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先后传授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成果是相当可观的。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从孔子聚徒讲学开始,才有私人办学;在他之前,中国只有官府办学,教授贵族子弟,叫作“学在官府”。私学既是文化下移的一个结果,反过来它又推动这个下移的进程。孔子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几乎一生没有间断,估计五十岁为官之前和六十八岁返鲁之后是他教育事业最兴盛的时期。他的学生有的出身贵族,有的出身寒门;多数来自邹鲁,也有从遥远的秦、楚、吴等国来投师问学的。他在教育领域的这个创举,将永远彪炳史册。
孔子教学当然有谋生的因素,他从每个学生那里收取少量学费,维持生计。但是主要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礼乐知识技能并且懂得仁礼之道的人才。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门生派出去做官,借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可看出他教学的目的。
他认为,他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崇高品德的君子。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指他在礼仪方面的素养及文化程度,这两方面任何一面偏胜都不好,要使它们协调发展。《论语·述而》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个方面是他教学的内容,其中文、行是指文献知识和礼乐技能,而忠、信则属道德修养范畴。“以四教”是培养品学兼优人才的保证。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这是仁爱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是他教育思想中备受赞誉的一点。在那个贵贱的等级差别、社会的家族界限还非常严格的时代,孔子能不分等级家族,对所有求教者给以教育,这就不仅仅是开明,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大的改革意义。那些根本没有资格入官学的平民子弟,在实施“有教无类”原则的孔子这里受到了教育,大量转入士的行列。后来开办私学的人纷纷效法,从而使士阶层不断壮大。
孔子讲授履历富厚,又擅长说明、思索,于是提出了一系列讲授技巧。他主张因材施教,同一个事理,对差别性格的学生阐述的重点和要求是不同样的,他对子路、冉有讲“闻斯行诸”就是好例。他凭据学生专长和性格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就是为了因材施教。他擅长举行开导式讲授。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这是要学生本人思索问题,找出答案,惟有当他想了但想欠亨,要说但说不出的时候,再赐与辅导,从而到达融会贯通的结果。这样做的作用是变更了学生的自动性积极性,学生们不但学到了常识,也学会思索问题的技巧。孔子讲授的又一特点是理论接洽实际,他给学生解说六经,同时连结其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务睁开谈论,学生通过谈论对孔子思想理会得更深,孔子也从学生的伶俐中受益,实现了讲授相长。孔子关于学生不但举行言教,也举行身教,他本身就是儒家伦理的榜样,他有高度的准则性,绝不屈服的毅力,富厚的古文献常识,多种多样的适用技能,乐观的生活立场,谦虚和善的待人之道等等。他的品德气力对门生们的影响,远远超过言教。子贡说:“别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颜渊说,孔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门生们对孔子品德、学识无比崇拜、仰慕,平生跟随孔子并起劲实际他的主意和抱负,这都是孔子言教、身教并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