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达
天工开物
中国古代教育,除建立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系统外,还设立专科学校,培养各种能切实用的专门人才。早在东汉时,就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直到明、清,曾设立过律学、医学、武学、阴阳学、算学、书学、画学、玄学、音乐学校、工艺学校等各种专科学校。这些学校培养出不少专业人才,对发展中国的自然科学、法学、文艺等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并对世界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鸿都门学
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又藉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
鸿都门学所招收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都与太学相反。学生由州、郡三公择优选送,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开设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打破了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宦官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优待。学生毕业后,多给予高官厚禄,有些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还有的封侯赐爵。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它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律学
中国古代学习法律的高等专科学校。中国最早提出创设律学的是南齐的廷尉孔雅珪。他于齐武帝永明九年 (491),上书要求国学置律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经过策试,优秀的可擢用为执法官职。他的建议虽被采纳,但并未实行。当时太学虽然没有律学一科,但在廷尉的府中已有律博士。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 (505),仿宋设学馆,招纳后进,置五经及律学博士各 1人,这是律学成为专门学校的开始。隋文帝时虽设律学,但不像其它专科隶属国子寺,而属于大理寺管辖。
唐代从武德初年始置律学,隶国子监,中经高宗两次废置,于龙朔二年 (662)恢复后,改隶详刑寺。从此律学才得到稳定的发展,直至唐末,唐代律学设博士3人,助教 1人,学生50人,多来自中下层,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通律学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都有资格入学。学生在校主要学习律令,兼习格式、法令。“律”的主要内容有12部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门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格”指百官有司所常行的事;“式”指所常遵的守法;“令”指尊卑贵贱的等数。如果违法的,用律来裁判。高宗初年令律学之士撰律疏;德宗时又令律学之士选编历来的制奏谳。律学学生还要选学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周礼》、《仪礼》),小经(《易》、《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学习期限 6年,考试分旬试和岁终试两种,毕业后即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学生连续 6年通不过毕业考试,即罢废。初入学的学生,交绢一匹,酒脯若干,尽束修礼。唐代教育制度与其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科举选拔,才能得到作官的资格。当时科举考试设有明法科,为六科之一,是律学生踏入仕途的关口。考试除儒家经典外,要试律七条,令三条,律学的教学直接为科举服务。
宋初依唐制置律学博士,掌授法律。神宗时锐意改革旧制。有鉴于当官的没学过法,典狱者未习过狱,所习非所学之积弊,十分重视培养有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的人才,于熙宁六年(1073)下诏在国子监设律学。置教授 4人,凡命官、举人皆得入学,各处一斋。举人得命官 2人保任,先入学听读,而后补试,入学考试分断案、律令两类,习断案的,试案一道,每道叙列刑名五事或七事;习律令的,试大义五道。学生在校学习断案、律令、古今刑书和新颁条令。凡朝廷所颁条令,刑部立即送学。每月公试1次,私试3次,略如补试法。学生毕业后,经过新科明法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律学从梁武帝创立,直到宋末,其间虽几经兴废,仍然延续了 700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专科大学。
医学
中国古代培养医药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南北朝时,南宋元嘉二十年 (443)始设医学。北魏时设太医博士教授弟子,隋沿魏制,唐宋两代大加发展,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直属于中央太医署的除中央一级的医学外,还有地方的府、州医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医学教育系统。
