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社会上的人们也像现在一样,追捧“成功人士”,树立崇拜的偶像,只不过这个偶像,不是歌星影星、体育健将,而是清朝的“中兴名臣”、治家教子有方的曾国藩。而人们人手一册仔细研读的,也不是青春小说、灵异故事,而是曾国藩的治家言论集《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通过自己的丰富阅历,总结了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修身方法、学习方法和持家方法。曾国藩一生胸怀大志,立足于明智坚强,养成了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度量宽广的品行,他把这些都详细地写进家信里、格言中,告诉自己的弟弟和子侄辈,让他们也身体力行。曾国藩循循善诱,其读书写字、做人做学问、处世做官、养生健体的道理,无不体现在家训中。《曾国藩家训》不仅是他对子女的期望,也是他的一部自传,一言一行,无不记录。读一部《曾国藩家训》,让人既看到了这位“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也领略到了一个家族所以长盛不衰的个中奥秘。
曾国藩
既要常立志,又要立常志
有个年轻人考取了一所著名大学,拜在一位名师门下。老师把一生的学问都教给了他,然后说:“你可以出去建立一番事业了。临走时,我要送你一件东西。”老师说着,拿出一把精美的茶壶。环绕茶壶盖一圈,刻着常、立、志三个字。
年轻人恭敬地接过茶壶,老师说:“这几个字会指导你一生的。你去吧。”
年轻人投身社会,最初选择了一所学校教书,后来他觉得教书有些无聊,政府工作更适合自己,就想:“既然老师要我常立志,那么我还是要及时更新,把政府官员作为我人生的志向吧。”
在政府工作了几年,他觉得有点疲惫,就又辞了职,来到一家企业,决定好好做。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不合适了,就继续换工作。
换了五六份工作,年轻人一事无成,觉得很沮丧。有一天,他拿起茶壶,想道:“为什么老师叫我常立志,反倒落了这样一个下场呢?”
他忽然发现,茶壶上的字既可以顺时针读,也可以逆时针读,顺时针读是“常立志”,逆时针读却是“立常志”。
“立常志,就是要树立一个长久的、坚定的志向啊。这才是老师的真意。”年轻人一跃而起,他坚定了自己在企业工作的志向,踏实地做了下去,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企业家。
他成功之后,去拜访自己的老师,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早点把正确的读法告诉我呢?”
老师笑了,说:“其实本来没有正确的读法啊,‘常立志’和‘立常志’都是你需要的。你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对自己能做什么并不明确,也带有很多毛病。每在一个地方工作一段时间,都会积累一定的经验,改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这没什么不好。等你明确了自己的志向之后,再踏实地做下去,就肯定能成功。”
人应该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志向,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人生刚开始的时候,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些人甚至没有明确的志向。这个时候,又何谈立常志呢?我们经常听说,很多伟大人物自幼就有远大志向,并且一生为此努力,最终成功了。其实,这只是一种粗略的或者能鼓舞人心的说法而已。没有人天生就有坚定的志向,志向从来都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慢慢明确、坚定起来的。
一般的孩子总要在立志—懈怠—再立志—再懈怠这样一个循环中挣扎,今天看了“神七”升天,就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当宇航员。”,可是没有坚持几天,就书也不想看了,作业也不想做了,心里那股子“好好学习”的劲头也不知道哪里去了。还有的孩子时间一长,就泄了气,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做不得大事情。其实,这个循环,正是确立大志的前兆。立志如同给气球吹气,加一把劲,气球就胀大一点,稍有懈怠,气球就会缩小一些。一个吹气球不熟练的人,开始吹的时候气不能连续,气球肯定要不断地胀大又缩小、缩小又胀大。但只要对吹气球这件事不懈怠,总有吹熟练的时候,那时气球就会不断地胀大了。
我们可以窥探一下青年曾国藩的内心世界,来弄清真正的大志是怎样树立的。
曾国藩28岁时住北京,准备科举考试。他很喜欢听戏,有一天他白天出去听戏,没有完成当天的功课。过了几天,曾国藩的朋友约他出去聚会,他喝得醉醺醺的,躺在床上一觉睡了过去,当天的书又没读完。又过了几天,门外“当当当”地响起了铜锣声,曾国藩伸头一看,原来是菜市口处决人犯,黑压压地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曾国藩忍不住,跑出去看热闹。等回来后,他又没心情读书了。
曾国藩考了几次,总也考不上。一个喜欢听戏、喝酒、看热闹的人,怎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呢?
