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韩非子”主张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社会上有这样的规则,使遵守的人得到好处,使触犯的人受到惩罚,那么社会就能安定了。所以,不必相信鬼神和祖先,只要让规则主宰着人们的行为,一切就可以纳入合理的轨道。而且,规则一定要严格地遵守,君王要告诉老百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每人都有特定的职权,不能超越。韩非子的这1套理论,和现代的管理思想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历史学家都认为,虽然中国历来强调儒家学说,讲究礼义忠信,但是直接起到让国家长治久安作用的,还是严明的法律及其强有力的执行措施,这就是先秦法家学派所推崇的“法治”。韩非子就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后人将他的理论总结成《韩非子》一书,流传到今。
韩非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你见过图书馆里的图书摆放吗?不管有几千几万本,每1本书都1个编号,按学科、主题、作者等分门别类,只要你报出书名,管理员就会立即为你找到你想要的书。
你见过四川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吗?波涛汹涌的岷江来到成都平原,遇到这一道道坚固的堤坝,只有收敛起威风,化作无数条涓涓细流,流进下游各条河道。
你见过电视里摇奖的机器吗?无数乒乓球在透明的腔体里上下翻腾,但不管它们跳得多欢,最终只能乖乖地从一个通道滚出。
这里所说的,都是一种规则。规则,是整理没有秩序事物的法宝。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规则。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韩非子,就是一位专门研究规则的大师。
韩非子特别强调规则的作用,《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韩昭王喝多了,躺在床上睡着了。管帽子的担心大王着凉,就取来衣服给韩昭王盖在身上。过了一会儿,韩昭王醒了,问道:“是谁给我盖的衣服啊?”旁边的人说:“是管帽子的官员。”韩昭王就把管衣服的和管帽子的两个官员都叫来,一起处罚。
有人问道:“大王,管衣服的失职,使您受了冻,固然应该处罚,可是管帽子的一片好心,怎么也惩罚他呢?”韩昭王说:“我知道管帽子的对我好,但是你要知道,有人的任务是管帽子,有人的任务是管衣服,管帽子的不能越职去做管衣服的事情。我受点冻没什么,可是如果全国上下的官员都不安于本职工作,岂不是乱套了吗?”
管理一个企业也好,治理国家也好,都需要非常多人,大家要分别去做复杂的事情,这个时候,严格的分工、明确的职责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这个管帽子的擅离职守之后,正好王宫里别人需要帽子来找他,却找不到,岂不是因小失大了吗?所以,分工不清、责任不明,往往是组织涣散、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统计证明,海洋上船舶失事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船舶在航线上正常运行,遇到大风警报就不出港,这样遇到暗礁、飓风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正是因为不守规则,才造成灾难屡屡出现。
在一艘船上,有一个灯泡,经常出毛病。一次灯泡坏掉,一个好心的水手不等船上的电工来修理,就自己把灯泡换掉了。第二次,灯泡又坏了,他又自己把灯泡换掉了。
谁知过了几天,船上就起了一场大火,使船几乎沉没。幸亏发现及时,火被扑灭了。一检查,原来是灯泡那个地方线路老化,因为电线过热引起的火灾。本来灯泡经常坏,就预示着线路会有问题,可是电工却因为水手经常自行去换灯泡,一直认为这里的线路是好的,对这里潜在的危险根本不知道。而水手也不懂船上电路的构造,不知道灯泡常坏意味着什么。
船长严肃地对那个水手说:“换灯泡虽然很简单,却不是你的任务,不应该你来动手,即使你想换,也要通知电工一声。这就是规则和分工,人人都要遵守,一旦逾越了界限,即使是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儒家讲仁,道家讲道,法家却讲法。法,大到国家,就是法律,小到具体的组织,就是规则。法律和规则是一样的,都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天地风云的运行,是靠自然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是靠规范组织起来的,没有了规则,就会变得一团糟。
这样看来,正是规则让这个世界处于和谐、有序当中。
把握说话的方式
有一个小朋友问一位大学教授:“教授先生,请问什么是苹果?”
