八柱,中心用四柱。参考日本建於八世纪下半叶的荣山寺八角堂,其构造应是在四内柱上架栏额形成方井,在其上放八个与檐柱相应的大斗,承来自八根檐柱的角梁,再从此向中心架斜梁,攒聚于短柱上,形成八角攒尖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