但曾国藩与众不同的是,他很善于反省、鼓励自己。他看戏回来之后很后悔,在日记里检讨说:“我年年立志读书,可是仍然一事无成。今后要好好读书,不要再听戏了。”
喝醉的第二天,他醒过来,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是个没有志向的人,一点点诱惑都经不起,以后要修身养性,不能受这种美酒佳肴的诱惑了。”
看过处决人犯之后,曾国藩又觉得自己犯了错误,就又在日记中写道:“一定要建立正确的志向,不能去看这种残酷的事情。”
要是按照一般的标准衡量,“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曾国藩不就是一个“常立志”的无志之人吗?但人不是机器,喜欢吃喝玩乐是人之常情,难免有精神涣散的时候。我们细读曾国藩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比起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管宁割席等故事,青年曾国藩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和我们更接近。他通过“常立志”,培育、浇灌自己真正的志向,这个志向正如嫩芽,开始的时候,还是很脆弱的、很矮小的,但是只要不停地培育它、浇灌它,总有一天,它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个时候,任何力量都不能摧毁它了。
又过了几年,朝廷又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这回曾国藩准备得很充分,一下子就考上了。此后,他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再也没有懈怠过。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青少年朋友们总会有懈怠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但是,纠正和偏离、充气和泄气总是相伴而生的,你上课走一走神,下课贪玩一会儿,早晨起晚一些,都不是什么大的过错,不是你自暴自弃的理由。关键是,你在事后要反思松懈的原因,警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志向。
顽强不屈是成大事的品格
有人说,每一个新生儿都可以获得一枚英雄奖章,当他们还是细胞的时候,就已经战胜了无数的竞争者,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个崭新的生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顽强不屈的生命,才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获得胜利。
山谷里的参天松柏,冬夏常青,从不因季节而衰败,它的根能紧紧扎在悬崖峭壁上,任凭大风大雪如何侵袭,也不会折断。
那柔软的藤萝,虽然没有松柏那样坚韧,却善于攀缘,不论它碰到什么,都会附在上面,向上伸展,也能布满整整一面悬崖。
那纤弱的蒲公英,虽然没有松柏的坚韧、藤萝的柔曼,可是风一吹来,无数小伞飘飘摇摇散了开去,落地生根,满山遍野都是他的子孙后代。
社会和自然一样,也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怯懦退缩的人轻而易举地被大潮吞噬,顽强不屈的人永远挺立在潮头,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
曾国藩有一个“硬”字诀,所谓的“硬”,就是强硬、倔强,不管任何阻力都不动摇,不屈服。
曾国藩的一生都与太平天国紧密相连。他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多次面临险境,但是他每次不管遭到多大的失败,都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结果,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越打越顽强,太平天国内部却奢侈腐化起来,最终被曾国藩消灭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平天国是被曾国藩用坚强的意志拖垮的。
有一次,曾国藩在长沙附近攻打太平军,连连吃败仗,他又恼又气,甚至起了自杀的念头。可是他想:无论什么困难,都拗不过人的顽强坚持,一定要和太平军作战到底。想到这里,他站了起来,命令手下人:“去,给我买口棺材。”
手下人以为曾国藩真的要自杀,吓得不敢动弹。曾国藩大笑着说:“敌人没破,我怎能轻易自杀呢?我买棺材的意思是,除非我死了,否则我就血战到底,决不服输。”
这个时候,一个幕僚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刚起草好的奏折。曾国藩拿来一看,里面写到湘军“屡战屡败”,就提笔把这几个字改成“屡败屡战”。
旁边的人看了,纷纷叫好,曾国藩于是重新振作起来,广纳人才,接收青年才俊,增加训练科目。终于,湘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一度强大的太平军也不是他的对手了。
所以有时候,成功并不是靠什么技巧,只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一件事在开始做的时候,参与的人是很多的,但是做着做着,有些人嫌麻烦就放弃了,有些人看到更有趣的事情就转移了,有些人因为畏惧困难就退缩了,只有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一位中学生小杨,很喜欢计算机编程,暑假的时候,他一家家地拜访软件公司,想找一份暑期的临时工作。经理们看他年纪小,都不理睬他。
终于,有一个经理接待了他,但很看不起他,说:“我们不收童工,你今年多大了?”
