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这个节日,肩负着历史的厚重,带着一脸沧桑,走过2000多年飘摇的风雨,依然烙印在中国人的情怀里,它蕴含的文化智慧仍然启示着今天的我们,然而,孩子们对端午节的来历却知之甚少。
古之圣人孔子告诉我们,先要守礼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真正的国学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从来离不开家长的陪伴。
端午节它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拜屈原:缅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吊古怀今,滋养人文情怀,思深寄远,培育民族精神。
生活在都市的我们,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应该有一种专属味道。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
端午食粽: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为免让鱼虾损伤屈原躯体,老百姓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的鸭蛋: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节日习俗。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以各种民俗事象为基本要素构成的,都是先人社会生活在文化层面升华的结晶,所以,也正是孩子们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
家长带着孩子,在日常与节日中,多多接受各种优质传统文化的熏陶,慢慢体会,开启真正的国学之旅。
端午节,中华民族的魂!中华传统文化的峥嵘节气!引发国人的爱国、强国精神!让我们传承中华美德,永远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