中央医学内部有明确的学科,即医、针、按摩和咒禁四科。医科又详分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拔火罐等疗法)五科。设博士1人,医学助教1人,医师20人,学生40人。以《本草》、《甲乙经》、《脉经》为基本学习内容。体疗科学习 7年;疮肿科与少小科学习5年;耳目口齿科与角法科学习2年,针科设博士1人,助教1人,针师10人,学生20人。学习《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神针》等,使学生掌握人体经脉孔穴之道,辨别浮沉涩滑之候,以针灸手术治疗疾病。当时针的种类已经很多,有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文针等。按摩科设博士1人,按摩师4人,学生15人,专门研究人体内部各种疾病。学习消息导引之法,治疗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及损伤折跌等病,此外也兼习骨科。咒禁科设博士2人,咒禁师 2人,学生10人,学习使用咒禁迷信手段,驱逐邪恶病痛。学生膳食均由学校供给。考试制度极为严格,每月终由本科博士考,每季由太医令丞考,每年终由太常丞总试。学习期满并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待遇与国子监所辖学生相同。此外,还有兽医学,附设于太仆寺,教授治疗牲畜疾病的知识和技术,考试合格者,补为兽医。药学与药园设在一处,教学生识别各种药物,掌握药材的种植、收采、贮存、制造等技术,教学与劳动相结合。
宋代医学设置较早,中间变化很多。宋初隶太常寺,神宗时改隶提举判局,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归入国子监,大观四年(1111)并入太医局。南宋孝宗时,废太医局留医学科,光宗时又恢复太医局。宋代医学分方脉科、针科、疡科三科目。细分为大方脉(内科)、眼科、口齿咽喉科、风科、疮肿兼折伤科、产科、小方脉(儿科)等。教授由翰林医官、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担任。学生共 300人,规模比唐代有所扩大。学习内容,方脉科教材以《素问》、《难经》、《脉经》为大经。以《巢氏病源论》、《龙树论》、《千金翼方》为小经。此外各科另加该科的专著,如大方脉加学《伤寒论》等,针、疡两科去《脉经》,增三部针灸经。宋时,曾修订《新修本草》;《素问》等医学名著也有新的注本和校订本,这些也是医学的学习用书。宋太宗时,编辑了《太平圣惠方》;后来据此书选编了《圣惠选方》作为教材。宋代医学为了进行直观教学,采用图解、教具,如《伯景三十六种脉法图》、“针灸铜人”等。还仿唐制,开辟药园。学生毕业考试分三场:第一场为普通考试,问三经大义五道,三科皆得受试;第二场方脉科试脉证运气大义各二道;针、疡二科试小经、大经各三道;第三场按各科性质,分别假定治病法三道。学生毕业后,或参加科举,或直接授职,成绩最佳者,成为高尚医药师,其余或任本学博士正录,或委为外府、州医学教授。
金代设京外医学,分十科,每三年由太医举行一次考试,非本学学生亦得补试。
元代和明代不设中央医学,医学成为地方学校。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设置诸路医学,直隶于太医院。学官由提举掌行政,教授负责教学。学习《素问》、《难经》、《脉诀》之类,但是要通读“四书”。考试分二种,每月一私试,试以疑难,每岁一公试。学生考试成绩都要上报太医院。到了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分别设置了府、州、县医学。
医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形成学校系统的专科学校。在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中国许多医药学名著和传统医药成果,流传国外,至今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武学
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最早创置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不久即废。神宗时王安石针对当时教育文武异事,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治人事,而不知武事的弊害,力主士之所学,应文武并重,不论其才之大小,都要学习武事。不仅把武学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而且要严其选、高其选。熙宁五年(1072),枢密院上言请复武学。神宗同意王安石的主张,下诏建武学于武成王庙,由兵部尚书韩缜掌管学务。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学生限额 100人,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及庶民,学校供给食宿。学习诸家兵法、弓矢骑射等术,历代用兵成败的经验教训,前世忠义之节足以为训者等等。有愿意学习操练阵队的,量给兵伍,任其演习。学习期限 3年,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与官职,不及格者留学 1年再试。
北宋末年徽宗崇宁年间,还曾令地方诸州设置武学。主考选州贡法,仿儒学制,宣和二年(1120)罢废。
南宋时期,武学为历代皇帝所重视,南渡后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重视武学,置弟子员百人。高宗赵构还提出“习兵马稍知书则不负教养”的主张。绍兴二十六年(1156),诏武学博士 1员,以文臣有出身或通过武举高选的人充任。并置学谕 1员,由武举人担任。学生100 人,分外舍生70人,内舍生20人,上舍生10人。越年,规定武学学例与国子监同。淳熙五年(1178)置武学国子员。宁宗庆元五年(1199),诏诸路、州学置武士斋,选官按其武艺。宋代武学兴盛,与外敌入侵的危亡处境有关,也与其重视武举的考试制度分不开,王安石文武并重的教育思想也不无影响。
明代于洪武年间(1368~1398)设置武学,开始仅在儒学内设置武学科目,教导武官弟子,至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设立两京武学,成为中央设立的规模宏大的习武学校,学生由提学官选送,以都、卫、司所应袭子弟年满10岁以上者为合格。都指挥等官年长失学者,亦令五日听讲一次。学校设教授、训导各 1人,担任管教事宜。学科分两类:一类是《小学》、《论语》、《孟子》、《大学》,另一类是五经、七书、百将军传,学生于各类书中任习一书,必须通晓大义。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命天下府、州、县均设武学,兼及到各个地方。不久明亡,未能实现。明朝武学的待遇与考试,与儒生相同。武举乡试由巡按、御史主持,会试由兵部主持,试官由翰林担任。崇祯年间还实行过殿试。
