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王志杰


霍去病墓之大型汉代石刻,是一组生活气息浓厚,气魄宏大,形态生动自然的石刻艺术群。这些石刻题材多样,表现手法独特,再现了各种动物处于山野之间的生态与习性,传神象生达到维妙维肖的地步,看上去个个形象逼真,情态各异,腾跃扑搏,神采奕奕,包含着生机和力度,有淳朴深沉的韵味。特别是石马的造型,尤为刚健骠悍,奔放不羁,有驰骋于黄云白草的旷远意趣。使人感受到汉代石刻艺术的沉雄博大,浑朴凝炼的艺术风格。

这些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雕刻艺术珍品,是历史文物中的瑰宝,久已驰誉中外,脍炙人口,为举世所仰幕,因而,选择最佳的陈列方式,以充分显示这些石刻艺术的特色,焕发其蕴含的绚丽光采,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
就目前对这些霍去病墓穴石刻陈列的现状来看,比较早先那种长廊式的陈列效果要好得多,从文物保护与管理角度讲,当前这种陈列方式,是符合一般石刻的陈列保护要求。茂陵博物馆基本上属于古陵墓原址的管理展出机构。馆址就设在霍去病墓所在地,这批石刻的陈列,为主要的展出内容之一。目前这种陈列方式的优点是井然有序,便于管理,参观路线也安排得合理,疏导巡回不雍不滞,观众有一定的盘桓浏览余地。

若从古迹风貌,艺术欣赏以及旅游观光诸角度来综合衡量,目前这种陈列方式就显然有缺点,有些缺点还比较显著,影响石刻艺术感染力,无论在布局方面,安置石刻的基座方面,都存在一些须要调整改进的地方,尤其是观赏距离失之过近,观看的角度也不适宜。为了使石刻的陈列布局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寻求最佳的陈列方式,作为今后改进的参考,本文拟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重新调整的陈列方案,以备采纳。(1)对石刻观赏距离与角度的选择。(2)石刻的衬景与环境风貌问题。(3)陈列布局的调整设想。

由于大型陈列件的移动会涉及到工程施工,建筑护覆的问题,因而我们的改进设想尽量保持现有的状况,只在现有的基础上作局部的增补,以期达到最佳的陈列效果。就霍去病墓的叠石迹象观察,早先墓冢上的石刻作品比已经发现的要多,还有陆续发现的可能,再者随着社会经济力量的增长,石刻保护的科学技术之进步,博物馆事业正方兴未艾,将来的陈列方式和物资条件也会大有改进,这里所谈的设想,实际上是在目前可行性的基础上所作的探讨。
(一) 对霍去病墓穴石刻观赏距离与角度的选择

雕刻艺术在造型艺术中属于空间艺术,它有一定的体积,按其尺寸大小占有相应的空间,在欣赏雕刻作品时,观者可以环绕它从不同方向与角度来观看,从而获得对作品的完整印象,并以各自的审美角度来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意趣。而且观者与作品之间须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观看到作品的全貌和它的气势。

霍去病墓石刻,是大型园雕,而且是按石材的天然形状,就形取势,相度其轮廓形态,加以适当的雕琢,勾勒而成,重在神似,其表现手法主要在意匠经营方面,欣赏这样的作品,就更需要有一段适当的距离,凝目审视,才能领会到作品美妙的韵味。就目前的陈列方式来看,观众只能绕着作品看,而没有必需的观赏距离,也就很难感受到石刻的传神妙处。

就题材内容而言,霍去病墓的石刻作品各件之间并无一定的序列关系。表现的内容也不相联属。每件石刻都自成一个观赏重心,独立的艺术境界,最适宜单个陈列,使其不互相干扰,以充分展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每件石刻不仅要占有必要的陈列空间,而且围绕它的四周,还需要有相应的欣赏空间,让观众有回旋进退的余地,以便选择最合适的欣赏位置。

霍去病墓石刻虽说都属于大型石雕艺术品,但每件之间相对比较差别也很悬殊,其最大的尺寸为2.60米,而最小的尺寸仅0.55米,相形之下,小者的尺寸不及大者的一半,所以各件所需的陈列、欣赏空间大小是不相同的。就目前的陈列状况看,需要调整的问题,是把并列的各件石刻分别改为单个陈列,拉开展品间的距离。使每一件作品周围留有足够的调节观众视距的空间,视距(即观看距离)的大小,依石刻的体积而定。一般来说,作品的体积越大,所需的视距也愈大。

