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解读中国的反智传统:负心总是读书人吗?

作者:道家,孔子,礼教,
[导读]近年来,“反智”一词屡见报端,很多案例被归到“反智”的范畴内:郭敬明的粉丝对余华《第七天》的“妄加评论”;寒门子弟在“读书无用论”的蛊惑下放弃上大学的可悲现实。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反智倾向
1.中国自古就有蔑视知识的传统
“反智”的氛围一直弥漫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反智论”并非中国本土词汇,而是译自英文anti-intellectualism,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自古就存在。学者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文中指出,“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或一套理论,而是在文化各个层面都有痕迹可寻的一种态度。传统中国的“反智论”与当前流行的草根文化、底层文化有明显的渊源,但也有基于时代背景的区别。
“反智论”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是对“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以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有害而无益,抱有这种态度的人叫做反智性论者;另一方面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出轻蔑以至敌视,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被称为反知识分子。反知识分子与反智性论者只是概念上的区别,两者在实践中很难区分,为方便论述,学界常将两者合起来,叫做“反智论者”。中国很早就有“反智论”,代表便是法家与道家。
2.道家主张愚民术 法家公开“焚书”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