小杨说:“我已经满十六岁了。”
经理皱着眉说:“我们这里的员工至少都是大学毕业,你只凭爱好是不能胜任工作的。我问你几个问题,答得上来就录用你。”于是,经理就提了五个专业问题,小杨没学过,自然答不出。
可是小杨不服输,他说:“请等我三天,下周我来回答您这五个问题。”
小杨回去,翻了大量的专业书,不懂就找人问,狠补专业知识。过了三天,他找到经理说:“那五个问题,我弄懂了一个。”
经理笑着说:“只有一个吗?这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你只会一个哪里行?”
小杨说:“那请再等我三天。”
又过了三天,小杨找到经理说:“我弄懂了两个,请再等我三天。”
又过了三天,小杨找到经理说:“我弄懂了四个,最后一个实在弄不懂了,但我希望能再给我一周时间,我估计可以搞定。”
经理说:“不用了,今天你就可以来上班了。”
小杨惊奇地说:“我现在能满足你们公司的要求吗?”
经理说:“还是远远不够,但是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我,我相信什么难题在你手里都能解决。”
任何困难都有解决的办法,关键是,面对失败,你还能爬起来吗?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分水岭,有时只在于一点小小的顽强。如果一个人内心充满坚持下去的信心,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碍他走向成功。有岛武郎说过,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勇于尝试,敢于挑战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并坚持下去。这样,就算你在现实生活中被打败,也绝不会在精神上被打败,一旦有机会,你就能重新开始,这就是顽强不屈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青少年朋友们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从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
曾国藩一直提倡从细节里看成败,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差不多”成了很多孩子的口头禅,它也是很多人做事马虎轻率的直接原因。妈妈问:“作业做完了吗?”“差不多了。”爸爸说:“看书不能这么马虎。”“哎呀,差不多就行了。”其实,“差不多”是一种看似聪明,实际糊涂的做事态度,小则影响一个人的成败,大则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
古代有两个王国要打仗了,打仗前,双方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临出发的时候,国王发现,自己战马的蹄子上有一只马掌钉得不牢,由于时间来不及了,他也没太在意,就率领着大军上了战场。
双方开始激战,不分胜负。忽然,国王那匹战马的马掌脱落下来了,战马打了一个趔趄,这时正有一支箭射来,把战马射倒了。国王从马上摔了下来,摔成了重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了。大军没有了统帅,很快在战斗中像山崩一样败了下来。敌军乘势进攻,把受伤的国王俘虏了,于是这个王国就灭亡了。
一切悲剧的起因,就是那个钉得不牢的马掌。
一件大事都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每个细节看上去都无关紧要,但是缺少了哪一件,整体就不完整了。一个马掌钉得不牢看似一件小事,却能对大局产生一连串的影响。
你就是自己这个世界的国王,可以想想,在这个小小的王国中,有没有类似马掌这样的小问题呢?