观众要欣赏某一石刻的全貌时,此石刻的轮廓应完全处于观者的视野范围内,才能看到完整的形象,但这样的形象还不能满足欣赏要求,实际上,较好的视觉效果,仅在视野范围的中心部位,只占全范围的三分之一区间内。观赏景物与欣赏艺术品,以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是要求赏心悦目,重在意趣和神韵,远观其势,近取其质,移步换景,不断转换视角与调节观看距离,从而加深美的感受和对作品之理解,然后凝目存神,极游观之美,这就更需要较大的视野范围与观赏距离。

通常人直观的视野范围,在一定的距离条什下,左右两边可见的阔度范围要比上下高度范围大一些,故决定观赏距离时可以石刻的高度来衡量。但对于横向尺寸大的石刻,则宜按横向的大小来决定视距。按透视取景关系来讲,视野范围的半径可相当于视距大小。这时视线间最大夹角∠γ=90度,而偏离视线中轴两侧较远的形象,会产生透视变形,看到的形象很不自然,只有接近中部的三分之一部位才是较好的取景范围,这部分的视线夹角约在30度至45度之间,所以一般地说,较好的观赏距离,应为石刻最大尺寸的两倍至三倍处。若石刻最大尺寸为一米时,要求的观赏距离至少需二米到三米左右,才能得到完美的印象,目前石刻展亭内尚达不到这样的活动空间,观者在亭内所看到的石刻形象,只是一种广角印象,不能满足艺术欣赏的要求。

若让观众从亭外的适当距离观看石刻,获得的印象就会好得多,石刻所表现的动物之神情意态便能显示出来。然而,受到亭外台面的限制,观众尚无法从较好的距离来观赏。改进的办法是加大展亭的台阶,将亭子外围扩展至适当的距离,这样观者与石刻之间就能够拉开一定的距离,陈列效果便得到改善。另外,围绕石刻展亭增建一周回廊,观众从回廊位置观看石刻,由于回廊与展亭之间有一段距离,观赏效果也能得到改善。

其次是对石刻的观赏角度问题,霍去病墓石刻题材各异,形态差别很大,采取仰角或俯视角度看起来气势是不一样的,目前的陈列是用的高低相同的一例基座,且都按展亭之方位正向放置,这就大大限制了参观者的观赏角度,只能从平视的角度观看石刻,这就削弱了石刻形象生动的魅力,如此规整的陈列方式,虽然也有整齐美观的优点,但只宜于工业产品或具有几何形体的物件,对于雕刻艺术是很不相宜的。观赏美术品,不同角度所感受的气势大不相同。突出作品的气势相当重要。例如石刻中的那几件石马,无论是“跃马”或“卧马”都只宜从一定的仰角观看,马首是瞻方能感受到马的雄健气势,采用俯角看马背,感到的气势就差了。若其中的“卧牛”采用平视角度观赏,则恰到好处,能领略其意态安详,神情旷远的意致。而对于“蟾”,石鱼等石刻,按其题材,只能采用俯视角度才符合观赏习惯,得其濠下鱼乐之情趣,还有如“伏虎”,“野豕”等题材,更宜按照它们的体态与动势来斟酌基座的高低,使观看角度易于取势,以突出作品的意匠妙处。

按一般人的体高,眼睛离地面高度约在一米五到一米七五上下,参照这个平视高度,展品底线高于此范围的视角为仰视,展品顶端低于此范围的视角为俯视角度,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普通平视角度。针对每件石刻的特点,调整陈列基座的高低,使其合乎观赏的适宜视角,陈列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基座的形状与材料更宜灵活一些,以配合石刻题材及表现风格。不必拘泥于一律的长方体形式,其中有几件石刻,如“人与熊”、“石人”等宜于站立放置的作品,还可以在基座上竖立背垫,使石刻有所依靠,就比劲!在的仰卧放置的效果要好。

展品的水平角度也需要作适当的调整,我们在观看动物形象时,视觉习惯是看他的半侧面感到自然,而正面照直地看,或完全侧面时,便不是自然角度。所以将石刻的水平角度放得略侧一些,避开亭柱对视线的干扰,从比较自然的侧角来观赏,石刻形象就显得生动,立体感及光彩效果都能收到最佳效果。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