清代有武举无武学。武科乡、会试除考试内容外与文科相同。分术、学两科,以术科为主。第一、二场考术科,试骑射步战;第三场考学科,试论二道、策一道。论题一道以《论语》、《孟子》为范围;一道以《孙子》、《吴子》及《司马法》为范围。
阴阳学
唐、元、明三代的高等天文专科学校。唐代天文学附设于司天台,按业务范围分科教学,有天文、历法、漏刻三科,元代中央不设阴阳学,皆为地方学校,中央设司天台,掌管天文事宜,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诸路设置阴阳学,直隶司天台。按当时儒学例,设教授员,凡阴阳之人归其管辖。学科有天文及术数,教材有《占算》、《三命》、《五星》、《周易》、《六壬》、《数学》、等书和《三元经书》──婚元、宅元、莹元。凡艺术精通者,每岁呈报省府,并赴都举行会验,成绩相符者,由司天台录用。这一专科具有浓厚的迷信性质,与唐代医学中的咒禁科相似。明代因袭元制,于洪武十七年(1384)设置中央和地方两级阴阳学。地方阴阳学分别由府正术、州典术、县训术任学官,其它皆从元制。
算学
中国古代培养数学人才的专科大学。始建于隋文帝时期(589~604),是中国最早的学习研究自然科学的专门学校。算学设算学博士 1人,助教2人,学生8人,隶属国子寺,后停办。唐贞观年间,大兴学校,于贞观二年 (628)重建算学,二年后又废置,将其博士下隶太史局。龙朔二年 (662)再置算学,并改隶秘书局。设博士2人,助教1人,学生30人,八品以下子弟以及庶人通算学,年龄在14~19岁之间者皆可入学。学习期限 9年。学习内容和进度是:《孙子》、《五曹》学 1年;《九章》、《海岛》学 3年;《张丘建》、《夏侯阳》各学1 年;《周髀》、《五经算》学1年;《缀术》学4年;《缉古》学 3年;此外还要学习《记遗》、《三等数》等。李淳风、梁述等校订《五曹》、《孙子》等10部算经,刊定批注,立于官学。算学教学同土地测量、历法推算、水利和建筑工程等实际问题相互联系。学生入学时,交绢一匹、酒脯若干为束修之礼。学生毕业后,可参加科举,唐代科举设算学科,其考试内容针对算学课程而定。
北宋元丰七年(1084),刊“算经十书”于秘书省,供学生学习。其中《孙子》、《五曹》、《缉古》、《海岛》系赵彦若校定。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设置算学,隶太史局。入学分命官、庶人两种。学生 210人,较唐代规模大,教学内容与唐制无多大变化,以《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等为本科。本科之外,还要占一小经或一大经。毕业考试及待遇,均与太学同。
书学
中国古代学习研究书法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隋文帝初年,隶属国子寺。唐代有较大发展。隋末唐初,书学曾一度废置,唐贞观二年 (628),重建书学,显庆三年 (658)再废,将其博士隶秘书省。龙朔二年 (662)复置,翌年改隶兰台。书学博士2人,助教1人,学生30人,多出身低下,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好书法者,均可入学。学习课程及进度,《石经》三体 3年;《说文》2年;《字体》1年;每日书写一幅。除研读书法之外,还要读《国语》、《三苍》、《尔雅》等书。学习期限 9年,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唐代科举设有书学一科,先口试,通过后再墨试《说文》、《字林》20条。
宋代书学达到鼎盛阶段。徽宗崇宁三年(1104),重建书学,隶翰林院书艺局。学生资格及名额无明文规定,课程习篆、隶、草书三体;读《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愿选修大经者兼习《论语》、《孟子》。学校明确规定篆以古文大小篆为法;隶以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考试分三等,字体方圆肥瘦适中,藏锋尽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者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划不得其意,而均其可观为下。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宋末,社会大乱,书学亦废。唐宋的书学,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流传,起了重要的作用。
画学
宋代培养绘画人才的专科大学。创建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隶翰林图画局。课程分六目: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并学《说文》、《尔雅》、《方言》、《释名》。《说文》教写篆字、解音训,其它三书则设问答法,试其能否解其义以通画音。学生入学分为“士流”、“杂流”两种。“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考试重不模仿前人,所画之物,不论情态、形色皆自然贴切,笔韵高简为最佳。学生按三舍法依次升补。但“杂流”学生,不能授以三等以上的官职。宋代绘画艺术水平很高,至今在中外享有盛名。画学的兴建,对于宋朝绘画艺术的繁荣,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玄学
唐开元年间学习玄学的专科学校。开元二十九年 (741)正月,李隆基诏两京及诸州各置元元皇帝庙兼置崇玄学。两京崇玄学各置博士1员,助教1员,学生100 人,令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资荫同国子学例。州、县由学士数内均融量置,置助教 1人,待习业成后,每年随举人例送至省,准明经考试,通者准及第人处分。玄学的设立,影响了以后道教的传播。
音乐学校
唐代的音乐专科学校,附设于太乐署,由乐师对乐人分批分程度进行教练,学习各类乐曲,都定有日程和要求,每年进行考课,评定优劣,然后累计成绩,决定升退。
工艺学校
唐代的工艺专科学校。附设于专管手工业制造的少府监,由技艺最高的巧手任师傅来教授学徒,各种技艺难易不一,训练期限也不同,制造的器物刻上工匠姓名,作为鉴定考核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