一个普通中学生的一天,如果完全由自己来支配,大概是这样的:
头一天晚上,他发誓第二天要早起。清晨,闹铃响了,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把闹铃一关,又接着睡。等再睡了一两个小时,他才慢慢地起床。
起来后,他也不收拾房间,也不叠被子,吃完妈妈给他留下的早饭后,已经九点多了。他觉得上午应该看点书,就坐在书桌前,打开书本。看了几眼,他觉得很无趣,发现旁边还有一本动漫,昨天没看完,就拿起来,不知不觉,已经是中午了。
下午,他决定好好看会儿书了。看了一会儿数学,觉得没意思,又拿起语文,看了几眼,又换成英语。好容易到了晚上,有了好看的电视剧,他就把书一扔,跑去看电视了。
等到了临睡觉的时候,他又发誓说:明天定闹钟,早起好好学习……
我们可以来对比一下,曾国藩的一天,大概是这样的:
五六点钟左右,曾国藩就起来了。有人问曾国藩,怎样才能成大事,他首先就会说:“早晨不要睡懒觉。”因为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早晨的时间利用不好,就不会有好心情,会导致一天的工作效率低下。
起来后,他会静坐一会儿,让心灵变得安静、平和,好迎接一天的工作。早饭后,他会练一会儿书法,一来保证自己的书法不退步,二来继续静心。
上午读要考试的书,读书之余,他会读十页历史,如果有什么心得,就会记录下来。下午写文章、学习作诗。晚上不出门,临睡的时候写日记。他每天大概十点钟准时睡觉。
他每天心思专一,不胡思乱想,看书也很专一,不半途而废。有人请喝酒、看戏,并不一定非得拒绝,但是不能喝得烂醉,也不能玩得收不回心,回来后还要把当天的功课补齐。
普通中学生的一天,看起来也不是没有规律,但是,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他都没有注意,而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样的生活和学习,肯定是不能取得很大的进步的。
曾国藩的一天,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都注意到了从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因此,他每天都过得很有计划、很充实。
成大事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的。每一件小事的积累,才能使大事变得完整。一根电线虽然短,但是少了之后,电脑就无法运转。一颗螺丝虽然小,丢了之后,汽车就有出事故的危险。生活的一个小错误虽然不起眼,但它可能是形成坏习惯的开始。小问题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不及时加以改正,小问题迟早会变成大问题,等到大问题出现之后,就难以挽救了。
青少年在做事和学习上对自己不严格要求,并非一日两日就会见到危害,所以也往往为许多人所忽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差不多,天长日久,积少成多,几年、十年、几十年以后,学习上马虎、不严格的人,比起那些严格要求的人来就差得多了,这是我们应该切记的。
用平和的方式处理冲突和矛盾
小雅很孤独,在班上没人搭理她,就偷偷跑到江边散心。只见船只在江面上航行,鱼虾在波涛中出没,一派热闹景象。小雅问道:“大江啊大江,你为什么这样宽、这样长?”
大江回答说:“我从雪山流下来,半路上接纳了无数条支流的水,所以才很宽阔、很雄伟。”
小雅跑到另一条支流的河口,说:“这条河也太小了,这点水你也要吗?”
大江说:“没关系,小不要紧,我在雪山上时,也是一条小溪。千百条小河,总能汇聚成一条大江。”
小雅听了大江的话,学会了宽待别人。同桌的男生打碎了她的小镜子,她不再乱发脾气;身后的女孩借了她的书忘了还,她也学会了委婉地提醒。时间一长,小雅和班上每一个同学都相处得很融洽。
一个人想要不孤独,就要能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和不同的人相处,会学到别人的长处,也可以看到别人的短处,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否则,只能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小天地里,得不到任何进步。
为人要胸怀宽广。古代有的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很开心,因为他知道,有人指出了自己的错误,以后就可以加以改进。还有的人,如果谁当面指出他的毛病,他就会非常感谢,给人下拜行礼。
曾国藩说:“一个人要胸怀浩大,才是真正的受用。”确实,生活在社会中,孤独的人是不会开心的,也无法前进。真正的幸福,需要虚怀若谷。
唐太宗李世民很有胸怀,他当上皇帝后,认为只有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在他的鼓励下,臣子们纷纷向皇帝进谏。其中最著名的是魏征。
魏征原本是李世民的政敌,李世民不计前嫌,任命他做了很重要的官职。魏征每看到李世民的错误,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有时候弄得李世民很没面子。
有一天,李世民又被魏征顶撞了,回到宫里大发脾气,说:“魏征这个乡巴佬,我总有一天要杀了他!”