教授先生为了给他详尽的答案,就戴上眼镜,翻了大量的植物学着作,然后说:“苹果,是一种落叶乔木,叶椭圆形,有锯齿,花白微红,果实圆形,富含维生素c,分布于我国各地,以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出产的品种最多最好。它的植物学分类是……拉丁学名是……”小朋友听了半天,一头雾水,越来越糊涂。
另一个老人走过来说:“苹果嘛,就是一种圆圆的、味道酸甜的水果。”小朋友咽了口唾沫,说了句“我喜欢吃”,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教授虽然知识渊博,可是不善于向人讲解问题,如果听者是研究植物学的学者,这种解释自然很得体,可是面对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倒不如“圆圆的、味道酸甜的水果”听起来明白易懂。
所以,说话是要看对象,要讲究艺术的。一句得体的话,一个好的比喻,就会使紧张的气氛变松弛,使困难的问题变明了。
韩非子就是这样一个语言大师。但是,韩非子的语言艺术又不像鬼谷子,在理论的层面上讲如何说话,而是在自己的行文中告诉读者应该如何说话。初读《韩非子》,会觉得他行文的那种冷峻态度让人十分不舒服,可是读多了,就会发现韩非子非常善于讲道理。一部《韩非子》大概有300多则寓言,这些寓言形象生动,很能顺畅地表达韩非的思想。像我们经常说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全都是韩非的杰作。如果我们说“讲话做事不可以在逻辑上出现问题”,“不要企图不通过主观努力去得到意外的收获”,“不要死守教条主义的经验而不加以变通”,那就枯燥乏味,没人愿意听了。
说话讲艺术,还会使紧张的气氛得到缓解:
据说,周恩来总理在接待外国记者的时候,外国记者突然问道:“请问总理先生,中国的国库里有多少钱?”这是一个国家的秘密,怎能随便回答呢?周总理想了想,说:“国库里共有十八元八角八分。”大家正莫名其妙的时候,周总理解释说:“我们发行的人民币,有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合起来正好是十八元八角八分。”大家哄堂大笑,记者知道吃了一个软钉子,就不好意思再问了。
深奥的道理,要用浅显的形式表达;简单的道理,要用生动的形式表达。和老人讲话要缓慢、清晰、声音洪亮,和比自己年纪小的小朋友讲话要和善、亲切、温柔;劝解矛盾时要采用轻松的口吻,向老师叙述事情时要庄重严肃。总之,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场合下,面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王小小家住在三楼。住在四楼的那户人家,家里有一套大音响,每天都把音响放得很大声,轰轰的声音吵得王小小写不成作业。但因为王小小和那户人家不认识,也不好登门劝阻。
一天,王小小想了一个办法,她拿了一张钢琴曲的碟片,走到楼上敲了敲门,对主人说:“叔叔,听说您喜欢听音乐,我也是音乐爱好者,这里有一张钢琴曲,我很喜欢,相信您也会喜欢。”
这家的主人确实喜欢音乐,一看是一张少见的碟片,就连说谢谢,把碟片播放了一遍。音乐很动听,也很舒缓。王小小陪主人听完,说:“怎么样?”
