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古代教育 >教育学制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实力和谋略是致胜的根本,而人才又是增强实力和采取正确策略的关键。当时各国有眼光的统治者都大开招贤纳士之门。早期的齐桓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乃至后来的商鞅、孙膑、吴起、苏秦、张仪,都是由“士”出身的显赫一时的权臣。
起初统治者只是发现贤士才予以任用,到后来则预先养士以供需要时派上用场。到了战国,先是公室养士,随后私门也养士。所养之士称门客、宾客、门人、食客等,魏文侯、齐宣王、齐缗王、燕昭王等都是诸侯中养士的代表。高官贵族也致力于养士,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每人养士数千,凡有一技之长者就可能被网罗,连鸡鸣狗盗之徒也用。秦国吕不韦养士多达3千人。
养士之风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进一步繁荣。养士的公室或私门,都像是一所私学或一些私学的集合体,而影响巨大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

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中国教育史》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