长孙皇后听了,就给李世民行礼,说道:“我听说天子有了直言敢谏的臣子,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所以我要给皇上道贺啊。”
李世民听了,这才消了火气,从此对魏征的意见更加虚心接受了。
由于李世民胸怀宽广,臣子们纷纷进谏,因此唐朝初年政治清明,老百姓生活得很好,奠定了后来盛唐的基业。
这就是宽容的力量。古语云:“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集结一大群知心朋友。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大度表现为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律人。除此之外,大度还要能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要不计前嫌,一如既往。胸怀宽广,不仅是要容纳别人正确的意见,也要容纳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缺点,犯各种错误。只要这种缺点和错误不影响大局,就没有必要过分地责备,否则友情就会大打折扣。
宽容和忍让能够换来最甜蜜的结果。生活中,冲突和争执在所难免,青少年要学会用平和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冲突和争执。一位哲人曾经说过,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一个人经历过一次忍让,心胸就会宽广一分。多一分宽容,就能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青少年只有学会宽容,身边才能够充满知心朋友和良师。
勤俭的生活,更宜于立志
立于门口的勤俭家风家训
曾国藩一生谨守勤俭家风,在家信中也反复强调“勤俭”二字。他说“余欲上不愧先人,下不愧子弟,惟以力教家中勤俭为主。”他认为,自己要上不愧对祖宗,下不愧对后辈,只有时刻教育家人以勤俭为主。“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唯有勤,一个家庭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唯有俭,一个家庭才能细水长流。凡是能做到“勤俭”这两个字的家庭,没有不兴旺的。反过来说,不勤,纵有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不俭,纵有万贯家财也会挥霍一空。
曾国藩勤俭的家风一直为世人所称道,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八个字——对自己“身体力行”,对家人“严格要求”。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为官时,每天很早就起来,一直工作到深夜。下属呈送的公文,他都要亲自过目,亲手批改,一般不轻易请别人帮忙。晚年他患了眼疾,看东西非常吃力,但他仍坚持工作,每日勘阅公文、写日记,从不间断,尤其是写日记,一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写。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他虽身居高位,但身上的一衣一袜,都是夫人、儿媳或女儿亲手缝制的。他三十岁生日那天,家人帮他缝制了一件青缎马褂,这在当时的达官显贵家中不过是件便服罢了,但对曾国藩来说却非常珍贵。他平时舍不得穿,只有节庆之日或过新年时才穿,直到他去世时,这件衣服依然像新的一样。
有一次,曾国藩到扬州巡视,扬州的盐商看到总督大人驾到,不敢怠慢,忙设宴款待。吃饭时,曾国藩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只夹自己面前的菜吃,其他人还以为总督大人嫌饭菜不够丰盛。谁知退席后,曾国藩对别人说:“这么奢侈的饭菜,我实在是不忍心吃,连看都不忍心看啊!”
为了树立勤俭的家风,曾国藩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曾国藩在军中任职的时候,夫人带领子女在乡下老家生活,其间,曾国藩为了给手下作出廉洁的表率,发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欧阳夫人也理解曾国藩的用意,亲自下厨、纺纱织布,从不抱怨。据曾国藩女儿曾纪芬回忆,欧阳夫人“一鸡之油”须作三日之用,连一只鸡的油都要分着用,她的节俭不言自明。
在京城和长沙,曾国藩见到不少官宦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因此,他始终让自己的孩子住在乡下老家,并告诫他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牌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同治三年,曾国藩全家赴金陵(南京),初十入住总督署。女儿曾纪芬当时穿了一件蓝呢夹袄,配了一条缀青花边的黄绸裤,这条黄绸裤还是已故的长嫂贺夫人遗留下来的。曾国藩看见黄绸裤,立刻训斥曾纪芬奢侈,曾纪芬赶忙拿了三姐的一条绿裤换了下来,而这条绿裤也是贺夫人所遗之物,三姐穿过后,再给曾纪芬的。
曾国藩勤俭持家的家风,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女儿曾纪芬谨遵父亲教诲,厉行俭约,即使后来年纪大了,每届大寿,子女想送些珍贵的礼物来,她都一律予以劝阻。
在官府腐败成性、世人竞相攀比的时代,曾国藩尚能克己持家、勤俭生活;在一个提倡节俭、环保的新时代,我们更要学会勤劳、节俭。但是,现在丰厚的物质条件和父母长辈的关爱,让我们远离了勤俭。也正因为此,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就束手无策常常不自觉地向家人求救;当遇到不满意的情况时,我们也总是任性地发脾气,而不顾别人的感受。
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人李商隐曾写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句子,《朱子家训》中也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劝诫,勤俭也是让一个人形成独立、坚强、高尚的品德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把眼前种种安逸的环境当成磨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严格要求自己勤俭生活,不盲目和朋友们比较,也不随意向父母索要礼物,开始简单朴素的生活。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曾国藩一生遵循的勤俭原则,也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效仿的。
