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称。我国史前,有许多有关治水的传说,如共工治水、鲧〔gun滚〕、禹治水等,这些,主要的都是对黄河下游的治理。

  共工氏既是人名,又是氏族部落名,相传是神农氏的后裔,在共地(今河南辉县境)从事农业生产。黄河东出孟津后,流到共地折向东北,注入河北南部的大陆泽,然后再分成多股,汇入渤海。由于共地位于黄河拐弯处,除黄河外,附近还有共水、淇水等,所以水灾较多,须经常治理。《国语·周语》说,共工氏治水的方法是,“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即在许多河流上修建堤防,用高处的土将低处垫高。古人认为,共工氏在治水和治土两方面都很出色。据说,后来被祀奉为土地神的句龙,就是共工之子;协助大禹治平洪水的四岳,也是共工的后人。

  传说继共工之后与洪水作斗争的代表人物是鲧和禹。远在距今约5000年的炎帝、黄帝时代,散布在黄河流域的许多部落,已经结成联盟。这便是后人所称的“炎黄部落联盟”。结盟后,对大自然斗争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几百年后,当尧、舜相继担任这个联盟的首领时,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尚书·尧典》)这次洪水,淹没了平地,包围了山陵,百姓叫苦不迭。于是,尧命令居于崇(河南嵩山)的部落首领鲧负责治水。崇离黄河不远,鲧部落也很熟悉水性。但是,鲧的治水方法比较片面,只用修堤筑围办法堵水,没有更多地采用疏导手段,所以尽管他治水也很努力,但毕竟洪水大猛,堤围溃决,以失败告终。

  接着,由鲧的儿子禹领导治水工作。禹的治水事迹,古籍中留下许多传说,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主要内容。一是他联合各方面的人与自己一起治水。据载,与禹一起治水的有以益为首的东方部落,后来的商族就是由这个部落发展起来的。还有以稷为首的西方部落,他们是后来周族的祖先。此外,又有对治水经验十分丰富的共工氏后裔四岳。后人认为联合各部落一起治水,是禹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二是禹本人的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韩非子·五蠧〔du妒〕》说,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ba拔〕,胫不生毛”。就是说他身先百姓,投入艰苦的劳动,腿上的汗毛都被磨掉了。还记载说,他公而忘私,在治水的过程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听到儿子的哭声,也没有进去探望。三是治水方法比较科学合理。据说他发明了测量工具“准绳”、“规矩”,以测定地势高低,作为施工的依据。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采用以疏导为主,辅之以拦蓄的综合治理的方法。所谓疏导,就是“疏川导滞”,疏通河道,导泄积水。所谓拦蓄,就是“陂障九泽”,拓建湖泊,便于将水汇于低地。他们经过13年(一说八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将洪水治平了。

  在古代,不仅中国,还有许多国家都有治水的传说。由于那时人们的力量有限,在洪水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所以其他各国的治水传说,多以失败告终。或者说他们的人民全被洪水吞没了;或者说,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中国则不同,虽然也遭到一些挫折,但以胜利结束,并通过治水,使自己进入文明时代。

  人们认为,这一治水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这样的一些情况:当时农业已有初步发展,聚落增加,先民们逐渐由高地移居平原和河边;从农业灌溉的要求出发,从聚落的安全出发,都需要治水,即修建排灌工程和堤围工程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