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翠色”话名瓷
在世界文明史上,瓷器与丝绸一样,也是中国的一项带有鲜明民族色彩的独特贡献。
瓷器的出现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商周时期的烧陶过程中,就烧制出类似后世瓷器特征的器物来,现人们一般称之为原始瓷器。而瓷器的有意识大量生产,则是从公元1世纪时的东汉时代开始的。
瓷器的特点是坯胎以白色高岭土(也叫瓷土)为原料,表面施有玻璃质釉,在12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成品的吸水率低,质地坚硬细致,敲击有清脆的音响。瓷器颜色主要由釉里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青瓷的釉里含有铁元素,在还原焰里烧制,而生成氧化亚铁。氧化亚铁的含量在0.8%~5%时,瓷釉呈青绿色,颜色由淡到浓,如超过5%,则颜色成暗褐色,甚至黑色。白瓷是单纯的石灰釉,要求坯料和釉中铁的含量越少越好。而红色的瓷器是由胶态单质铜的呈色作用引起的,青花瓷釉中则含有钴元素。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我国的制瓷技术已达到相当精熟的程度。这时期的瓷器主要分为青瓷和白瓷两大类,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瓷窑。
青瓷以越窑为代表。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青瓷质地细腻,明澈如水,莹润似玉。陆龟蒙的“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孟效的“越瓯〔ou欧〕荷叶空”;韩偓的“越犀玉液发茶香”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越州青瓷的色泽和质地之精良。
白瓷,唐时以邢窑为代表,宋以后以景德镇窑为代表。邢州(今河北邢台一带)白瓷的胎和釉都很洁白,质地细润,似银类雪,和越州青瓷齐名。唐时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很精良,胎薄而坚致,色白声清。杜甫有诗赞颂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景德镇被誉为瓷都,宋元明清时一直是瓷器的重要生产中心,至今仍闻名世界。宋元时它除生产白瓷外,还生产其他的多种瓷器。那时瓷器的装饰有划花、绣花(用针刺)、锥花、堆花、釉里红、青花等。明清时则由此发展出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色彩缤纷艳丽的瓷器。福建的德化窑以生产建白著名,特别是明代的象牙白佛像,至今被举世视为珍品。
瓷器是唐宋以降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土或珍藏有我国的古瓷。因此,有人也把我国的对外交通渠道(特别是海道)称为陶瓷之路。