虚心才能走好人生的路
曾国藩四弟澄侯曾在老家“办贼事”,也就是类似维护乡里四邻的社会治安,打击抢劫偷盗之人的差事。既为差事,里面就有很多玄机,若处理不好,一是得罪乡邻,二来影响家族的声誉。所以,曾国藩便把自己官场中的经验授予四弟,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务必注意不可轻受人财物,不要失去信誉,不要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而其中最实在的,莫过于“不自是”这一点。
拥有权位的人,常会听到官场上阿谀奉承的溢美之词,在众口一词的赞美声中,很容易就会迷失了自我,变得“轻飘飘起来”。如果这个时候自以为是,不知道虚心求教,就很容易铸成大错。
赵奢是赵国的一员大将,他能文能武,被人称为“马服君”。他有一个名叫赵括的儿子,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饱读诗书,在军事理论上更是很有雄辩的才华。每次客人谈论到用兵,赵括就会滔滔不绝,众人都说将来他一定可以继承父亲的将军之位,成为赵国的又一员猛将。
然而赵奢却不这样认为,他知道儿子只是读了几本兵书,从来没有领兵打过仗,因此在临终的时候嘱咐赵括,千万不要轻易举兵,万一受命出征,一定要听从前辈的意见。
赵奢死后不久,楚国就受到秦国的进攻。当时的将军是廉颇,廉颇深知赵国实力不敌秦国,因此一直以守为攻,将秦军控制在边境。但是赵王不懂得廉颇的用意,认为这是在被动挨打,就换下廉颇,任命赵括为大将军。
赵括早就将父亲的遗言忘在脑后了,他在别人的赞扬声中自信满满,完全不考虑赵国的情况,就与秦军正面硬拼。结果,赵军寡不敌众,赵括还在兵书中找计谋的时候,秦兵就已经打进将军的营帐了。
这就是“纸上谈兵”的典故。赵括之所以惨败,就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懂得虚心听取建议。在别人的赞扬声中,赵括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远离地面的危险位置还浑然不觉,因此一旦面对现实,就变得不堪一击了。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则知道脚踏实地,从不自以为是。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非常虚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诚恳地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不是说孔子学问出众吗,怎么什么都不懂,进来就问东问西的。我看他的学问也不过如此。”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有什么不好?”
还有一次,孔子向当时著名的乐师师襄子学弹七弦琴。师襄子教他一首曲子,要求他练十天。十天过去了,孔子仍在练。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练了十天,弹熟了,可以练新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仅仅学会了曲谱,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呢。”又过了十天,师襄子又到孔子家,只见孔子席地而坐,正埋头练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它的规律,可以另学新曲了。”孔子非常诚恳地回答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真正内涵呢。”说完继续埋头练。
几天之后,师襄子再次去探访孔子,远远就听到一阵阵悠扬的琴声,变化曲折,美妙动听。师襄子快步进入书房,对孔子说:“好呀好呀!你不但熟练技法、掌握规律,而且完全弹出了它的思想感情,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孔子还是摇着头,沉思着回答:“我不能算真会,我还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继续弹着、想着,十遍、二十遍……
终于有一天,孔子兴奋地抬起头,眼睛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对师襄子说:“从乐曲中我感觉到他了,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得很远,威武庄严,很有王者的气度,莫非这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曲子?若不是他,还有谁呢?”师襄子听后,对孔子的领悟能力和钻研精神十分敬佩,说:“你说得对极了!记得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作者正是周文王呢。”
孔子没有止步于老师的表扬,而是埋头练习,相信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这正是难得的虚心态度。谦虚的人,做起事情来能够脚踏实地,也就能学到更多东西。可是现在有一些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名誉和成绩,有的人拔尖逞能,有的人自大自满,有的人因为小小的成就就沾沾自喜,还有的甚至瞧不起其他同学。这些都是曾国藩非常反对的“自是”的表现,最终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使自己脱离集体,失去朋友,成为一个狂妄自大的人。
那么,我们怎样学习“不自是”的虚心精神呢?首先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骄傲自满的人,往往故步自封,也就谈不上进步了。
另外,也要懂得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要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找出差距,向别人学习。有一首歌唱得好:“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要做争上游的英雄好汉,就要培养自己谦虚的品德,养成虚心好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