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法的起源是很早的。有原始的农牧业就应当有原始的历法。早期的历法现在只留下片言只语的传说,难以深入考究。成文的历法从周末到汉初的《古四分历》首先,经由屡次的历法蜕变,在蜕变和奋斗中接续进步和完善,到达了相配高的科学水平,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我国古代的历法大都应用传统的阴阳历,不过所包含的内容却不单单是年代月日时安排,还包含日月五星位置的推算、日月食的预报、节气的安排等等。历法的蜕变,包含了新的理论的提出,严紧天文数据的测定,计算方法的改善等等。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什么叫历法?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具体说,就是年月日时的安排。时间的计量单位也和长度、重量等计量单位一样,是人为规定的。但是,人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利用和生产实践密切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作为天然计量时间的尺度,这对人们计量时间的工作,将带来极大方便。于是,反映季节变化规律的“回归年”、反映月貌变化规律的“朔望月”和反映昼夜变化规律的“太阳日”,便组成三个大小合适的时间计量单位。这三种计量单位并用的历法,人们称作阴阳历(例如农历);只考虑回归年变化的称作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固定十二个朔望月作为一年的称作阴历。
下面只介绍几个主要方面的天文历法成就:
1、节气和置闰
节气和置闰这两部分内容在我国古代的历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古代历法,一开始就是阴阳历。由于回归年、朔望月和日之间都没有整数倍数的关系,十二个朔望月比一个回归年少十一天左右,必须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尚书·尧典》就记载着“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设置闰月的历史可能比帝尧时更早。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相对来说要晚一点。节气和闰月是有联系的,如果没有闰月,就没有使用节气的必要。正因为设置了闰月来调整寒暖,才有必要创立二十四节气,以便更精确地反映季节的变化。但是,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也进一步促进了置闰规律的发展和完善,它们是互相促进的。
在《古四分历》出现之前,为了在历法中能反映出四季的变化,早已知道把昏旦一定星象的出没和月份联系起来,《夏小正》、《月令》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一旦发现不符,就设置闰月来调整。昏旦中星的变化和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成为置闰的标准。由于全凭肉眼观察,判断不容易准确,置闰也就没有一定的严格标准。只能随时观测,随时置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