主人说:“太好了,谢谢你,小姑娘。”
王小小说:“这支曲子只有将声音调得很小,听起来才美妙。”
主人说:“知道了,谢谢你的提醒。”
王小小又说:“另外,叔叔,请您听其他音乐的时候,声音也稍微小一些,这样听起来也会更好听的。”
主人明白了王小小的弦外之音,从此就不再把音响开得很大声了。
如果王小小上楼敲门,直接对他说“请把音响声音调小些”,很有可能打扰了他的兴致,起到相反的效果,也许当时主人答应了,过几天就把这个提醒忘记了。王小小采取那样的做法,不但达到了目的,两个人还经常交换碟片,成了很好的朋友。
中国有句谚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象是决定说话方式的根本,说话不看对象,常常会让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本意,从而在无形之中与别人拉开距离。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并依据其情况,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双方就会觉得谈话比较投机,彼此在距离上也显得比较亲近。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从而愿意与你相处。
青少年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因为在社会上,避免不了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说话时就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果不加注意,就有可能四处碰钉子,无法受到别人的欢迎。一句或幽默或温和或轻松或揶揄的话,也许就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证,能够达到亲和、体贴的效果。
不要崇拜任何特权
韩非子是法家。法的左边是一个水字旁,静止的水面是最平的,所以在《韩非子》中,他认为:法律就像水一样,公正无私,人人平等,谁在规则面前都没有特权。
古代权力最大的人莫过于皇帝,可是皇帝也有不称心的时候。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在京城附近设立了三个营寨,由三个将军统领。有一天,他带着文武百官前往军营犒劳军队。到了第一个营寨,里面的将军听说皇上来了,忙不迭出来迎接,吹吹打打地簇拥着汉文帝进去,大队车马在军营里横冲直撞,没有任何阻拦。汉文帝临走,也受到了热烈的欢送。
汉文帝又去了第二个营寨,受到了和第一个营寨一样的欢迎。等到了周亚夫将军镇守的细柳营,可就不那么顺畅了。驾前的护卫官走到营前,只见将士们顶盔贯甲,剑拔弩张,就像要打仗一样。一个将领喝道:“哪里去?干什么的?”
护卫官说:“皇上马上驾到。”
守门的将领说:“军营里我们只听将军的命令,皇上来了也没用。”
果然,汉文帝到了之后,也被挡住。汉文帝只好说:“我要犒劳军队,请通报放行。”
守将得到了周亚夫的命令,才放汉文帝进去,说道:“军营内禁止车马奔驰。”汉文帝只好放松了缰绳,慢慢地走。走了一会儿,周亚夫穿着全身盔甲,拿着兵器迎了出来,微微弯了下腰,说:“军中不行君臣大礼,请皇上恕罪。”
汉文帝大惊,连忙向周亚夫还礼,宣布了劳军的命令,就离开了。大臣们都气不打一处来,可汉文帝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其他两个营寨像小孩玩一样,敌人来了不吃败仗才怪呢。”
汉文帝认定周亚夫是个帅才,就特别提拔他。后来,周亚夫果然在战争中立了大功,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汉文帝贵为一国之君,周亚夫当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将领,他怎么胆敢和大汉天子不客气呢?那是因为在军队里,军法最大,皇帝也得听从将军的号令,否则号令不严,就没法行军打仗了。周亚夫并不是故意和汉文帝过不去,而是忠实地尽到了将军的责任。像其他两个营寨的将军,反倒是不能严守军纪、尽职尽责的人。
很多青少年盲目崇拜有特权的人。他们认为,乘坐小轿车,前面有警车开道,遇到红灯可以畅通无阻,无疑是高贵体面的人;在饭店吃饭不必给钱,在街上可以随时把小贩呼来喝去,无疑是有地位、有威风的象征。追求特权,像一道魔咒,把年轻的心灵紧紧束缚起来。
殊不知,特权永远是畸形的,法律永远是无私的。当特权遇上法律,是根本施展不开的。
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存在一些特权,是因为有崇拜特权的人。当有人向权力卑躬屈膝,希望做些什么,以此得到一些利益,特权自然就横行无忌,凌驾于法律条文之上了。假如人人都能依照法律,按照规定办事,特权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不少青少年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玷污了心灵,他们学会了和班上家庭条件最好的学生来往,学会了向掌握纪律检查的班干部吹吹拍拍,学会了和班主任老师套近乎、拉朋友。但是,这种所谓的本领,却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换句话说,因为有这种现象存在,社会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公正。所以,我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应该学会遵守法律、遵守纪律,不搞特权崇拜,只有人人都做到这些,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